第二十四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
關燈
小
中
大
紀的中葉止,支配中國的思想界,約六百年。
他們仍把社會看做是各分子所構成的;仍以改良個人為改良社會之本;要改良個人,還是注重在内心上;這些和佛學并無以異。
所不同的,則佛家認世界的現狀,根本是壞的,若其所謂好的世界而獲實現,則現社會的組織,必徹底被破壞,宋學則認現社會的組織,根本是合理的,隻因為人不能在此組織中,各處于其所當處的地位,各盡其所應盡的責任,以緻不好。
而其所認為合理的組織,則是一套封建社會和農業社會中的道德、倫理和政治制度。
在商業興起,廣大的分工合作日日在擴充,每一個地方自給自足的規模,業已破壞淨盡,含有自給自足性質的大家族,亦不複存在之時,早已不複适宜了。
宋儒還要根據這一個時代的道德、倫理和政治制度,略加修改,制成一種方案,而強人以實行,豈非削足适屦?豈非等人性于杞柳,而欲以為杯棬?所以宋儒治心的方法,是有很大的價值的,而其治世的方法,則根本不可用。
不過在當時,中國的思想界,隻能在先秦諸子和玄學、佛學兩種思想中抉擇去取,融化改造,是隻能有這個結果的,而文化進化的趨向,亦就不得不受其指導。
在君主專制政體下,政治上的綱紀所恃以維持的,就是所謂君臣之義這種綱紀,是要秩序安定,人心也随着安定,才能夠維持的。
到兵荒馬亂,人人習慣于裂冠毀裳之日,就不免要動搖了。
南北朝之世因其君不足以為君,而有“殉國之感無因,保家之念宜切”的貴族。
到晚唐、五代之世,此種風氣,又盛行了。
于是既有曆事五朝,而自稱長樂老以鳴其得意的馮道,又有許多想借重異族,以自便私圖的杜重威。
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如何可以一朝居?所以宋儒要竭力提倡氣節。
經宋儒提倡之後,士大夫的氣節,确實是遠勝于前代。
但宋儒(一)因其修養的工夫,偏于内心,而處事多疏。
(二)其持躬過于嚴整,而即欲以是律人,因此,其取人過于嚴格,而有才能之士,皆為其所排斥。
(三)又其持論過高,往往不切于實際。
(四)意氣過甚,則易陷于黨争。
黨争最易使人動于感情,失卻理性,就使宅心公正,也不免有流弊,何況黨争既啟,哪有個個人都宅心公正之理?自然有一班好名好利、多方掩飾的僞君子,不恤決裂的真小人混進去。
到争端擴大而無可收拾,是非淆亂而無從辨别時,就真有宅心公正、顧全大局的人,也苦于無從措手了。
所以宋儒根本是不适宜于做政治事業的。
若說在社會上做些自治事業,宋儒似乎很為相宜。
宋儒有一個優點,他們是知道社會上要百廢俱舉,盡其相生相養之道,才能夠養生送死無憾,使人人各得其所的。
他們否認“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與天下安”的苟簡心理,這一點,的确是他們的長處。
但他們所以能如此,乃是讀了經書而然。
而經書所述的,乃是古代自給自足,有互助而無矛盾的社會所留詣,到封建勢力逐漸發展時,此等組織,就逐漸破壞了。
宋儒不知其所主張的道德、倫理、政治制度,正和這一種規制相反,卻要藉其所主張的道德、倫理和政治制度之力,以達到這一個目的。
其極端的,遂至要恢複井田封建。
平易一些的,亦視智愚賢不肖為自然不可泯的,一切繁密的社會制度,還是要以士大夫去指導着實行,而其所謂組織,亦仍脫不了階級的對立。
所以其結果,還是打不倒土豪劣紳,而宋學家,特如其中關學一派,所草拟的極詳密的計劃,以極大的熱心去推行,終于實現的寥若晨星,而且還是昙花一現。
這時候,外有強敵的壓迫,最主要的事務,就是富國強兵,而宋儒卻不能以全力貫注于此。
最需要的,是嚴肅的官僚政治,而宋學家好作誅心之論,而忽略形迹;又因黨争而淆亂是非,則适與之相反。
宋學是不适宜于競争的,而從第十一世紀以來,中國的文化,卻受其指導,那無怪其要疊招外侮了。
他們仍把社會看做是各分子所構成的;仍以改良個人為改良社會之本;要改良個人,還是注重在内心上;這些和佛學并無以異。
所不同的,則佛家認世界的現狀,根本是壞的,若其所謂好的世界而獲實現,則現社會的組織,必徹底被破壞,宋學則認現社會的組織,根本是合理的,隻因為人不能在此組織中,各處于其所當處的地位,各盡其所應盡的責任,以緻不好。
而其所認為合理的組織,則是一套封建社會和農業社會中的道德、倫理和政治制度。
在商業興起,廣大的分工合作日日在擴充,每一個地方自給自足的規模,業已破壞淨盡,含有自給自足性質的大家族,亦不複存在之時,早已不複适宜了。
宋儒還要根據這一個時代的道德、倫理和政治制度,略加修改,制成一種方案,而強人以實行,豈非削足适屦?豈非等人性于杞柳,而欲以為杯棬?所以宋儒治心的方法,是有很大的價值的,而其治世的方法,則根本不可用。
不過在當時,中國的思想界,隻能在先秦諸子和玄學、佛學兩種思想中抉擇去取,融化改造,是隻能有這個結果的,而文化進化的趨向,亦就不得不受其指導。
在君主專制政體下,政治上的綱紀所恃以維持的,就是所謂君臣之義這種綱紀,是要秩序安定,人心也随着安定,才能夠維持的。
到兵荒馬亂,人人習慣于裂冠毀裳之日,就不免要動搖了。
南北朝之世因其君不足以為君,而有“殉國之感無因,保家之念宜切”的貴族。
到晚唐、五代之世,此種風氣,又盛行了。
于是既有曆事五朝,而自稱長樂老以鳴其得意的馮道,又有許多想借重異族,以自便私圖的杜重威。
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如何可以一朝居?所以宋儒要竭力提倡氣節。
經宋儒提倡之後,士大夫的氣節,确實是遠勝于前代。
但宋儒(一)因其修養的工夫,偏于内心,而處事多疏。
(二)其持躬過于嚴整,而即欲以是律人,因此,其取人過于嚴格,而有才能之士,皆為其所排斥。
(三)又其持論過高,往往不切于實際。
(四)意氣過甚,則易陷于黨争。
黨争最易使人動于感情,失卻理性,就使宅心公正,也不免有流弊,何況黨争既啟,哪有個個人都宅心公正之理?自然有一班好名好利、多方掩飾的僞君子,不恤決裂的真小人混進去。
到争端擴大而無可收拾,是非淆亂而無從辨别時,就真有宅心公正、顧全大局的人,也苦于無從措手了。
所以宋儒根本是不适宜于做政治事業的。
若說在社會上做些自治事業,宋儒似乎很為相宜。
宋儒有一個優點,他們是知道社會上要百廢俱舉,盡其相生相養之道,才能夠養生送死無憾,使人人各得其所的。
他們否認“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與天下安”的苟簡心理,這一點,的确是他們的長處。
但他們所以能如此,乃是讀了經書而然。
而經書所述的,乃是古代自給自足,有互助而無矛盾的社會所留詣,到封建勢力逐漸發展時,此等組織,就逐漸破壞了。
宋儒不知其所主張的道德、倫理、政治制度,正和這一種規制相反,卻要藉其所主張的道德、倫理和政治制度之力,以達到這一個目的。
其極端的,遂至要恢複井田封建。
平易一些的,亦視智愚賢不肖為自然不可泯的,一切繁密的社會制度,還是要以士大夫去指導着實行,而其所謂組織,亦仍脫不了階級的對立。
所以其結果,還是打不倒土豪劣紳,而宋學家,特如其中關學一派,所草拟的極詳密的計劃,以極大的熱心去推行,終于實現的寥若晨星,而且還是昙花一現。
這時候,外有強敵的壓迫,最主要的事務,就是富國強兵,而宋儒卻不能以全力貫注于此。
最需要的,是嚴肅的官僚政治,而宋學家好作誅心之論,而忽略形迹;又因黨争而淆亂是非,則适與之相反。
宋學是不适宜于競争的,而從第十一世紀以來,中國的文化,卻受其指導,那無怪其要疊招外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