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關燈
小
中
大
至649的二十三年間的“貞觀之治”。
曆史上記載他的治績,至于行千裡者不赍糧,斷死刑歲僅三十九人,這固然是粉飾之談,然其時天下有豐樂之實,則必不誣的了。
隋唐時的制度,如官制、選舉、賦稅、兵、刑等,亦都能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
唐太宗 對外的情勢,此時亦開一新紀元。
突厥因隋末之亂,複強盛,控弦之士至百萬。
北邊崛起的群雄,都尊奉他,唐高祖初起時亦然,突厥益驕。
天下既定,贈遺不能滿其欲,就連年入寇,甚至一年三四入,北邊幾千裡,無處不被其患。
太宗因其饑馑和屬部的離叛,于630年,發兵襲擊,擒其颉利可汗。
突厥的強盛,本來是靠鐵勒歸附的。
此時鐵勒諸部,以薛延陀、回纥為最強。
突厥既亡,薛延陀繼居其地。
644年,太宗又乘其内亂加以剪滅。
回纥徙居其地,事中國頗謹。
在西域,則太宗曾用兵于高昌及焉耆、龜茲,以龜茲、于阗、焉耆、疏勒之地為四鎮。
在西南,則綏服了今青海地方的吐谷渾。
西藏之地,隋時始有女國和中國往來。
唐時有一個部落,其先該是從印度遷徙到雅魯藏布江流域的,是為吐蕃。
其英主棄宗弄贊,太宗時始和中國交通,尚宗女文成公主,開西藏佛化的先聲。
太宗又通使于印度。
适直其内亂,使者王玄策調吐蕃和泥婆羅的兵,把他打敗。
而南方海路交通,所至亦甚廣。
隻有高句麗,太宗自将大兵去伐他,仍未能有功。
此乃因自晉以來,東北過于空虛,勞師遠攻不易之故。
直至663、668兩年,高宗才乘其内亂,把百濟和高句麗先後滅掉。
突厥西方的疆域,本來是很廣的。
其最西的可薩部,已和東羅馬相接了。
高宗亦因其内亂,把他戡定。
分置兩個都督府。
其所轄的羁縻府、州,西至波斯。
唐朝對外的聲威,至此可謂達于最高峰了。
因國威之遐暢,而我國的文化,和别國的文化,就起了交流互織的作用。
東北一隅,自高句麗、百濟平後,新羅即大注意于增進文化。
日本亦屢遣通唐使,帶了許多僧侶和留學生來。
朝鮮半島南部和日本的舉國華文化,實在此時。
其餘波且及于滿族。
公元7世紀末年,遂有渤海國的建立,一切制度,都以中國為模範。
南方雖是佛化盛行之地,然安南在此時,仍為中國的郡縣,替中國在南方留了一個文化的據點。
西方則大食帝國勃興于此時。
其疆域東至蔥嶺。
大食在文化上實在是繼承希臘,而為歐洲近世的再興導其先路的。
中國和大食,政治上無甚接觸,而在文化上則彼此頗有關系。
回教的經典和曆數等知識,都早經輸入中國。
就是末尼教和基督教,也是受了回教的壓迫,才傳播到東方來的。
而稱為歐洲近世文明之源的印刷術、羅盤針、火藥,亦都經中國人直接傳入回教國,再經回教國人之手,傳入歐洲。
印刷術
曆史上記載他的治績,至于行千裡者不赍糧,斷死刑歲僅三十九人,這固然是粉飾之談,然其時天下有豐樂之實,則必不誣的了。
隋唐時的制度,如官制、選舉、賦稅、兵、刑等,亦都能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
唐太宗 對外的情勢,此時亦開一新紀元。
突厥因隋末之亂,複強盛,控弦之士至百萬。
北邊崛起的群雄,都尊奉他,唐高祖初起時亦然,突厥益驕。
天下既定,贈遺不能滿其欲,就連年入寇,甚至一年三四入,北邊幾千裡,無處不被其患。
太宗因其饑馑和屬部的離叛,于630年,發兵襲擊,擒其颉利可汗。
突厥的強盛,本來是靠鐵勒歸附的。
此時鐵勒諸部,以薛延陀、回纥為最強。
突厥既亡,薛延陀繼居其地。
644年,太宗又乘其内亂加以剪滅。
回纥徙居其地,事中國頗謹。
在西域,則太宗曾用兵于高昌及焉耆、龜茲,以龜茲、于阗、焉耆、疏勒之地為四鎮。
在西南,則綏服了今青海地方的吐谷渾。
西藏之地,隋時始有女國和中國往來。
唐時有一個部落,其先該是從印度遷徙到雅魯藏布江流域的,是為吐蕃。
其英主棄宗弄贊,太宗時始和中國交通,尚宗女文成公主,開西藏佛化的先聲。
太宗又通使于印度。
适直其内亂,使者王玄策調吐蕃和泥婆羅的兵,把他打敗。
而南方海路交通,所至亦甚廣。
隻有高句麗,太宗自将大兵去伐他,仍未能有功。
此乃因自晉以來,東北過于空虛,勞師遠攻不易之故。
直至663、668兩年,高宗才乘其内亂,把百濟和高句麗先後滅掉。
突厥西方的疆域,本來是很廣的。
其最西的可薩部,已和東羅馬相接了。
高宗亦因其内亂,把他戡定。
分置兩個都督府。
其所轄的羁縻府、州,西至波斯。
唐朝對外的聲威,至此可謂達于最高峰了。
因國威之遐暢,而我國的文化,和别國的文化,就起了交流互織的作用。
東北一隅,自高句麗、百濟平後,新羅即大注意于增進文化。
日本亦屢遣通唐使,帶了許多僧侶和留學生來。
朝鮮半島南部和日本的舉國華文化,實在此時。
其餘波且及于滿族。
公元7世紀末年,遂有渤海國的建立,一切制度,都以中國為模範。
南方雖是佛化盛行之地,然安南在此時,仍為中國的郡縣,替中國在南方留了一個文化的據點。
西方則大食帝國勃興于此時。
其疆域東至蔥嶺。
大食在文化上實在是繼承希臘,而為歐洲近世的再興導其先路的。
中國和大食,政治上無甚接觸,而在文化上則彼此頗有關系。
回教的經典和曆數等知識,都早經輸入中國。
就是末尼教和基督教,也是受了回教的壓迫,才傳播到東方來的。
而稱為歐洲近世文明之源的印刷術、羅盤針、火藥,亦都經中國人直接傳入回教國,再經回教國人之手,傳入歐洲。
印刷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