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
關燈
小
中
大
有新興之氣。
周公自己東征,平定了武庚和管叔、蔡叔,滅掉奄國。
又使其子伯禽平定了淮夷、徐戎。
于是封周公于魯,使伯禽就國,又封太公望于齊,又經營今洛陽之地為東都,東方的舊勢力,就給西方的新勢力壓服了。
周公平定東方之後,據說就制禮作樂,攝政共七年,而歸政于成王。
周公死後,據說又有所謂“雷風之變”。
這件事情,見于《書經》的《金縢篇》。
據舊說:武王病時,周公曾請以身代,把祝策藏在金縢之匮中。
周公死,成玉葬以人臣之禮。
天大雷雨,又刮起大風,田禾都倒了,大木也拔了出來。
成王大懼,開金縢之匮,才知道周公請代武王之事,乃改用王禮葬周公,這一場災異,才告平息。
據鄭玄的說法,則武王死後三年,成王服滿了,才稱自己年紀小,求周公攝政。
攝政之後,管叔、蔡叔散布謠言,說周公要不利于成王,周公乃避居東都。
成王盡執周公的屬黨。
遇見了雷風之變,才把周公請回來。
周公乃重行攝政。
此說頗不合情理,然亦不會全屬子虛。
《左氏》昭公七年,昭公要到楚國去,夢見襄公和他送行。
子服惠伯說:“先君未嘗适楚,故周公祖以道之,襄公适楚矣,而祖以道君。
”據此,周公曾到過楚國,而《史記·蒙恬列傳》,亦有周公奔楚之說,我頗疑心周公奔楚及其屬黨被執,乃是歸政後之事。
後來不知如何,又回到周朝。
周公是否是善終,亦頗有可疑,殺害了一個人,因迷信的關系,又去求媚于其鬼魂,這是野蠻時代常有的事,不足為怪。
如此,則兩說可通為一。
楚國封于丹陽,其地實在丹、淅兩水的會口(宋翔鳳說,見《過庭錄·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徙郢考》),正當自武關東南出之路,據周公奔楚一事,我們又可見得周初發展的一條路線了。
周始祖 周昭王 周穆王 成王和他的兒子康王之時,稱為西周的盛世。
康王的兒子昭王,“南巡守不返,卒于江上。
”(《史記·周本紀》文)。
這一個江字,也是南方之水的通稱。
其實昭王是伐楚而敗,淹死在漢水裡的,所以後來齊桓公伐楚,還把這件事情去诘問楚國(見《左傳》僖公四年)。
周朝對外的威力,開始受挫了。
昭王子穆王,西征犬戎。
其時徐偃王強,《後漢書·東夷傳》謂其“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
《後書》此語,未知何據(《博物志》亦載徐偃王之事,但《後漢書》所據,并不就是《博物志》,該是同據某一種古說的)。
《禮記·檀弓下篇》載徐國容居的話,說“昔我先君駒王,西讨濟于河”。
駒王疑即偃王,則《後漢書》之說亦非全屬子虛,被壓服的東方,又想恢複其舊勢了。
然穆王使楚伐徐,偃王走死,則仍為西方所壓服。
穆王是周朝的雄主,在位頗久,當其時,周朝的聲勢,是頗振起的,穆王死後,就無此盛況了。
穆王五傳至厲王,因暴虐,為國人所逐,居外十四年。
周朝的卿士周公、召公當國行政,謂之共和。
厲王死于外,才立其子宣王。
宣王号稱中興,然其在位之三十九年,與姜氏之戎戰于千畝,為其所敗。
千畝在今山西的介休縣,則周朝對于隔河的地方,業經控制不住,西方戎狄的勢力,也漸次擡頭了。
至于幽王,遂為犬戎和南陽地方的申國所滅。
幽王滅亡的事情,《史記》所載的,恢詭有類平話,決不是真相。
《左氏》昭公二十六年,載周朝的王子朝告諸侯的話,說這時候“攜王幹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郏鄏”(即東都之地,見《左傳》宣公三年)。
則幽王死後,西畿之地,還有一個攜王。
周朝當時,似乎是有内憂兼有外患的。
攜王為諸侯所廢,周朝對于西畿之地,就不能控制了。
而且介休敗了;出武關向丹、淅的路,又已不通,隻有對于東畿,還保存着相當的勢力。
平王于是遷居洛陽,号稱東周,其事在公元前770年。
周幽王
周公自己東征,平定了武庚和管叔、蔡叔,滅掉奄國。
又使其子伯禽平定了淮夷、徐戎。
于是封周公于魯,使伯禽就國,又封太公望于齊,又經營今洛陽之地為東都,東方的舊勢力,就給西方的新勢力壓服了。
周公平定東方之後,據說就制禮作樂,攝政共七年,而歸政于成王。
周公死後,據說又有所謂“雷風之變”。
這件事情,見于《書經》的《金縢篇》。
據舊說:武王病時,周公曾請以身代,把祝策藏在金縢之匮中。
周公死,成玉葬以人臣之禮。
天大雷雨,又刮起大風,田禾都倒了,大木也拔了出來。
成王大懼,開金縢之匮,才知道周公請代武王之事,乃改用王禮葬周公,這一場災異,才告平息。
據鄭玄的說法,則武王死後三年,成王服滿了,才稱自己年紀小,求周公攝政。
攝政之後,管叔、蔡叔散布謠言,說周公要不利于成王,周公乃避居東都。
成王盡執周公的屬黨。
遇見了雷風之變,才把周公請回來。
周公乃重行攝政。
此說頗不合情理,然亦不會全屬子虛。
《左氏》昭公七年,昭公要到楚國去,夢見襄公和他送行。
子服惠伯說:“先君未嘗适楚,故周公祖以道之,襄公适楚矣,而祖以道君。
”據此,周公曾到過楚國,而《史記·蒙恬列傳》,亦有周公奔楚之說,我頗疑心周公奔楚及其屬黨被執,乃是歸政後之事。
後來不知如何,又回到周朝。
周公是否是善終,亦頗有可疑,殺害了一個人,因迷信的關系,又去求媚于其鬼魂,這是野蠻時代常有的事,不足為怪。
如此,則兩說可通為一。
楚國封于丹陽,其地實在丹、淅兩水的會口(宋翔鳳說,見《過庭錄·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徙郢考》),正當自武關東南出之路,據周公奔楚一事,我們又可見得周初發展的一條路線了。
周始祖 周昭王 周穆王 成王和他的兒子康王之時,稱為西周的盛世。
康王的兒子昭王,“南巡守不返,卒于江上。
”(《史記·周本紀》文)。
這一個江字,也是南方之水的通稱。
其實昭王是伐楚而敗,淹死在漢水裡的,所以後來齊桓公伐楚,還把這件事情去诘問楚國(見《左傳》僖公四年)。
周朝對外的威力,開始受挫了。
昭王子穆王,西征犬戎。
其時徐偃王強,《後漢書·東夷傳》謂其“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
《後書》此語,未知何據(《博物志》亦載徐偃王之事,但《後漢書》所據,并不就是《博物志》,該是同據某一種古說的)。
《禮記·檀弓下篇》載徐國容居的話,說“昔我先君駒王,西讨濟于河”。
駒王疑即偃王,則《後漢書》之說亦非全屬子虛,被壓服的東方,又想恢複其舊勢了。
然穆王使楚伐徐,偃王走死,則仍為西方所壓服。
穆王是周朝的雄主,在位頗久,當其時,周朝的聲勢,是頗振起的,穆王死後,就無此盛況了。
穆王五傳至厲王,因暴虐,為國人所逐,居外十四年。
周朝的卿士周公、召公當國行政,謂之共和。
厲王死于外,才立其子宣王。
宣王号稱中興,然其在位之三十九年,與姜氏之戎戰于千畝,為其所敗。
千畝在今山西的介休縣,則周朝對于隔河的地方,業經控制不住,西方戎狄的勢力,也漸次擡頭了。
至于幽王,遂為犬戎和南陽地方的申國所滅。
幽王滅亡的事情,《史記》所載的,恢詭有類平話,決不是真相。
《左氏》昭公二十六年,載周朝的王子朝告諸侯的話,說這時候“攜王幹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郏鄏”(即東都之地,見《左傳》宣公三年)。
則幽王死後,西畿之地,還有一個攜王。
周朝當時,似乎是有内憂兼有外患的。
攜王為諸侯所廢,周朝對于西畿之地,就不能控制了。
而且介休敗了;出武關向丹、淅的路,又已不通,隻有對于東畿,還保存着相當的勢力。
平王于是遷居洛陽,号稱東周,其事在公元前770年。
周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