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
關燈
小
中
大
之觀,衛國這時候,在今河北的濮陽縣,則昆吾似自河北遷于河南。
《史記·殷本紀》說:“湯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
”“桀敗于有娀之虛,桀奔于鳴條。
”《左氏》昭公四年“夏桀為仍之會,有缗叛之”,《韓非子·十過篇》亦有這話,仍作娀,則有娀,即有仍。
鳴條為舜卒處,已見上章。
合觀諸說,商朝似乎興于今魯、豫之間,湯先平定了河南的北境,然後向南攻桀,桀敗後是反向東南逃走的。
觀桀之不向西走而向東逃,可見此時伊、洛以西之地,還未開辟。
商湯 周文王 據《史記》的《夏本紀》、《殷本紀》,夏朝傳國共十七代,商朝則三十代。
商朝的世數所以多于夏,大約是因其兼行兄終弟及之制而然。
後來的魯國,自莊公以前,都是一生一及,吳國亦有兄終弟及之法,已見第二章,這亦足以證明商朝的起于東方。
商朝的事迹,較夏朝傳者略多。
據《史記》:成湯以後,第四代大甲,第九代大戊,第十三代祖乙,第十九代盤庚,第二十二代武丁,都是賢君,而武丁之時,尤其強盛。
商朝的都城,是屢次遷徙的。
第十代仲丁遷于隞地,在今河南荥澤縣(隞,《書序》作嚣,《書序》不一定可信,所以今從《史記》。
隞的所在,亦有異說。
但古書皆東周至漢的人所述,尤其大多數是漢朝人寫下來的,所以用的大抵多是當時的地名,所以古書的釋地,和東周、秦漢時地名相近的,必較可信。
如隞即敖,今之荥澤縣,為秦漢間敖倉所在,以此釋仲丁所遷之隞,确實性就較大些。
這是治古史的通例,不能一一具說,特于此發其凡)。
第十二代河亶甲居相,在今河南内黃縣。
第十三代祖乙遷于邢,在今河北邢台縣。
到盤庚才遷回成湯的舊居亳殷。
第二十七代武乙,複去亳居河北。
今河南安陽縣北的小屯村,即發現龜甲獸骨之處,據史學家所考證,其地即《史記·項羽本紀》所謂殷墟,不知是否武乙時所都。
至其第三十代即最後一個君主纣,則居于朝歌,在今河南淇縣。
綜觀商朝曆代的都邑,都在今河南省裡的黃河兩岸,還是湯居郼,營下洛之陽的舊觀。
周朝的勢力,卻更深入西北部了。
盤庚 周武王 周朝的始祖名棄,是舜之時居稷官的,封于邰。
曆若幹代,至不,失官,奔于戎狄之間。
再傳至公劉,居邠,仍從事于農業。
又十傳至古公亶父,複為狄所逼,徙岐山下。
邰,舊說是今陝西的武功縣。
邠是今陝西的邠縣,岐是今陝西的岐山縣。
近人錢穆說,《左氏》昭公元年說金天氏之裔子台骀封于汾川,《周書·度邑篇》說武王升汾之阜以望商邑,汾即邠,邰則因台骀之封而得名,都在今山西境内。
亶父踰梁山而至岐,梁山在今陝西韓城縣,岐山亦當距梁山不遠(見所著《周初地理考》)。
據他這說法,則後來文王居豐,武王居鎬,在今陝西鄠縣界内的,不是東下,乃是西上了。
河、汾下流和渭水流域,地味最為肥沃,周朝是農業部族,自此向西拓展,和事勢是很合的。
古公亶父亦稱太王,周至其時始強盛。
傳幼子季曆以及文王,《論語》說他“三分天下有其二”(見《泰伯下篇》)。
文王之子武王,遂滅纣。
文王時曾打破耆國,而殷人振恐,武王則渡孟津而與纣戰,耆國,在今山西的黎城縣,自此向朝歌,乃今出天井關南下的隘道,孟津在今河南孟縣南,武王大約是出今潼關到此的,這又可以看出周初自西向東發展的方向。
然武王雖勝纣,并未能把商朝滅掉,仍以纣地封其子武庚,而使其弟管叔、蔡叔監之。
武王崩,子成王幼,武王弟周公攝政,管、蔡和武庚都叛。
據《周書·作雒解》,是時叛者,又有徐、奄及熊、盈。
徐即後來的徐國,地在泗水流域,奄即後來的魯國,熊為楚國的氏族,盈即嬴,乃秦國的姓。
可見東方諸侯,此時皆服商而不服周。
然周朝此時頗
《史記·殷本紀》說:“湯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
”“桀敗于有娀之虛,桀奔于鳴條。
”《左氏》昭公四年“夏桀為仍之會,有缗叛之”,《韓非子·十過篇》亦有這話,仍作娀,則有娀,即有仍。
鳴條為舜卒處,已見上章。
合觀諸說,商朝似乎興于今魯、豫之間,湯先平定了河南的北境,然後向南攻桀,桀敗後是反向東南逃走的。
觀桀之不向西走而向東逃,可見此時伊、洛以西之地,還未開辟。
商湯 周文王 據《史記》的《夏本紀》、《殷本紀》,夏朝傳國共十七代,商朝則三十代。
商朝的世數所以多于夏,大約是因其兼行兄終弟及之制而然。
後來的魯國,自莊公以前,都是一生一及,吳國亦有兄終弟及之法,已見第二章,這亦足以證明商朝的起于東方。
商朝的事迹,較夏朝傳者略多。
據《史記》:成湯以後,第四代大甲,第九代大戊,第十三代祖乙,第十九代盤庚,第二十二代武丁,都是賢君,而武丁之時,尤其強盛。
商朝的都城,是屢次遷徙的。
第十代仲丁遷于隞地,在今河南荥澤縣(隞,《書序》作嚣,《書序》不一定可信,所以今從《史記》。
隞的所在,亦有異說。
但古書皆東周至漢的人所述,尤其大多數是漢朝人寫下來的,所以用的大抵多是當時的地名,所以古書的釋地,和東周、秦漢時地名相近的,必較可信。
如隞即敖,今之荥澤縣,為秦漢間敖倉所在,以此釋仲丁所遷之隞,确實性就較大些。
這是治古史的通例,不能一一具說,特于此發其凡)。
第十二代河亶甲居相,在今河南内黃縣。
第十三代祖乙遷于邢,在今河北邢台縣。
到盤庚才遷回成湯的舊居亳殷。
第二十七代武乙,複去亳居河北。
今河南安陽縣北的小屯村,即發現龜甲獸骨之處,據史學家所考證,其地即《史記·項羽本紀》所謂殷墟,不知是否武乙時所都。
至其第三十代即最後一個君主纣,則居于朝歌,在今河南淇縣。
綜觀商朝曆代的都邑,都在今河南省裡的黃河兩岸,還是湯居郼,營下洛之陽的舊觀。
周朝的勢力,卻更深入西北部了。
盤庚 周武王 周朝的始祖名棄,是舜之時居稷官的,封于邰。
曆若幹代,至不,失官,奔于戎狄之間。
再傳至公劉,居邠,仍從事于農業。
又十傳至古公亶父,複為狄所逼,徙岐山下。
邰,舊說是今陝西的武功縣。
邠是今陝西的邠縣,岐是今陝西的岐山縣。
近人錢穆說,《左氏》昭公元年說金天氏之裔子台骀封于汾川,《周書·度邑篇》說武王升汾之阜以望商邑,汾即邠,邰則因台骀之封而得名,都在今山西境内。
亶父踰梁山而至岐,梁山在今陝西韓城縣,岐山亦當距梁山不遠(見所著《周初地理考》)。
據他這說法,則後來文王居豐,武王居鎬,在今陝西鄠縣界内的,不是東下,乃是西上了。
河、汾下流和渭水流域,地味最為肥沃,周朝是農業部族,自此向西拓展,和事勢是很合的。
古公亶父亦稱太王,周至其時始強盛。
傳幼子季曆以及文王,《論語》說他“三分天下有其二”(見《泰伯下篇》)。
文王之子武王,遂滅纣。
文王時曾打破耆國,而殷人振恐,武王則渡孟津而與纣戰,耆國,在今山西的黎城縣,自此向朝歌,乃今出天井關南下的隘道,孟津在今河南孟縣南,武王大約是出今潼關到此的,這又可以看出周初自西向東發展的方向。
然武王雖勝纣,并未能把商朝滅掉,仍以纣地封其子武庚,而使其弟管叔、蔡叔監之。
武王崩,子成王幼,武王弟周公攝政,管、蔡和武庚都叛。
據《周書·作雒解》,是時叛者,又有徐、奄及熊、盈。
徐即後來的徐國,地在泗水流域,奄即後來的魯國,熊為楚國的氏族,盈即嬴,乃秦國的姓。
可見東方諸侯,此時皆服商而不服周。
然周朝此時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