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關燈
小
中
大
曆史,究竟是怎樣一種學問?研究了它,究竟有什麼用處呢?
這個問題,在略知學問的人,都會毫不遲疑地作答道:曆史是前車之鑒。
什麼叫做前車之鑒呢?他們又會毫不遲疑地回答道:昔人所為而得,我可以奉為模範;如其失策,便當設法避免;這就是所謂“法戒”。
這話驟聽似是,細想就知道不然。
世界上那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謂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誤以不同之事為同罷了。
遠者且勿論。
歐人東來以後,我們應付他的方法,何嘗不本于曆史上的經驗?其結果卻是如何呢?然則曆史是無用了麼?而不知往事,一意孤行的人,又未嘗不敗。
然則究竟如何是好呢? 曆史雖是記事之書,我們之所探求,則為理而非事。
理是概括衆事的,事則隻是一事。
天下事既沒有兩件真正相同的,執應付此事的方法,以應付彼事,自然要失敗。
根據于包含衆事之理,以應付事實,就不至于此了。
然而理是因事而見的,舍事而求理,無有是處。
所以我們求學,不能不顧事實,又不該死記事實。
要應付一件事情,必須明白它的性質。
明白之後,應付之術,就不求而自得了。
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質,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
一個人,為什麼會成為這樣子的一個人?譬如久于官場的人,就有些官僚氣;世代經商的人,就有些市儈氣;向來讀書的人,就有些迂腐氣。
難道他是生來如此的麼?無疑,是數十年的作官、經商、讀書養成的。
然則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亦是如此了。
中國的社會,為什麼不同于歐洲?歐洲的社會,為什麼不同于日本?習焉不察,則不以為意,細加推考,自然知其原因極為深遠複雜了。
然則往事如何好不研究呢?然而已往的事情多呢,安能盡記?社會上每天所發生的事情,報紙所記載的,奚啻億兆京垓分之一。
一天的報紙,業已不可遍覽,何況積而至于十年、百年、千年、萬年呢? 須知我們要知道一個人,并不要把他以往的事情,通統都知道了,記牢了。
我,為什麼成為這樣一個我?反躬自省,總是容易明白的,又何嘗能把自己以往的事,通統記牢呢?然則要明白社會的所以然,也正不必把已往的事,全數記得,隻要知道“使現社會成為現社會的事”就夠了。
然而這又難了。
任何一事一物,要詢問它的起源,我們現在不知所對的很多。
其所能對答的,又十有八九靠不住。
然則我們安能本于既往,以說明現在呢? 這正是我們所以愚昧的原因,而史學之所求,亦即在此。
史學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實,(二)加以解釋,(三)用以說明現社會,(四)因以推測未來,而指示我們以進行的途徑。
往昔的曆史,是否能肩起這種任務呢?觀于借鑒于曆史以應付事實導緻失敗者之多,無疑是不能的。
其失敗的原因安在?列舉起來,也可以有多端,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偏重于政治。
翻開《二十五史》來一看(從前都說二十四史,這是清朝時候,功令上所定為正史的。
民國時代,柯劭忞所著的《新元史》業經奉徐世昌總統令,加入正史之中,所以現在該稱《二十五史》了),所記的,全是些戰争攻伐,在廟堂上的人所發的政令,以及這些人的傳記世系。
昔人稱《左氏》為相斫書;近代的人稱二十四史為帝王的家譜;說雖過當,也不能謂其全無理由了。
單看了這些事,能明白社會的所以然麼?從前的曆史,為什麼會有這種毛病呢?這是由于曆史是文明時代之物,而在文明時代,國家業已出見,并成為活動的中心,常人隻從表面上看,就認為政治可以概括一切,至少是社會現象中最重要的一項了。
其實政治隻是表面上的事情。
政治的活動,全靠社會做根底。
社會,實在政治的背後,做了無數更廣大更根本的事情。
不明白社會,是斷不能明白政治的。
所以現在講曆史的人,都不但着重于政治,而要着重于文化。
何謂文化?向來狹義的解釋,隻指學術技藝而言,其為不當,自無待論。
說得廣的,又把一切人為的事都包括于文化之中,然則動物何以沒有文化呢?須知文化正是人之所以異于他動物的。
其
什麼叫做前車之鑒呢?他們又會毫不遲疑地回答道:昔人所為而得,我可以奉為模範;如其失策,便當設法避免;這就是所謂“法戒”。
這話驟聽似是,細想就知道不然。
世界上那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謂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誤以不同之事為同罷了。
遠者且勿論。
歐人東來以後,我們應付他的方法,何嘗不本于曆史上的經驗?其結果卻是如何呢?然則曆史是無用了麼?而不知往事,一意孤行的人,又未嘗不敗。
然則究竟如何是好呢? 曆史雖是記事之書,我們之所探求,則為理而非事。
理是概括衆事的,事則隻是一事。
天下事既沒有兩件真正相同的,執應付此事的方法,以應付彼事,自然要失敗。
根據于包含衆事之理,以應付事實,就不至于此了。
然而理是因事而見的,舍事而求理,無有是處。
所以我們求學,不能不顧事實,又不該死記事實。
要應付一件事情,必須明白它的性質。
明白之後,應付之術,就不求而自得了。
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質,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
一個人,為什麼會成為這樣子的一個人?譬如久于官場的人,就有些官僚氣;世代經商的人,就有些市儈氣;向來讀書的人,就有些迂腐氣。
難道他是生來如此的麼?無疑,是數十年的作官、經商、讀書養成的。
然則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亦是如此了。
中國的社會,為什麼不同于歐洲?歐洲的社會,為什麼不同于日本?習焉不察,則不以為意,細加推考,自然知其原因極為深遠複雜了。
然則往事如何好不研究呢?然而已往的事情多呢,安能盡記?社會上每天所發生的事情,報紙所記載的,奚啻億兆京垓分之一。
一天的報紙,業已不可遍覽,何況積而至于十年、百年、千年、萬年呢? 須知我們要知道一個人,并不要把他以往的事情,通統都知道了,記牢了。
我,為什麼成為這樣一個我?反躬自省,總是容易明白的,又何嘗能把自己以往的事,通統記牢呢?然則要明白社會的所以然,也正不必把已往的事,全數記得,隻要知道“使現社會成為現社會的事”就夠了。
然而這又難了。
任何一事一物,要詢問它的起源,我們現在不知所對的很多。
其所能對答的,又十有八九靠不住。
然則我們安能本于既往,以說明現在呢? 這正是我們所以愚昧的原因,而史學之所求,亦即在此。
史學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實,(二)加以解釋,(三)用以說明現社會,(四)因以推測未來,而指示我們以進行的途徑。
往昔的曆史,是否能肩起這種任務呢?觀于借鑒于曆史以應付事實導緻失敗者之多,無疑是不能的。
其失敗的原因安在?列舉起來,也可以有多端,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偏重于政治。
翻開《二十五史》來一看(從前都說二十四史,這是清朝時候,功令上所定為正史的。
民國時代,柯劭忞所著的《新元史》業經奉徐世昌總統令,加入正史之中,所以現在該稱《二十五史》了),所記的,全是些戰争攻伐,在廟堂上的人所發的政令,以及這些人的傳記世系。
昔人稱《左氏》為相斫書;近代的人稱二十四史為帝王的家譜;說雖過當,也不能謂其全無理由了。
單看了這些事,能明白社會的所以然麼?從前的曆史,為什麼會有這種毛病呢?這是由于曆史是文明時代之物,而在文明時代,國家業已出見,并成為活動的中心,常人隻從表面上看,就認為政治可以概括一切,至少是社會現象中最重要的一項了。
其實政治隻是表面上的事情。
政治的活動,全靠社會做根底。
社會,實在政治的背後,做了無數更廣大更根本的事情。
不明白社會,是斷不能明白政治的。
所以現在講曆史的人,都不但着重于政治,而要着重于文化。
何謂文化?向來狹義的解釋,隻指學術技藝而言,其為不當,自無待論。
說得廣的,又把一切人為的事都包括于文化之中,然則動物何以沒有文化呢?須知文化正是人之所以異于他動物的。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