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
關燈
小
中
大
設置較福建德化縣為後,應即規複舊府名稱;且九江府于清鹹豐八年開為商埠,今改稱九江縣于條約習慣尤屬允洽。
四川省拟改名德格縣 (理由)四川德化縣清宣統二年置,今仍之。
與福建、江西兩省重複,定名最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原就德格土司改流。
縣治在龔垭地方,适居德格之中,拟即定名德格縣。
東安 湖南省應存 (理由)湖南東安縣宋雍熙初置,今仍之。
雖與直隸、四川、廣東等省重複,而設置較古,應存。
直隸省拟改名安次縣 (理由)直隸東安縣明洪武元年降置,今仍之。
與湖南、四川、廣東等省重複,定名在湖南東安縣之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為漢安次縣,隋迄元初均沿用之,是安次之稱較古,拟即複名安次縣。
四川省拟改名潼南縣 (理由)四川東安縣民國元年析置。
與直隸、湖南、廣東等省重複,定名未久,自應酌改。
查該縣設置于梓潼鎮,歸潼川府轄地,居府南,拟即定名潼南縣。
廣東省拟改名雲浮縣 (理由)廣東東安縣明萬曆五年析置,今仍之。
與直隸、湖南、四川等省重複,定名在湖南東安縣之後,拟即酌改。
查該縣東南有雲浮山,極泉林岩石之勝,拟即定名雲浮縣。
新甯 湖南省應存 (理由)湖南新甯縣宋紹興二十五年置,迄今仍之。
雖與四川、廣東、廣西等省重複,而設置較久,應存。
四川省拟改名開江縣 (理由)四川新甯縣明洪武十四年複置,今仍之。
與湖南、廣東、廣西等省重複,設置在湖南新甯縣之後,拟即酌改。
查該縣治東有開江,為縣境諸水彙流之區,拟即定名開江縣。
廣東省拟改名台山縣 (理由)廣東新甯縣明正德六年析置,今仍之。
與湖南、四川、廣西等省重複,設置較湖南新甯縣為後,拟即酌改。
查該縣北一裡有三台山,為縣之主山,拟即定名台山縣。
廣西省拟改名扶南縣 (理由)廣西新甯縣明隆慶六年置州,民國二年改縣。
與湖南、四川、廣東等省重複,定名在湖南新甯後,拟即酌改。
查該縣在唐天寶初曾置扶南郡,拟即定名扶南縣。
定遠 安徽省應存 (理由)安徽定遠縣自梁天監中改置以來,迄今未改。
雖與四川、陝西、雲南等省重複,而定名較古,拟存。
四川省拟改名武勝縣 (理由)四川定遠縣清雍正六年複置,今仍之。
與安徽、陝西、雲南等省重複,複置較後,拟即酌改。
查該縣元至元間置武勝軍,縣東又有武勝山,拟即定名武勝縣。
陝西省拟改名鎮巴縣 (理由)陝西定遠縣清嘉慶七年置廳,民國二年改縣。
與安徽、四川、雲南等省重複,定名較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治在巴山之北,縣境又有大小巴山,拟即定名鎮巴縣。
雲南省拟改名牟定縣 (理由)雲南定遠縣元至元間置,今因之。
與安徽、四川、陝西等省重複,設置在安徽定遠縣之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三國志曾号牟州,元初置牟州千戶,拟即定名牟定縣。
安化 湖南省應存 (理由)湖南安化縣自宋熙甯六年置縣以來,迄今未改。
雖與甘肅、廣西、貴州等省重複,而定名較古,應存。
甘肅省拟改名慶陽縣 (理由)甘肅安化縣明初複置,今仍之。
與湖南、廣西、貴州等省重複,定名在湖南安化縣之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本慶陽府附郭首縣,民國二年裁府留縣。
今改定重名,自應仍用舊府名稱,定名慶陽縣。
廣西省拟改名宜北縣 (理由)廣西安化縣清光緒三十一年置廳,民國二年改縣。
與湖南、甘肅、貴州等省重複,定名在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治在五十二峒,居宜山縣之北,拟即定名宜北縣。
貴州省拟改名德江縣 (理由)貴州安化縣明萬曆二十八年置。
今與湖南、甘肅、廣西等省重複,定名較後,應即酌改。
業據該省呈報改名德江縣,以境内德江河為名,應可照改。
永甯 河南省應存 (理由)河南永甯縣隋義甯二年置。
雖與山西、廣西、江西、貴州等省重複,而相沿較古,應存。
山西省拟改名離石縣 (理由)山西永甯縣明隆慶元年改置。
與河南、廣西、江西、貴州等省重複,而改置在江西永甯縣之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在漢為離石縣,今州北有離石山,拟即定名離石縣。
廣西省拟改名古化縣 (理由)廣西永甯縣明隆慶五年改置州,民國二年改縣。
與河南、山西、江西、貴州等省重複,定名在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在唐時為慕化縣,古縣至宋時省慕化入古縣,拟即定名古化縣。
江西省拟改名甯岡縣 (理由)江西永甯縣元至正五年置,今仍之。
與河南、山西、廣西、貴州省等重複,設置較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設治于瓦岡,拟即易名甯岡縣。
貴州省拟改名關嶺縣 (理由)貴州永甯縣明洪武十六年複置,迄今仍之。
與河南、山西、廣西、江西等省重複,設置在後,應即酌改。
業據該省呈報改名關嶺縣,查系取該縣關索嶺為名,應可照改。
甯遠 湖南省應存 (理由)湖南甯遠縣宋乾德三年置,迄今未改。
雖與山西、奉天、甘肅、新疆等省重複,而相沿已古,應存。
山西省拟改名涼城縣 (理由)山西甯遠縣清乾隆十五年廳,民國二年改縣。
與湖南、奉天、甘肅、新疆等省重複,設置較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為魏涼城郡地,舊郡治在今縣東北,拟即定名涼城縣。
奉天省拟改名興城縣 (理由)奉天甯遠縣清康熙二年置,今仍之。
與湖南、山西、甘肅、新疆等省重複,設置較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為遼嚴州興城縣,拟即定名興城縣。
甘肅省拟改名武山縣 (理由)甘肅甯遠縣元複置,今仍之。
與湖南、山西、奉天、新疆等省重複,複置在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有武城山,為鄧艾拒姜維處,為一方要塞,拟即定名武山縣。
新疆省拟改名伊甯縣 (理由)新疆甯遠縣清光緒十三年設,今仍之。
與湖南、山西、奉天、甘肅等省重複,設置在後,應酌易名稱。
查該縣為伊犁東南屏藩,遠接俄境,拟即定名伊甯縣。
太平 安徽省應存 (理由)安徽太平縣唐大曆中複置,今仍之。
雖與山西、浙江、四川、江蘇等省重複,而設置較古,拟存。
山西省拟改名汾城縣 (理由)山西太平縣後周改置,今仍之。
與安徽、浙江、四川、江蘇等省重複,改置較安徽太平縣為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東有汾水,南二十五裡有臨汾城,拟即改名汾城縣。
浙江省拟改名溫嶺縣 (理由)浙江太平縣明成化中析置,今仍之。
與安徽、山西、四川、江蘇等省重複,定名較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西十裡有溫嶺,為溫台交界之點拟即定名溫嶺縣。
四川省拟改名萬源縣 (理由)四川太平縣明正德十年析置,迄今仍之。
與安徽、山西、浙江、江蘇等省重複,定名較安徽太平縣為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東北有萬頃池,鄰邑之水多源于此,拟即改名萬源縣。
江蘇省拟改名揚中縣 (理由)江蘇太平縣清光緒三十二年置,迄今仍之。
與安徽、山西、浙江、四川等省重複,定名最遲,應即酌改。
查該縣本為太平洲,孤峙揚子江,拟即改名揚中縣。
新城 直隸省應存 (理由)直隸新城縣唐太和六年析置,迄今仍之。
雖與吉林、山東、江西、浙江、貴州等省重複,而設置已古,拟存。
吉林省拟改名扶馀縣 (理由)吉林新城縣清光緒三十二年置府,民國二年改縣。
與直隸、山東、江西、浙江、貴州等省重複,定名最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為舊扶馀地,拟即定名扶馀縣。
山東省拟改名耏水縣 (理由)山東新城縣元太宗時析置,明清迄今因之。
與直隸、吉林、江西、浙江、貴州等省重複,定名在直隸新城縣之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境為烏河流域,烏河一名耏水,拟即定名耏水縣。
江西省拟改名黎川縣 (理由)江西新城縣宋紹興八年析置,迄今之。
與直隸、吉林、山東、浙江、貴州等省重複,定名在直隸新城縣之後,應即改定。
查該縣本南城縣之黎灘鎮,縣西南有黎灘水,一名黎川,拟即定名黎川縣。
浙江省拟改名新登縣 (理由)浙江新城縣宋複置,迄今仍之。
與直隸、吉林、山東、江西、貴州等省重複,設置較直隸新城縣為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在吳越時曾改名新登,拟即規複新登縣。
貴州省拟改名興仁縣 (理由)貴州新城縣民國元年複置。
與直隸、吉林、山東、江西、浙江等省重複,業據該省呈報改名新縣,惟新縣名稱義近混淆。
查該縣雖設治新城,而境界實由普安縣劃出興仁等四裡而成,拟即定名興仁縣。
四川省拟改名德格縣 (理由)四川德化縣清宣統二年置,今仍之。
與福建、江西兩省重複,定名最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原就德格土司改流。
縣治在龔垭地方,适居德格之中,拟即定名德格縣。
東安 湖南省應存 (理由)湖南東安縣宋雍熙初置,今仍之。
雖與直隸、四川、廣東等省重複,而設置較古,應存。
直隸省拟改名安次縣 (理由)直隸東安縣明洪武元年降置,今仍之。
與湖南、四川、廣東等省重複,定名在湖南東安縣之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為漢安次縣,隋迄元初均沿用之,是安次之稱較古,拟即複名安次縣。
四川省拟改名潼南縣 (理由)四川東安縣民國元年析置。
與直隸、湖南、廣東等省重複,定名未久,自應酌改。
查該縣設置于梓潼鎮,歸潼川府轄地,居府南,拟即定名潼南縣。
廣東省拟改名雲浮縣 (理由)廣東東安縣明萬曆五年析置,今仍之。
與直隸、湖南、四川等省重複,定名在湖南東安縣之後,拟即酌改。
查該縣東南有雲浮山,極泉林岩石之勝,拟即定名雲浮縣。
新甯 湖南省應存 (理由)湖南新甯縣宋紹興二十五年置,迄今仍之。
雖與四川、廣東、廣西等省重複,而設置較久,應存。
四川省拟改名開江縣 (理由)四川新甯縣明洪武十四年複置,今仍之。
與湖南、廣東、廣西等省重複,設置在湖南新甯縣之後,拟即酌改。
查該縣治東有開江,為縣境諸水彙流之區,拟即定名開江縣。
廣東省拟改名台山縣 (理由)廣東新甯縣明正德六年析置,今仍之。
與湖南、四川、廣西等省重複,設置較湖南新甯縣為後,拟即酌改。
查該縣北一裡有三台山,為縣之主山,拟即定名台山縣。
廣西省拟改名扶南縣 (理由)廣西新甯縣明隆慶六年置州,民國二年改縣。
與湖南、四川、廣東等省重複,定名在湖南新甯後,拟即酌改。
查該縣在唐天寶初曾置扶南郡,拟即定名扶南縣。
定遠 安徽省應存 (理由)安徽定遠縣自梁天監中改置以來,迄今未改。
雖與四川、陝西、雲南等省重複,而定名較古,拟存。
四川省拟改名武勝縣 (理由)四川定遠縣清雍正六年複置,今仍之。
與安徽、陝西、雲南等省重複,複置較後,拟即酌改。
查該縣元至元間置武勝軍,縣東又有武勝山,拟即定名武勝縣。
陝西省拟改名鎮巴縣 (理由)陝西定遠縣清嘉慶七年置廳,民國二年改縣。
與安徽、四川、雲南等省重複,定名較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治在巴山之北,縣境又有大小巴山,拟即定名鎮巴縣。
雲南省拟改名牟定縣 (理由)雲南定遠縣元至元間置,今因之。
與安徽、四川、陝西等省重複,設置在安徽定遠縣之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三國志曾号牟州,元初置牟州千戶,拟即定名牟定縣。
安化 湖南省應存 (理由)湖南安化縣自宋熙甯六年置縣以來,迄今未改。
雖與甘肅、廣西、貴州等省重複,而定名較古,應存。
甘肅省拟改名慶陽縣 (理由)甘肅安化縣明初複置,今仍之。
與湖南、廣西、貴州等省重複,定名在湖南安化縣之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本慶陽府附郭首縣,民國二年裁府留縣。
今改定重名,自應仍用舊府名稱,定名慶陽縣。
廣西省拟改名宜北縣 (理由)廣西安化縣清光緒三十一年置廳,民國二年改縣。
與湖南、甘肅、貴州等省重複,定名在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治在五十二峒,居宜山縣之北,拟即定名宜北縣。
貴州省拟改名德江縣 (理由)貴州安化縣明萬曆二十八年置。
今與湖南、甘肅、廣西等省重複,定名較後,應即酌改。
業據該省呈報改名德江縣,以境内德江河為名,應可照改。
永甯 河南省應存 (理由)河南永甯縣隋義甯二年置。
雖與山西、廣西、江西、貴州等省重複,而相沿較古,應存。
山西省拟改名離石縣 (理由)山西永甯縣明隆慶元年改置。
與河南、廣西、江西、貴州等省重複,而改置在江西永甯縣之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在漢為離石縣,今州北有離石山,拟即定名離石縣。
廣西省拟改名古化縣 (理由)廣西永甯縣明隆慶五年改置州,民國二年改縣。
與河南、山西、江西、貴州等省重複,定名在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在唐時為慕化縣,古縣至宋時省慕化入古縣,拟即定名古化縣。
江西省拟改名甯岡縣 (理由)江西永甯縣元至正五年置,今仍之。
與河南、山西、廣西、貴州省等重複,設置較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設治于瓦岡,拟即易名甯岡縣。
貴州省拟改名關嶺縣 (理由)貴州永甯縣明洪武十六年複置,迄今仍之。
與河南、山西、廣西、江西等省重複,設置在後,應即酌改。
業據該省呈報改名關嶺縣,查系取該縣關索嶺為名,應可照改。
甯遠 湖南省應存 (理由)湖南甯遠縣宋乾德三年置,迄今未改。
雖與山西、奉天、甘肅、新疆等省重複,而相沿已古,應存。
山西省拟改名涼城縣 (理由)山西甯遠縣清乾隆十五年廳,民國二年改縣。
與湖南、奉天、甘肅、新疆等省重複,設置較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為魏涼城郡地,舊郡治在今縣東北,拟即定名涼城縣。
奉天省拟改名興城縣 (理由)奉天甯遠縣清康熙二年置,今仍之。
與湖南、山西、甘肅、新疆等省重複,設置較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為遼嚴州興城縣,拟即定名興城縣。
甘肅省拟改名武山縣 (理由)甘肅甯遠縣元複置,今仍之。
與湖南、山西、奉天、新疆等省重複,複置在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有武城山,為鄧艾拒姜維處,為一方要塞,拟即定名武山縣。
新疆省拟改名伊甯縣 (理由)新疆甯遠縣清光緒十三年設,今仍之。
與湖南、山西、奉天、甘肅等省重複,設置在後,應酌易名稱。
查該縣為伊犁東南屏藩,遠接俄境,拟即定名伊甯縣。
太平 安徽省應存 (理由)安徽太平縣唐大曆中複置,今仍之。
雖與山西、浙江、四川、江蘇等省重複,而設置較古,拟存。
山西省拟改名汾城縣 (理由)山西太平縣後周改置,今仍之。
與安徽、浙江、四川、江蘇等省重複,改置較安徽太平縣為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東有汾水,南二十五裡有臨汾城,拟即改名汾城縣。
浙江省拟改名溫嶺縣 (理由)浙江太平縣明成化中析置,今仍之。
與安徽、山西、四川、江蘇等省重複,定名較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西十裡有溫嶺,為溫台交界之點拟即定名溫嶺縣。
四川省拟改名萬源縣 (理由)四川太平縣明正德十年析置,迄今仍之。
與安徽、山西、浙江、江蘇等省重複,定名較安徽太平縣為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東北有萬頃池,鄰邑之水多源于此,拟即改名萬源縣。
江蘇省拟改名揚中縣 (理由)江蘇太平縣清光緒三十二年置,迄今仍之。
與安徽、山西、浙江、四川等省重複,定名最遲,應即酌改。
查該縣本為太平洲,孤峙揚子江,拟即改名揚中縣。
新城 直隸省應存 (理由)直隸新城縣唐太和六年析置,迄今仍之。
雖與吉林、山東、江西、浙江、貴州等省重複,而設置已古,拟存。
吉林省拟改名扶馀縣 (理由)吉林新城縣清光緒三十二年置府,民國二年改縣。
與直隸、山東、江西、浙江、貴州等省重複,定名最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為舊扶馀地,拟即定名扶馀縣。
山東省拟改名耏水縣 (理由)山東新城縣元太宗時析置,明清迄今因之。
與直隸、吉林、江西、浙江、貴州等省重複,定名在直隸新城縣之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境為烏河流域,烏河一名耏水,拟即定名耏水縣。
江西省拟改名黎川縣 (理由)江西新城縣宋紹興八年析置,迄今之。
與直隸、吉林、山東、浙江、貴州等省重複,定名在直隸新城縣之後,應即改定。
查該縣本南城縣之黎灘鎮,縣西南有黎灘水,一名黎川,拟即定名黎川縣。
浙江省拟改名新登縣 (理由)浙江新城縣宋複置,迄今仍之。
與直隸、吉林、山東、江西、貴州等省重複,設置較直隸新城縣為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在吳越時曾改名新登,拟即規複新登縣。
貴州省拟改名興仁縣 (理由)貴州新城縣民國元年複置。
與直隸、吉林、山東、江西、浙江等省重複,業據該省呈報改名新縣,惟新縣名稱義近混淆。
查該縣雖設治新城,而境界實由普安縣劃出興仁等四裡而成,拟即定名興仁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