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黃州
關燈
小
中
大
元豐三年二月,文忠至黃州,上謝表,其言和平,蓋得于憂患者多矣。
略謂: 伏念臣早緣科第,誤忝搢紳,親逢睿哲之興,遂有功名之意。
亦嘗召對便殿,考其所學之言;試守三州,觀其所行之實。
而臣用意過當,日趨于迷,賦命衰窮,天奪其魄,叛違義理,辜負恩私,茫如醉夢之中,不知言語之出。
雖至仁屢試,而衆議不容。
案罪責情,固宜伏斧質于兩觀;推恩屈法,猶當禦魑魅于三危。
豈謂尚玷散員,更叨善地,投畀麏鼯之野,保全樗栎之生。
臣雖至愚,豈不知幸?此蓋伏遇皇帝陛下,德刑并用,善惡兼容,欲使法行而知恩,是用小懲而大戒。
天地能覆載之,而不能容之于度外;父母能生育之,而不能出之于死中。
伏惟此恩,何以為報?惟當蔬食沒齒,杜門思愆,深悟積年之非,永為多士之戒。
貪戀聖世,不敢殺身,庶幾餘生,未為棄物。
初至之日,寓居定慧院,幅巾芒屩,與田夫野老相從溪谷之間,其逍遙自适、懲忿窒欲之緻,見于《答秦太虛書》雲: 吾侪漸衰,不可複作少年調度,當厚自養煉。
谪居無事,頗窺其一二。
已借得本州天慶觀道堂三間,冬至後當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
自非廢放,安得就此?太息他日一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閑,豈可複得耶?當及今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滿此期,根本立矣。
此後縱複出從人事,事已則心返,自不能廢矣。
又雲: 初到黃,禀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
但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
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挂屋梁上,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
又仍以大竹筒别貯用不盡者,以待賓客。
此賈耘老法也。
度囊中尚可支一歲有餘,至時别作經畫。
水到渠成,不須預慮,以此胸中都無一事。
又雲: 所居對岸武昌,山水佳絕,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為風濤所隔,不能即歸,則王生能為殺雞炊黍,至數日不厭。
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徑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柑、橘、椑、柿極多,大芋長尺餘,不減蜀中。
外縣米鬥二十,有水路可緻,羊肉如北方,豬、牛、獐、鹿如土,魚、蟹不論錢。
岐亭酒監胡定之,載書萬卷随行,喜借人看,黃州曹官數人,皆家善庖馔,喜作會。
又于《答畢仲舉書》想見其高緻: 黃州濱江帶山,既适耳目之好,而生事百須亦不難緻,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謂禍福果安在哉?偶讀《戰國策》,見處士顔蠋之語“晚食以當肉”,欣然而笑,若蠋者可謂巧于居貧者也。
菜、羹、菽、黍,差饑而食,其味與八珍等。
而既飽之餘,刍、豢滿前,惟恐其不持去也。
美惡在我,何與于物。
馬正卿為請于郡守,得故營地數十畝。
躬耕其中,自号東坡居士。
在黃州東門築堂,以大雪中為之,因缋雪于四壁,名曰“雪堂”,《赤壁賦》中所謂“步自雪堂”者也。
【批評】 東坡初至黃州,借天慶觀道士堂,靜坐四十九日,其知為學之要矣。
靜坐之理與其功效,今人已盛倡之,茲不具論。
惟吾人習靜,非如釋氏之耽寂,道家之養煉,棄人世之義務,為出世之事業也。
蓋欲以收斂易放之心,堅固易衰之體,以應事接物,為入世之用。
東坡雖未臻其境,而已得其理,其言曰:“出從人事,事已則心返。
”人為物欲所拘,情感所激,往往一往無前,迷失本心者,皆無此一段靜功,不能返觀其心之故。
苟煉得此心如太虛長空,一無阻礙,有何理之不可通,身之不能養哉。
東坡言節用之法甚善,人未有不喜奢侈者,故必用強制之法,以自束縛。
儉可養廉,關系人生不小,吾輩可不于節用二字着力乎?然忌著居積,人相有餘時複濟人,或會賓客,斯為善耳。
元豐三年二月,蘇轼來到黃州,給皇帝上了一封謝表,其文言語平和從容,大約是從憂患中感悟頗多之故吧。
大概是說: 微臣回想早年因為科舉及第,廁身于士大夫中間,親身遇到睿智明哲的皇帝陛下您的中興,因而産生了獻身功名的志願。
也曾被您在皇宮便殿召見,考查我平生所學。
也曾讓我嘗試治理過幾個州府,觀察我的實際能力。
可是我過于自負,師心自用,神志日趨迷離。
上天賦予我衰弱困窮的命運,又奪去我的魂魄,緻使我違背了道義和情理,辜負了皇帝的恩惠,就像在醉酒睡夢中,不知道怎麼就寫出那些文辭言語。
雖然仁慈的陛下給了我機會,但輿論對我總是不能容忍。
推求我的罪責和過失,本來就應該在皇宮前處斬;對我加以寬容照顧,仍然應該投到魑魅魍魉出沒的三危山。
誰料想還能做一個閑散的地方官,還能遷居到秀美的黃州城,把我流放到野鹿野鼠出沒的荒野,保全了我樗木栎樹一樣大而無用的散材的性命。
微臣即使極其愚笨,怎能不感到慶幸?這也是因為遇到皇帝陛下您,恩威并施,好
略謂: 伏念臣早緣科第,誤忝搢紳,親逢睿哲之興,遂有功名之意。
亦嘗召對便殿,考其所學之言;試守三州,觀其所行之實。
而臣用意過當,日趨于迷,賦命衰窮,天奪其魄,叛違義理,辜負恩私,茫如醉夢之中,不知言語之出。
雖至仁屢試,而衆議不容。
案罪責情,固宜伏斧質于兩觀;推恩屈法,猶當禦魑魅于三危。
豈謂尚玷散員,更叨善地,投畀麏鼯之野,保全樗栎之生。
臣雖至愚,豈不知幸?此蓋伏遇皇帝陛下,德刑并用,善惡兼容,欲使法行而知恩,是用小懲而大戒。
天地能覆載之,而不能容之于度外;父母能生育之,而不能出之于死中。
伏惟此恩,何以為報?惟當蔬食沒齒,杜門思愆,深悟積年之非,永為多士之戒。
貪戀聖世,不敢殺身,庶幾餘生,未為棄物。
初至之日,寓居定慧院,幅巾芒屩,與田夫野老相從溪谷之間,其逍遙自适、懲忿窒欲之緻,見于《答秦太虛書》雲: 吾侪漸衰,不可複作少年調度,當厚自養煉。
谪居無事,頗窺其一二。
已借得本州天慶觀道堂三間,冬至後當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
自非廢放,安得就此?太息他日一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閑,豈可複得耶?當及今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滿此期,根本立矣。
此後縱複出從人事,事已則心返,自不能廢矣。
又雲: 初到黃,禀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
但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
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挂屋梁上,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
又仍以大竹筒别貯用不盡者,以待賓客。
此賈耘老法也。
度囊中尚可支一歲有餘,至時别作經畫。
水到渠成,不須預慮,以此胸中都無一事。
又雲: 所居對岸武昌,山水佳絕,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為風濤所隔,不能即歸,則王生能為殺雞炊黍,至數日不厭。
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徑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柑、橘、椑、柿極多,大芋長尺餘,不減蜀中。
外縣米鬥二十,有水路可緻,羊肉如北方,豬、牛、獐、鹿如土,魚、蟹不論錢。
岐亭酒監胡定之,載書萬卷随行,喜借人看,黃州曹官數人,皆家善庖馔,喜作會。
又于《答畢仲舉書》想見其高緻: 黃州濱江帶山,既适耳目之好,而生事百須亦不難緻,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謂禍福果安在哉?偶讀《戰國策》,見處士顔蠋之語“晚食以當肉”,欣然而笑,若蠋者可謂巧于居貧者也。
菜、羹、菽、黍,差饑而食,其味與八珍等。
而既飽之餘,刍、豢滿前,惟恐其不持去也。
美惡在我,何與于物。
馬正卿為請于郡守,得故營地數十畝。
躬耕其中,自号東坡居士。
在黃州東門築堂,以大雪中為之,因缋雪于四壁,名曰“雪堂”,《赤壁賦》中所謂“步自雪堂”者也。
【批評】 東坡初至黃州,借天慶觀道士堂,靜坐四十九日,其知為學之要矣。
靜坐之理與其功效,今人已盛倡之,茲不具論。
惟吾人習靜,非如釋氏之耽寂,道家之養煉,棄人世之義務,為出世之事業也。
蓋欲以收斂易放之心,堅固易衰之體,以應事接物,為入世之用。
東坡雖未臻其境,而已得其理,其言曰:“出從人事,事已則心返。
”人為物欲所拘,情感所激,往往一往無前,迷失本心者,皆無此一段靜功,不能返觀其心之故。
苟煉得此心如太虛長空,一無阻礙,有何理之不可通,身之不能養哉。
東坡言節用之法甚善,人未有不喜奢侈者,故必用強制之法,以自束縛。
儉可養廉,關系人生不小,吾輩可不于節用二字着力乎?然忌著居積,人相有餘時複濟人,或會賓客,斯為善耳。
元豐三年二月,蘇轼來到黃州,給皇帝上了一封謝表,其文言語平和從容,大約是從憂患中感悟頗多之故吧。
大概是說: 微臣回想早年因為科舉及第,廁身于士大夫中間,親身遇到睿智明哲的皇帝陛下您的中興,因而産生了獻身功名的志願。
也曾被您在皇宮便殿召見,考查我平生所學。
也曾讓我嘗試治理過幾個州府,觀察我的實際能力。
可是我過于自負,師心自用,神志日趨迷離。
上天賦予我衰弱困窮的命運,又奪去我的魂魄,緻使我違背了道義和情理,辜負了皇帝的恩惠,就像在醉酒睡夢中,不知道怎麼就寫出那些文辭言語。
雖然仁慈的陛下給了我機會,但輿論對我總是不能容忍。
推求我的罪責和過失,本來就應該在皇宮前處斬;對我加以寬容照顧,仍然應該投到魑魅魍魉出沒的三危山。
誰料想還能做一個閑散的地方官,還能遷居到秀美的黃州城,把我流放到野鹿野鼠出沒的荒野,保全了我樗木栎樹一樣大而無用的散材的性命。
微臣即使極其愚笨,怎能不感到慶幸?這也是因為遇到皇帝陛下您,恩威并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