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外交界之經曆及其預備政策
關燈
小
中
大
闆馬上就趕到畢斯麥的房間查看發生了什麼事。
進去後看到畢斯麥坐在桌子後面,看上去很得意的樣子,在慢條斯理地整理他的書籍。
桌子上橫放着一把短槍,槍口還冒着餘煙。
老闆感到很奇怪,于是問他說,您有什麼事要在房間内開槍呢?畢斯麥慢慢回答道,老闆不要對我打槍的行為感到吃驚,我放的是空槍,用來代替叫人的電鈴,往後我要是想要叫人,都用放槍表示,希望你先記住這個槍聲。
說完接着整理書籍。
旅館老闆害怕他暴烈的脾氣,沒有辦法,急忙為他的房間安裝了一個電鈴。
羅高将軍辭去公使職務後回到柏林,就舉薦畢斯麥代替自己作為公使。
普魯士國王斐特禮擔心畢斯麥能力不足以勝任外交事務。
羅高将軍說,畢斯麥的才能不是我能比得了的,您若任命畢斯麥為參加弗蘭克會議的公使,一定會有不俗表現。
于是普魯士國王便命畢斯麥前去赴任。
畢斯麥擔任公使後,居住在弗蘭克,各聯邦的公使也都居住在此。
于是畢斯麥充分發揮其外交手段斡旋于聯邦使臣之中,其他聯邦使臣全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間。
聯邦議會議長跟畢斯麥意見相左,畢斯麥想要以武力懾服他,于是約議長決鬥。
議長很害怕他。
當時聯邦的霸權掌握在奧地利手裡,畢斯麥已經有排斥奧地利的傾向,于是先默默地觀察奧地利政府的政治動向和人物關系,清楚地看到奧地利羸弱的局勢,内心有些輕視奧地利。
畢斯麥暗自高興,聯邦的霸權不久以後就會落到普魯士頭上。
于是他勸說普魯士國王炫耀武力,以展示國家威風。
1859年,普魯士國王任命畢斯麥為駐俄國公使。
畢斯麥暗暗比較當時各個國家的形勢,知道俄國可以幫助自己,于是極力與俄國政府建立友好關系,什麼事都務必赢得俄國高興。
因此他在俄國三年時間,從俄國沙皇以下沒有不喜歡畢斯麥的,俄國和普魯士兩國的關系此後日益深厚。
1862年,畢斯麥轉任為國家駐法國的公使。
畢斯麥還是學生的時候,喜歡閱讀曆史,看過法國皇帝拿破侖一世時侵略德國的曆史,因此心裡便有報仇的想法。
現在既然做了駐法國的公使,當時的法國皇帝叫拿破侖三世,畢斯麥便與他密切交往,并且和他身邊的人也來往親密,隻要是拿破侖三世的一舉一動他無不密切關注。
因此法國的國情及皇帝的為人風格,畢斯麥全部毫無遺漏地記在腦中。
畢斯麥在外交界的經曆,上面已經講完了。
他當時所做的準備工作,在下面進行論述。
當畢斯麥擔任駐弗蘭克公使的時候,俄國與土耳其正好發生戰争。
俄土戰争是為了争奪黑海地區的駐兵權力。
然而在黑海屯兵,歐洲各個國家都會受到威脅。
因此奧地利、意大利、法蘭西、英吉利等各國都幫助土耳其攻打俄國。
奧地利于是誘使普魯士加入英法同盟。
畢斯麥聽說後急忙發信勸告普魯士國王,絕對不能聽從奧地利的說辭。
信上大概意思是,普魯士如果想要統一聯邦,最終必須排除奧地利,奪取奧地利的霸權地位,然而除了俄國則沒有别的可以借助的力量。
因此,俄土戰争期間歐洲各個國家都合力敵對俄國,隻有普魯士沒有參與。
畢斯麥這個計策是為了以後排除奧地利所做的準備政策。
從此之後,俄國和普魯士的國家關系更加親密。
不久畢斯麥又從弗蘭克轉任為駐俄國公使,更加赢得俄國上下的喜歡。
1861年,普魯士國王斐特禮去世,威廉一世繼位,召畢斯麥回國擔任宰相。
畢斯麥表示暫不回國,認為要先到法國觀察拿破侖三世的為人,調查法國的内政國情,因此又從俄國轉任法國。
在法國三個月,他考察得非常細緻之後,才返回柏林。
畢斯麥這個計策是為了以後和法國開戰所做的準備政策。
【評論】 畢斯麥謀劃國家大事的風格很像諸葛亮。
諸葛亮想要收複中原,使用的是東與孫權聯合、北拒曹操的政策方針,畢斯麥想要統一聯邦,使用的是結交俄羅斯、排斥奧地利的政策方針。
可見英雄謀劃國事,都要清楚地了解國内外的全局大勢,準确分析局面後之後才會放心大膽的去實施。
一般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做一些提前準備工作,想要做的事越大,需要準備付出的努力就越多。
比如想要進入中學,必須在小學用幾年時間準備;想要進入大學,則必須在中學花幾年時間準備。
如果想進入專業性很強的學校,那麼在一般的知識和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上下的準備功夫就更多,絕不可能沒有充分的準備就可以直接成為有大學問的人。
看畢斯麥年輕的時候因受家庭教育影響,所以知道尊奉王室;長大以後接受學校教育,然後能想到建立統一的國家;擔任弗蘭克公使,然後才能每天與奧地利的政治家們往來;擔任俄國公使,然後才能每天與俄國政府上下官員結交;擔任法國公使,然後才能刺探法國内部的政治事務。
一點準備都沒有,總想希望事情快點辦成,不顧地位、能力、場合是否适宜就開始做,那麼所取得的成就自然就小。
進去後看到畢斯麥坐在桌子後面,看上去很得意的樣子,在慢條斯理地整理他的書籍。
桌子上橫放着一把短槍,槍口還冒着餘煙。
老闆感到很奇怪,于是問他說,您有什麼事要在房間内開槍呢?畢斯麥慢慢回答道,老闆不要對我打槍的行為感到吃驚,我放的是空槍,用來代替叫人的電鈴,往後我要是想要叫人,都用放槍表示,希望你先記住這個槍聲。
說完接着整理書籍。
旅館老闆害怕他暴烈的脾氣,沒有辦法,急忙為他的房間安裝了一個電鈴。
羅高将軍辭去公使職務後回到柏林,就舉薦畢斯麥代替自己作為公使。
普魯士國王斐特禮擔心畢斯麥能力不足以勝任外交事務。
羅高将軍說,畢斯麥的才能不是我能比得了的,您若任命畢斯麥為參加弗蘭克會議的公使,一定會有不俗表現。
于是普魯士國王便命畢斯麥前去赴任。
畢斯麥擔任公使後,居住在弗蘭克,各聯邦的公使也都居住在此。
于是畢斯麥充分發揮其外交手段斡旋于聯邦使臣之中,其他聯邦使臣全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間。
聯邦議會議長跟畢斯麥意見相左,畢斯麥想要以武力懾服他,于是約議長決鬥。
議長很害怕他。
當時聯邦的霸權掌握在奧地利手裡,畢斯麥已經有排斥奧地利的傾向,于是先默默地觀察奧地利政府的政治動向和人物關系,清楚地看到奧地利羸弱的局勢,内心有些輕視奧地利。
畢斯麥暗自高興,聯邦的霸權不久以後就會落到普魯士頭上。
于是他勸說普魯士國王炫耀武力,以展示國家威風。
1859年,普魯士國王任命畢斯麥為駐俄國公使。
畢斯麥暗暗比較當時各個國家的形勢,知道俄國可以幫助自己,于是極力與俄國政府建立友好關系,什麼事都務必赢得俄國高興。
因此他在俄國三年時間,從俄國沙皇以下沒有不喜歡畢斯麥的,俄國和普魯士兩國的關系此後日益深厚。
1862年,畢斯麥轉任為國家駐法國的公使。
畢斯麥還是學生的時候,喜歡閱讀曆史,看過法國皇帝拿破侖一世時侵略德國的曆史,因此心裡便有報仇的想法。
現在既然做了駐法國的公使,當時的法國皇帝叫拿破侖三世,畢斯麥便與他密切交往,并且和他身邊的人也來往親密,隻要是拿破侖三世的一舉一動他無不密切關注。
因此法國的國情及皇帝的為人風格,畢斯麥全部毫無遺漏地記在腦中。
畢斯麥在外交界的經曆,上面已經講完了。
他當時所做的準備工作,在下面進行論述。
當畢斯麥擔任駐弗蘭克公使的時候,俄國與土耳其正好發生戰争。
俄土戰争是為了争奪黑海地區的駐兵權力。
然而在黑海屯兵,歐洲各個國家都會受到威脅。
因此奧地利、意大利、法蘭西、英吉利等各國都幫助土耳其攻打俄國。
奧地利于是誘使普魯士加入英法同盟。
畢斯麥聽說後急忙發信勸告普魯士國王,絕對不能聽從奧地利的說辭。
信上大概意思是,普魯士如果想要統一聯邦,最終必須排除奧地利,奪取奧地利的霸權地位,然而除了俄國則沒有别的可以借助的力量。
因此,俄土戰争期間歐洲各個國家都合力敵對俄國,隻有普魯士沒有參與。
畢斯麥這個計策是為了以後排除奧地利所做的準備政策。
從此之後,俄國和普魯士的國家關系更加親密。
不久畢斯麥又從弗蘭克轉任為駐俄國公使,更加赢得俄國上下的喜歡。
1861年,普魯士國王斐特禮去世,威廉一世繼位,召畢斯麥回國擔任宰相。
畢斯麥表示暫不回國,認為要先到法國觀察拿破侖三世的為人,調查法國的内政國情,因此又從俄國轉任法國。
在法國三個月,他考察得非常細緻之後,才返回柏林。
畢斯麥這個計策是為了以後和法國開戰所做的準備政策。
【評論】 畢斯麥謀劃國家大事的風格很像諸葛亮。
諸葛亮想要收複中原,使用的是東與孫權聯合、北拒曹操的政策方針,畢斯麥想要統一聯邦,使用的是結交俄羅斯、排斥奧地利的政策方針。
可見英雄謀劃國事,都要清楚地了解國内外的全局大勢,準确分析局面後之後才會放心大膽的去實施。
一般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做一些提前準備工作,想要做的事越大,需要準備付出的努力就越多。
比如想要進入中學,必須在小學用幾年時間準備;想要進入大學,則必須在中學花幾年時間準備。
如果想進入專業性很強的學校,那麼在一般的知識和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上下的準備功夫就更多,絕不可能沒有充分的準備就可以直接成為有大學問的人。
看畢斯麥年輕的時候因受家庭教育影響,所以知道尊奉王室;長大以後接受學校教育,然後能想到建立統一的國家;擔任弗蘭克公使,然後才能每天與奧地利的政治家們往來;擔任俄國公使,然後才能每天與俄國政府上下官員結交;擔任法國公使,然後才能刺探法國内部的政治事務。
一點準備都沒有,總想希望事情快點辦成,不顧地位、能力、場合是否适宜就開始做,那麼所取得的成就自然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