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思想之淵源

關燈
凡人思想之發生,必有其淵源焉。如法國人民之有革命思想,其淵源在于法王路易十四世之專制;美國十三州人民之有獨立思想,其淵源在于英國之虐待殖民,此皆其思想之淵源也。而家庭與學校,亦往往為英雄思想淵源之地,試即畢斯麥觀之。

    畢斯麥當歐洲革命風潮大盛之時代,民權自由之說,人人贊成,而彼一人,獨持尊王之義。此其思想,豈不可怪?然細考其思想之淵源,則毫無足怪也。蓋畢斯麥家世為貴族,其父母又皆為普王之寵臣,畢斯麥從少受家庭教育,故其尊王之心牢不可破矣。

    又當十八世紀時,歐洲大陸,經拿破侖之蹂躏,血戰數年,乃就平和,斯時人人厭兵。而畢斯麥獨喜擴張軍備,生平專以武力為運用政略惟一之手段,此其思想淵源于何處乎?蓋畢斯麥家世為武人,而彼亦曾為騎兵士官,軍事生涯,久為習慣。又受家庭之感化力,故其生平政略,常與軍事相伴,所謂鐵血政略者是也(鐵血二字,解見下文)。

    觀以上所述,則畢斯麥生平反對立憲,隻知崇奉專制君主若神明,及其所抱之鐵血主義者,無非淵源于家庭教育矣。而其思想,淵源于學校者,則如何?

    畢斯麥在大學為學生時,專好讀曆史地理,彼觀曆史上有種族混雜之國家,不久終緻分裂,于是思排斥奧大利。彼觀地理上,有各邦封建之制度,不久終緻離析,于是思統一各聯邦。故後來普奧之戰争、聯邦之組織,人第知其功業之煌煌,而不知其思想之由來,實淵源于在學校時讀曆史地理也。

    嗚呼!以絕世英雄之德國宰相畢斯麥,敗奧國、敗法國、敗丹麥國,卒能統一日耳曼,造成強大之新國,而不意其思想之淵源,皆在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也。由此觀之,家庭學校真足以造就英雄矣。

    【批評】

    諸葛亮未出茅廬,早定三分之局。畢斯麥未出學校,即懷統一之心。時勢不同而英雄之見解亦異然,而易地,則皆然矣。

    觀畢斯麥之獨抱尊王,主張尚武,其思想淵源于家庭。可見家庭教育,其影響甚大。

    觀畢斯麥之欲排斥奧地利,統一各聯邦,其思想淵源于在學校時所研究之曆史地理二學科。可見學校教育,其結果能造出絕世英雄。

    人隻要産生一種思想,那麼肯定會有産生的根源。比如法國人民的革命思想,根源在于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專制獨裁,美國13個州的人民的獨立思想,根源在于英國虐待殖民地的人民。這都是這些思想産生的根源,家庭環境與學校環境往往是英雄思想觀念形成的地方,且以畢斯麥為例作一分析。

    畢斯麥生于歐洲革命風潮盛行的時代,民主自由的主張人人都贊成,而隻有他一個人唯獨持尊奉君主制度的政見,這種思想豈不是很奇怪?然而仔細考究他的思想淵源,那不足為怪了。因為畢斯麥生于貴族世家,他的父母又都是普魯士國王的寵臣,畢斯麥從小就接受貴族的家庭教育,因此他的尊王思想意識十分牢固穩定。

    其時又處于十八世紀,歐洲大陸各個國家經過拿破侖的侵略,曆經多年苦戰,好不容易才實現和平。當時人人都厭惡戰争,唯獨畢斯麥希望擴張軍事力量,平生專門以武力作為實現政治謀略的唯一方式。他這種思想是怎麼形成的呢?是因為畢斯麥家中曆代從軍,他本人也曾當過騎兵士官,長期的軍事生涯使他習慣了軍事思維。平時又深受家庭環境影響,因此他一生的政治謀略多與軍事相關,因此被稱作“鐵血宰相”(鐵血的解釋,見下文)。

    綜上所述,畢斯麥生來反對立憲制度,隻知道尊奉專制君主制度如同神明一樣,及其所堅持的鐵血主義理念,無不是起源于他的家庭教育。而他的思想起源于學校的又是什麼呢?

    畢斯麥在大學讀書的時候,特别喜歡閱讀研究曆史、地理,他看到曆史上隻要有多種族并存的國家都難以長久,最終都會分裂,于是考慮要排斥奧地利。他看到疆域劃分上聯邦分封體制下的國家難以維系,最終也都是出現分裂,于是考慮統一各個聯邦國家。所以後來有普魯士和奧地利戰争、德國聯邦組織的建立。人們隻知道他的豐功偉業,而不知道他的思想由來起源于在學校時學習曆史和地理。

    唉!絕世英雄、德國宰相畢斯麥,先後打敗了奧地利、法國、丹麥,最終統一了日耳曼種族,建立了強大的德意志新國家,沒想到他的思想淵源竟然都出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由此可見,家庭和學校環境真的能夠造就一世英雄。

    【評論】

    諸葛亮沒有出山前就已經定下了三分天下格局的計策,畢斯麥還沒有離開學校就已經抱着統一聯邦的志向。時代形勢不同,英雄之間的見識也不一樣,換個地方那就都一樣了。

    分析畢斯麥唯獨尊奉王權、崇尚武力的主張,思想根源出于家庭,可見家庭教育對人一生影響特别大。

    分析畢斯麥要排除奧地利、統一聯邦各國的觀點,思想根源出于在學校時所研究的曆史和地理兩個學科,可見學校教育的結果可以培養出絕世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