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康治亂記

關燈
《吉康治亂記》一卷,明彭希周撰,鈔本。

     蓋聞天下之生久矣。

    一治一亂,撫今追昔,豈不重其然哉!方昔餘竊詢故老、訊鄉人而所以知治亂者時也。

    觀今昔之事,治亂之數庸非天乎。

    夫吉康,豐轄地也(按:吉康原屬海豐八都之一,雍正九年[]析海豐,置陸豐縣,康吉屬陸豐)。

    古昔夷時人藩業廣,尚忘于治化之中,胡雲亂乎哉。

    正德以上其風樸略無暇論矣,嘉靖以來人文漸盛,尊卑有等,上下有辨,闾閻皆樂耕讀。

    時以文顯者,五雲(按:五雲洞,在吉康)之有彭愚魯、慎奮庸,崙嶺之有彭有定、有能,河田之有羅世資、大魁、以喬、以靜、和金、黎傳、丘山,三溪之有朱志穆、志貫,螺溪之有葉尚、宗德、上濟,彬彬輩出,科不乏人(原按:陸豐明中文庠名要者僅此)。

    此一時也,但見家詩書、戶禮義,邑候張公(按:張濟時,江西吉水人,嘉靖三十七年任海豐知縣。

    見《乾隆陸豐縣志》卷四,名宦)莅任,選充鄉名目。

    時以武耀者,崙嶺之有彭文會,上沙之有莊玉光,東坑之有彭魁,河田之有黎智,三溪之有徐上什,螺溪之有葉宗周,五雲(按:五雲洞)之有彭志,表表人才,英雄不群。

    此一時也,要其賊奴畏人心悅,而邑候稱善者,獨餘之父與嶽二人尤著耳。

     甲寅、乙卯(嘉靖三十三年、三十四年)歸善麻竹開山出礦。

    長樂奸民張道宗開山取石煎之,銀寶出焉,四方多趨之。

    既而程鄉之馬化龍、化虎,興甯之葉瑞樓等統衆一千餘争之,殺人盈野,監司以事上聞,聖谕委本縣知縣張,坐鎮并山納饷銀十萬,計其利無窮,争競日起,後複填塞之。

    前此鋒起之人散而劫掠地方,盜賊之從此起也。

     丙辰、丁巳(嘉靖三十五年、三十六年)間,草寇寥止、黃廷珠等竊發,又出馬骝精,妖弄之變也。

    不祥之兆幾先見之。

     己未、庚辛(“辛”為“申”之誤,嘉靖三十八年、三十九年),揭陽劉萬憶因潮貉橫利激變,統馬頭湖皆二約人叛之。

    鄉人懼畏伊,縣主招之,後調花腰蜂賊解公赴道,嶺東同事而執之。

    繼有大惡彭橋弑父逃之三溪謝昌賊巢,時族雖衆而莫肯仗義者,惟餘父出嘗銀一十兩,枭橋首級懸于要路警衆,其兄杞、弟柳黨惡執官(按:意為官逮捕下獄),俱殁于獄。

     辛酉(嘉靖四十年)冬,吉溪陳善、益、非,謀殺谪(嫡)兄陳英、嫂葉氏,英男策、倫、典,策男有周、有舜,七命皆碎屍屠絕,惟滿男滔逃出。

    益因縛虎傷死,是天假手于虎以報兄仇,後絕嗣。

    英母彭氏告于官,房長彭祖富具結,執善同男陳卷、陳诏、非男陳忠四,罪淩(遲),妻子流配,未決,彭氏故。

    陳非與善弟彭深誘英男陳滔同伊男陳經代善曲詞,控院妄訴,滔認伊父殺賊不幹叔事,上司妄斷,善減等充軍。

    男侄脫罪,未二月三惡盡遭賊殺。

    滔乂被伊父殺于甘石徑,亦從父仇不報,忘父至冤,滔之死當其罪矣。

    善因征人賊巢,又被賊殺絕之,可見天道昭明而報應不爽也。

    由是賊民日興,黃塘戴文滔亦殺其兄文祿、嫂米氏、侄桂命三人,獨族長士廷雖執解官,滔父子卒于獄。

    為惡之人,何其日之多如此乎!唯是不然,下無法守,由上無道撥緻之也。

    何也賊善從弟殺兄,惡從并倫,上以徇情輕罪緻滔滅之,風俗大變,而世道從此可知矣。

     壬戌(嘉靖四十一年)春,忽有饒平巨賊張琏造反,延及四省之民,據伊縣主林叢稱,勢威驅迫,邑民皆從之,惡極著聞,天子震怒,命平江伯總兵陳、兩廣軍門張統兵二萬餘撲滅之。

    夫何諸夏之變方除,而夷狄之禍繼至! 癸亥(嘉靖四十二年)春,司府明文命各鄉建寨,此固不去則守,圖存之策也。

    而皆以兒戲視之,而霖田獨先建。

    夫田、湖背兩寨,抵倭兩次,賊無如何,後衆方以立寨為要。

     癸亥(嘉靖四十二年)秋七月二十五日,忽有倭海二寇由東海活沖入河田,劄營螺溪月餘,各鄉遭害極甚,惟嵛嶺千長彭文彩,日夜杖截獨能禦之。

    諸鄉之民避之本鄉。

    然吉、崙人固傑而地亦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