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條示龍場諸生

關燈
子應該勤于治學。

     改過 【原文】 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①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

    故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恥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詐偷刻②之習者乎?諸生殆不至于此。

    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誤蹈,素無師友之講習規饬③也。

    諸生試内省④,萬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當以此自歉,遂餒⑤于改過從善之心。

    但能一旦脫然洗滌舊染⑥,雖昔為盜寇,今日不害為君子矣。

    若曰吾昔已如此,今雖改過而從善,将人不信我,且無贖于前過,反懷羞澀疑沮⑦,而甘心于污濁終焉,則吾亦絕望爾矣。

     【注釋】 ①不害:不會妨害。

     ②偷刻:取巧刻薄。

     ③規饬:正言規勸。

     ④内省:自我反省。

     ⑤餒:氣餒,失去勇氣。

     ⑥舊染:舊的污點。

     ⑦疑沮:疑惑、疑慮。

     【譯文】 談到過失,聖賢也在所難免,可是并不妨礙他最終成為聖賢,因為聖賢能夠改過。

    因此為人不将沒有過錯看得重要,反倒将能夠改正過錯看得重要。

    諸位儒生自己想想,平日裡是不是也有在廉恥忠信方面做得不夠的事情?是不是也有忽視孝順友愛的道理,而深陷于狡猾奸詐取巧刻薄的習氣中的時候?諸位儒生恐怕不至于如此。

    真的不幸發生了以上的情況,都是因為他不懂自知而不小心犯了錯,且平日沒有老師朋友的講解教導正言規勸的緣故。

    諸位儒生試着自我反省,一旦發生了類似這樣的行為,固然是不可以不盡力悔過;但是并不需要因此而覺得自卑,甚至于失去了充分地改過從事善行的心了。

    隻要一旦能夠徹底改掉舊有的惡習,就算以前做過強盜賊寇,還是不會妨礙他當今成為一個君子。

    要是說我以前已經如此了,就算如今能夠改過而向善,别人也不能相信我,并且也不能補救從前的過失,反倒懷着羞愧、疑慮、沮喪的心情,而甘心沉溺在污穢中直到生命的終結,那我也就絕望了。

     責善 【原文】 責善①,朋友之道。

    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緻其婉曲②,使彼聞之而可從,繹③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

    若先暴白④其過惡,痛毀極诋,使無所容,彼将發其愧恥憤恨之心;雖欲降以相從,而勢有所不能。

    是激之而使為惡矣。

    故凡讦⑤人之短,攻發人之陰私,以沽⑥直者,皆不可以言責善。

    雖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師也,安可以不樂受而心感之乎?某于道未有所得,其學鹵莽耳。

    謬為諸生相從于此,每終夜以思,惡且未免,況于過乎?人謂“事師無犯無隐”,而遂謂師無可谏,非也。

    谏師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

    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

    蓋教學相長也。

    諸生責善,當自吾始。

     【注釋】 ①責善:互相監督,使對方到達至善。

     ②婉曲:用委婉的方式表達。

     ③繹:理出頭緒。

     ④暴白:直接揭露。

     ⑤讦:揭發别人的短處。

     ⑥沽:買,換取。

     【譯文】 責善,是朋友之間相處的常理。

    但是一定要做到盡心盡力地勸說并且要好好地開導他,極盡自己的真誠愛護之心,盡可能用委婉的态度,讓朋友聽到便可以接受,理出頭緒後便能改正過錯,對我心存感激而沒有憤怒之情,這才是最合适的方法。

    要是先直接揭露他的過失罪惡,不留情面地毀謗斥責,讓他無處容身,那麼他便會産生羞愧憤恨的情緒;盡管希望曲意去聽從,但是在情勢上卻無法做到。

    這相當于刺激他去做壞事了。

    因此凡是當面揭露别人的短處,攻擊揭露他的隐私,希望以此換來正直名聲的人,都不可以與他談論責善的事情。

    盡管如此,我要是這樣對待他人,是不可以的;别人這樣對待我,凡是責備我的過失的人,全是我的老師,如何能夠不心甘情願地接受并且發自内心的感謝呢?對于聖道,我并沒有什麼心得,我的學問是粗疏淺薄的。

    諸位儒生跟從我在這裡學習,我經常整夜思考,尚且連罪惡都沒能免除,何況過失呢?有人說“事奉老師要不能冒犯,不能隐諱不說”,也就是說不能勸谏老師,這是錯誤的。

    勸谏老師的方法,要坦誠直接卻不至于惡言冒犯,要委婉卻不至于遮遮掩掩。

    要是我說得對,就能夠彰顯它的正确;如果我說的不對,那麼也能夠去掉它的錯誤,這就是不僅學生得以進步,老師也得到提升。

    諸位儒生責求向善,應該從我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