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明清的宗教與學術

關燈
,有鄭光祖、喬吉等,但他們的作品,均不足超越前人。

    元末,雜劇漸衰,僅秦簡夫、蕭德祥兩家,尚具典型。

     明初的雜劇作者,大都由元入明,風格與元末無異。

    作品多取材于神仙釋道,甚少佳制。

    至朱權(明太祖子)及其侄有燉出,雜劇始有大家。

    中葉以後,雜劇發生劇烈的變化。

    元代雜劇,内容通俗,但規律甚為嚴整;至此一變而為文人專有的文藝作品,對規律亦不甚遵守。

    正德、嘉靖間,徐渭、康海、王九思等人的作品,均卓荦不凡。

    嘉靖以後,傳奇日盛,雜劇乃漸趨消沉。

     傳奇為長篇巨制,隻分出而不限折數,角色無論主配,均有其科白唱。

    傳奇初起于元朝中葉,發展至清代,約有四百年的曆史。

    自元中葉至明惠帝的一百年間,傳奇漸興,名家有施惠、高明、徐畛、朱權等,多尚質樸。

    自明成祖至光宗約二百年,為極盛時期,作風漸趨典麗。

    前半期作家的代表有邵璨堪等,後半期則有梁辰魚、王世貞、湯顯祖、沈璟等。

    自明熹宗至清聖祖的一百年間,傳奇行将沒落,但明末的馮夢龍、範文若、阮大铖、吳偉業和清初的李漁、洪昇、孔尚任等名家,仍為曲壇放出異彩。

     傳奇的腔調,以昆腔(昆指昆山,今江蘇昆山市)為主,故又稱昆曲。

    清入關以後,昆曲漸衰,而“亂彈”興起。

    亂彈包括多種腔調,如京腔(北京)、秦腔(陝西)、弋陽腔(江西)、梆子腔(河南,又稱南梆子)、高腔(河北)、二黃腔(起于湖北黃陂、黃岡)、甘肅腔(即西皮調)及皮黃(即西皮調、二黃腔相合而成)等,其中皮黃因能容納各種腔調,成為亂彈的主流。

    鹹同以來,皮黃逐漸取代昆曲的地位,清末風行一時的“京戲”(今稱平劇),其樂曲即以皮黃為主。

    [參看李曰剛《國學概要》,頁一四九至一六四] (三)小說與書畫 明清的小說,由宋元的平話演變成章回體的小說,可以說是明清文學的精華。

    其結構大緻是每書分若幹回,每回故事的重心縮成對聯一副,冠于篇首;每回之末,也綴以詩句,并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作結,千篇一律。

    此外開篇常有“楔子”,以總述故事的來源。

     明代的章回小說,最著名的為《水浒傳》、《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金瓶梅》及《西遊記》,世稱“四大奇書”。

    《水浒傳》為中國章回小說最早的長篇巨著,作者施耐庵,元末人。

    它是宋元數百年間梁山泊英雄故事的結晶,描寫人物,如生龍活虎;内容曲折複雜,文筆細膩活潑,是一部富于創造性的文學巨著。

    《三國演義》傳為羅貫中所作,其内容系依據陳壽的《三國志》,并雜以宋元流傳的故事而寫成,是一部規模特大的軍事政治小說。

    現存的一百二十回本,已非羅氏原稿,而是經過清人所改定的。

    這部書流行極廣,對中國民間思想的影響也極大。

    它不特闡揚忠義,且能益人智謀,但因限于史實,不能任意構造,故寫人叙事,不如《水浒傳》的生動。

    《金瓶梅》傳為王世貞所作,一說笑笑生(真姓名不可考)作。

    全書凡一百回,書名是由潘金蓮、李瓶兒及春梅三位女主角的名字,各取一字,拼合而成。

    其内容則根據《水浒傳》中西門慶與潘金蓮的豔史,加以擴大,描寫當時豪紳的淫奢以及社會的黑暗。

    此書文筆暢利,對人情世态刻畫尤工,以其間涉猥亵,一向被目為淫書,但從寫實的觀點看,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社會小說。

    《西遊記》,吳承恩作,記述神魔故事,現今通行者為一百回本。

    它的内容系依據元明兩代有關唐三藏(玄奘)西天取經的戲曲,再加上新奇想象創作而成。

    把唐三藏師徒西行取經,曆八十一難的神怪故事加以藝術化及趣味化。

    構想神奇,風格诙諧,創造的人物也親切脫俗,因而備受大衆的歡迎。

    此外又有《封神演義》,作者名姓不可考,也是神怪小說中的名著。

     清代,曆史及神怪的長篇章回小說已不多見,而言情、社會及俠義等類的小說則佳作疊出。

    言情小說最負盛名的為《紅樓夢》,凡一百二十回,作者曹霑,字雪芹,雍乾時人。

    這部書的主要内容,在描寫宦門公子賈寶玉,與其表姊妹薛寶钗、林黛玉三角戀愛所造成的悲劇。

    書中人物多至四百四十餘人,規模的宏大,結構的細密,以及情節的錯綜變化,實為古今中外不可多見的言情佳作。

    社會小說多以諷刺的筆法,抒寫社會的黑暗,名著有《儒林外史》,乾隆時吳敬梓作,原書凡五十五回,今本作六十回,乃由若幹短篇故事聯貫而成。

    作者對科舉時代士大夫的種種醜态劣行盡情描繪,筆意生動深刻,為清末譴責式小說的前驅。

    《鏡花緣》,乾隆時李汝珍作,凡一百回。

    以唐代海外諸國為背景,用小說的方式,叙述海外奇聞異事,兼寓諷刺中國制度及風俗習慣之意;對女子所受的種種不平待遇尤緻不滿,實為當時少有的見解。

    《官場現形記》,清末李寶嘉作,描寫官場的腐敗現象,痛快淋漓,但含蓄蘊藉,不及《儒林外史》。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清末吳沃堯(即我佛山人)作,凡一百零八回。

    以自号“九死一生者”為主人翁,曆記其二十年間所遇所聞的光怪離奇的故事。

    《老殘遊記》,清末劉鹗(即洪都百煉生)作,凡二十章,叙一号老殘者遊行各地的見聞,對官吏的頑固腐敗,頗多攻擊。

    俠義小說則以《兒女英雄傳》(文康作)、《七俠五義》(石玉昆作)、《小五義》(石玉昆作)、《七劍十三俠》(唐芸洲作)、《施公案》(作者不詳)、《彭公案》(貪夢道人作)為最著名,但較之《水浒傳》,遠為遜色。

     清代除長篇的章回小說外,尚有短篇的筆記小說,以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享譽最高。

    其書凡十二卷,四百九十一篇。

    所叙皆仙狐鬼怪之事,構想玄妙,文辭也甚華麗。

    此外如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袁枚的《子不語》,也都是志怪的名著。

     書法自唐以後,北朝碑版的一派衰微,元明人的書法,大多以唐宋為宗。

    元代書家,以趙孟、鮮于樞為最著。

    明初,名書家甚少。

    至中葉,大家有祝允明及文征明,祝擅狂草,文擅行草。

    明末則有董其昌,初學米芾,其後兼習晉唐諸家,獨具風格。

    清代書法名家甚多,中葉以前,如劉墉、錢澧、翁方綱諸人,皆取法唐宋。

    嘉道以後,碑學大興,鄧石如、伊秉绶以隸篆名。

    其後工書者,類皆融合碑帖,兼習篆隸行楷,而以何紹基、趙之謙為大家。

    清末,康有為的書法氣勢磅礴,也為世所重。

     繪畫以宋代為極盛,元初仍承宋餘緒,謹遵前人法度,尤以趙孟主張複古最力,因此臨摹之風大盛,毫無創造的精神。

    到元末,黃公望、倪雲林、王蒙、吳鎮諸家,才稍變風格,畫法以寫意為主,着重情趣,但少有宏偉壯麗的結構。

    明初繪畫,以王冕、夏昶、陳汝言等為著。

    中期有沈周、仇英、唐寅、文征明四大家,于山水、花鳥、人物,各有所長。

    明末,則以董其昌的成就最大,他于山水崇南宗(王維一派畫法)而黜北宗,以為前者有文人氣,而後者有工匠氣。

    因附和者衆,遂造成一時的風氣,其影響并下及清代。

    萬曆以降,因耶稣會士的來華,西洋畫法也随之傳入中國。

    當時雖未能流行,但其講求明暗的烘染技巧,對中國的人物畫頗有影響。

    明末有曾鲸(字波臣)者,每畫一像,烘染至數十層,稱“波臣派”。

    他的畫,無疑參用了西洋人物畫的技術。

     清初繪畫,以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曆、恽恪為大家,六家均以山水見長,而恽兼工花卉。

    他們大都受董其昌的影響,作風并無顯著的改變。

    此外道濟(又名石濤)、朱耷(又号八大山人),均明末遺民,所作山水花鳥,皆能自創新意,不拘繩墨。

    稍後又有羅牧、金農、華喦、陸、鄭燮、沈铨諸名家。

    清代内廷畫院頗尚西畫,西洋教士的善畫者多被延攬。

    康雍乾之世,西洋教士郎士甯、艾啟蒙等,供奉畫院,參合中西,為中國畫辟一新境界。

    但當時一般文人畫家,仍主氣韻神味之說,視西法的寫實逼真為匠氣,因此西畫流行不久,即趨于消沉。

    清代的大部分時間,仍以文人畫最占勢力。

    至清末,畫家漸以疏放雄犷相尚,風氣才為之一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