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清帝國的亂亡

關燈
,林則徐至廣州,迫令英商交出鴉片二萬餘箱,悉數焚毀;并令各國商船,出具甘結,言明嗣後如挾帶鴉片,船貨充公,人即正法。

    葡、美諸國商人,都簽字具結,惟英國不肯,則徐乃下令斷絕英商的供給,義律及英商,全撤至澳門。

    同年,又因英水手毆死中國村民林維喜,義津不肯交出兇犯,則徐乃驅逐英人離澳門,義律及英商漂泊海上。

    次年,英政府遣陸軍四千人,船艦數十艘,由懿律(GeorgeElliot)率領東來。

    英軍至廣東,則徐嚴加戒備,英軍遂北上陷定海,繼進至大沽河口,與直隸總督琦善交涉。

    琦善竭力主撫,宣宗乃革林則徐職,派伊裡布赴浙江與英人商議休戰,琦善赴廣東進行和議。

    琦善至粵後,盡撤守備,許賠償英人煙價六百萬元。

    英人更要求割讓香港,琦善拒絕,英又發兵進攻,琦善不得已應允。

    宣宗聞訊大怒,革琦善職。

    二十一年(1841),清命奕山、隆文、楊芳率兵赴廣東進剿。

    英軍乘清軍未至,先陷虎門炮台。

    奕山繼至,為英軍所敗,英軍遂攻廣州。

    奕山求和,先償軍費六百萬元,割讓香港事,允于異日協商,英軍始退。

    既而英政府要求增加賠償,給予将來通商的确實保證,并改派樸鼎查(HenryPottinger)為全權專使,率軍東來,連陷廈門、定海(原已歸還)、鎮海、甯波,以為要挾。

    清室遣師赴援,連戰皆敗。

    次年,英軍陷上海等地,溯江而上,又陷鎮江諸城,進迫南京,清廷大震,始派耆英、伊裡布至南京,與英人媾和。

     在英國艦“康華利”号艙裡,中英雙方簽定《南京條約》。

     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中英在南京的和議告成,訂立條約,凡十三款,其重要者有:一、中國政府賠款二千一百萬元,限四年交清。

    二、開廣州、廈門、福州、甯波、上海為通商港口,許英人自由居住貿易,英國并得派領事居住其地。

    三、香港永遠讓與英國。

    四、廢止行商制度。

    五、中國公布公平的稅率,販入内地的英貨,不得加稅。

    六、兩國公文往來,均用平等格式。

    次年九月,又在虎門訂立《善後條約》,其重要條款,包括協定關稅與最惠國待遇(中國如有新惠施于各國,英國亦得分沾),對于鴉片禁革問題,反一字不提。

    英人恣意輸入,煙毒遂日益彌漫。

     《南京條約》公布後,歐美各國商人,争請訂約通商。

    清廷于國際事務,懵然無知,于是不平等條約陸續出現。

    道光二十四年(1844),清廷與美、法兩國,分訂商約,又将對外商的民刑事裁判權,輕易斷送。

     (三)太平天國及撚回的叛亂 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安撫四民诰谕,黃紙精印,英國倫敦不列颠博物館藏。

    這是太平天國開國後首次宣谕四民各安常業的告示,文辭兼用俪語,甚具典則。

     太平天國是清文宗時代漢人洪秀全在南方所建立的反清政權,持續達十五年,戰禍遍十八省,是有清以來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内亂,也是白蓮教以外另一次以宗教迷信号召群衆的抗清運動。

    秀全,廣東花縣人,家世務農。

    道光中,曾應廣州府考,屢試不中,甚為憤恨。

    他在廣州時,曾聽西洋教士講道,頗受影響,歸而創立上帝會。

    他自以為是上帝次子,以耶稣為天兄,除上帝外,不拜他神,其教義雖淵源于基督教,但滲雜許多個人的曲解。

    凡入會的,男稱兄弟,女稱姊妹,并無尊卑等差。

    道光二十四年(1844),秀全與信徒馮雲山等赴廣西傳教,往來于桂平、武宣二縣鄉間,信徒漸衆。

    其死黨除雲山外,有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秦日昌等,三合會的分子,也為其吸收不少。

     清軍克複武昌城圖,清人繪,《清軍奏報與太平軍交戰圖》之一,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道光末,廣西大饑,盜賊蜂起,貧民依附秀全者益衆,其勢力遂彌漫于廣西。

    道光三十年(1850),秀全起事于桂平縣的金田村,部衆皆蓄長發,服明代衣冠。

    清廷以賽尚阿督向榮、烏蘭泰諸将進剿,屢為秀全所敗。

    同年,宣宗死,子奕詝立,是為文宗。

    文宗鹹豐元年(1851),秀全陷永安(今廣西蒙山縣),建号太平天國,自稱天王;封楊秀清等為王,次者為丞相、軍師。

    清軍圍攻永安曆久不下。

    次年,秀全等潰圍北走,突入湖南,攻陷嶽州(今湖南嶽陽市);繼而連取漢陽、武昌(旋為清軍收複),沿江東下。

    三年(1853),太平軍陷江甯(今江蘇南京市),改稱天京,定為國都。

    遂即定立官制,并以基督教義,教育人民,以鞏固其對新政權的信仰。

    其土地制度和經濟政策,以公有為原則,按人口分配,剩餘的财物歸公。

    其他政令比較可稱述的,有下列數端:一、男女平等,禁止販奴、蓄妾、賣娼、纏足等陋俗。

    女子得參加考試,出任官吏。

    二、禁吸鴉片,違者處死。

    三、鳏寡孤獨及幼弱者,由國家維持其生活。

     洪秀全既克南京,即遣林鳳祥、李開芳等分道北伐,并遣軍西攻皖贛。

    這時清将向榮,駐兵于南京城外,号稱“江南大營”;琦善統兵駐揚州,号稱“江北大營”;但并無多大作用。

    北上的太平軍,由安徽經河南、山西,攻入直隸(今河北省),直逼天津;西上的太平軍,自安徽攻入江西、湖北、湖南,連陷九江、漢陽、武昌、嶽州等重鎮;一時清廷形勢,極為危殆。

     這時八旗滿兵,腐敗已久,綠營漢軍,也不可恃,因此清廷一面派兵進剿,一面下诏獎勵各省,舉辦團練。

    太平軍初起時,湖南新甯人江忠源率湘勇助戰,屢立軍功。

    至此湖南湘鄉人曾國藩,也以在籍侍郎,在長沙督辦團練,并練水軍,号稱“湘軍”。

    鹹豐四年(1854),國藩進軍湖北,攻入武漢,進圍九江,為太平軍所敗。

    次年,太平軍又陷武漢,但就是這一年,北伐的太平軍,為清将僧格林沁所破,全軍覆沒。

    六年(1856),江南江北兩大營,先後為太平軍擊潰。

    但接着天國諸王内讧,清将胡林翼遂得收複武漢,曾國藩也盡複江西州縣。

    林翼坐鎮武昌,籌劃饷源,曾國藩等賴其支援,軍勢始盛。

     太平軍初起,以推翻清廷,解救人民為号召,百姓附之者甚衆;各國對之也表同情,因而嚴守中立。

    但他們的政權,神權的色彩太濃,若幹行動,如天父天兄下凡等,過分荒誕,而其排斥儒家經典,尤為崇拜中國傳統文化的士大夫階級所不能忍受。

    至于焚毀廟宇神像,也同樣激起民衆的不滿。

    曾國藩起兵時所發布的檄文,即以破壞中國傳統文化,毀壞廟宇,為太平軍的重大罪行,可以看出當時一般人反對太平軍的主要原因。

    再加上後來太平軍的焚殺劫掠,而緻國人的惡感日深,外人也不予同情。

    又因諸王争權,發生内讧,遂促成太平軍的衰敗。

     洪福瑱被擒圖,清人繪,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圖中所繪為南京城破後,幼天王洪福瑱被清軍所擒時的情形。

     洪秀全自定都南京後,生活日漸淫奢,大權落于楊秀清之手。

    鹹豐六年(1856),秀全憤秀清跋扈,乃與韋昌輝合謀,襲殺秀清,其黨死者二萬餘人。

    既而秀全又殺昌輝,以石達開主政。

    同年,達開複為秀全所忌,率軍出走,馳驅各地,數年後,在四川為清軍所獲。

    石達開既走,天國大權,為秀全兄仁發、仁達所掌握,二人貪污無能,政治大壞。

    軍事方面,也疊失要地,幸後起将領陳玉成、李秀成忠勇善戰,賴以撐持危局。

    清自江南江北兩大營崩潰後,結集軍隊,再逼南京。

    江南大營由張國梁統領,于七年(1857)進抵南京附近;江北大營則由德興阿、勝保統領,屯駐浦口。

    次年,李秀成自南京進攻江北清軍,江北大營再度瓦解。

    十年(1860),李秀成又攻破江南大營,進克常州(今江蘇常州武進區)、蘇州(今江蘇蘇州市)等要地,聲勢大振。

    清廷以曾國藩為兩江總督,全力進讨。

    安慶(今安徽安慶市)為太平軍重要據點,湘軍自克武漢,屢次圖取安慶不成。

    次年,曾國荃(國藩弟)克安慶,進圍南京。

    李秀成自江西轉趨浙江,擊下杭州,并遣兵攻上海。

    清乃以左宗棠撫浙,命李鴻章召募淮勇,以圖規複。

    同年,文宗死,子載淳立,是為穆宗。

     穆宗同治元年(1862),李鴻章率淮勇數千至上海。

    先是上海各國僑民,以太平軍屢次來攻,因而組織隊伍,以保護其利益,由美人華爾(FrederickTownsendWard)統率,号“洋槍隊”。

    其後召募華人,擴充至四五千人。

    至此與李軍合作,改号“常勝軍”,戰績甚著。

    同年,華爾戰死,英人戈登(CharlesGeorgeGordon)繼任統領。

    次年,李鴻章克蘇州。

    三年(1864),左宗棠定浙江,李鴻章克常州。

    同年六月,曾國荃攻下南京,太平軍死者十餘萬。

    洪秀全先已自殺,其子福瑱及李秀成逃走,均被擒獲。

    次年,閩粵太平軍餘黨悉平,太平天國至此滅亡。

     撚匪起源于淮北地區。

    當地鄉人,常于農隙撚紙燃脂,舉行龍戲,以逐除疫疾;其後結衆日多,漸流為盜寇,号稱撚子。

    嘉道以來,黨羽日盛。

    及太平軍起,安徽北部撚衆,舉兵響應,以張洛行為首,清軍剿之,歲久無功。

    同治二年(1863),張洛行為清将僧格林沁所殺,侄總愚繼之,與任柱分統撚衆。

    次年,太平天國餘黨賴文光、陳得才等與撚會合,其勢複盛,轉入山東。

    四年(1865),僧格林沁率衆窮追,敗死于曹州(今山東菏澤市),撚勢益熾,清命曾國藩剿之。

    次年,撚衆分東西逃竄。

    西撚由張總愚統率,西趨陝西;東撚由任柱、賴文光統率,竄擾山東。

    同年,國藩去職,李鴻章繼任。

    六年(1867),李鴻章破殺任往、賴文光,東撚悉平。

    同年,西撚由陝西至山西。

    次年,竄入直隸,進逼天津。

    陝甘總督左宗棠率兵追蹑,與李鴻章合力進擊,張總愚兵敗自殺,西撚亦平。

     當清室與太平軍、撚匪惡戰之際,西南西北地區的回民又先後叛變。

    鹹豐五年(1855),雲南回民與漢人争奪礦産,發生沖突,官吏左袒漢人,大殺回衆,因此激起變亂。

    回酋杜文秀襲據大理,攻略附近州縣,另一回酋馬現則進攻省城(今昆明市)。

    十一年(1861),清招撫馬現,改名如龍,并以岑毓英主持平回事。

    至同治十二年(1873),雲南回亂才完全平定。

    同治初,太平軍一部曾流竄至陝甘,當地回教徒紛起響應。

    及西撚入陝,與叛回聯合,以馬化龍為首,亂勢益熾。

    天山南路回衆,也舉兵反清,而回酋和卓布素魯克(張格爾子)又引浩罕将阿古柏入寇,盡占天山南北路。

    左宗棠平西撚後,旋師剿回。

    至同治十二年(1873),陝西、甘肅省回亂,全部肅清。

    這時阿古柏仍據回疆,交通英俄,聲勢甚盛,朝議以遠征勞費,多主放棄天山南北路,宗棠堅主進兵。

    德宗光緒元年(1875),清命宗棠進讨,先定天山北路,次定南路。

    三年(1877),亂事全平。

    至八年(1882)遂以天山南北路,改置新疆省(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二、列強的交侵 (一)英法聯軍之役與俄國的侵略 中英《南京條約》成立後,廣州被列為通商口岸,但廣東民衆堅拒英人入城。

    兩廣總督耆英,與英人約定,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開放廣州。

    至期,英香港總督文翰(SamuelGeorgeBonham)率軍艦闖入内河,欲踐前約。

    當時的兩廣總督徐廣缙、巡撫葉名琛,均堅決排外。

    廣缙聞訊,密集諸鄉團練十餘萬于廣州,夾河而列,而自乘小舟至英艦,告以紳民态度可慮,英人乃放棄入城的請求。

    宣宗聞之,對徐、葉均予褒賞。

    鹹豐二年(1852),徐廣缙他調,葉名琛升任總督,照例以頑強傲慢的态度,處理外交事務。

    英人對名琛極感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