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南北朝的社會
關燈
小
中
大
一、社會階級
(一)世族階級的形成
南北朝的社會,有着嚴格的階級區劃,大體說來,可分四個階層:上者為士人,其次為平民,再次為部曲,最下為奴隸。
士人階級中又有世族(亦稱“士族”)與寒門之分,世族是社會的最上層,也是政治權位的把持者;而世族本身,又分若幹等級,高下分明,不容混淆。
他們的地位,是經社會公認和政府承認的,有時雖君主也不能加以更易。
至于寒門出身的士人,雖然也有參預政治的機會,但他們的社會地位與聲望遠較世族為低,宦達的機會也遠較世族為少,同時他們也永遠不能升為世族。
平民也就是從事農工商業的大衆,他們雖是政治上的被統治者,但各有其獨立的生業。
部曲是大族豪門所豢養的家丁莊客,他們是豪族的寄生者。
此外南朝有所謂“兵戶”,也就是被政府勒令當兵的人家,大半出身于奴隸和罪犯,他們的地位已與奴隸相差無幾。
東晉時人民的丁壯大都依附豪強,政府因需要兵員,時常有發奴為兵或以罪犯為兵的事。
到宋時,更強逼這類士兵世襲,因此有所謂兵戶。
至于真正的奴隸,則更是絕無自由可言。
整個南北朝時代,世族階級始終存在,對後世也有甚大的影響。
這種階級的産生,是從東漢起經過數百年演變而成的。
中國的社會自春秋末年封建制度破壞後,下至秦漢,已沒有固定的階級存在。
漢初的功臣集團,雖然在政治社會上有其特殊地位,但為時甚暫,至文景二帝時,這現象已逐漸消失。
至于功臣後裔之封列侯者,不但數目不多,不能構成一個階級,而他們與平民的不同,主要隻是貧富上的差異。
外戚雖也有世掌國政的,但為數極少,更不能算作階級,同時他們大多是旋起旋滅。
漢武帝以後,因為太學的建立以及選舉制度的推行,平民仕進的機會大增,階級的流動性也愈烈,除了皇帝巍然在上外(當國的外戚,實際上可以算作皇室的一環),政治社會上,可以說已沒有什麼特殊階級。
漢代政府崇尚儒術,因而經學昌盛。
當時的若幹老師大儒,對經學的研究各具獨特的見解,因此有所謂“家法”;習經的學子,也各有師承。
當時的儒者,對于學術的授受,限制甚嚴,不願把獨得之秘輕易教人,所以又有傳子的習慣。
常有某家之學,累世相傳,曆數十百年而不墜的,如孔氏(孔子之後)、伏氏(伏生之後)、桓氏,都以累世經學著名。
當時政府以經學取士,朝廷的征辟和郡國的推舉,大都以經學贍富者為上選,因此由累世經學造成累世公卿。
如孔氏自孔霸(昭宣時人)至其七世孫昱,一家為卿相牧守者五十三人,列侯七人。
桓氏自桓榮(明帝時人)起,一家三代,為五帝師。
東漢中葉以後,累世公卿之家益多,如弘農楊氏自楊震起,四世為太尉,袁氏自袁安(和帝時人)起,四世有五人為三公。
這種士大夫的傳襲勢力,造成所謂“門第”,在社會上有其特殊地位,已頗具南北朝世族的雛形。
東漢末年,察舉制度日壞,仕途也漸為此類權門所壟斷,更加速特殊階級的成長。
雖然如此,東漢世族與寒門之分,尚不太嚴,寒士之作高官或顯名于世的,仍不乏人。
漢獻帝建安時代,曹操當政,他是宦官之後,為世所輕,因而仇視高門。
他得志後,便肆意摧殘望族,結果楊、袁、孔諸氏,都被他誅除,一時俱衰。
但到魏文帝時,因推行九品中正制,卻又造就出一批新世族。
九品中正制為陳群所創,乃是一種政府選用人才的制度。
其辦法是政府于每郡設小中正,每州設大中正,各以在中央政府任職且才德充盛的當地人充任。
先由小中正區别其轄區中的人物,定為上上至下下九等,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實後以上司徒;再由司徒核實,然後付尚書選用。
此制最初的用意,是在謹慎選才,以矯漢末濫選之弊,但末流所及,仍為權門所把持。
權貴子弟,依恃其家庭地位及社會關系,本易獲緻名譽,膺列上品,而若幹不肖中正更逢迎權貴,徇私舞弊,以是權門在這種制度下占盡上風。
此外魏時大臣子弟,不必由中正推舉,即可任官,如鐘毓(鐘繇之子)十四歲即任散騎侍郎。
而寒士的進身之階,則完全操在中正手裡,他們自然沒有與權門抗衡的力量。
這制度演變到最後,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
世族複盛的另一原因,便是司馬氏的維護門閥。
司馬氏系出望族,因此專魏政後,複重門閥,如晉室的佐命功臣賈充、王沈、裴秀等,都是貴族世胄。
到晉篡魏後,世族乃漸成為政治社會上的特殊階級。
他們的勢力,并未因中原的喪亂而受到多大挫折。
晉元帝江左立國,有賴于世族的擁戴,世族的政治權力與社會地位,也照樣在江南維持着。
北方的故家大族大批南渡,借着晉室的名義,各自占地名田,封山锢澤,做南方的新主人翁。
沒有南遷的世族,則大都與外族政府合作,以保持其門第;外族政府也利用他們以籠絡漢人。
因此無論南方與北方的世族階級,都沒有因戰亂而衰落。
南方的世族,有“僑姓”與“吳姓”之分。
僑姓是指自北方南遷的諸姓,以王(琅玡)、謝(陳郡)、袁(陳郡)、蕭(蘭陵)為大;吳姓為吳地土著的諸姓,以朱、張、顧、陸為大;但吳姓的地位,遠不如僑姓。
大體說來,東晉及南朝政府對南士采排斥态度,南士也不肯與之合作,因此土著與僑民之間,隔閡甚深。
南朝政府的重要首長如“仆射”等職,絕少由南士出任。
甚至梁人所撰的氏族譜,吳姓次序,尚不能列入百家之内。
北方的世族,則有“郡姓”及“國姓”(唐人稱為“虜姓”)之分,郡姓是指漢人的閥閱,可分關東、關中二區,關東以崔、盧、鄭、李為大,關中則以韋、裴、柳、薛、楊、杜等為大。
國姓是指魏孝文帝漢化時鮮卑人所改的漢姓,如元、長孫、宇文、于、陸、源、窦等。
南方世族等次的劃分,系根據其族的傳統地位及聲望,為社會所公認,政府無法左右之。
北方大姓的等次,除由社會公認外,朝廷并為之劃定标準,以為選任的參考。
北魏時即分世族為膏梁、華腴、甲、乙、丙、丁六等,各以其家累世官職的大小為準而分高下。
此外魏室并提攜若幹胡人的勳貴,承認某些姓氏在政治上的優越地位,因此也産生了若幹胡人的世族。
總之,南北朝時代,世族已發展成一種具體而完整的社會階級,與其他階級有着非常明顯的區别。
(二)世族與寒門的對立 世族與寒門,雖同屬士人階級,但兩者之間,卻有極森嚴的界限。
寒士經常遭受世族的壓制歧視,久懷郁憤,因此雙方在政治上顯然處于對立的地位,這種現象,尤以南朝為甚。
南朝的君主,大都提攜寒士,以抵制世族,但因世族的根深蒂固,其位望并沒有受多大影響。
世族為了保持高門的地位,因而高自标置,不與寒門為伍。
對于婚姻,必選擇門戶相當之家,如南朝的王謝二家,便經常聯婚。
世族與寒門通婚,在當時是駭人聽聞的事。
梁武帝時,侯景初降,武帝對他竭力籠絡,所求從未拒絕。
惟獨對景的求婚王謝,無法答應,命他“于朱張以下訪之”。
這可看出南朝世族對婚姻的重視,即皇帝也不敢為寒門做月老。
但并非絕無例外,有時富有的寒門,可以重聘娶得破落世族的小姐。
不過這種行為,在南朝為清議所不容,甚至有的世族因此而遭到彈劾的。
北朝則尺度較寬,但有一種陋習,高門與卑族結婚,必多索聘禮。
魏齊之世,漸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凡婚嫁無不以财币相尚。
這種頹風,曾為魏室所嚴禁。
有時寒門攀婚世族而不得,如能設法娶得一位世族出身的罪人之女,也引以為殊榮。
此外世族即于日常社交中,也矜持異常,與人有一種不可逾越的界限。
南朝的寒門,雖官高勢大,在社交場合中,也不能與世族平等,甚至寒士與世族同坐,有時也會遭到羞辱。
如果寒士想周旋于世族之間而不受排斥,則必先取得世族的同意,朝廷對之無能為力。
世族在政治社會上是特權階級,南北是一緻的。
但兩者的境遇不同,因此其作風也有顯著的差異。
南方世族,在擁戴王室的名義下,視南土為殖民地,常藉上淩下,壓迫土著。
對政治權利,采分占辦法,各有獨自的領域。
同時他們環境優越,可以自由發展,沒有外來壓力的威脅,因此他們家族組織也趨向小家庭化,士大夫父母在而兄弟異居的占十之六七。
甚至同族之中,也分高下,例如王氏便有清溪王氏與烏衣王氏之分。
南朝的世家子弟,少年即可充任顯職,但世族之居官者,莫不視政事為俗務,決不親自處理,一切交其低級的僚屬去辦,自身則隻擁一個高官的虛名。
對世務愈不關心,便愈顯其雅量高緻,因此造成所謂“胥吏政治”。
他們日常所好的,隻是文學藝術以及辯論玄理的“清談”。
南朝的世族子弟,擅長詩文書畫的,代不乏人,清談更蔚為當時的風氣。
這種舒适懶散的生活,使世族子弟們的體格日趨柔弱,精神日趨萎靡。
北方世族的境遇,與南方大不相同。
他們處于胡族的壓制之下,不得不厚結民衆,藉以增強自己的地位,而博得外族統治者的重視。
同時因為他們處境艱苦,對同族也常抱溫恤之情,團結互助。
當時北人極重同姓,稱之為“骨肉”,有遠來相投的,莫不竭力相助。
因此北方世族的家族組織,趨向于大家庭制。
當時的北方強族,二三千家聚居一地的,所在多有。
這類大族在北朝的地位,頗似劉淵、石勒之在西晉,外族政府對他們時有戒心,不敢輕侮。
此外北方世族,大都思勉立功業,以圖存全,因此相率以經術政務是尚。
由于以上的原因,北方的世族與寒門之間的仇視,遠不如南方為烈。
南朝的君主,頗多出身寒族。
劉裕出身“田舍翁”,少時嘗以伐荻為生;蕭道成、蕭衍雖同為蘭陵望族,但其族為後起的,較之王謝諸大姓,猶為寒素;陳霸先則出身小吏。
他們初起時,世族對之并不輸誠擁戴,例如劉裕北伐,除其舊屬劉穆之外,朝中大臣,并無心腹可托,穆之一死,便須立即趕回,而不能從容經略北方。
他們對世族也深感不滿,頗思力返兩晉積習,裁抑名門,因此内朝常任寒士,以掌機要。
而世族對此輩擅權的寒士,率以“恩幸”目之,每加輕視,寒士也以其道與之對抗。
梁武
士人階級中又有世族(亦稱“士族”)與寒門之分,世族是社會的最上層,也是政治權位的把持者;而世族本身,又分若幹等級,高下分明,不容混淆。
他們的地位,是經社會公認和政府承認的,有時雖君主也不能加以更易。
至于寒門出身的士人,雖然也有參預政治的機會,但他們的社會地位與聲望遠較世族為低,宦達的機會也遠較世族為少,同時他們也永遠不能升為世族。
平民也就是從事農工商業的大衆,他們雖是政治上的被統治者,但各有其獨立的生業。
部曲是大族豪門所豢養的家丁莊客,他們是豪族的寄生者。
此外南朝有所謂“兵戶”,也就是被政府勒令當兵的人家,大半出身于奴隸和罪犯,他們的地位已與奴隸相差無幾。
東晉時人民的丁壯大都依附豪強,政府因需要兵員,時常有發奴為兵或以罪犯為兵的事。
到宋時,更強逼這類士兵世襲,因此有所謂兵戶。
至于真正的奴隸,則更是絕無自由可言。
整個南北朝時代,世族階級始終存在,對後世也有甚大的影響。
這種階級的産生,是從東漢起經過數百年演變而成的。
中國的社會自春秋末年封建制度破壞後,下至秦漢,已沒有固定的階級存在。
漢初的功臣集團,雖然在政治社會上有其特殊地位,但為時甚暫,至文景二帝時,這現象已逐漸消失。
至于功臣後裔之封列侯者,不但數目不多,不能構成一個階級,而他們與平民的不同,主要隻是貧富上的差異。
外戚雖也有世掌國政的,但為數極少,更不能算作階級,同時他們大多是旋起旋滅。
漢武帝以後,因為太學的建立以及選舉制度的推行,平民仕進的機會大增,階級的流動性也愈烈,除了皇帝巍然在上外(當國的外戚,實際上可以算作皇室的一環),政治社會上,可以說已沒有什麼特殊階級。
漢代政府崇尚儒術,因而經學昌盛。
當時的若幹老師大儒,對經學的研究各具獨特的見解,因此有所謂“家法”;習經的學子,也各有師承。
當時的儒者,對于學術的授受,限制甚嚴,不願把獨得之秘輕易教人,所以又有傳子的習慣。
常有某家之學,累世相傳,曆數十百年而不墜的,如孔氏(孔子之後)、伏氏(伏生之後)、桓氏,都以累世經學著名。
當時政府以經學取士,朝廷的征辟和郡國的推舉,大都以經學贍富者為上選,因此由累世經學造成累世公卿。
如孔氏自孔霸(昭宣時人)至其七世孫昱,一家為卿相牧守者五十三人,列侯七人。
桓氏自桓榮(明帝時人)起,一家三代,為五帝師。
東漢中葉以後,累世公卿之家益多,如弘農楊氏自楊震起,四世為太尉,袁氏自袁安(和帝時人)起,四世有五人為三公。
這種士大夫的傳襲勢力,造成所謂“門第”,在社會上有其特殊地位,已頗具南北朝世族的雛形。
東漢末年,察舉制度日壞,仕途也漸為此類權門所壟斷,更加速特殊階級的成長。
雖然如此,東漢世族與寒門之分,尚不太嚴,寒士之作高官或顯名于世的,仍不乏人。
漢獻帝建安時代,曹操當政,他是宦官之後,為世所輕,因而仇視高門。
他得志後,便肆意摧殘望族,結果楊、袁、孔諸氏,都被他誅除,一時俱衰。
但到魏文帝時,因推行九品中正制,卻又造就出一批新世族。
九品中正制為陳群所創,乃是一種政府選用人才的制度。
其辦法是政府于每郡設小中正,每州設大中正,各以在中央政府任職且才德充盛的當地人充任。
先由小中正區别其轄區中的人物,定為上上至下下九等,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實後以上司徒;再由司徒核實,然後付尚書選用。
此制最初的用意,是在謹慎選才,以矯漢末濫選之弊,但末流所及,仍為權門所把持。
權貴子弟,依恃其家庭地位及社會關系,本易獲緻名譽,膺列上品,而若幹不肖中正更逢迎權貴,徇私舞弊,以是權門在這種制度下占盡上風。
此外魏時大臣子弟,不必由中正推舉,即可任官,如鐘毓(鐘繇之子)十四歲即任散騎侍郎。
而寒士的進身之階,則完全操在中正手裡,他們自然沒有與權門抗衡的力量。
這制度演變到最後,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
世族複盛的另一原因,便是司馬氏的維護門閥。
司馬氏系出望族,因此專魏政後,複重門閥,如晉室的佐命功臣賈充、王沈、裴秀等,都是貴族世胄。
到晉篡魏後,世族乃漸成為政治社會上的特殊階級。
他們的勢力,并未因中原的喪亂而受到多大挫折。
晉元帝江左立國,有賴于世族的擁戴,世族的政治權力與社會地位,也照樣在江南維持着。
北方的故家大族大批南渡,借着晉室的名義,各自占地名田,封山锢澤,做南方的新主人翁。
沒有南遷的世族,則大都與外族政府合作,以保持其門第;外族政府也利用他們以籠絡漢人。
因此無論南方與北方的世族階級,都沒有因戰亂而衰落。
南方的世族,有“僑姓”與“吳姓”之分。
僑姓是指自北方南遷的諸姓,以王(琅玡)、謝(陳郡)、袁(陳郡)、蕭(蘭陵)為大;吳姓為吳地土著的諸姓,以朱、張、顧、陸為大;但吳姓的地位,遠不如僑姓。
大體說來,東晉及南朝政府對南士采排斥态度,南士也不肯與之合作,因此土著與僑民之間,隔閡甚深。
南朝政府的重要首長如“仆射”等職,絕少由南士出任。
甚至梁人所撰的氏族譜,吳姓次序,尚不能列入百家之内。
北方的世族,則有“郡姓”及“國姓”(唐人稱為“虜姓”)之分,郡姓是指漢人的閥閱,可分關東、關中二區,關東以崔、盧、鄭、李為大,關中則以韋、裴、柳、薛、楊、杜等為大。
國姓是指魏孝文帝漢化時鮮卑人所改的漢姓,如元、長孫、宇文、于、陸、源、窦等。
南方世族等次的劃分,系根據其族的傳統地位及聲望,為社會所公認,政府無法左右之。
北方大姓的等次,除由社會公認外,朝廷并為之劃定标準,以為選任的參考。
北魏時即分世族為膏梁、華腴、甲、乙、丙、丁六等,各以其家累世官職的大小為準而分高下。
此外魏室并提攜若幹胡人的勳貴,承認某些姓氏在政治上的優越地位,因此也産生了若幹胡人的世族。
總之,南北朝時代,世族已發展成一種具體而完整的社會階級,與其他階級有着非常明顯的區别。
(二)世族與寒門的對立 世族與寒門,雖同屬士人階級,但兩者之間,卻有極森嚴的界限。
寒士經常遭受世族的壓制歧視,久懷郁憤,因此雙方在政治上顯然處于對立的地位,這種現象,尤以南朝為甚。
南朝的君主,大都提攜寒士,以抵制世族,但因世族的根深蒂固,其位望并沒有受多大影響。
世族為了保持高門的地位,因而高自标置,不與寒門為伍。
對于婚姻,必選擇門戶相當之家,如南朝的王謝二家,便經常聯婚。
世族與寒門通婚,在當時是駭人聽聞的事。
梁武帝時,侯景初降,武帝對他竭力籠絡,所求從未拒絕。
惟獨對景的求婚王謝,無法答應,命他“于朱張以下訪之”。
這可看出南朝世族對婚姻的重視,即皇帝也不敢為寒門做月老。
但并非絕無例外,有時富有的寒門,可以重聘娶得破落世族的小姐。
不過這種行為,在南朝為清議所不容,甚至有的世族因此而遭到彈劾的。
北朝則尺度較寬,但有一種陋習,高門與卑族結婚,必多索聘禮。
魏齊之世,漸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凡婚嫁無不以财币相尚。
這種頹風,曾為魏室所嚴禁。
有時寒門攀婚世族而不得,如能設法娶得一位世族出身的罪人之女,也引以為殊榮。
此外世族即于日常社交中,也矜持異常,與人有一種不可逾越的界限。
南朝的寒門,雖官高勢大,在社交場合中,也不能與世族平等,甚至寒士與世族同坐,有時也會遭到羞辱。
如果寒士想周旋于世族之間而不受排斥,則必先取得世族的同意,朝廷對之無能為力。
世族在政治社會上是特權階級,南北是一緻的。
但兩者的境遇不同,因此其作風也有顯著的差異。
南方世族,在擁戴王室的名義下,視南土為殖民地,常藉上淩下,壓迫土著。
對政治權利,采分占辦法,各有獨自的領域。
同時他們環境優越,可以自由發展,沒有外來壓力的威脅,因此他們家族組織也趨向小家庭化,士大夫父母在而兄弟異居的占十之六七。
甚至同族之中,也分高下,例如王氏便有清溪王氏與烏衣王氏之分。
南朝的世家子弟,少年即可充任顯職,但世族之居官者,莫不視政事為俗務,決不親自處理,一切交其低級的僚屬去辦,自身則隻擁一個高官的虛名。
對世務愈不關心,便愈顯其雅量高緻,因此造成所謂“胥吏政治”。
他們日常所好的,隻是文學藝術以及辯論玄理的“清談”。
南朝的世族子弟,擅長詩文書畫的,代不乏人,清談更蔚為當時的風氣。
這種舒适懶散的生活,使世族子弟們的體格日趨柔弱,精神日趨萎靡。
北方世族的境遇,與南方大不相同。
他們處于胡族的壓制之下,不得不厚結民衆,藉以增強自己的地位,而博得外族統治者的重視。
同時因為他們處境艱苦,對同族也常抱溫恤之情,團結互助。
當時北人極重同姓,稱之為“骨肉”,有遠來相投的,莫不竭力相助。
因此北方世族的家族組織,趨向于大家庭制。
當時的北方強族,二三千家聚居一地的,所在多有。
這類大族在北朝的地位,頗似劉淵、石勒之在西晉,外族政府對他們時有戒心,不敢輕侮。
此外北方世族,大都思勉立功業,以圖存全,因此相率以經術政務是尚。
由于以上的原因,北方的世族與寒門之間的仇視,遠不如南方為烈。
南朝的君主,頗多出身寒族。
劉裕出身“田舍翁”,少時嘗以伐荻為生;蕭道成、蕭衍雖同為蘭陵望族,但其族為後起的,較之王謝諸大姓,猶為寒素;陳霸先則出身小吏。
他們初起時,世族對之并不輸誠擁戴,例如劉裕北伐,除其舊屬劉穆之外,朝中大臣,并無心腹可托,穆之一死,便須立即趕回,而不能從容經略北方。
他們對世族也深感不滿,頗思力返兩晉積習,裁抑名門,因此内朝常任寒士,以掌機要。
而世族對此輩擅權的寒士,率以“恩幸”目之,每加輕視,寒士也以其道與之對抗。
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