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封建帝國的興衰(西周時代)

關燈
文化為主的結合。

    所以華夏之與夷狄,主要是文化程度的差别,而種族的不同尚在其次。

    因為有若幹被諸夏視為異類的部族,實際與諸夏同其種姓,例如羌戎(今山西介休市一帶)與周王室母系的姜姓同族,骊戎(在今陝西西安臨潼區一帶)則與周室同姓,它們的被視為戎,自然因為文化上的差異。

    大體說來,諸夏文化已進至農業和城邦的階段,所謂戎狄則尚處于遊牧部落的狀态。

    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連帶着禮俗、服飾、戰術等也發生顯著的區别。

    至于異族盤據的地區,也并不全限于邊疆,即使在諸夏的中心地區,也有若幹尚未被同化的外族存在。

     周室的盛衰與外族的叛服有着連環的關系。

    當王室盛時,内則諸侯輯睦,外則四夷賓服;至衰世,情形恰巧相反,諸侯不朝而戎狄披猖。

    為求對西周與外族的關系更易了解,特先在此一述西周王室盛衰的變遷。

     西周時期的記載甚為缺略,甚至若幹位周王在位的年數亦不可确考。

    簡單說來,西周共十二王,武王成王以後,又有康、昭、穆、共、懿、孝、夷、厲、宣、幽十世。

    成康二世為西周全盛時期,至昭王,因南征而溺死于漢水。

    穆王喜出外巡遊,蹤迹所至者極遠,但地名已無法确考,并且有若幹關于他的神話流傳。

    昭王的溺死和穆王的遠遊,可能影響周室的威信,至夷王時,周室漸衰,諸侯多不來朝,并且相互攻伐。

    厲王貪得嗜利,因積久暴虐,為人民放逐于彘(今山西霍州市),居外十四年而死。

    在此期間,王位虛懸,由兩位大臣共掌朝政,史家稱為“共和時代”。

    共和元年正當前841年,此後的周代曆史,才有正确的年代可憑。

    厲王死後,共和時期告終,由其子宣王(前827~前782)繼位。

    宣王的初期,曾對異族大張撻伐,重振周室的聲威,号稱中興。

    但不久政事又壞,諸侯強大難制,戎人屢次寇邊。

    宣王最後敗于戎人,周室從此一蹶不振。

    宣王死後,傳子幽王(前781~前771),由于其本身的荒德,更加深王室的危機,終為戎人所殺,西周時期也随之結束。

     (二)西周的外患 犬戎是西周時代北方最重要的外族,也是周室的最大敵人。

    當時戎族的分布地區甚廣,幾乎周的整個北西兩方,都有他們的蹤迹。

    犬戎當是戎族西方的一支,它也就是商末周初的鬼方,後來周人稱為猃狁,繼稱為犬戎。

    [參看王國維《鬼方昆夷猃狁考》(載《觀堂集林》卷十三)]它在周初屢次出沒于豐鎬以西和以北的地區,成王和穆王均曾對之讨伐,俘虜甚衆。

    懿王時其勢漸強,曾寇侵鎬京,逼使周室一度遷都。

    到厲王末年,乘周室内亂,更形猖獗,不時寇略西陲,深入王畿。

    直至宣王時,才為周人所重創。

    但宣王死後,犬戎又複強大,終緻攻陷鎬京,殺死幽王,而迫使周室東遷。

     北方的外族除犬戎外,尚有與犬戎同源異派的狄。

    狄有赤白之别,又各分為許多的部族。

    赤狄分布于今河北省西南部至山西省東南部的地區中;白狄大緻分兩部,一部在河北省西部,一部在陝西省北部。

    這類狄人到東周後為禍極烈。

     南方的外族,可分幾個區域。

    漢水西南直到長江兩岸,為楚人的領域。

    今安徽省境内,西南地帶有群舒,淮水以北地區則有徐戎。

    江蘇省境内,北部有淮夷,長江以南有吳,吳地并跨有浙江以西之地。

    浙江以東為越人盤據,越地并伸延至江西省鄱陽湖以東地區。

    周朝以前,這些地區的情形,幾乎全無記載,直至周朝,才透露一鱗片爪。

     群舒的曆史,記載甚少,隻知道它在東周時嘗與魯為敵,其後陸續為楚所滅。

    淮夷的曆史很久,商朝末年曾為帝辛所讨伐,周初又聯合徐戎,抵拒東向拓殖的魯。

    徐戎當周穆王世,在徐偃王治下曾趨極盛,諸侯臣服于他的有三十六國,俨然東方的霸主。

    但他晚年好行仁義而不修武備,為楚人所敗死,霸業也随之幻滅。

    厲宣之際,兩族又乘機寇侵諸夏,終為宣王親征平定。

    到東周後,徐戎已采用諸夏文字,于前512年為吳所滅。

    淮夷自前515年後即不見于曆史,其結局無考,可能滅于吳或越。

    至于吳和越則入東周後才與諸夏接觸,留待别章叙述。

     楚在西周直至東周初年都稱作“荊”,舊說謂其王族并非土著,而自北方遷來。

    其王族先祖為季連,季連長兄昆吾為夏朝諸侯之一,國于今河南省濮陽市,其後嗣稱昆吾氏,昆吾氏之國為成湯于伐桀前所滅。

    季連之後裔亦趨衰微,散居于諸夏及蠻夷。

    周文王時,有熊鬻,乃季連後裔之君長于楚地者,歸附文王。

    至其曾孫熊繹,始受周封,都于丹陽(今湖北秭歸縣東),那時已當成王末年。

    據近人考證,楚的先世當是一大民族,芈姓,分布于黃河、淮水、漢水等流域。

    曆經夏商兩朝的翦伐,結果一部分成為諸夏的附庸小國,一部分淪為蠻夷,熊氏實芈姓的一支。

    [參看傅孟真《新獲蔔辭寫本後記》跋“一、楚之先世”(載《傅孟真先生集》第四冊)]西周末期的夷王及厲王時,荊楚才強大起來,其王熊渠曾大肆開拓,徙都于鄂(今湖北武漢武昌區),并封了許多王,成為南方的大患。

    周人的詩,曾把荊蠻和猃狁并列,可見其為患之烈。

    至宣王時,遣召伯虎南征,楚鋒大挫,周室乃得開辟江漢。

    入東周後,楚人才又崛起。

     楚國的語言和諸夏相差很遠,例如楚人叫哺乳作“谷”,叫虎作“於菟”,直至戰國時北方人還說楚人為“南蠻舌之人”。

    但在西周時,楚人已使用諸夏的文字。

     (三)平王的東遷 幽王時,不但朝政腐敗,王畿内又發生了空前的天災。

    大雷雨使“百川沸騰,山冡崒崩”;外加以劇烈而廣闊的地震,地震的範圍,包括都城附近的泾、渭、洛三條大水的流域,和周人發祥地的岐山。

    這些天災不但給予周人物質上的巨大損害,對他們精神上的威脅之大也不可言喻。

    此外更有日蝕,象征着禍事的将臨。

     在朝廷中有七位大臣和幽王的豔妃勾結,紊亂朝政。

    這豔妃名褒姒,相傳她是由周宮中的童妾遭遇怪異而孕生的,從宣王時便有童謠,影射着她為周室帶來滅亡的命運。

    她極得幽王的寵幸,聲勢漸漸超越王後。

    後生太子宜臼,褒姒生子伯服,因而發生奪嫡的糾紛。

    終緻幽王廢後及太子而代以褒姒、伯服。

    太子出奔王後母家的申國(今河南南陽),幽王欲得太子而殺之,申不與,幽王怒而伐申,後父申侯也起兵反抗,并求助于犬戎。

    這時的犬戎,可能因周室的衰落,早已進展至鎬京的附近。

    周人在天災與亂政的雙重壓迫下,已失去抵禦外侮的能力,因此犬戎順利的攻陷鎬京,追殺幽王于骊山(今陝西西安臨潼區東南)之下,大掠而去,這是前771年的事,曆史上的西周時代,始于滅纣的次年即前1110年,到是年結束,共三四〇年。

    [西周年代,曆來衆說紛纭,此據董作賓說。

    又據屈萬裡考訂,西周年代為前1207年至前771年,共二五七年。

    參看拙著《西周史事概述》(載《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四十二本四分)] 當鎬京陷落之時,申侯、許公、魯侯等擁立宜臼于申,是為平王。

    但從後來魯國對周室的冷漠态度看來,擁立平王可能不是魯君的初衷,而是申許等國假借他的名義行事,用以增重平王的威望的。

    這時豐鎬舊都,都已變成荒野,且是犬戎出沒之地。

    惟有東方的洛邑完整如故,且北面有晉,東面有鄭,西面有虢,(即西虢,始封君為文王弟虢叔,舊都雍,今陝西寶雞市東。

    約在平王前或同時東徙于上陽,今河南陝縣東南。

    )作王室的屏蔽。

    因此平王乃于次年(前770)定都于洛邑,東周時期于此開始。

    至于西部地區,則由周室托付給一個護駕功臣,承襲西垂大夫世職的秦襄公,許他若能逐退犬戎,便可領有其地。

    襄公果然完成了任務,就在那裡建立了秦國,于是王畿的西半,不複為王室所有。

     烽火戲諸侯,選自《新镌繡像列國志》。

    據史書記載,周幽王得褒姒後,極其寵愛,為讨其歡心,舉烽火大集諸侯,以博其一笑。

    後來犬戎入侵,幽王再舉烽火,諸侯又以為是幽王戲弄他們,因而未能往援,鎬京因此被陷,幽王亦死于亂軍之中。

     平王立後,虢公又立幽王子餘臣于攜(當在虢附近)。

    兩王并立者凡二十一年,後餘臣為晉文侯所殺,周室才複歸統一。

    但王室因畿土大削,日見衰微,政治局面漸變為以列國為重心,封建共主的周王從此成了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