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廿六

關燈
同歡嘉於諸天。

    骨肉天至。

    遂以殊跡爲疎。

    緇素道分。

    仍以款顏爲恨。

    親王讓還爵邑之日。

    朕以親王平昔家途省素。

    唯仰縣官。

    非可分衛。

    以爲資定於齋而多妨。

    然憚忤高情。

    未敢處分。

    今果聞夫屢空之事。

    悲悵不可勝言。

    宜全彼舊封。

    返此百戸。

    以助衣鉢之費。

    慰朕惻然之懷。

    』制。

    貞觀寺置定額僧十六口。

    若有闕者。

    申官補之。

     甲寅廿九日。

    鷺集紫震殿前庭沙上。

    』是秋。

    桃李華。

    』婦近江國淺井郡人錦村主清常刀自。

    叙位二階。

    免同戸課。

    表於門閭。

     冬十月丙辰朔。

    天皇不禦紫宸殿。

    王公於左仗下飮宴。

    次侍從以上預焉。

    賜祿各有差。

     癸酉十八日。

    無品惟喬親王上表。

    辭封邑曰。

    去月廿一日勅旨。

    賜臣百戸之封。

    以助齊之費。

    仰承溫煦。

    未悟比量。

    〈中謝〉臣徃年病發。

    沈困不歸。

    謝簪纓於帝城。

    約香火於釋衆。

    菩提一念。

    身雖在草菴之中。

    空觀六時。

    心未離魏闕之下。

    大緻臣合門萬事皆隨省折。

    冷之服避風。

    茹之食資送日。

    若更蒙新賞。

    猶滿舊封。

    水石幽閑之地。

    有嫌於貯藏。

    煙霞晩暮之家。

    無於遊用。

    陛下寵光不翅。

    恩之又恩甚深。

    臣虛受非功。

    過而再過惟重。

    伏願陛下察臣丹款。

    照臣素情。

    卷中於九重。

    留上腴之百戸。

    臣願足矣。

    臣望稱焉。

    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謹言。

    勅答曰。

    ■表悉之。

    王神涯高峙。

    情竇大通。

    呑北海於胸波。

    容東平於掌地。

    出猥雜之世界。

    入妙趣之法門。

    鼈頭能藏。

    鴈身甚。

    朕異體同氣。

    昵愛之懷可知。

    一株連枝。

    榮枯之期相共。

    今之封疆。

    極爲窄隘。

    聊助鬥薮之法具。

    安足對山之禪糧。

    而王滌慮澗水。

    窒欲巖菴。

    代衣服以薛蘿。

    當煙霞於飯。

    頻枉野牘之詞彩。

    深執澤損之謙光。

    此非以爲榮。

    唯表情素耳。

    惟王虛心而受。

    莫以拒之。

    若復重辭。

    言爲疎朕。

     甲戌十九日。

    太政官奏。

    沙彌教豊。

    俗名上毛野豊麻呂沙彌善福。

    俗名水取貞江。

    於丹波國船井郡。

    濫僧冊餘人。

    殺勸學院使日奉全吉。

    支解其體。

    行火燒民屋二家。

    并燒殺一女。

    下刑部省令覆案。

    並當斬刑。

    石見國人若枝部豊見。

    鬪駆殺人。

    當絞刑。

    勅。

    宜減死一等並處遠流。

     戊寅廿三日。

    延六十僧於紫震殿。

    轉讀大般若經。

    限以三日。

    』詔曰。

    朕聞。

    哲王調序。

    天吏於是休和。

    叡後乘時。

    風俗所以敦阜。

    自朕纂業。

    驟移暄寒。

    澆耗之萌漸彰。

    化育之孚難達。

    中夜慙惡。

    未假欹眠。

    去夏甘澤頻降。

    苗稼肥好。

    朕初謂。

    上天錫祉。

    黔黎之業能豊。

    下土資腴。

    紅粒之糧可蓄。

    何意百年之老。

    俄收撃壤之聲。

    五尺之童。

    更廢皷腹之詠。

    如聞。

    諸國風水緻。

    隣河之。

    鼠居鳥樹之上。

    濱水之地。

    魚行人道之中。

    老弱沒亡。

    不待其死。

    田園淹損。

    或破其生。

    靜而思之。

    切於軫悼。

    夫國宰者民之母也。

    豈有兒子既罹其憂。

    母爲不流涕者乎。

    其屍骸漂散。

    不得主名者。

    官爲鈎求。

    加意埋掩。

    被郡縣。

    免當年徭。

    夫民之窮不能自濟者。

    量加賑救。

    庶使已飢之口有再飽之期。

    不存之魂銷無聊之恨。

    務盡恤隱之旨。

    副朕惻然之懷。

     癸未廿八日。

    太政官頒下詔書於五畿七道曰。

    案今月廿三日詔書。

    其屍骸漂散。

    不得主名者。

    官爲鈎求。

    加意埋掩。

    被災郡縣。

    免當年徭。

    夫民之窮不能自濟者。

    量加賑救。

    縱雖聞主名。

    無人尋葬者。

    總皆埋掩。

    若當年徭畢。

    即須折來年。

    居業漂蕩。

    無力自存者。

    長吏親自巡。

    隨狀賑救。

    令得存活。

    若救急乏不足周給者。

    便用正稅。

    具狀言上。

    國司既其人。

    不更遣朝使。

    勤加隱覈。

    必葉詔旨。

     甲申廿九日。

    右大臣基經上表。

    讓還故太政大臣忠仁公爵邑曰。

    〈雲々〉。

    勅答曰。

    省表具悉。

    故太政大臣忠仁公。

    神宇凝高。

    風量沈邃。

    丕功著於竹素。

    雅操茂於丹青。

    朕頼其慶雲之恵。

    得遂幼日之生。

    顧言徃恩。

    未可忘已。

    是用餘其位封以存追賁。

    而聊爲述遺讓。

    至于再三。

    確請篤苦。

    見於詞章。

    雖欲無從。

    其可得乎。

    故今「日」白日收汗。

    返土膏於封疆。

    黒夜更明。

    増謙光於幽壤。

    終訓無違。

    公意已達。

    本志不遂。

    朕恨如何。

     十一月丙戌朔。

    甲午九日。

    散位從四位下多治眞人貞岑卒。

    貞岑者右京人也。

    幼入學有才藻。

    奉試及第。

    補文章生。

    天長十年爲兵部少丞。

    承和元年轉大。

    五年授從五位下。

    除播磨介。

    十四年爲民部少輔。

    嘉祥三年遷爲駿河守。

    爲政清明。

    吏民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