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關燈
加賀守源朝臣能有爲大藏卿。

    正五位下良岑朝臣長松爲宮内大輔。

    從四位上行安藝守基兄王爲彈正大弼。

    散位從五位下高階眞人令範爲少弼。

    從五位下行助教紀朝臣安雄爲勘解由次官。

    散位從五位下田口朝臣統範爲遠江守。

    四品守兵部卿本康親王爲上総太守。

    兵部卿如故。

    從五位上行民部少輔兼安藝權守藤原朝臣水谷爲信濃權守。

    民部少輔如故。

    散位外從五位下多米宿祢弟益爲下野權介。

    從四位上源朝臣啓爲越前守。

    從五位下行少外記嶋田朝臣忠臣爲因播權介。

    從五位下行右近衛將藤原朝臣高藤爲播磨權介。

    大物從五位下橘朝臣岑守爲安藝守。

    從五位上守刑部大輔藤原朝臣興世爲紀伊守。

    從五位上守左近衛權少將文室朝臣卷雄爲伊豫介。

    權少將如故。

    參議大藏卿正四位下兼行讃岐權守源朝臣生爲右衛門督。

    讃岐權守如故。

    散位從五位上久我朝臣三常爲左兵庫頭。

     廿日戊申。

    勅賜鎭守府府掌二人職田各二町。

    』太政官處分。

    停遣採長門國銅使。

    付國宰採進焉。

     廿三日辛亥。

    詔加賀國比樂河置半輸渡子廿五人。

     廿六日甲寅。

    延六十僧於大極殿。

    限以三日。

    轉讀大般若經。

    』詔授僧遍照法眼和尚位。

     廿八日丙辰。

    進下野國從二位勳四等二荒神階加正二位。

    授從四位下勳五等溫泉神從四位上。

    』無品柔子内親王薨。

    不任縁葬諸司。

    以喪家固辭也。

    帝不視事三日。

    内親王者。

    仁明天皇之女。

    母參議正四位下滋野朝臣貞主之女。

    從四位上繩子也。

     廿九日丁巳。

    地震。

     是月。

    霖雨。

    至今未止。

     三月己未朔。

    日有蝕之。

     二日庚申。

    太皇大後宮減年禦服絹綿布并用度雜物〈順子〉。

    級有數。

    詔所司返納焉。

     三日辛酉。

    天皇潔齋奉燈如常。

    』先是。

    陰陽寮言。

    今年夏季。

    當有疾病。

    至是。

    勅令五畿七道諸國。

    班幣境邑諸神。

    并轉讀金剛般若摩訶般若等經。

    限三日訖。

    轉經之間。

    禁斷殺生。

     四日壬戌。

    以正五位下行陸奧守良岑朝臣經世爲上野權介。

    陸奧守如故。

    』▼是日。

    勅贈故左大臣正二位源朝臣信正一位。

    遣參議正四位下行右衛門督兼讃岐權守源朝臣生。

    從四位下行大學頭潔世王。

    就第宣制。

     七日乙醜。

    勅廢隱岐國史生一員。

    置弩師一員。

    』停越中國朝集雜掌一人。

    免稅帳雜掌調庸。

     八日丙寅。

    雷電暴雨。

    諸衛陣於殿前。

     十二日庚午。

    授陸奧國從五位上宇奈己呂別神正五位下。

    從五位下大高山神從五位上。

    阿波國正六位上伊佐奈美神從五位下。

     十五日癸酉。

    陸奧國柴田郡權大領外正八位上阿倍陸奧臣永宗。

    名取團大毅外正六位上刑坂宿祢本繼並授借外從五位下。

     十六日甲戌。

    新鑄銅印一面。

    賜陸奧國。

    前印也。

     廿二日庚辰。

    進築後國正二位高良玉垂命神階加從一位。

    授從四位上豊比神正四位下。

    但馬國從五位上養神。

    石見國從五位上物部神並正五位下。

    豊後國無位西寒多神從五位下。

    』令下総國非違使帶劔把笏。

     廿三日辛巳。

    以散位從五位下藤原朝臣是繩爲右京亮。

    外從五位下太朝臣貞長爲參河介。

    貞長九年正月任參河介。

    以母憂去職。

    今詔起之。

    從五位下守左近衛少將藤原朝臣有實爲加賀守。

    少將如故。

    散位從五位下源朝臣弼爲越中權介。

    主計頭從五位上家原宿祢繩雄爲但馬權守。

    主計頭如故。

    從五位上源朝臣好爲前守。

    好九年三月任前守。

    丁憂去職。

    今詔起之。

     廿四日壬午。

    天皇禦射殿。

    閲試春宮擬帶刀舍人射藝。

     廿七日乙酉。

    遣使者於深草田邑兩山陵〈仁明〉〈文徳〉。

    告以立皇太子也。

    田邑山陵告文曰。

    天皇恐〈美〉恐〈美毛〉。

    掛畏〈岐〉禦陵〈尓〉申賜〈倍止〉申〈久〉。

    食國〈乃〉法〈止〉定賜〈比〉行賜〈部留〉法隨〈尓〉可有〈岐〉政〈止之天〉。

    貞明親王〈乎〉立〈■〉。

    皇太子〈止〉定賜〈布〉。

    此狀〈乎〉參議民部卿正四位下兼行春宮大夫伊豫守南淵朝臣年名。

    從四位上行中務大輔棟貞王等〈乎〉差使〈天〉。

    恐〈美〉恐〈美毛〉申賜〈閇止〉申。

    』深草山陵告文亦準此焉。

     夏四月戊子朔。

    天皇禦紫震殿。

    賜飮侍臣。

    左右近衛府遞奏音樂。

    賜祿如常。

     八日乙未。

    潅佛。

     十三日庚子。

    撰貞觀格畢。

    大納言正三位兼行皇太子傅藤原朝臣氏宗。

    參議民部卿正四位下兼行春宮大夫伊豫守南淵朝臣年名。

    參議正四位下行左大弁大江朝臣音人。

    從四位上守刑部卿菅原朝臣是善。

    散位從五位下上毛野朝臣永世。

    勘解由次官從五位下紀朝臣安雄等。

    詣闕奉進。

    其都序曰。

    律曰。

    斷罪須引律令格式正文。

    令曰。

    罪未斷決。

    逢格改者。

    然則格者。

    律令之條流。

    政教之。

    君與百姓。

    共之者也。

    君不可失之於上。

    臣不可違之於下。

    出言而千裡斯應。

    含和而萬類曲成。

    時險則峻法以取平。

    時泰則寛網以將化。

    我國家。

    遐邇承徳。

    天下無虞。

    風教大同。

    車書共道。

    而未能焚符破璽。

    施無事於羣情。

    設象除刑。

    馳不犯於比屋。

    故嚮者弘仁十一年四月廿一日。

    施行格十卷。

    此乃公卿百官。

    奉詔簡舊史之凡要。

    抄新制之大綱。

    推民意而分規。

    量時宜而立範。

    不刊之典。

    遵行眇焉。

    仍舊之圖。

    蹤跡斯在。

    聖上不出戸而知天下。

    不因教而弁物情。

    以爲。

    虞夏共有其國。

    刑徳斯殊。

    秦漢不易其民。

    弛張非一。

    化俗之本。

    理有固然。

    蓋取義於隨時。

    匪欲期於相反。

    如今時歴五代。

    年及六旬。

    文質暗遷。

    沿革自至。

    詔草盈於臺閣。

    文案溢於嚢。

    非所以法止滋章。

    令除頻變。

    即詔故右大臣贈正一位藤原朝臣良相等。

    令因循舊格。

    綜緝新符。

    未及成功。

    歳月遷往。

    大納言正三位兼行皇太子傅臣藤原朝臣氏宗等。

    前與右大臣。

    共承沖旨。

    詳悟深規。

    仍與參議民部卿正四位下兼行春宮大夫伊豫守臣南淵朝臣年名。

    參議正四位下行左大弁臣大江朝臣音人。

    從四位上守刑部卿臣菅原朝臣是善。

    散位從五位下臣上毛野朝永世。

    勘解由次官從五位下臣紀朝安雄。

    大外記正六位上臣南淵朝臣興世。

    正六位上行左少史臣大春日朝臣安永。

    正六位上行彈正少忠臣布瑠宿祢道永。

    正六位下行大學大屬臣山田宿祢弘宗等。

    上起弘仁十載之明年。

    下至貞觀十年之晩。

    擇成規於州郡。

    搜故實於官曹。

    事與先格異者。

    擧而取之。

    理與舊例同者。

    推而棄之。

    凡格者。

    蓋以立意爲宗。

    不以能文爲本。

    故省其繁麗之文。

    増其精微之典。

    隨官分類。

    先勅後符。

    皆據古之前摸。

    非爲今之新意。

    唯一部之内。

    事有兩存。

    頗渉重搆。

    不以爲例。

    勘解由使所奏新定内外官交替式所載數事。

    亦復準之前例。

    不煩取捨。

    臣等雖非明于溫故。

    博於前聞。

    猶欲令之必行。

    禁之必止。

    賞一人而海内欣。

    罸一人而天下懼。

    謹因詔撰貞觀格十卷奏聞。

    若理輕作格。

    事足爲儀。

    專棄之如遺。

    兼取之似碎。

    更撰爲兩卷。

    同以奏上。

    準開元留司格。

    号貞觀臨時格。

    并一帙十二卷。

    象十有二月以成歳。

    但前格存而如舊。

    後典續而増新。

    覽古知今。

    斯焉在矣。

    猶慙庸心所集。

    有違戻於宸襟。

    管見攸裁。

    無協應於叡旨。

    典章不能自擧。

    待教令而擧之。

    教令不能自行。

    待誠信而行之。

    斯文不墜。

    百代可知。

    謹序。

    』▼是日。

    以從五位上菅野朝臣佐世爲次侍從。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