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五

關燈
常。

     十三日丁醜。

    始造應天門。

    大於會昌門前。

    乃下斤斧焉。

    』是夜。

    園韓神祭如常。

     十四日戊寅。

    延六十僧於紫震殿。

    限以三日。

    轉讀大般若經。

     十七日辛巳。

    以山城守從四位上高階眞人岑緒爲神祇伯。

    從五位上橘朝臣安吉雄爲治部大輔。

    從五位下橘朝臣葛名爲諸陵頭。

    從四位下行中務大輔忠範王爲民部大輔。

    從五位上行勘解由次官兼博士尾張權守家原宿祢氏主爲主稅頭。

    博士尾張權守如故。

    散位從五位下藤原朝臣忠雄爲兵部少輔。

    從五位上藤原朝臣興世爲刑部大輔。

    從五位上守治部大輔源朝臣包爲木工頭。

    散位從五位下良岑朝臣晨眞爲掃部頭。

    從五位下安倍朝臣房上爲彈正少弼。

    從五位上行周防守家原宿祢繩雄爲兼鑄錢司長官。

    散位從五位下大神朝臣全雄爲勘解由次官。

    從四位上行民部大輔輔世王爲山城守。

    從五位下行美作權介源朝臣矜爲攝津權介。

    從五位上守左少弁藤原朝臣良近爲越前權守。

    從五位下安倍朝臣清行爲大宰少貳。

    清行。

    貞觀六年正月任大宰少貳。

    丁母憂去職。

    今以本官起之。

     十八日壬午。

    野火燒損田邑山陵兆域中之樹木。

    』參議正四位下行右衛門督兼太皇大後宮大夫藤原朝臣良繩卒。

    良繩。

    字朝台。

    左大臣内麿朝臣孫。

    而正五位下前守大津之子也。

    良繩風容閑雅。

    擧止詳審。

    興福寺僧圓壹好相人。

    見良繩狀雲。

    必登卿相。

    榮寵無比。

    退語同志雲。

    嗟呼於命獨有可惜矣。

    承和四年爲内舍人。

    中務省啓令侍東宮。

    太子特加意愛。

    擢補藏人。

    嘉祥三年累遷左馬大允。

    内藏權助。

    後改權爲正。

    仁壽二年授從五位下。

    爲侍從。

    齊衡元年兼播磨介。

    俄而拜春宮亮。

    侍從。

    内藏助。

    播磨介並如故。

    是年冬。

    大津卒於任國。

    始聞疾。

    即欲奔赴。

    天皇不聽。

    及得審問。

    嘔血氣絶。

    數尅乃蘇。

    去職不仕。

    詔奪情以本官起之。

    俄而兼左兵衛權佐。

    二年授從五位上。

    三年遷右中弁。

    兼内藏權頭。

    天安元年加正五位下。

    兼前守。

    未幾兼右近衛中將。

    右中弁。

    内藏權頭。

    春宮亮。

    前守並如故。

    數月之後授從四位下。

    遷左近衛中將。

    兼右大弁。

    勘解由長官。

    停内藏權頭。

    二年兼讃岐守。

    是年九月拜參議。

    十一月皇太子即位。

    是日加從四位上。

    兼近江權守。

    貞觀元年上表辭勘解由長官。

    許之。

    是年十一月大甞之日授正四位下。

    遷兼前守。

    三年春遷左大弁。

    左近衛中將前守並如故。

    母紀氏寢疾疲。

    良繩晝夜扶侍。

    不捨左右。

    衣不解帶。

    目不接睫。

    終然丁憂。

    解去官。

    哀號過禮。

    殆於毀滅。

    數月之後。

    以本官起之。

    是時右大弁南淵朝臣年名。

    左中弁大江朝臣音人。

    年事老宿。

    班皆在良繩下。

    私語雲。

    彼兩臣。

    或碩儒宿齒。

    或朝家塩梅。

    吾齡少於兩賢。

    在其上。

    出入進退。

    常有慙顏。

    又左近衛少將藤原朝臣基經。

    少有風骨。

    才望甚高。

    時論皆謂。

    非常之器也。

    先帝重其雅量。

    尤見親寵。

    今共帶四位。

    豈應安席。

    其少將有帶四位者。

    中將辭。

    是先賢所傳也。

    吾雖無古人之行。

    竊有懷遠之慕。

    久賢路。

    須早避之。

    遂稱病篤。

    屢以取假。

    辭退懇切。

    不肯脩。

    五年以年名爲左大弁。

    音人爲右大弁。

    基經爲中將。

    良繩遷爲右衛門督。

    六年兼讃岐守。

    九年爲太皇太後宮大夫。

    右衛門督如故。

    卒時年五十五。

    良繩素性寛厚。

    不好花餝。

    孝謹天至。

    忠信夙彰。

    推心奉上。

    不洩機事。

    文徳天皇特見親用。

    寵幸加隆。

    内外之事。

    多委決之。

    領諸司諸院別當之事。

    未嘗有愆矢之擧。

    後母安倍氏性悍忌。

    諸子皆排卻。

    但至于良繩。

    殊以重愛。

    良繩以純謹事之。

    昔爲内舍人時。

    諸内舍人皆是豪家年少。

    奢侈放縱。

    無所拘束。

    唯見良繩。

    悉脩法度。

    因而語曰。

    朝台來則苦我。

    去而莫不思者。

    於山城國葛野郡建一道塲。

    名眞如院。

    母紀氏出俗爲尼。

    居住其中。

    良繩株入食封。

    分捨俸祿以充香火之資。

    毎年八月。

    文徳天皇禦忌日。

    奉爲天皇。

    講法華經。

    迄終一生不廢此業。

    時人以。

    忠孝相許。

     廿一日乙酉。

    授和泉國正五位下穴師神從四位下。

     廿五日己醜。

    詔下公卿及諸儒。

    博議山陵火災並爲禮制。

    從四位下行博士兼伊豫權守大春日朝臣雄繼議曰。

    禮記曰。

    有焚其先人之室。

    則三日哭。

    然則當據禮而行之。

    文章博士從五位下兼後權介巨勢朝臣文雄議曰。

    漢書曰。

    武帝建元六年四月。

    高園便殿火。

    帝素服五日。

    昭帝元鳳四年五月孝文廟正殿火。

    帝及群巨皆素服。

    山陵失火。

    未見故實。

    至于宗廟。

    前聞如此。

    公卿本乎漢家之故事。

    斟酌禮度之所宜。

    取文雄議而奏。

    於是。

    帝避正殿。

    服錫紵撤去常膳。

    進禦蔬菲。

    輟朝五日。

    公卿及諸近臣皆去彩餝。

    一準兇儀。

    遣使於山陵。

    告以事由。

    告文曰。

    天皇掛畏〈岐〉田邑禦陵〈尓〉恐〈美〉恐〈美毛〉奏賜〈倍止〉奏〈久〉。

    去十八日不慮之外〈尓〉。

    野火進引〈天〉禦陵〈乎〉燒損〈介利〉。

    聞食〈那加良〉驚怪懼畏〈己止〉無限量〈志〉。

    此驚畏〈留〉狀并怪〈比悉津良比〉令奉仕之事〈乎〉。

    大納言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