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六月甲戌朔。

    授信濃國無位武水別神從二位。

    無位會津比賣神。

    草奈井比賣神並從四位下。

    』伊勢。

    因幡國飢疫。

    並賑給之。

     三日丙子。

    遣木工權大允正六位上藤原朝臣直宗率史生長上將領等向近江國。

    大允從六位下中臣朝臣伊度人率史生將領等向丹波國。

    並採造應天門并東西樓材。

    』太政官處分。

    止觀眞言。

    雖異其業。

    至于説盡佛法。

    究竟實教。

    其緻一也。

    是以。

    故傳燈大法師位澄。

    詳知兩業一味。

    誓以護國。

    彼此兼行。

    譬猶如人之兩目。

    鳥之雙翼者也。

    先祖既開兩業。

    以爲我道。

    代々座主相承。

    莫不兼傳。

    在後之豈乖舊迹。

    如聞。

    山上僧等。

    專違先師之誓。

    成偏執之心。

    殆以不顧扇揚餘風。

    興隆舊業。

    凡厥師資之道。

    闕一不可。

    傳弘之勤。

    寧不兼。

    自今以後。

    宜以通達兩業之人爲延暦寺座主。

    立爲恒例。

     四日丁醜。

    頃年習俗澆薄。

    飮宴無度。

    損人費物。

    此之由。

    是以。

    今年正月廿三日。

    殊施嚴科。

    重加禁止。

    唯爲俗人。

    「之」制淫費。

    即於僧侶。

    有何疑殆。

    然恐有破戒濫行之。

    違佛教乖王法。

    非因療病。

    妄自飛觴。

    不知有識之嘲。

    無護法之。

    宜令所司牒示僧綱。

    下知諸寺。

    嚴加禁遏。

    勤緻清愼。

    若有違越者。

    必録其名。

    令送所司。

    科罸一如法條。

    又出家之人。

    理無生産。

    唯仰一鉢。

    當有何蓄。

    而今或聞。

    複試業之時。

    資供豊盈。

    贈遺煩費。

    是以身素清貧。

    無階營設者。

    雖有高才。

    難果其業。

    豈雲釋迦之元意。

    緇徒之淑行乎。

    自今而後。

    宜禁僧侶飮酒及贈物。

    若有犯。

    其罪準上。

    僧綱三綱。

    知聞不糺。

    及隱忍不言。

    即與同罪。

     七日庚辰。

    地震。

     九日壬午。

    令五畿七道奉幣境内諸神兼轉讀金剛般若經。

    旱也。

     十一日甲申。

    停月次祭。

    神今食祭。

    以有穢也。

    大於建禮門前。

     十三日丙戌。

    武藏國去年風雨。

    今年飢旱。

    賑給之。

     十四日丁亥。

    丹波國獻白燕一。

     十六日己醜。

    地震。

    』無品高子内親王薨。

    喪家固辭。

    故不任縁葬之司。

    輟朝三日。

    内親王者。

    仁明天皇之皇女。

    母百濟王氏。

    從五位上教俊之女也。

    承和初。

    蔔爲賀茂齋。

    仁明天皇崩後停齋歸第焉。

     十八日辛夘。

    請六十八僧於大極殿。

    限以三日。

    轉讀大般若經。

    以祈雨也。

    』▼是日。

    雷而不雨。

    大於建禮門前。

     廿日癸巳。

    授土左國從五位下朝岑神從五位上。

     廿一日甲午。

    爲延暦寺。

    立式四條。

    其一。

    禁制修潅頂日職掌僧闕怠曰。

    潅頂法者。

    鎭國禦願。

    修來尚矣。

    而年序既積。

    人心漸薄。

    遂使差掌僧多緻辭退。

    弁行諸事。

    人功恒乏。

    若不立法制者。

    後代何修。

    今須一年不參者。

    一年不聽齒衆。

    二三年衆闕者。

    永不預衆例。

    亦拘階業。

    既遂階業之。

    一年不參。

    至於擬補。

    一年抑止。

    既得所之類。

    有闕怠者。

    觸寺家。

    所請之事。

    一切不判行。

    但沈重病。

    及居師僧母喪者。

    不在此限。

    』其二。

    禁制供舍利會掌僧闕怠曰。

    舍利會者。

    故座主圓仁阿闍梨。

    誓以護國。

    合寺衆僧。

    上中下隨喜連名。

    同爲檀越。

    闍梨生前。

    加署奉行。

    豈至沒後。

    早緻背忘。

    況是奉酬釋迦之徳。

    亦乃鎭護朝家之事乎。

    而頃年差掌僧無心助修。

    永代事業。

    何不嚴制。

    今須永爲公會。

    世々勤修其有闕怠之類。

    一準潅頂。

    將花其怠。

    』其三。

    禁制寺裏養馬曰。

    太政官去貞觀元年九月十七日牒。

    伽藍之風。

    潔淨爲本。

    況深山絶頂。

    豈有損穢乎。

    今聞。

    或「人」妄養乘馬。

    踏汚佛壟。

    食損庭花。

    自今以後。

    莫令更然。

    若乖此制。

    有濫犯者。

    一度教喩。

    返與其主。

    再有犯者。

    須捉其馬送於左右馬寮。

    而愚昧僧等。

    猶緻違犯。

    雖捉其馬送於寮家。

    各有所託。

    隨即返請。

    寺司徒有送馬之煩。

    僧徒都無愼制之意。

    今須「今」捉馬送寮之日。

    申請上宣。

    令寮勤守。

    若其馬主改心懴悔者。

    寺家申官。

    令寮返與。

    若不觸寺司。

    請返之類。

    勿齒僧中。

    』其四。

    禁制山僧着美服。

    曰。

    美麗衣裳。

    先師所制。

    故座主圓仁闇梨。

    亦加嚴制。

    而山僧等猶頗有着。

    雖是親族所與檀越所施。

    而猶違先式。

    損山家風。

    今須一切禁斷蘇芳滅紫青赤白橡等之色。

    專以壞色。

    爲其衣裳。

    若有違犯者。

    不預衆例。

    先是。

    寺家申請施此制。

    至是聽之。

    』志摩國飢疫。

    以尾張國正稅穀賑給之。

     廿八日辛醜。

    是月。

    天下大旱。

    民多飢餓。

    東堀河多鮎魚。

    京師人捕之。

    』夜有星。

    出奎入大陵。

     廿九日壬寅晦。

    先是。

    大和國言。

    楯列山陵守等多伐樹木。

    〈神功〉神祇官蔔雲。

    炎旱之。

    實因伐木。

    ▼是日。

    遣使申謝告文雲。

    天皇掛畏〈岐〉禦陵〈尓〉恐〈美〉恐〈美毛〉申賜〈部止〉申〈久〉。

    比來渉旬〈天〉不雨〈之天〉。

    農業失便〈利〉。

    是有何祟咎〈天〉所緻〈乃〉災〈奈良牟止〉。

    左右〈尓〉憂歎〈岐〉賜〈布〉間〈尓〉。

    大和國司言上〈多良久〉。

    掛畏〈岐〉禦陵〈乃〉木〈乎〉陵守等數多〈久〉伐損〈利〉。

    依此〈天〉。

    旱災〈波〉所緻〈奈留部之度〉申〈世利〉。

    此〈尓〉驚畏〈利天〉。

    禦蔔〈尓〉令問求〈尓〉。

    此事實〈奈利止〉蔔申〈世利〉。

    是以。

    謹恐懼〈己止〉限量〈毛奈之〉。

    犯過〈留〉陵守。

    并能不巡検〈留〉諸陵司等〈乎波〉。

    今任法〈尓〉勘〈倍〉賜〈比〉罪〈奈倍〉賜〈波牟止須〉。

    此狀〈乎〉參議正四位下行右衛門督兼讃岐守藤原朝臣良繩。

    散位從四位下秀世王等〈乎〉差使〈天〉。

    謝申〈天〉畏申〈尓〉奉出〈須〉。

    掛畏〈岐〉禦陵平〈久〉聞食〈天〉。

    時〈毛〉換〈左須〉甘雨令零〈女〉賜〈比〉。

    國家無事〈久〉農稼無妨〈久〉矜恵〈比〉助賜〈波牟止〉恐〈美〉恐〈美毛〉申賜〈波久止〉申。

    』大於朱雀門前「前」如常。

     秋七月癸夘朔。

    二日甲辰。

    大於建禮門前。

    發遣高山祭使從四位下行大學頭潔世王。

    外從五位下行音博士清内宿祢雄行等。

     三日乙巳。

    班幣宮城中及京畿七道諸神。

    黒馬一疋奉大和國丹生川上雨師神。

    並以祈雨也。

     四日丙午。

    廣湍竜田祭如常。

    』伊勢國太神宮封多氣度會兩郡百姓飢饉。

    遣使賑給之。

     五日丁未。

    雷雨。

    諸仗陣於殿前。

    』▼是日。

    修月次祭神今食祭於神祇官。

    去六月十一日因穢停止。

    仍今日修焉。

     六日戊申。

    遣使於伊勢太神宮。

    告以應天門火。

    告文曰。

    天皇〈我〉詔旨〈止〉。

    掛畏〈岐〉伊勢〈乃〉度會宇治〈乃〉五十鈴〈乃〉河上〈乃〉下都磐根〈尓〉「以」大宮柱廣敷立。

    高天〈乃〉原尓千木高知〈天〉稱辭定奉〈留〉天照坐太神〈乃〉廣前〈尓〉申賜〈倍止〉申〈久〉。

    去閏三月十日〈尓〉應天門并東西樓〈尓〉火在〈天〉燒盡〈奴〉。

    其後頻有物恠〈尓〉依〈天〉蔔求〈尓〉。

    禦體〈尓〉禦疾事。

    又火兵事等〈乃〉事可有〈止〉蔔申〈世利〉。

    因。

    掛畏〈岐〉皇太神〈乎〉仰恃奉〈天〉。

    大幣帛奉出賜〈牟止〉所念行〈須〉間〈尓〉。

    穢事頻有〈天〉至于今未奉出賜。

    恐懼祗畏〈利〉禦坐〈須〉。

    因改月擇日〈天〉。

    大舍人頭從五位上礒江王。

    神祇大副從五位下大中臣朝臣豊雄等〈乎〉差使〈天〉。

    忌部神祇權大祐正六位上齋部宿祢高善〈我〉弱肩〈尓〉大繦取掛〈天〉。

    禮代大幣帛〈尓〉大唐綵帛錦綾〈乃〉妙麗〈乎〉添加〈天〉。

    持齋〈利〉令捧持〈天〉奉出賜〈布〉。

    此狀〈乎〉神〈奈加良〉聞食〈天〉。

    今〈毛〉今〈毛〉如此等〈乃〉〈波〉。

    未然之外〈尓〉消滅賜〈天〉。

    天皇朝廷〈乎〉與日月共〈尓〉常盤堅盤〈尓〉。

    夜守日守〈尓〉護幸奉給〈止〉申賜〈波久止〉申。

    辭別申〈久〉。

    今年旱有〈天〉。

    百姓農業皆悉枯損〈奴〉。

    此又皇太神〈乃〉厚助〈尓〉依〈天之〉甘雨「降」令降賜〈天〉。

    五穀豊登〈之女〉給〈比〉。

    國家安平〈仁〉矜幸賜〈止〉申給〈波久止〉申。

    』又班幣南海道諸神。

    告文曰。

    天皇〈我〉詔旨〈止〉南海道諸名神〈乃〉廣前〈尓〉申給〈久〉。

    去四月十五日并度々〈尓〉。

    神祇伯從四位下中臣朝臣逸志〈之天〉禱申給〈之久〉。

    去閏三月十日夜。

    八省〈乃〉應天門并左右樓〈尓〉失火事有〈岐〉。

    因神祇陰陽等〈乃〉官〈乎之天〉令占求〈尓〉。

    今亦火兵警禦病事等可有〈止〉蔔申〈利〉。

    如是〈岐〉咎〈乎波〉皇神達〈乃〉厚護恵〈尓〉依〈天〉防掃給〈部支止〉念行〈之天〉。

    禱申給〈布〉事〈乎〉。

    天神地祇平〈久〉聞食〈天〉。

    若狂人〈乃〉國家〈乎〉亡〈止〉謀〈留〉事〈奈良波〉。

    皇神達早顯出給〈比〉。

    若神達〈乃〉禦意〈止之天〉出給〈我止〉謹恐〈利〉給〈布〉事〈乎〉乍神〈毛〉聞食〈天〉。

    種々皆悉〈尓〉銷亡給〈比〉。

    天皇〈我〉禦躰〈乎〉。

    常磐堅磐〈尓〉。

    寳祚無動護恵給。

    天下國家平〈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