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二日丁酉。
太政官處分。
免大和國言將除棄右京絶戸百姓三百煙。
七日壬寅。
正三位行中納言兼民部卿皇太後宮大夫伴宿祢善男奏言。
生於三界。
轉于六道。
莫不荷負四恩之徳。
何謂四恩。
一父母恩。
二衆生恩。
三國王恩。
四三寳恩。
四生含靈。
非恩無育。
夫報恩者。
早登菩提之臺。
背徳者。
常沒奈落之獄。
臣宿縁多幸。
生遇聖日。
身陶十善之化。
心練報恩之誠。
毎念建仁祠之舍。
還恐違國家之制。
方今三使數催。
屠羊日迫。
此生不報。
後生何爲。
悲寳山之徒歸。
痛刀林之永割。
請捨山城國紀伊郡深草郷別墅爲道場。
賜額報恩。
然則名之與實。
自將相副。
上答聖主覆載之恩。
下酬法界顧復之徳。
詔許之。
九日甲辰。
地震。
』越中國從四位下鵜坂神授從四位上。
十四日己酉。
以外從五位下行明法博士粟宿祢鱒麻呂爲大判事。
明法博士如故。
廿一日丙辰。
右方諸衛府及馬寮獻物。
即是五月六日競走馬之輸物也。
奏音樂并賜祿如舊儀。
廿二日丁巳。
延屈六十僧於内殿。
限以三日。
轉讀大般若經。
卅僧修法限七日訖。
廿八日癸亥。
地震。
十一月乙醜朔。
中務省率陰陽寮。
獻明年禦暦。
天皇不禦前殿。
付内侍司奏。
』詔以出羽國正四位上勳五等大物忌神。
預之官社。
三日丁卯。
地大震動。
八日壬申。
平野春日祭如常。
九日癸酉。
梅宮祭如常。
十一日乙亥。
遣散位從五位下末良王。
向伊勢太神宮奉幣。
』詔以河内國從五位下栗栖神。
預之官社。
攝津國正六位上田邊東神。
田邊西神並授從五位下。
十三日丁醜。
祠園并韓神如常。
十四日戊寅。
鎭魂祭如常。
十五日己夘。
新甞祭。
天皇不禦神嘉殿。
勅親王公卿。
向神祇官奉祭。
十六日庚辰。
天皇禦前殿。
賜宴群臣。
奏大歌五節舞。
賜祿如常。
廿日甲申。
先是。
少主鈴從八位上美和眞人清江言。
鼠囓内印盤褥。
至是。
神祇官蔔雲。
觸穢之人供神事。
仍成祟。
由是大祓於建禮門成。
以攘妖祥焉。
廿二日丙戌。
出羽國正六位上熊通男神。
石通男神。
眞□神並授從五位下。
廿四日戊子。
大原野祭如常。
廿五日己醜。
先是。
從五位上行但馬權守豊井王。
割公廨造幡十八旒各長一丈五尺。
施入國分寺。
請官裁雲。
永附官帳。
以資禦願。
大政官處分。
依請焉。
』授山城國從五位上鴨川合坐小社宅神正五位下。
十二月乙未朔。
七日辛醜。
相摸國大住郡荒廢田□二町。
奉充冷然院。
』典藥寮始置寮掌一員。
十一日乙巳。
月次神今食祭。
天皇不禦神嘉殿。
親王公卿向神祇官奉祭。
』伊勢太神宮祢宜外從五位上神主繼長加外正五位下。
授度會宮祢宜外正六位上神主河繼外從五位下。
十六日庚戌。
地震。
廿日甲寅。
於内殿修佛名懴悔如常。
』以散位從五位下平朝臣住世爲正親正。
從五位下滋野朝臣善根爲美濃守。
從五位上滋野朝臣善蔭爲丹波守。
善根。
今年爲美濃守。
善蔭。
貞觀三年五月爲丹波守。
兄弟並以母憂去職。
今詔以本官起之。
廿二日丙辰。
因幡國正五位上宇倍神。
近江國正五位上小野神並授從四位下。
廿五日己未。
大藏大輔正五位下在原朝臣善淵奏言。
善淵自在童齔之年。
平城天皇別賜恩隱。
荷戴之徳。
猶欲灰身。
自宮車晏駕。
常念。
結精廬於陵次。
以作念佛之地。
聊且所得白業。
即便奉資禦靈。
丘山之恩。
以補萬一。
假使世累未免者。
以得意一僧。
代身令住持。
至于歸老之時。
將果出世之願。
而年鬢漸衰。
心事未合。
望山陵而泣血。
顧簪纓而胡顏。
竊見。
禪師親王昔搆堂舍之地。
今來荒廢。
其趾猶存。
因願。
不勞犯土之功力。
便建一舍於此中。
方今薫風遠扇。
眞俗霑仁。
凡有善願。
皆蒙成濟。
儻枉大恩。
蒙賜哀許。
則獻微涓於存沒。
爲知恩之一端。
營深念於現當。
作斷惑之勝業。
即瞑目之至願。
土灰之極榮也。
詔許之。
善淵。
平城太上天皇孫。
高丘親王之男也。
廿六日庚申。
雷。
大雨。
』勅公卿。
分遣諸山陵墓。
奉獻荷前幣如常。
廿七日辛酉。
地震。
』右大臣正二位兼行左近衛大將藤原朝臣良相上表曰。
伏奉今年四月十二日詔書曰。
參議巳上。
各論時政之是非。
詳世俗之得失。
傷化害人。
不便於時者。
節用謹度。
當利於國者。
並盡昌言。
以沃朕心。
勿爲華餝。
勿有隱諱。
伏惟皇帝陛下。
徳高雲霓。
明並日月。
猶開廣詢之路。
遂降不諱之綸。
臣身非嶽神。
位忝台袞。
獻替之誠徒積。
塵髮之効□申。
仍以。
中外之國。
小大之政。
所以治而不亂者。
唯以任得其人也。
脫非其人。
則雖有峻法嚴令。
然是爲亂之階。
終非爲治之備矣。
故詩曰。
人之雲亡。
邦國殄瘁。
書曰。
都在知人。
知人則哲能官人。
臣之不敏。
深信斯言。
從政以來。
猶自留意。
而趙魏滕薛之任易迷。
絳侯嗇夫之才難辨。
即知。
人心險於山川。
惟帝其難。
將如之何。
抑其明經秀才得試及第者。
尤是國家之才望。
宜明古今王事之體。
又一切智法教無量。
凡諸僧綱。
及曾經八省維摩講師皆。
應通熟世諦之利病。
又右大弁南淵朝臣年名。
身爲進士。
職經内外。
稍通治體。
既居樞要。
山城守紀朝臣今守。
所歴之州。
風聲必暢。
論之良吏。
自爲先鳴。
伊豫守豊前王。
才學早彰。
資歴淹久。
無他異跡。
足謂老成。
大宰大貳藤原朝臣冬緒。
聲名粗達。
器識漸優。
吏幹之稱。
仍有可愛。
大和守弘宗王。
頗有治名。
多宰州縣。
雖自賢之費或罹法綱。
而談諸經國。
非無其才。
然則令件等人。
同上意見。
既雲諮及蒭蕘。
何況於彼有識。
臣謬荷重責。
無地息肩。
徒獻管窺。
恥塵旒聽。
廿九日癸亥晦。
大祓大儺如常。
太政官處分。
免大和國言將除棄右京絶戸百姓三百煙。
七日壬寅。
正三位行中納言兼民部卿皇太後宮大夫伴宿祢善男奏言。
生於三界。
轉于六道。
莫不荷負四恩之徳。
何謂四恩。
一父母恩。
二衆生恩。
三國王恩。
四三寳恩。
四生含靈。
非恩無育。
夫報恩者。
早登菩提之臺。
背徳者。
常沒奈落之獄。
臣宿縁多幸。
生遇聖日。
身陶十善之化。
心練報恩之誠。
毎念建仁祠之舍。
還恐違國家之制。
方今三使數催。
屠羊日迫。
此生不報。
後生何爲。
悲寳山之徒歸。
痛刀林之永割。
請捨山城國紀伊郡深草郷別墅爲道場。
賜額報恩。
然則名之與實。
自將相副。
上答聖主覆載之恩。
下酬法界顧復之徳。
詔許之。
九日甲辰。
地震。
』越中國從四位下鵜坂神授從四位上。
十四日己酉。
以外從五位下行明法博士粟宿祢鱒麻呂爲大判事。
明法博士如故。
廿一日丙辰。
右方諸衛府及馬寮獻物。
即是五月六日競走馬之輸物也。
奏音樂并賜祿如舊儀。
廿二日丁巳。
延屈六十僧於内殿。
限以三日。
轉讀大般若經。
卅僧修法限七日訖。
廿八日癸亥。
地震。
十一月乙醜朔。
中務省率陰陽寮。
獻明年禦暦。
天皇不禦前殿。
付内侍司奏。
』詔以出羽國正四位上勳五等大物忌神。
預之官社。
三日丁卯。
地大震動。
八日壬申。
平野春日祭如常。
九日癸酉。
梅宮祭如常。
十一日乙亥。
遣散位從五位下末良王。
向伊勢太神宮奉幣。
』詔以河内國從五位下栗栖神。
預之官社。
攝津國正六位上田邊東神。
田邊西神並授從五位下。
十三日丁醜。
祠園并韓神如常。
十四日戊寅。
鎭魂祭如常。
十五日己夘。
新甞祭。
天皇不禦神嘉殿。
勅親王公卿。
向神祇官奉祭。
十六日庚辰。
天皇禦前殿。
賜宴群臣。
奏大歌五節舞。
賜祿如常。
廿日甲申。
先是。
少主鈴從八位上美和眞人清江言。
鼠囓内印盤褥。
至是。
神祇官蔔雲。
觸穢之人供神事。
仍成祟。
由是大祓於建禮門成。
以攘妖祥焉。
廿二日丙戌。
出羽國正六位上熊通男神。
石通男神。
眞□神並授從五位下。
廿四日戊子。
大原野祭如常。
廿五日己醜。
先是。
從五位上行但馬權守豊井王。
割公廨造幡十八旒各長一丈五尺。
施入國分寺。
請官裁雲。
永附官帳。
以資禦願。
大政官處分。
依請焉。
』授山城國從五位上鴨川合坐小社宅神正五位下。
十二月乙未朔。
七日辛醜。
相摸國大住郡荒廢田□二町。
奉充冷然院。
』典藥寮始置寮掌一員。
十一日乙巳。
月次神今食祭。
天皇不禦神嘉殿。
親王公卿向神祇官奉祭。
』伊勢太神宮祢宜外從五位上神主繼長加外正五位下。
授度會宮祢宜外正六位上神主河繼外從五位下。
十六日庚戌。
地震。
廿日甲寅。
於内殿修佛名懴悔如常。
』以散位從五位下平朝臣住世爲正親正。
從五位下滋野朝臣善根爲美濃守。
從五位上滋野朝臣善蔭爲丹波守。
善根。
今年爲美濃守。
善蔭。
貞觀三年五月爲丹波守。
兄弟並以母憂去職。
今詔以本官起之。
廿二日丙辰。
因幡國正五位上宇倍神。
近江國正五位上小野神並授從四位下。
廿五日己未。
大藏大輔正五位下在原朝臣善淵奏言。
善淵自在童齔之年。
平城天皇別賜恩隱。
荷戴之徳。
猶欲灰身。
自宮車晏駕。
常念。
結精廬於陵次。
以作念佛之地。
聊且所得白業。
即便奉資禦靈。
丘山之恩。
以補萬一。
假使世累未免者。
以得意一僧。
代身令住持。
至于歸老之時。
將果出世之願。
而年鬢漸衰。
心事未合。
望山陵而泣血。
顧簪纓而胡顏。
竊見。
禪師親王昔搆堂舍之地。
今來荒廢。
其趾猶存。
因願。
不勞犯土之功力。
便建一舍於此中。
方今薫風遠扇。
眞俗霑仁。
凡有善願。
皆蒙成濟。
儻枉大恩。
蒙賜哀許。
則獻微涓於存沒。
爲知恩之一端。
營深念於現當。
作斷惑之勝業。
即瞑目之至願。
土灰之極榮也。
詔許之。
善淵。
平城太上天皇孫。
高丘親王之男也。
廿六日庚申。
雷。
大雨。
』勅公卿。
分遣諸山陵墓。
奉獻荷前幣如常。
廿七日辛酉。
地震。
』右大臣正二位兼行左近衛大將藤原朝臣良相上表曰。
伏奉今年四月十二日詔書曰。
參議巳上。
各論時政之是非。
詳世俗之得失。
傷化害人。
不便於時者。
節用謹度。
當利於國者。
並盡昌言。
以沃朕心。
勿爲華餝。
勿有隱諱。
伏惟皇帝陛下。
徳高雲霓。
明並日月。
猶開廣詢之路。
遂降不諱之綸。
臣身非嶽神。
位忝台袞。
獻替之誠徒積。
塵髮之効□申。
仍以。
中外之國。
小大之政。
所以治而不亂者。
唯以任得其人也。
脫非其人。
則雖有峻法嚴令。
然是爲亂之階。
終非爲治之備矣。
故詩曰。
人之雲亡。
邦國殄瘁。
書曰。
都在知人。
知人則哲能官人。
臣之不敏。
深信斯言。
從政以來。
猶自留意。
而趙魏滕薛之任易迷。
絳侯嗇夫之才難辨。
即知。
人心險於山川。
惟帝其難。
將如之何。
抑其明經秀才得試及第者。
尤是國家之才望。
宜明古今王事之體。
又一切智法教無量。
凡諸僧綱。
及曾經八省維摩講師皆。
應通熟世諦之利病。
又右大弁南淵朝臣年名。
身爲進士。
職經内外。
稍通治體。
既居樞要。
山城守紀朝臣今守。
所歴之州。
風聲必暢。
論之良吏。
自爲先鳴。
伊豫守豊前王。
才學早彰。
資歴淹久。
無他異跡。
足謂老成。
大宰大貳藤原朝臣冬緒。
聲名粗達。
器識漸優。
吏幹之稱。
仍有可愛。
大和守弘宗王。
頗有治名。
多宰州縣。
雖自賢之費或罹法綱。
而談諸經國。
非無其才。
然則令件等人。
同上意見。
既雲諮及蒭蕘。
何況於彼有識。
臣謬荷重責。
無地息肩。
徒獻管窺。
恥塵旒聽。
廿九日癸亥晦。
大祓大儺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