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秦末之革命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革命前之秦國
三代之政治,一貴族之政治也。
君主之專制實不能完全發達,受多少之限制。
民在其間,頗有左右足則爲重輕之勢,而臣之欲篡其國者,輒預見好於民。
如公子鮑之於宋,陳氏之於齊,其明徵也;而晉靈公之不君,其則趙盾因得以弑之。
當時民氣之隆,雖不能如今日之歐洲,亦非後世所能望。
其所以緻此者,一由於有言論自由權。
工執藝事以諫,遒人以木鐸狥於路上之求言,固如不及;他若鄭人遊於鄉校,以詆毀時政,時制毫不禁之;其有一度禁止之者,如周厲王設衛巫以監謗者,而召公以爲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卒之流王於彘,後無敢再爲之者,故曰有言論自由權也。
二由於有著述自由權。
當時史官,振筆直書,無所狥隱,固也。
如《老子》等諸書,非薄禮義,純取自然,自當時觀之,亦可謂非聖無法矣,而不遭當世之文網,故曰有著述自由權也。
三由於有集會自由權。
孔子以文會友,而至有弟子三千,率之以周遊列國,實爲當時一大學會,一大政黨,而列國君長爭歡迎之,不聞有議其非者,以視後世以講學獲罪,而燬及書院,譴及門徒,相去何止天壤,故曰有集會自由權也。
四由於人民有參政權。
《洪範》「謀及庶人」,《周禮》「每歲召萬民而詢之」,晉文聽輿人之誦,以蔔軍之進退。
其他經傳所擧,若此類不勝枚數,要非盡虛擬文詞。
當時之人民雖無議院,亦獲與聞時政矣。
五由於君權不甚重。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天子特高於公一等耳。
而當時之公、侯、伯、子、男所領之地,不過百數十裡,猶今之州縣巡檢司耳,而皆直接於天子。
公、侯、伯、子、男之下有卿大夫、士,則猶今之鄉紳耳,而皆有其職守。
天子之權受限制於諸侯,諸侯之權受限制於卿大夫、士,而操縱之者國民也。
故天子欲與諸侯爭權,諸侯欲與卿大夫、士爭權者,以民之從違爲勝負,而民之權乃昌大無比也。
六由於敎育普及。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此君主之所以貴有愚民也。
至三代而庠序之制漸已完備,不學者少。
如丈人荷蕢者流,雖處下賤,而皆有超世之識,不滿於君主政治,則君主之威嚴不得不因之而損。
民之不易侮,殆由是也。
七由於兵、民不分也。
三代兵、農合一,失其民者失其兵也,其何所恃以加於民耶?民之所以能禦上,上之所以不得不俯首以聽命於民,胥以此也。
若後世兵與農分,民即怨之,其若之何?此君權、民權隆替之大原因也。
八由於均地權也。
井田之制,人皆受田百畝,民無甚富,而亦無甚貧,以其餘假,緻力於學,無所須於人,而自尊自立之風由之養成,歐美視之,猶有愧色也。
有此八因,雖未進於升平而爲據亂也,得保民權之一部分,其於自由猶庶幾也。
不幸而至於戰國,井田之制先廢,而兼併之風起,兵、農又漸分離,敎育亦多不振,七雄相爭,版圖日大,而君主之尊嚴甚矣。
集權中央,政主獨斷,而人民之參政權無矣。
然而處士橫議之風亦浸熾,貧賤驕人之輩,往往氣折王侯,而言論、著述、集會之自由尚獲保存,中國學術之昌明,實於斯時達其極點。
物質上之自由雖感多少之損失,精神上之自由則轉見其有所增加,猶十八世紀之歐洲。
不有學界之聲光,不足當政界之兇焰。
有秦政其人者出,以梟悍雄傑之資,乘六世之餘烈,執長鞭以禦宇內,吞噬六國,大揉大搏,震天撼地,擧前聖之精意,屢代之典章,掃盪無餘,猶懸河以瀉火,猶倒東海以傾大地,雖山川如故,而景物全非,?如隔世。
自羲、黃以來,二三千年之舊制,至此結一大局,爲一大頓挫,而另開一大生面,爲後此二千餘年政界之新紀元。
亞歷山大歟?大彼得歟?雄猛則有之,暴猶不及也。
噫嘻!以歐洲之十八世紀,而產出十九世紀之自由,以中國之戰國,而產出秦之專制,始皇之能力爲之乎?抑由於當時無盧騷、孟德斯鳩其人乎?殆皆非也。
當時國民之能力,不如今世之歐洲,而始皇之威權,更甚於路易十四,李斯之徒,復無異於梅特涅,此專制之所以達於極點也。
不特此也,歐洲各國,勢力平均,不能由一國一統,國際之爭甚,則務智其民,而國內之專制有難行者;惟六國皆非秦敵,見併於秦,莫予敢侮,所患者民智而思抵抗耳。
擧其心目之所營,皆用之於所以愚弱其民者,他更無足以勞其心者也。
夫無外界競爭者,以共和行之則愈趨於共和,以專制行之則愈趨於專制。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故始皇之
君主之專制實不能完全發達,受多少之限制。
民在其間,頗有左右足則爲重輕之勢,而臣之欲篡其國者,輒預見好於民。
如公子鮑之於宋,陳氏之於齊,其明徵也;而晉靈公之不君,其則趙盾因得以弑之。
當時民氣之隆,雖不能如今日之歐洲,亦非後世所能望。
其所以緻此者,一由於有言論自由權。
工執藝事以諫,遒人以木鐸狥於路上之求言,固如不及;他若鄭人遊於鄉校,以詆毀時政,時制毫不禁之;其有一度禁止之者,如周厲王設衛巫以監謗者,而召公以爲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卒之流王於彘,後無敢再爲之者,故曰有言論自由權也。
二由於有著述自由權。
當時史官,振筆直書,無所狥隱,固也。
如《老子》等諸書,非薄禮義,純取自然,自當時觀之,亦可謂非聖無法矣,而不遭當世之文網,故曰有著述自由權也。
三由於有集會自由權。
孔子以文會友,而至有弟子三千,率之以周遊列國,實爲當時一大學會,一大政黨,而列國君長爭歡迎之,不聞有議其非者,以視後世以講學獲罪,而燬及書院,譴及門徒,相去何止天壤,故曰有集會自由權也。
四由於人民有參政權。
《洪範》「謀及庶人」,《周禮》「每歲召萬民而詢之」,晉文聽輿人之誦,以蔔軍之進退。
其他經傳所擧,若此類不勝枚數,要非盡虛擬文詞。
當時之人民雖無議院,亦獲與聞時政矣。
五由於君權不甚重。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天子特高於公一等耳。
而當時之公、侯、伯、子、男所領之地,不過百數十裡,猶今之州縣巡檢司耳,而皆直接於天子。
公、侯、伯、子、男之下有卿大夫、士,則猶今之鄉紳耳,而皆有其職守。
天子之權受限制於諸侯,諸侯之權受限制於卿大夫、士,而操縱之者國民也。
故天子欲與諸侯爭權,諸侯欲與卿大夫、士爭權者,以民之從違爲勝負,而民之權乃昌大無比也。
六由於敎育普及。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此君主之所以貴有愚民也。
至三代而庠序之制漸已完備,不學者少。
如丈人荷蕢者流,雖處下賤,而皆有超世之識,不滿於君主政治,則君主之威嚴不得不因之而損。
民之不易侮,殆由是也。
七由於兵、民不分也。
三代兵、農合一,失其民者失其兵也,其何所恃以加於民耶?民之所以能禦上,上之所以不得不俯首以聽命於民,胥以此也。
若後世兵與農分,民即怨之,其若之何?此君權、民權隆替之大原因也。
八由於均地權也。
井田之制,人皆受田百畝,民無甚富,而亦無甚貧,以其餘假,緻力於學,無所須於人,而自尊自立之風由之養成,歐美視之,猶有愧色也。
有此八因,雖未進於升平而爲據亂也,得保民權之一部分,其於自由猶庶幾也。
不幸而至於戰國,井田之制先廢,而兼併之風起,兵、農又漸分離,敎育亦多不振,七雄相爭,版圖日大,而君主之尊嚴甚矣。
集權中央,政主獨斷,而人民之參政權無矣。
然而處士橫議之風亦浸熾,貧賤驕人之輩,往往氣折王侯,而言論、著述、集會之自由尚獲保存,中國學術之昌明,實於斯時達其極點。
物質上之自由雖感多少之損失,精神上之自由則轉見其有所增加,猶十八世紀之歐洲。
不有學界之聲光,不足當政界之兇焰。
有秦政其人者出,以梟悍雄傑之資,乘六世之餘烈,執長鞭以禦宇內,吞噬六國,大揉大搏,震天撼地,擧前聖之精意,屢代之典章,掃盪無餘,猶懸河以瀉火,猶倒東海以傾大地,雖山川如故,而景物全非,?如隔世。
自羲、黃以來,二三千年之舊制,至此結一大局,爲一大頓挫,而另開一大生面,爲後此二千餘年政界之新紀元。
亞歷山大歟?大彼得歟?雄猛則有之,暴猶不及也。
噫嘻!以歐洲之十八世紀,而產出十九世紀之自由,以中國之戰國,而產出秦之專制,始皇之能力爲之乎?抑由於當時無盧騷、孟德斯鳩其人乎?殆皆非也。
當時國民之能力,不如今世之歐洲,而始皇之威權,更甚於路易十四,李斯之徒,復無異於梅特涅,此專制之所以達於極點也。
不特此也,歐洲各國,勢力平均,不能由一國一統,國際之爭甚,則務智其民,而國內之專制有難行者;惟六國皆非秦敵,見併於秦,莫予敢侮,所患者民智而思抵抗耳。
擧其心目之所營,皆用之於所以愚弱其民者,他更無足以勞其心者也。
夫無外界競爭者,以共和行之則愈趨於共和,以專制行之則愈趨於專制。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故始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