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陳寅恪講唐代政治制度

關燈
李唐先祖來源 《朱子語類》一三六《曆代類》三雲: 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

     朱子之語頗為簡略,其意未能詳知。

    然即此簡略之語句亦含有種族及文化二問題,而此二問題實李唐一代史事關鍵之所在,治唐史者不可忽視者也。

    茲請先論唐代三百年統治階級中心皇室之氏族問題,然後再推及其他統治階級之種族及文化問題。

     若以女系母統言之,唐代創業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為獨孤氏,太宗之母為窦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為長孫氏,皆是胡種,而非漢族。

    故李唐皇室之女系母統雜有胡族血胤,世所共知。

    不待闡述,茲所論者專以男系父統之氏族為範圍也。

     唐之皇室本有自撰之譜牒,原書今不可見。

    然如《冊府元龜》及兩唐書等唐皇室先世淵源之記載固出自李唐皇室自撰之譜牒,即唐太宗禦撰之《晉書》亦唐皇室自述其氏族淵源之要籍。

    故茲依據此類唐室自叙其家世之著述,複取其他史料互相參證,以讨論此問題焉。

     李唐世系之紀述,其見于《冊府元龜》一《帝王部·帝系門》、《舊唐書》一《高祖紀》、《新唐書》一《高祖紀》、《北史》一〇〇《序傳》及《晉書》八七《涼武昭王傳》等書者,皆不及《新唐書》七〇上《宗室世系表》所載之詳備,今即依此表與其他史料讨論之。

    表雲: 〔李〕歆字士業,西涼後主。

    八子:勖、紹、重耳、弘之、崇明、崇産、崇庸、崇祐。

    重耳字景順,以國亡奔宋,為汝南太守。

    後魏克豫州,以地歸之,拜恒農太守,複為宋将薛安都所陷。

    後魏安南将軍豫州刺史,生獻祖宣皇帝諱熙,字孟良,後魏金門鎮将(《舊唐書》一《高祖紀》雲:“率豪傑鎮武川,因家焉。

    ”《新唐書》一《高祖紀》同)。

    生懿祖光皇帝,諱天賜,字德真。

    三子:長曰起頭,長安侯。

    生達摩,後周羽林監太子洗馬長安縣伯。

    次曰太祖(虎),次曰乞豆。

     此表所載必出唐室自述其宗系之舊文。

    茲就其所紀李重耳、李熙父子事實,分析其内容,除去其為西涼李暠之正支後裔一事以外,尚有七事,條列于下: (一)其氏為李。

     (二)父為宋汝南太守。

     (三)後魏克豫州,父以地歸之。

     (四)父為後魏恒農太守。

     (五)父為宋将薛安都所陷,即所擒。

     (六)父為後魏安南将軍豫州刺史。

     (七)子為後魏金門鎮将。

     考《宋書》五《文帝紀》雲: 〔元嘉〕二十七年二月辛巳索虜寇汝南諸郡,陳、南頓二郡太守鄭琨,汝陽、颍川二郡太守郭道隐委守走。

    索虜攻懸瓠城,行汝南郡事陳憲拒之。

     又同書七二《南平穆王铄傳》雲: 索虜大帥拓拔焘南侵陳颍,遂圍懸瓠城,太守陳憲保城自固。

     又同書七七《柳元景傳》略雲: 〔元嘉〕二十七年八月〔随王〕誕遣振威将軍尹顯祖出赀谷,奮武将軍魯方平、建武将軍薛安都、略陽太守龐法起入盧氏。

    (中略)。

    〔閏〕十月法起、安都、方平諸軍入盧氏。

    (中略)。

    法起諸軍進次方伯,去弘農城五裡。

    (中略)。

    諸軍造攻具,進兵城下。

    僞弘農太守李初古拔嬰城自固,法起、安都、方平諸軍鼓噪以陵城。

    (中略)。

    安都軍副譚金、薛系孝率衆先登,生禽李初古拔父子二人。

    (中略)。

    殿中将軍鄧盛、幢主劉骖亂使人入荒田,招宜陽人劉寬糾,率合義徒二千餘人,共攻金門塢,屠之。

    殺戍主李買得,古拔子也,為虜永昌王長史,勇冠戎類。

    永昌聞其死,若失左右手。

     又同書九五《索虜傳》略雲: 〔元嘉〕二十七年,焘自率步騎十萬寇汝南。

    (中略)。

    宣威将軍陳、南頓二郡太守鄭绲(《文帝紀》作琨),綏遠将軍汝南、颍川二郡太守郭道隐并棄城奔走。

    虜掠抄淮西六郡,殺戮甚多。

    攻圍懸瓠城,城内戰士不滿千人。

    先是,汝南、新蔡二郡太守徐遵之去郡,南平王遣左軍行參軍陳憲行郡事,憲嬰城固守。

    (中略)。

    焘遣從弟永昌王庫仁真步騎萬餘将所略六郡口北屯汝陽。

    (中略)。

    太祖嘉憲固守,诏曰:“右軍行參軍行汝南、新蔡二郡軍事陳憲盡力捍衛,全城摧寇,忠敢之效宜加顯擢,可龍骧将軍汝南、新蔡二郡太守!” 又《魏書》六一《薛安都傳》雲: 後自盧氏入寇弘農,執太守李拔等,遂逼陝城。

    時秦州刺史杜道生讨安都,仍執拔等南遁。

    及世祖(拓拔焘)臨江,拔乃得還。

     據上引史實,則父稱李初古拔,子稱李買得,名雖類胡名,姓則為漢姓,其氏既為李,是與上列第一條适合。

    李初古拔為弘農太守,弘農即恒農,後魏以避諱故改稱恒農,是與第四條适合。

    李初古拔為宋将薛安都所擒,是與第五條适合。

    《宋書·柳元景傳》言:“生擒李初古拔父子。

    ”《魏書·薛安都傳》言:“執李拔等,仍執拔等南遁。

    及世祖臨江,拔乃得還。

    ”則李初古拔當不止一子,殆買得死難,以弟或兄代領其職,今不能确知。

    但《冊府元龜》一《帝王部·帝系門》及兩唐書一《高祖紀》等書李熙率豪傑鎮武川因而留居之記載,乃後來宇文泰所改造,并非事實,俟後詳論之。

    總之,李熙為金門鎮将,李買得亦為金門塢戍主,地理專名如是巧同,亦可認為與第七條适合,至于北魏諸鎮設置之時代及其地望等問題則别為一事,非茲所讨論者也。

    又第二條李重耳為宋汝南太守一事,征諸上引史實,絕不可能。

    蓋既言:“為宋将薛安都所陷。

    ”其時必在元嘉二十七年。

    當時前後宋之汝南太守其姓名皆可考知,郭道隐則棄城走,徐遵之則去郡,陳憲則先行郡事,後以守城功擢補實官。

    故依據時日先後,排比推計,實無李重耳可為宋汝南太守之餘地。

    據《宋書·柳元景傳》言:“李買得為永昌王長史,永昌聞其死,若失左右手。

    ”則李氏父子與永昌王關系密切可以推知。

    《宋書·索虜傳》又言:“永昌王北屯汝陽。

    ”考《資治通鑒》系永昌王屯汝陽事于元嘉二十七年三月,系李初古拔被擒事于元嘉二十七年閏十月,而汝陽縣本屬汝南郡,後别分為汝陽郡者,故以時日先後、地理接近及人事關系論,李初古拔殆于未被擒以前曾随永昌王屯兵豫州之境,因有汝南太守之授。

    然則此唐室譜牒所言之汝南太守實非宋之汝南太守,乃由魏之汝南太守所修改而成者也。

    第六條之安南将軍豫州刺史當即與第二條有關,檢《冊府元龜》一《帝王部·帝系門》之文,豫州刺史之上有“贈”字,是豫州刺史乃後來追贈之官,故于此不成問題,可不讨論矣。

    《魏書·薛安都傳》言:“〔安都〕仍執〔李〕拔等南遁。

    及世祖臨江,拔乃得還。

    ”是李初古拔原有自北至南複自南還北一段因緣,李唐自述先世故實,竟或因此加以修改,以傅會李重耳之由北奔南,又由南歸北耶?幸賴其與他種記載符合及矛盾,留一罅隙,千載而後遂得以發其覆也。

     複次,《魏書·薛安都傳》之李拔即《宋書·柳元景傳》李初古拔之省稱及雅名。

    《梁書》五六《侯景傳》載景之祖名周,而《南史》八〇《侯景傳》作羽乙周,正與此同例。

    蓋胡人名字原是對音,故成繁鄙,異于華夏之雅稱,後代史官屬文,因施删略。

    夫侯景稱帝,七世廟諱父祖之外皆王偉追造(見《梁書》《南史》侯景傳[1]),天下後世傳為笑談。

    豈知李唐皇室先世之名字亦有與此略相類似者乎?又據《魏書》四二《薛辯傳》附《長子初古拔傳》(《北史》三六《薛辯傳》同)雲: 長子初古拔,一曰車辂拔(《北史》辂作毂),本名洪祚,世祖賜名。

     同書三二《高湖傳》亦附載高各拔之名。

    然則初古拔或車辂拔乃當日通常胡名,頗疑李初古拔如其同時薛洪祚之例,亦本有漢名,特以胡名著稱于史耳。

     總而言之,前所列之七條,第一、第四、第五、第七四條之中,李重耳父子事實皆與李初古拔父子事實适合。

    第六條乃第二條之附屬,無獨立性質,可不别論。

    第二條、第三條實互相關聯,第五條既言:“為宋将薛安都所陷。

    ”則元嘉二十七年南北交兵之際李氏父子必屬于北,而不屬于南,否則何得謂為宋将所擒?故今易原文之劉宋為後魏,則第二、第三條之事實不獨不與其他諸條相反,而且與之相成。

    況其他諸條中涵有“元嘉二十七年”一定之時間、“李氏”“薛安都”之姓名專名、“弘農”“金門”之地理專名,而竟能兩相符應,天地之間似無如此偶然巧值之事。

    故今假定李唐為李初古拔之後裔,或不至甚穿鑿武斷也。

     抑更有可論者,據《唐會要》一“帝号”條上雲: 獻祖宣皇帝諱熙(涼武昭王暠曾孫、嗣涼王歆孫、弘農太守重耳之子也)。

    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為宣簡公,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宣皇帝,廟号獻祖,葬建初陵〔在趙州昭慶縣界,儀鳳二年五(?)月一日追封為建昌陵,開元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诏改為建初陵〕。

     懿祖光皇帝諱天賜(宣皇帝長子)。

    武德元年六月十二日追尊懿王,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光皇帝,廟号懿祖,葬啟運陵〔在趙州昭慶縣界,儀鳳二年三(?)月一日追封為延光陵,開元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诏改為啟運陵〕。

     《元和郡縣圖志》一七(參閱《舊唐書》三九《地理志》,及《新唐書》三九《地理志》趙州昭慶縣條): 趙州。

     昭慶縣,本漢廣阿縣,屬巨鹿郡。

     皇十三代祖宣皇帝建初陵。

    高四丈,周回八十丈。

     皇十二代祖光皇帝啟運陵。

    高四丈,周回六十步。

    二陵共茔,周回一百五十六步。

    在縣西南二十裡。

     《冊府元龜》一《帝王部·帝系門》略雲: 唐高祖神堯皇帝姓李氏,隴西狄道人。

    其先出自李暠,是為涼武昭王,薨,子歆嗣位,為沮渠蒙遜所滅。

    歆子重耳奔于江南,仕宋為汝南郡守,複歸于魏,拜弘農太守,贈豫州刺史。

    生熙,起家金門鎮将。

    後以良家子鎮于武川,都督軍戎百姓之務,終于位,因家焉。

    生天賜,仕魏為幢主,大統時贈司空。

    生太祖景皇帝虎,封趙郡公,徙封隴西公;周受魏禅,錄佐命功,居第一,追封唐國公。

    生世祖元皇帝昞,在位十七年,封汝陽縣伯,襲封隴西公;周受禅,襲封唐國公。

    高祖即元皇帝之世子,母曰元貞皇後,七歲襲封唐國公,義甯二年受隋禅。

     今河北省隆平縣[2]尚存唐光業寺碑,碑文為開元十三年宣義郎前行象城縣尉楊晉所撰,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藏有拓本,頗殘阙不可讀。

    茲取與黃彭年等修《畿輔通志》一七四《古迹略》所載碑文相參校,而節錄其最有關之數語于下: (上略)。

    皇祖瀛州刺史宣簡公謹追上尊号,谥宣皇帝,皇祖妣夫人張氏追上尊号,谥宣莊皇後。

    皇祖懿王謹追上尊号,谥光皇帝,皇祖妣妃賈氏謹追上尊号,谥光懿皇後。

    (中略)。

    詞曰:維王桑梓,本際城池。

    (下略)。

     按:李熙、天賜父子共茔而葬,即族葬之一證。

    光業寺碑頌詞複有“維王桑梓”之語,則李氏累代所葬之地即其家世居住之地,絕無疑義,而唐皇室自稱其祖留居武川之說可不攻自破矣。

    又據《魏書》一〇六上《地形志》南趙郡廣阿縣條、《隋書》三〇《地理志》趙郡大陸縣條及《元和郡縣圖志》一七趙州昭慶縣條等,知李氏父子葬地舊屬巨鹿郡,與山東著姓趙郡李氏居住之舊常山郡壤地鄰接,李虎之封趙郡公當即由于此也。

    又《漢書》二八《地理志》載中山國唐縣有堯山,《魏書》一〇六上《地形志》載南趙郡廣阿縣即李氏父子葬地複有堯台。

    李虎死後,追封唐國公,蓋止取義于中山、巨鹿等地所流傳之放勳遺迹,并非如通常廣義兼該太原而言也。

    至《大唐創業起居注》所雲: 初,帝奉诏為太原道安撫大使,帝以太原黎庶陶唐舊民,奉使安撫不逾本封,因私喜此行以為天意。

     則為後來依附通常廣義之解釋,殊與周初追封李虎為唐國公時暗示其與趙郡相關之本旨不同也。

    然則李唐豈真出于趙郡耶?若果為趙郡李氏,是亦華夏名家,又何必假稱出于隴西耶?考《元和郡縣圖志》一五雲: 邢州。

     堯山縣,本曰柏人,春秋時晉邑,戰國時屬趙,秦滅趙,屬巨鹿郡,後魏改“人”為“仁”,天寶元年改為堯山縣。

     又同書一七雲: 趙州。

     平棘縣,本春秋時晉棘蒲邑,漢初為棘蒲,後改為平棘也,屬常山郡。

     李左車墓在縣西南七裡。

     趙郡李氏舊宅在縣南二十裡,即後魏以來山東舊族也,亦謂之三巷李家雲。

    東祖居巷之東,南祖居巷之南,西祖居巷之西,亦曰三祖宅巷也。

    三祖李氏亦有地屬高邑縣。

     元氏縣,本趙公子元之封邑,漢于此置元氏縣,屬常山郡,西漢常山太守皆理于元氏。

     開業寺,在縣西北十五裡,即後魏車騎大将軍陝定二州刺史尚書令司徒公趙郡李徽伯之舊宅也。

     柏鄉縣,本春秋時晉鄗邑之地,漢以為縣,屬常山郡,後漢改曰高邑,屬常山國,齊天保七年移高邑縣于漢房子縣東北界,今高邑縣是也。

     高邑縣故城在縣北二十一裡,本漢鄗縣地也。

     高邑縣,本六國時趙房子之地,漢以為縣,屬常山郡。

     贊皇縣,本漢鄗邑縣之地,屬常山郡。

     百陵崗,在縣東十裡,即趙郡李氏之别業于此崗下也,崗上亦有李氏茔冢甚多。

     昭慶縣,本漢廣阿縣,屬巨鹿郡。

     皇十三代祖宣皇帝建初陵。

     皇十二代祖光皇帝啟運陵,二陵共茔,在縣西南二十裡。

     (昭慶縣條前已引及,為便于解說起見,特重出其概略于此。

    ) 《元和郡縣圖志》著者李吉甫出于趙郡李氏,故關于其宗族之先茔舊宅皆詳載之,若一取其分布之地域核之,則趙郡李氏其顯著支派所遺留之故迹,俱不出舊常山郡之範圍。

    據此,則趙郡李氏顯著支派當時之居地可以推知也。

    但其衰微支派則亦有居舊巨鹿郡故疆者,考《北史》三三《李孝伯傳》末附載趙郡李氏世系一節(《新唐書》七二《宰相世系表》趙郡李氏條及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二一同)雲: 楷避趙王倫之難,徙居常山。

    楷子輯,輯子慎、敦,居柏仁,子孫甚微。

     按:柏仁、廣阿二縣,後魏時俱屬南趙郡,土壤鄰接,實可視為一地域。

    趙郡李氏子孫甚微之一支,其徙居柏仁之時代雖未能确定,然李楷避西晉趙王倫之難,下數至其孫慎及敦,僅有二代,則李慎、李敦徙居柏仁,約在江左東晉之時。

    李熙父子俱葬于廣阿,計其生時亦約當南朝宋齊之世,故以地域鄰接及時代先後二者之關系綜合推論,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