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雷海宗講魏、晉、南北朝
關燈
小
中
大
般的情形也非常混亂。
東晉将領劉裕滅亡東晉建立劉宋,劉裕、劉義隆在位期間,劉宋尚有生氣,不過劉宋末期,皇室兄弟間相互殘殺,政治一度混亂。
在此期間,南兖州刺史蕭道成趁亂滅宋,建立齊。
南齊的命運與劉宋相若,開國之主尚能控制局面,此後南齊皇室間的相互殘殺更甚于宋末。
永元三年(公元501年),宗室雍州刺史蕭衍自襄陽起兵攻占建康,次年稱帝,建立梁朝。
梁武帝蕭衍在位四十八年,他統治的晚期迷信佛教,大興寺廟,甚至以皇帝之身出家為僧,而讓大臣們花巨資贖他還俗。
糊塗的蕭衍妄想北朝叛将侯景能夠助他北伐中原,結果反被侯景乘機圍困于台城活活餓死。
待到陳霸先建立陳朝,南朝與北朝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陳朝的疆域是南朝中最小的。
當時,隻有商業似乎還有相當的發展。
南方商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是非官方的草市的出現。
當時,建康城除了城内官立的大市、北市、東市、宮市等以外,沿着秦淮河東北岸一線,又有備置官市征稅的大市及十餘所小市。
這些小市也就是草市,是一種因商業發展而自然興起的交易市場。
随着商業的發展,長途販運趨于活躍。
江南江河縱橫,水運也随之發達。
但南朝有它曆史上的作為,就是将長江流域完全漢化。
南遷僑人中的士大夫,代表一種特殊的勢力,可說是南方的征服者,正如胡人是中原的征服者一樣。
南土雖從春秋時代以後就開始與中國同化,但這種同化的過程直到魏晉時代仍未完成。
曆代中原移殖的人與南土漢化的人雖已占多數,生熟的蠻人仍有他們自己的地盤,風俗習慣仍保留原始的狀态。
南遷的中原人士帶有殖民的性質,與本地的漢人恐怕已不免沖突,與族類不同文化幼稚的蠻夷當然勢不兩立,蠻人因而時常暴動反抗。
漢人雖然衰弱,但對付蠻人還無大的困難。
到南北朝的末期,雖然江漢一帶的蠻夷問題尚未完全解決,但一部分的蠻人卻已漢化,蠻人的部分土地也被漢人占領。
北朝 北朝最大的特點就是有種族的分别,最少在初期胡主漢奴的情形很明顯,到末期也沒有完全消滅。
至于政治,雖較南朝或者略為健全,然而大緻也未上軌道,如北魏前期實際上實行的是一種“胡漢雜糅”的政治制度,有“胡漢分治”的色彩。
政治社會一般的情形也與南朝同樣的混亂。
淝水之戰後,鮮卑拓跋部酋長拓跋珪重新糾集部衆,于公元389年[5]恢複代國,不久,改國号魏,史稱北魏。
北魏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孝文帝死後,北魏日趨衰落。
朝政混亂之時,大将爾朱榮率軍攻占洛陽,掌控朝政,史稱河陰事變。
他在河陰将北魏幼主和胡太後沉入黃河溺斃,殺死大臣兩千餘人。
後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而東、西魏的命運與南朝各政權有很大相似性,經過一個個的宮廷劇變和兄弟相殘,東、西魏又相繼被北齊、北周等取代。
但北朝對農業社會土地分配的基本問題有比較周密的計劃,不似南朝的自由放任。
北魏開始所實行的均田制,為北朝各代所沿襲和發展。
直到隋唐,其與土地有關的制度設計都與均田制有很大關系。
胡主漢奴的北朝也有它的作為,就是使胡人漢化。
當時中原&mdash&mdash最少中原的一部分&mdash&mdash恐怕已退化到半野蠻的狀态,以緻連孔子都變成巫人求福的工具。
胡人漢化的初步工作就是由代北遷都洛中。
中原文化退步,數百年來受胡蹄蹂躏最烈的并州邊地恐怕更退化到難以設想的地步。
所以北朝若要完全漢化,非向南遷都不可。
但保守派的舊族故老極力反對,最後遷都的計劃也不得不略為緩和妥協。
遷都之外,官制、姓氏、宗教典禮、婚制,也都漢化。
孝文帝鼓勵胡漢聯婚,禁絕北語,廢除胡服。
孝文帝本人幾乎變成一個儒生式的皇帝,而最能說明胡人漢化的就是兩族的通譜連宗。
門閥 自三國時代建立了九品中正的制度,富貴貧賤的分别漸漸形成望族寒門的階級。
亂世的流浪人多投身到富貴之家以求保護,自由平民通過投靠、賜予等途徑降為大族豪強的依附民;奴隸解放,一般也不是直接解放為自由平民,而是解放為依附民,通常被稱做客。
依附民代替了自由平民和奴隸,成為突出的社會階層。
階級的分别因而越發顯著。
到南北朝時代門閥的制度可說完全成立。
門閥的一種表現就是士庶不通婚姻,并且不隻南朝如此,北朝也有同樣的制度。
第二種表現就是望族的譜學發達。
第三種表現就是風水的信仰大盛,這可說是保障士族永為士族的方法。
第四種表現就是士族階級中出現“谀墓文”的時髦。
南北消長與混一
東晉将領劉裕滅亡東晉建立劉宋,劉裕、劉義隆在位期間,劉宋尚有生氣,不過劉宋末期,皇室兄弟間相互殘殺,政治一度混亂。
在此期間,南兖州刺史蕭道成趁亂滅宋,建立齊。
南齊的命運與劉宋相若,開國之主尚能控制局面,此後南齊皇室間的相互殘殺更甚于宋末。
永元三年(公元501年),宗室雍州刺史蕭衍自襄陽起兵攻占建康,次年稱帝,建立梁朝。
梁武帝蕭衍在位四十八年,他統治的晚期迷信佛教,大興寺廟,甚至以皇帝之身出家為僧,而讓大臣們花巨資贖他還俗。
糊塗的蕭衍妄想北朝叛将侯景能夠助他北伐中原,結果反被侯景乘機圍困于台城活活餓死。
待到陳霸先建立陳朝,南朝與北朝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陳朝的疆域是南朝中最小的。
當時,隻有商業似乎還有相當的發展。
南方商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是非官方的草市的出現。
當時,建康城除了城内官立的大市、北市、東市、宮市等以外,沿着秦淮河東北岸一線,又有備置官市征稅的大市及十餘所小市。
這些小市也就是草市,是一種因商業發展而自然興起的交易市場。
随着商業的發展,長途販運趨于活躍。
江南江河縱橫,水運也随之發達。
但南朝有它曆史上的作為,就是将長江流域完全漢化。
南遷僑人中的士大夫,代表一種特殊的勢力,可說是南方的征服者,正如胡人是中原的征服者一樣。
南土雖從春秋時代以後就開始與中國同化,但這種同化的過程直到魏晉時代仍未完成。
曆代中原移殖的人與南土漢化的人雖已占多數,生熟的蠻人仍有他們自己的地盤,風俗習慣仍保留原始的狀态。
南遷的中原人士帶有殖民的性質,與本地的漢人恐怕已不免沖突,與族類不同文化幼稚的蠻夷當然勢不兩立,蠻人因而時常暴動反抗。
漢人雖然衰弱,但對付蠻人還無大的困難。
到南北朝的末期,雖然江漢一帶的蠻夷問題尚未完全解決,但一部分的蠻人卻已漢化,蠻人的部分土地也被漢人占領。
北朝 北朝最大的特點就是有種族的分别,最少在初期胡主漢奴的情形很明顯,到末期也沒有完全消滅。
至于政治,雖較南朝或者略為健全,然而大緻也未上軌道,如北魏前期實際上實行的是一種“胡漢雜糅”的政治制度,有“胡漢分治”的色彩。
政治社會一般的情形也與南朝同樣的混亂。
淝水之戰後,鮮卑拓跋部酋長拓跋珪重新糾集部衆,于公元389年[5]恢複代國,不久,改國号魏,史稱北魏。
北魏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孝文帝死後,北魏日趨衰落。
朝政混亂之時,大将爾朱榮率軍攻占洛陽,掌控朝政,史稱河陰事變。
他在河陰将北魏幼主和胡太後沉入黃河溺斃,殺死大臣兩千餘人。
後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而東、西魏的命運與南朝各政權有很大相似性,經過一個個的宮廷劇變和兄弟相殘,東、西魏又相繼被北齊、北周等取代。
但北朝對農業社會土地分配的基本問題有比較周密的計劃,不似南朝的自由放任。
北魏開始所實行的均田制,為北朝各代所沿襲和發展。
直到隋唐,其與土地有關的制度設計都與均田制有很大關系。
胡主漢奴的北朝也有它的作為,就是使胡人漢化。
當時中原&mdash&mdash最少中原的一部分&mdash&mdash恐怕已退化到半野蠻的狀态,以緻連孔子都變成巫人求福的工具。
胡人漢化的初步工作就是由代北遷都洛中。
中原文化退步,數百年來受胡蹄蹂躏最烈的并州邊地恐怕更退化到難以設想的地步。
所以北朝若要完全漢化,非向南遷都不可。
但保守派的舊族故老極力反對,最後遷都的計劃也不得不略為緩和妥協。
遷都之外,官制、姓氏、宗教典禮、婚制,也都漢化。
孝文帝鼓勵胡漢聯婚,禁絕北語,廢除胡服。
孝文帝本人幾乎變成一個儒生式的皇帝,而最能說明胡人漢化的就是兩族的通譜連宗。
門閥 自三國時代建立了九品中正的制度,富貴貧賤的分别漸漸形成望族寒門的階級。
亂世的流浪人多投身到富貴之家以求保護,自由平民通過投靠、賜予等途徑降為大族豪強的依附民;奴隸解放,一般也不是直接解放為自由平民,而是解放為依附民,通常被稱做客。
依附民代替了自由平民和奴隸,成為突出的社會階層。
階級的分别因而越發顯著。
到南北朝時代門閥的制度可說完全成立。
門閥的一種表現就是士庶不通婚姻,并且不隻南朝如此,北朝也有同樣的制度。
第二種表現就是望族的譜學發達。
第三種表現就是風水的信仰大盛,這可說是保障士族永為士族的方法。
第四種表現就是士族階級中出現“谀墓文”的時髦。
南北消長與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