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髙宗皇帝 中
關燈
小
中
大
高明而肅乂,莊重而裕和,學足以貫天人之本原,量足以任國家之大計,蚤疇雋望,首被詳延,一登綱轄之嚴,再秉鈞衡之重,德業浸觀於乆大,謀謨備罄於忠嘉。
自陟屺以纒哀,方倚廬而銜恤,屬時多故,圖厥老成,式從變禮之權,亟復經邦之任,尚資逺略,共濟康功。
奪人子之至情,顧非得已,舉三年之通誼,屢有奏陳,朕惟篤君親之愛者,所以厚人倫,存進退之正者,所以厲臣節,重違爾請,庸慰母思,勉循去位之私,俾遂執喪之懇。
於戯!安危並注,雖倚重於壯猷,忠孝兩全,庶克終於令問。
益茂顯揚之美,助成廣愛之風。
」 勝非自紹興二年九月拜右僕射,三年七月起復,是月罷持餘服,再入相凡三年。
右僕射朱勝非獨相,而機務不決,侍禦史魏矼嘗言:「陛下宵衣旰食,將大有爲,而所任一相,未聞有所施設,政務山積於上,賢能陸沉於下。
方且月一求去,徒爲紛擾,宜亟如其所請,以慰公議。
」至是,又?其五罪,於是勝非力請罷。
庚午,聽持餘服,俟服闋,以爲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
先是,四月,朱勝非以母雍國夫人楊氏既祥在告,上賜劄雲:「卿因母祥祭,追慕毀塞,過傷其氣,朕亦惻然念之。
然今乃何時,而卿謁告,使朕憂思廟堂之政,且宜來早扶侍入朝。
兼朕别有所欲面道者,非可託於毫楮也。
」勝非皇恐入見。
六月,以雨霪傷農,乞行策免故事,以銷天變,復賜親詔,令勿再有陳。
勝非以獨當國事,倚任方隆,雖不敢遽去,而追思母氏,悲痛不能已復,以餘服爲請者章奏十二上,上乃許之,俟總章禮畢,如所乞,且有保全舊臣之訓。
至是,祀明堂已畢,陳故事求去,且論當罷者十一事,詔許持餘服。
是時,金人與僞齊入冦,議者不能明勝非之心,謂無以應之,遂乞持餘服罷之。
《遺史》 勝非爲宰相也,每薦士而言路輙不容,朝士問勝非曰:「胡不辨之?」勝非曰:「勝非聞人以爲賢則用之,言者論其否則退之,初無容心也。
且言路乆塞,得人主聽言,乃盛德事。
勝非若於榻前辨是非,言未必直,然不知我者以爲壅塞,豈宰相事哉!」聞者悚然。
十四年十二月,勝非卒。
先是,觀文殿學士朱勝非,自罷相居湖州,嘗就除知本州,既而得提舉洞霄宮,食祠祿八年,寓天聖僧舎,杜門卻掃,留心内典,與世事相忘。
乙亥,卒,勝非之亡也,右廸功郎安誠曽受故相朱勝非辟爲江西帥屬,誠於佛寺飰僧,自撰?文,訕及朝政,爲郡守所發,詔停誠官,惠州編管。
癸酉,趙鼎右僕射自知樞密院事,除左通奉大夫、右僕射、同平章事、兼知樞宻院事 制曰:「朕丕承基緒,宏濟艱難,謂得賢爲太平之基,而論相乃人主之職。
天將降是大任,嘉靖厥功,予惟圖任舊人,灼見有俊。
誕孚爾衆,鹹聽朕言。
具官趙鼎宏毅而直方,純明而篤實,學際天人之賾,資兼文武之全,以道事君,有中立無朋之操,以忠狥國,有任重不撓之風,自典正於臺綱,亟延登於樞筦,危言覈論,屢見於排姦,敏略壯猷,允資於禦侮。
逮分閫制,往涖戎昭,草木知其威名,士卒爲之樂死,才無施而不可,時有待而後興,式遄政事之歸,實倚邦國之濟,作三軍而謀帥,方需督制之能,宅百揆以亮工,尤重本根之勢。
茍帷幄有以制勝,則精神自能折衝,是用擢司右輔辨章之崇,兼總本兵宥密之重,超加爵秩,増衍賦畬,併申錫於徽章,用榮昭於異數。
朕方攬衣待旦,側席禦朝,念國步之多虞,悼戎心之未革,人才私於好惡,未免遺賢之憂,民力罷於賦徭,豈無失職之歎。
旁招俊乂,時爾之任,子惠困窮,時爾攸聞,惟一德可以享天,惟協心可以?道,若建大廈,爾惟棟梁,若濟巨川,爾惟舟楫,朕其注意以觀爾成,爾則奮庸以勱朕相。
於戯!選於衆而舉伊尹,商湯所以成有截之疆,得其要而用黃裳,憲宗所以緻中興之治。
勉服定命,共圖康功,毋專美於前人,俾有辭于永世。
」 初,川陜無執政爲大帥,言者數上章,謂若無大帥,必失兩蜀,上乃諭朱勝非曰:「西帥難其人,朕欲以趙鼎知樞密院爲之,如張浚故事。
」勝非曰:「聖謨如此,臣謹奉詔。
」八月庚辰,禦劄以參知政事趙鼎爲知樞宻院事、川陜宣撫處置使,鼎除命既出,諸名士爭願從之,趙鼎謂今與吳玠爲同事,又除使名與王似等同,上乃除鼎都督川陜諸軍事,併領荊襄諸軍。
於是,鼎言:「陛下建炎中遣張浚出使宣陜,國勢百倍於今,浚有補天浴日之功,陛下有山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無二,而終緻物議,以被竄逐。
夫?師失地,浚則有之,然未必如言者之甚也。
且浚有罪,臺諫論之可也。
今乃下至草澤行伍,凡有求於浚而不得者,人人投牒,醜詆及其母妻,甚者指爲跋扈,抑何甚哉!臣無浚之功,當此重責」雲雲。
《趙鼎事實》曰:鼎奏禀朝辭,上曰:「卿豈可逺去?當先付卿以今日大計。
」明日,拜鼎右相,朝士相慶。
甲戌,沈與求參知政事自試吏部尚書、兼權翰林學士,遷中大夫除 與求,字必先,湖州德清人。
四年七月,與求自龍圖閣學士、知鎮江府,召爲吏部尚書,仍兼翰林學士,趙鼎薦之也。
至是,遂除參知政事。
五年二月,詔二三大臣内外協濟,沈與求轉一官,除大中大夫。
閏二月乙卯,上詔孟庾、沈與求並兼樞宻院。
十一月己未,張浚知樞宻院事自資政殿學士、左通奉大夫、提舉萬夀觀、兼侍讀除 是月,詔提舉洞霄宮,福州居住張浚,復資政殿學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
先是,趙鼎薦張浚可當大事,顧今執政無如浚者,陛下若不終棄,必於此峕用之,乃詔復資政學士,遂有是除。
時川陜宣撫副使吳玠奏:「臣之功乃張浚、劉子羽知臣而薦用之。
今?異數,望追成命,而於浚、子羽少寛典刑。
」上曰:「朕於浚,既罰其過,詎忘其功?」遂詔子羽自便,士大夫以此多玠之義。
張浚召至,復以爲知樞宻院事,浚遂往江上視師。
《趙鼎遺事》曰:時?犯淮泗,中外震恐,朝廷方難其人,鼎力薦張浚可以當之,上問浚方略如何,鼎曰:「浚銳於功名而得衆心,可以獨任。
」上即日除知樞宻院,鼎曰:「陛下幸聽臣言,驟用浚,恐臺諫未悉,必至交攻,非陛下斷自宸衷,無以息衆議。
」上爲親書詔刋石,上曰:「君臣之閒,當至誠相與,勿事形迹,庶可同心協德,以底於治。
朕於二三大臣,當分委其事。
」張浚專治軍器,胡松年專治戰艦。
浚再入樞府三月,至五年二月拜相。
紹興五年乙卯 二月丙戌趙鼎左僕射自右僕射,授左宣奉大夫、守左僕射、同平章事、兼知樞宻院、都督諸路軍馬 張浚右僕射自知樞宻院事,授左宣奉大夫、守右僕射、同平章事、兼知樞宻院、都督諸路軍馬 鼎左相制曰:「憲天垂象,上相列紫微之庭,稽古建邦,冡宰統百官之治。
疇咨元輔,式序茂勲,不必備惟其人,庸正屢虛之位,皆曰賢然後用,亶繇師錫之公。
鹹告在廷,明聽朕命。
具官趙鼎道大而德粹,智周而行方,有運量萬物之才,而濟之以沉潛之幾,有貫通三極之學,而抗之以髙明之識,金石一意,經綸百爲,自晉秉於國樞,復參釐於帝載,乃言可績,倬彼佐王之功,丕命其承,穆若正邦之度。
望實瞻於巖石,膏澤潤於生民,若時登庸,爰立作相,屬逆雛之内譟,道戎羯之南侵,奉革輅以徂征,專籌帷而贊畫,運竒兵於尊俎,收勝算於廟堂,内則綏靖域中,與之按堵,外則號令諸將,聽其指蹤,談笑折衝,措社稷於覆盂之固,從容制敵,驅虎貔於折箠之難。
考實具瞻,仰成冞重,是用首茲台采,冠彼魁衡,延登左揆之崇,仍兼本兵之重,盡?諸將,總統六師,逺稽周公,通四海之規,近取王導,督諸軍之號,俾兼持於二柄,用丞弼於一人。
峻陟文階,陪敦幹食,以厚股肱之眷,以昭體貌之隆。
於戯!魯用仲尼而齊人歸其侵疆,得真儒而無敵,商維阿衡而武王有虔秉鉞,知帝命之不違,遹駿厥聲,何逺之有。
其益恢於宏略,用永底於丕平。
」 浚右相制曰:「朕式觀古訓,祗遹大猷,周、召之輔成王,師保實爲於左右,平、勃之圖漢室,將相兼任於安危。
蓋一日萬幾之繁,非賢罔乂,而三軍五兵之運,無競維人。
非天私我有邦,惟帝賚予良弼,延登宰席,並秉國均,肆揚顯冊之公,誕告治朝之衆。
具官張浚髙明而宏逹,剛大而直方,資兼文武而可以憲萬邦,學洞天人而可以該百聖。
自敷求於宻勿,首葉濟於艱難,勤勞王家,有精貫神明之藴,芟夷?亂,有計安社稷之忠,知無不爲,言乃可績,宣威井絡之野,經武鬥樞之庭。
出入洊更,險夷一緻,望兼隆於師尹,名逺著於要荒,屬代馬之長驅,挾逆雛而反噬,召從閒燕,付以經綸,仗鉞以令六師,共推於尚父,運籌而決千裡,獨賴於子房,方闐旅以時行,彼潛兵而宵潰,風聲鶴唳,遂收不陣之功,羊狠狼貪,迄蹈自焚之禍,茲?勲於舎爵,乃孚號於揚廷,正是魁衡,授之鼎鉉,宅端揆辨章之任,總中機宥宻之權,内則統帥百僚,以釐帝載之熙,外則盡?諸將,以董戎旃之重,併陟聯階之峻,載陪圭食之豐,庸厚采章,益嚴體貌。
於戯!治政事而安邊徼,繄内外之交修,昭文德而奮武功,豈後先之或異。
其斡旋於二柄,以耆定於多方。
」 《趙鼎事實》曰:二月囘鑾,時上親征,先議張浚以右揆出使湖外平楊麼,鼎陞左揆,方鎻院之夕,鼎宻啟曰:「宰相事無不統,不必專以邊事,乃爲得體。
」洎兩制出,浚獨以軍功及專任邊事爲言,上既以邊事付浚,而政事及進退人才專付於鼎矣。
喻樗《語録》曰:時趙、張二公相得,人固知且並相。
樗獨以謂且作樞宻使,同心同德,有何不可?趙退則張繼之,說一般話,用一般人,如此,則泰道長。
若同相,議論有不合,或當去位,則一畨改更,必有參商,是賢者自相戾也。
已而其事亦相類如此。
是月辛醜,詔左僕射趙鼎兼監修國史。
故事:左僕射兼監修國史。
遂詔鼎兼之,趙鼎曰:「用人所以立國,臣豈敢乆居相位。
至於立國,規模則當爲逺計也。
」鼎於是以政事之先後及人材所當召用者,宻條而置坐右,一二奏禀,以次行之。
鼎謙沖待士,犯顔敢諫,凡内降恩澤,多奏格不行,號爲賢相,而深喜故崇政殿説書程頤之學,朝士傒然嚮之。
鼎始薦喻樗,改官,除正字,誥辭曰:「頃窮西洛之淵源,遂見古人之大體」,中書舎人王居正行也。
樗以此頗爲衆所嫉。
是月,詔右僕射張浚暫往江上措置邊防,詔略曰:「敵人逺遁,邊圉稍安,臨遣相臣,按行師壘,西連隴蜀,北洎江淮,既加督?之權,悉在指揮之域,或難從於中覆,宜專制於事幾。
」都督張浚出江上勞師,至鎮江府,召淮東宣撫使韓世忠,親諭上旨,使移屯楚州以撼山東,世忠欣然受命,即日舉兵渡江,於是浚至建康府,勞江東宣撫使張俊軍,又至太平州勞淮西宣撫使劉光世軍而還。
四月,都督張浚請自行往平楊麼,浚謂楊麼據洞庭湖,實占上流,不先去之,爲腹心害,將無以立國,雖已命湖南制置使嶽飛往討,恐兵將或逞兵殺戮,遂奏請自行,上許焉,後辟樞宻都承旨馬擴爲都督府都統制,浚令嶽飛分屯鼎、澧、益陽,壓以兵勢,飛乃遣先出降人楊華入賊招安,遂與故部曲潛結麼黨,殺麼以降,後麼赴水死,浚言楊麼就戮外,招到黃誠、周倫等衆二十餘萬,湖?盡平。
八月己巳,右僕射張浚以平楊麼功,自宣奉加金紫光祿大夫,湖南北制置使嶽飛亦除檢校少保。
都督張浚奏江上諸軍精強,非前日之比。
壬午,宰執進呈,趙鼎曰:「承平時,陜西並邊兵,亦未如此,皆陛下葺治之力。
」沈與求曰:「去嵗陛下英斷,亦恃有此可以卻敵也。
」上曰:「皆卿等協贊,向使朱勝非尚爲相,必勸朕退避,今已無江浙矣。
」十月,都督張浚自湖湘轉由兩淮?諸將議防秋,至是還,庚戌,入見,上曰:「羣盜既招撫,以成朕不殺之仁,卿之功也。
」趙鼎曰:「湖湘既平,則川陜血脈通,他日可漸爲恢復之圖矣。
」 六年正月,上令浚往視師,浚兼領屯田以出,浚請親行邊郡,分命諸將以觀機?,上乃令浚往視師。
初言屯田者甚衆,而行之未見其效,至是,浚兼領屯田以出,始置官屬,凡所行之事,皆畫一而去。
《趙鼎事實》曰:先是建言屯田者甚衆,至是始爲之。
其後歳收數十萬,逮今獲其利也。
七月癸未,詔都督張浚暫赴行在奏事,八月,浚承詔入覲,力請上幸建康。
初,都督張浚至江上?諸大帥議事,乃命韓世忠屯承楚以圖淮陽,命劉光世屯廬州以招北軍,命張俊練兵建康為進屯盱眙之計,命楊沂中領精兵爲俊後翼,命嶽飛進屯襄陽以窺中原,於是國威大振,上禦書《裴度傳》,遣使賜浚,以示至意,浚於諸大帥中,獨稱世忠與飛可倚以大事,浚以爲東南形勢,莫重於建康,實爲中興根本,且使人主居此,則北望中原,常懷憤惕,不敢自暇自逸,而臨安僻居一隅,内則易生安肆,外則不足以號召逺近,係中原之心,遂奏請聖駕以秋冬臨建康,撫三軍而圖恢復。
浚又渡江撫淮上諸屯,屬方盛暑,浚不憚勞,人皆感悅,至是張浚承詔入覲,力請上進臨建康,以爲不可緩,然朝議同者極鮮,惟上斷然不疑。
九月,劉豫以子麟、姪猊,分東西路入?,於是右僕射張浚復往江上視師,劉豫聞上將親征,遣人告急於金主亶,求兵爲援,亶遂卻豫之請,許其自行,且遣兀朮提兵黎陽以觀釁焉。
豫以子麟統西路,姪猊統東路,分道入?,於是右僕射張浚復往江上視師,時右司諫王縉以大臣不和爲憂,乃言:「今陛下所與共濟艱難復大業者,二三大臣爾。
或出而統戎,或處而秉軸,交修政事之間,進退人才之際,謀慮有不相及,則初意未必盡同,願戒大臣,俾同心同德,絶猜閒之萌,以同濟國事。
」至再三言之。
十月,劉豫兵渡淮入?,張俊遣楊沂中自濠州來牽制賊勢,劉猊賊衆數萬,欲趨宣化以犯建康,沂中來,破其衆,橫屍滿野,猊既敗走,麟聞猊敗,亦望風而潰,京東敵騎尋亦退走,朔方大恐,上以手詔賜俊,諫官陳公輔言:「濠梁之急,張俊遣楊沂中來援,遂破賊兵。
」遂加俊與沂中節度使,金虜遣使問劉豫罪,於是金廢豫之意決矣。
七年正月,右僕射張浚授特進,浚懇辭特進之命,曰:「臣嚮縁富平敗事,受天下之責,或自効?勞,僅足補過。
」上曰:「富平之失,卿以宮祠去,罸也。
今有功賞,可後乎?亦恐於君臣之義未安。
」於是浚皇悚奉詔。
閏二月,胡松年罷簽書樞宻院事 松年自紹興四年七月除簽書樞宻院事,是年閏二月罷,入樞府八月。
四月己醜,孟庾知樞宻院事自左通奉大夫、參知政事除,依舊兼總制司 時右僕射張浚督師在外,庾之除也,浚不及知,乃具奏:「以爲如此,則臣不當在相位矣。
」上親筆諭之,言者謂康定初陜西用兵,詔樞宻院,邊事與宰相同議,又因晏殊言參知政事亦許同議,今二府同班奏事,與舊制别班再上不同,而宰臣已兼知右府,欲乞邊事之大者,同批首宻院管押劄子,庚戌,詔從之。
七月己卯,孟庾罷知樞宻院事觀文殿學士、知紹興府 制曰:「西樞宥宻,方資帷幄之籌,東輔蕃宣,允賴方國之寄,出處用均於勞逸,恩章當厚於老成。
具官孟庾篤實而?通,裕和而強濟,頃從留鑰,歸列從班,籌其器業之良,擢與政機之重,宣明威略,坐清閩楚之氛埃,督?軍師,克保江淮之險隘,奉身一節,事朕九年,忠義備罄於夙宵,勤瘁獨驚於華皓。
念足國富民之大計,申畀利權,有雪讎討叛之丕圖,載?兵政,薦閱嚢封之奏,懇陳膂力之愆,章屢卻而復來,守甚堅而難奪,俾陞華於祕殿,姑出鎮於名藩,未宣吾心,重違爾志,往雖閉閤,尚期靜治之功,有以殿邦,宜共安平之福。
勿忘眷注,奚俟訓辭。
」 庾自紹興元年十月除參知政事,五年四月除知樞宻院事,是年七月罷,執政凡四年,以疾乞去,從所請也。
六年七月,召觀文殿學士孟庾爲提舉萬壽觀、行宮同留守,仍赴尚書省治事時都督張浚請上進臨建康。
十二月,先是,召觀文殿學士、醴泉觀使秦檜爲行宮留守,戊申,詔檜於行在供職,庾仍充留守。
八年十一月,召庾爲提舉萬壽觀,尋除知嚴州。
勾龍如淵《退朝録》曰:如淵既除中丞,適召觀文殿學士孟庾爲提舉萬壽觀,如淵奏庾已試無功,難以更加器使,上曰:「朕蓋欲遣庾奉使。
」如淵曰:「今士論見孟庾之召,王庶之去,已有『一解不如一解』之語,願陛下不惜庾一人,以正今日公論。
」峕庾己在國門外五十裡,明日,有旨孟庾除知嚴州。
十年二月,庾自知河南府爲東京留守。
六月,時東京留守孟庾、南京留守路允廸並已降金。
閏六月,詔送其家屬居於金州。
十二年六月,金國送觀文殿學士、前東京留守孟庾還朝。
紹興六年丙辰 二月癸亥,沈與求罷參知政事資政殿學士知明州 與求自紹興四年九月除參知政事,是月罷,執政踰年,與求累上章乞罷,故有是命。
未幾,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趙鼎、張浚俱帯都督諸路軍馬,置司於行在,浚出視師江上,以行府爲名,而鼎居中總政事,表裏相應,然浚所行之事,亦有關三省樞宻院者,先是,與求與知樞宻院孟庾皆不能平,常曰:「三省樞宻院卻乃奉行行府文書邪?」庾己託疾求罷,至是,與求復去,乃以簽書樞宻院折彥質權參知政事。
時督府治兵,欲大舉,與求弗與聞,與求曰:「此大事也!豈可身居近輔而獨不與哉?」數上?求去,故有是除。
《遺史》 三月,折彥質簽書樞宻院事自左朝議大夫、試兵部尚書、諸路軍事都督府參謀,遷端明殿學士除 彥質在樞府無所建明,具員而已。
參知政事沈與求罷,以彥質權參知政事。
十二月乙巳,趙鼎罷左相觀文殿大學士、知紹興府 制曰:「周人之蕃王室,加一等以出封,漢制之命鼎司,帥諸侯而就國。
蓋示倚毗之重,初無内外之殊,乃眷良臣,實位冡宰,勤勞?績,用穆師言,逡廵弗居,願上相印,爰孚大號,播告治廷。
具官趙鼎惇厚以有容,靜重而不撓,金石弗移於燥濕,鹽梅交緻於和平,粵惟入輔之初,宻贊親征之議,力與同德,共濟多虞,葉股肱心膂之爲,張貔虎熊羆之氣,之綱之紀,分吾宵旰之憂,我陵我阿,成是邊疆之利,?方奏而祈去,章屢卻而復來,崇止足以辭榮,雖髙勇退,尚清閑而閉閤,諒以優爲。
矧茲甌粵之區,無若會稽之善,在形勢有金湯之固,於封圻爲唇齒之邦,不勞施爲,可以卧治,是用陞華祕殿,錫寵兵符,以彰體貌之隆,以厚始終之遇。
於戱!奉身而去,循大臣進退之方,無施不宜,本儒者經術之効。
往率爾屬,勉爲朕行,當毋有於遐心,期不忘於辰告。
」朱震詞 右丞相張浚與左丞相趙鼎不和。
《趙鼎事實》曰:初麟、猊之報甚急,張浚倉皇出江,上未知爲計,鼎白上嚴督諸將,皆鼎自擬詔檢,上親筆付諸將,於是皆恐悚奔命,楊沂中自泗上率吳錫、張宗顔,前與劉猊遇,大破之,使麟賊失援,大衂而遁,皆鼎之始謀也。
張浚既因羣小離閒,遂有見逼之意。
先是楊沂中奏?至,趙鼎即求去,上不許,鼎因曰:「臣與張浚如兄弟,近因呂祉輩離閒,遂爾睽異。
自陟屺以纒哀,方倚廬而銜恤,屬時多故,圖厥老成,式從變禮之權,亟復經邦之任,尚資逺略,共濟康功。
奪人子之至情,顧非得已,舉三年之通誼,屢有奏陳,朕惟篤君親之愛者,所以厚人倫,存進退之正者,所以厲臣節,重違爾請,庸慰母思,勉循去位之私,俾遂執喪之懇。
於戯!安危並注,雖倚重於壯猷,忠孝兩全,庶克終於令問。
益茂顯揚之美,助成廣愛之風。
」 勝非自紹興二年九月拜右僕射,三年七月起復,是月罷持餘服,再入相凡三年。
右僕射朱勝非獨相,而機務不決,侍禦史魏矼嘗言:「陛下宵衣旰食,將大有爲,而所任一相,未聞有所施設,政務山積於上,賢能陸沉於下。
方且月一求去,徒爲紛擾,宜亟如其所請,以慰公議。
」至是,又?其五罪,於是勝非力請罷。
庚午,聽持餘服,俟服闋,以爲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
先是,四月,朱勝非以母雍國夫人楊氏既祥在告,上賜劄雲:「卿因母祥祭,追慕毀塞,過傷其氣,朕亦惻然念之。
然今乃何時,而卿謁告,使朕憂思廟堂之政,且宜來早扶侍入朝。
兼朕别有所欲面道者,非可託於毫楮也。
」勝非皇恐入見。
六月,以雨霪傷農,乞行策免故事,以銷天變,復賜親詔,令勿再有陳。
勝非以獨當國事,倚任方隆,雖不敢遽去,而追思母氏,悲痛不能已復,以餘服爲請者章奏十二上,上乃許之,俟總章禮畢,如所乞,且有保全舊臣之訓。
至是,祀明堂已畢,陳故事求去,且論當罷者十一事,詔許持餘服。
是時,金人與僞齊入冦,議者不能明勝非之心,謂無以應之,遂乞持餘服罷之。
《遺史》 勝非爲宰相也,每薦士而言路輙不容,朝士問勝非曰:「胡不辨之?」勝非曰:「勝非聞人以爲賢則用之,言者論其否則退之,初無容心也。
且言路乆塞,得人主聽言,乃盛德事。
勝非若於榻前辨是非,言未必直,然不知我者以爲壅塞,豈宰相事哉!」聞者悚然。
十四年十二月,勝非卒。
先是,觀文殿學士朱勝非,自罷相居湖州,嘗就除知本州,既而得提舉洞霄宮,食祠祿八年,寓天聖僧舎,杜門卻掃,留心内典,與世事相忘。
乙亥,卒,勝非之亡也,右廸功郎安誠曽受故相朱勝非辟爲江西帥屬,誠於佛寺飰僧,自撰?文,訕及朝政,爲郡守所發,詔停誠官,惠州編管。
癸酉,趙鼎右僕射自知樞密院事,除左通奉大夫、右僕射、同平章事、兼知樞宻院事 制曰:「朕丕承基緒,宏濟艱難,謂得賢爲太平之基,而論相乃人主之職。
天將降是大任,嘉靖厥功,予惟圖任舊人,灼見有俊。
誕孚爾衆,鹹聽朕言。
具官趙鼎宏毅而直方,純明而篤實,學際天人之賾,資兼文武之全,以道事君,有中立無朋之操,以忠狥國,有任重不撓之風,自典正於臺綱,亟延登於樞筦,危言覈論,屢見於排姦,敏略壯猷,允資於禦侮。
逮分閫制,往涖戎昭,草木知其威名,士卒爲之樂死,才無施而不可,時有待而後興,式遄政事之歸,實倚邦國之濟,作三軍而謀帥,方需督制之能,宅百揆以亮工,尤重本根之勢。
茍帷幄有以制勝,則精神自能折衝,是用擢司右輔辨章之崇,兼總本兵宥密之重,超加爵秩,増衍賦畬,併申錫於徽章,用榮昭於異數。
朕方攬衣待旦,側席禦朝,念國步之多虞,悼戎心之未革,人才私於好惡,未免遺賢之憂,民力罷於賦徭,豈無失職之歎。
旁招俊乂,時爾之任,子惠困窮,時爾攸聞,惟一德可以享天,惟協心可以?道,若建大廈,爾惟棟梁,若濟巨川,爾惟舟楫,朕其注意以觀爾成,爾則奮庸以勱朕相。
於戯!選於衆而舉伊尹,商湯所以成有截之疆,得其要而用黃裳,憲宗所以緻中興之治。
勉服定命,共圖康功,毋專美於前人,俾有辭于永世。
」 初,川陜無執政爲大帥,言者數上章,謂若無大帥,必失兩蜀,上乃諭朱勝非曰:「西帥難其人,朕欲以趙鼎知樞密院爲之,如張浚故事。
」勝非曰:「聖謨如此,臣謹奉詔。
」八月庚辰,禦劄以參知政事趙鼎爲知樞宻院事、川陜宣撫處置使,鼎除命既出,諸名士爭願從之,趙鼎謂今與吳玠爲同事,又除使名與王似等同,上乃除鼎都督川陜諸軍事,併領荊襄諸軍。
於是,鼎言:「陛下建炎中遣張浚出使宣陜,國勢百倍於今,浚有補天浴日之功,陛下有山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無二,而終緻物議,以被竄逐。
夫?師失地,浚則有之,然未必如言者之甚也。
且浚有罪,臺諫論之可也。
今乃下至草澤行伍,凡有求於浚而不得者,人人投牒,醜詆及其母妻,甚者指爲跋扈,抑何甚哉!臣無浚之功,當此重責」雲雲。
《趙鼎事實》曰:鼎奏禀朝辭,上曰:「卿豈可逺去?當先付卿以今日大計。
」明日,拜鼎右相,朝士相慶。
甲戌,沈與求參知政事自試吏部尚書、兼權翰林學士,遷中大夫除 與求,字必先,湖州德清人。
四年七月,與求自龍圖閣學士、知鎮江府,召爲吏部尚書,仍兼翰林學士,趙鼎薦之也。
至是,遂除參知政事。
五年二月,詔二三大臣内外協濟,沈與求轉一官,除大中大夫。
閏二月乙卯,上詔孟庾、沈與求並兼樞宻院。
十一月己未,張浚知樞宻院事自資政殿學士、左通奉大夫、提舉萬夀觀、兼侍讀除 是月,詔提舉洞霄宮,福州居住張浚,復資政殿學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
先是,趙鼎薦張浚可當大事,顧今執政無如浚者,陛下若不終棄,必於此峕用之,乃詔復資政學士,遂有是除。
時川陜宣撫副使吳玠奏:「臣之功乃張浚、劉子羽知臣而薦用之。
今?異數,望追成命,而於浚、子羽少寛典刑。
」上曰:「朕於浚,既罰其過,詎忘其功?」遂詔子羽自便,士大夫以此多玠之義。
張浚召至,復以爲知樞宻院事,浚遂往江上視師。
《趙鼎遺事》曰:時?犯淮泗,中外震恐,朝廷方難其人,鼎力薦張浚可以當之,上問浚方略如何,鼎曰:「浚銳於功名而得衆心,可以獨任。
」上即日除知樞宻院,鼎曰:「陛下幸聽臣言,驟用浚,恐臺諫未悉,必至交攻,非陛下斷自宸衷,無以息衆議。
」上爲親書詔刋石,上曰:「君臣之閒,當至誠相與,勿事形迹,庶可同心協德,以底於治。
朕於二三大臣,當分委其事。
」張浚專治軍器,胡松年專治戰艦。
浚再入樞府三月,至五年二月拜相。
紹興五年乙卯 二月丙戌趙鼎左僕射自右僕射,授左宣奉大夫、守左僕射、同平章事、兼知樞宻院、都督諸路軍馬 張浚右僕射自知樞宻院事,授左宣奉大夫、守右僕射、同平章事、兼知樞宻院、都督諸路軍馬 鼎左相制曰:「憲天垂象,上相列紫微之庭,稽古建邦,冡宰統百官之治。
疇咨元輔,式序茂勲,不必備惟其人,庸正屢虛之位,皆曰賢然後用,亶繇師錫之公。
鹹告在廷,明聽朕命。
具官趙鼎道大而德粹,智周而行方,有運量萬物之才,而濟之以沉潛之幾,有貫通三極之學,而抗之以髙明之識,金石一意,經綸百爲,自晉秉於國樞,復參釐於帝載,乃言可績,倬彼佐王之功,丕命其承,穆若正邦之度。
望實瞻於巖石,膏澤潤於生民,若時登庸,爰立作相,屬逆雛之内譟,道戎羯之南侵,奉革輅以徂征,專籌帷而贊畫,運竒兵於尊俎,收勝算於廟堂,内則綏靖域中,與之按堵,外則號令諸將,聽其指蹤,談笑折衝,措社稷於覆盂之固,從容制敵,驅虎貔於折箠之難。
考實具瞻,仰成冞重,是用首茲台采,冠彼魁衡,延登左揆之崇,仍兼本兵之重,盡?諸將,總統六師,逺稽周公,通四海之規,近取王導,督諸軍之號,俾兼持於二柄,用丞弼於一人。
峻陟文階,陪敦幹食,以厚股肱之眷,以昭體貌之隆。
於戯!魯用仲尼而齊人歸其侵疆,得真儒而無敵,商維阿衡而武王有虔秉鉞,知帝命之不違,遹駿厥聲,何逺之有。
其益恢於宏略,用永底於丕平。
」 浚右相制曰:「朕式觀古訓,祗遹大猷,周、召之輔成王,師保實爲於左右,平、勃之圖漢室,將相兼任於安危。
蓋一日萬幾之繁,非賢罔乂,而三軍五兵之運,無競維人。
非天私我有邦,惟帝賚予良弼,延登宰席,並秉國均,肆揚顯冊之公,誕告治朝之衆。
具官張浚髙明而宏逹,剛大而直方,資兼文武而可以憲萬邦,學洞天人而可以該百聖。
自敷求於宻勿,首葉濟於艱難,勤勞王家,有精貫神明之藴,芟夷?亂,有計安社稷之忠,知無不爲,言乃可績,宣威井絡之野,經武鬥樞之庭。
出入洊更,險夷一緻,望兼隆於師尹,名逺著於要荒,屬代馬之長驅,挾逆雛而反噬,召從閒燕,付以經綸,仗鉞以令六師,共推於尚父,運籌而決千裡,獨賴於子房,方闐旅以時行,彼潛兵而宵潰,風聲鶴唳,遂收不陣之功,羊狠狼貪,迄蹈自焚之禍,茲?勲於舎爵,乃孚號於揚廷,正是魁衡,授之鼎鉉,宅端揆辨章之任,總中機宥宻之權,内則統帥百僚,以釐帝載之熙,外則盡?諸將,以董戎旃之重,併陟聯階之峻,載陪圭食之豐,庸厚采章,益嚴體貌。
於戯!治政事而安邊徼,繄内外之交修,昭文德而奮武功,豈後先之或異。
其斡旋於二柄,以耆定於多方。
」 《趙鼎事實》曰:二月囘鑾,時上親征,先議張浚以右揆出使湖外平楊麼,鼎陞左揆,方鎻院之夕,鼎宻啟曰:「宰相事無不統,不必專以邊事,乃爲得體。
」洎兩制出,浚獨以軍功及專任邊事爲言,上既以邊事付浚,而政事及進退人才專付於鼎矣。
喻樗《語録》曰:時趙、張二公相得,人固知且並相。
樗獨以謂且作樞宻使,同心同德,有何不可?趙退則張繼之,說一般話,用一般人,如此,則泰道長。
若同相,議論有不合,或當去位,則一畨改更,必有參商,是賢者自相戾也。
已而其事亦相類如此。
是月辛醜,詔左僕射趙鼎兼監修國史。
故事:左僕射兼監修國史。
遂詔鼎兼之,趙鼎曰:「用人所以立國,臣豈敢乆居相位。
至於立國,規模則當爲逺計也。
」鼎於是以政事之先後及人材所當召用者,宻條而置坐右,一二奏禀,以次行之。
鼎謙沖待士,犯顔敢諫,凡内降恩澤,多奏格不行,號爲賢相,而深喜故崇政殿説書程頤之學,朝士傒然嚮之。
鼎始薦喻樗,改官,除正字,誥辭曰:「頃窮西洛之淵源,遂見古人之大體」,中書舎人王居正行也。
樗以此頗爲衆所嫉。
是月,詔右僕射張浚暫往江上措置邊防,詔略曰:「敵人逺遁,邊圉稍安,臨遣相臣,按行師壘,西連隴蜀,北洎江淮,既加督?之權,悉在指揮之域,或難從於中覆,宜專制於事幾。
」都督張浚出江上勞師,至鎮江府,召淮東宣撫使韓世忠,親諭上旨,使移屯楚州以撼山東,世忠欣然受命,即日舉兵渡江,於是浚至建康府,勞江東宣撫使張俊軍,又至太平州勞淮西宣撫使劉光世軍而還。
四月,都督張浚請自行往平楊麼,浚謂楊麼據洞庭湖,實占上流,不先去之,爲腹心害,將無以立國,雖已命湖南制置使嶽飛往討,恐兵將或逞兵殺戮,遂奏請自行,上許焉,後辟樞宻都承旨馬擴爲都督府都統制,浚令嶽飛分屯鼎、澧、益陽,壓以兵勢,飛乃遣先出降人楊華入賊招安,遂與故部曲潛結麼黨,殺麼以降,後麼赴水死,浚言楊麼就戮外,招到黃誠、周倫等衆二十餘萬,湖?盡平。
八月己巳,右僕射張浚以平楊麼功,自宣奉加金紫光祿大夫,湖南北制置使嶽飛亦除檢校少保。
都督張浚奏江上諸軍精強,非前日之比。
壬午,宰執進呈,趙鼎曰:「承平時,陜西並邊兵,亦未如此,皆陛下葺治之力。
」沈與求曰:「去嵗陛下英斷,亦恃有此可以卻敵也。
」上曰:「皆卿等協贊,向使朱勝非尚爲相,必勸朕退避,今已無江浙矣。
」十月,都督張浚自湖湘轉由兩淮?諸將議防秋,至是還,庚戌,入見,上曰:「羣盜既招撫,以成朕不殺之仁,卿之功也。
」趙鼎曰:「湖湘既平,則川陜血脈通,他日可漸爲恢復之圖矣。
」 六年正月,上令浚往視師,浚兼領屯田以出,浚請親行邊郡,分命諸將以觀機?,上乃令浚往視師。
初言屯田者甚衆,而行之未見其效,至是,浚兼領屯田以出,始置官屬,凡所行之事,皆畫一而去。
《趙鼎事實》曰:先是建言屯田者甚衆,至是始爲之。
其後歳收數十萬,逮今獲其利也。
七月癸未,詔都督張浚暫赴行在奏事,八月,浚承詔入覲,力請上幸建康。
初,都督張浚至江上?諸大帥議事,乃命韓世忠屯承楚以圖淮陽,命劉光世屯廬州以招北軍,命張俊練兵建康為進屯盱眙之計,命楊沂中領精兵爲俊後翼,命嶽飛進屯襄陽以窺中原,於是國威大振,上禦書《裴度傳》,遣使賜浚,以示至意,浚於諸大帥中,獨稱世忠與飛可倚以大事,浚以爲東南形勢,莫重於建康,實爲中興根本,且使人主居此,則北望中原,常懷憤惕,不敢自暇自逸,而臨安僻居一隅,内則易生安肆,外則不足以號召逺近,係中原之心,遂奏請聖駕以秋冬臨建康,撫三軍而圖恢復。
浚又渡江撫淮上諸屯,屬方盛暑,浚不憚勞,人皆感悅,至是張浚承詔入覲,力請上進臨建康,以爲不可緩,然朝議同者極鮮,惟上斷然不疑。
九月,劉豫以子麟、姪猊,分東西路入?,於是右僕射張浚復往江上視師,劉豫聞上將親征,遣人告急於金主亶,求兵爲援,亶遂卻豫之請,許其自行,且遣兀朮提兵黎陽以觀釁焉。
豫以子麟統西路,姪猊統東路,分道入?,於是右僕射張浚復往江上視師,時右司諫王縉以大臣不和爲憂,乃言:「今陛下所與共濟艱難復大業者,二三大臣爾。
或出而統戎,或處而秉軸,交修政事之間,進退人才之際,謀慮有不相及,則初意未必盡同,願戒大臣,俾同心同德,絶猜閒之萌,以同濟國事。
」至再三言之。
十月,劉豫兵渡淮入?,張俊遣楊沂中自濠州來牽制賊勢,劉猊賊衆數萬,欲趨宣化以犯建康,沂中來,破其衆,橫屍滿野,猊既敗走,麟聞猊敗,亦望風而潰,京東敵騎尋亦退走,朔方大恐,上以手詔賜俊,諫官陳公輔言:「濠梁之急,張俊遣楊沂中來援,遂破賊兵。
」遂加俊與沂中節度使,金虜遣使問劉豫罪,於是金廢豫之意決矣。
七年正月,右僕射張浚授特進,浚懇辭特進之命,曰:「臣嚮縁富平敗事,受天下之責,或自効?勞,僅足補過。
」上曰:「富平之失,卿以宮祠去,罸也。
今有功賞,可後乎?亦恐於君臣之義未安。
」於是浚皇悚奉詔。
閏二月,胡松年罷簽書樞宻院事 松年自紹興四年七月除簽書樞宻院事,是年閏二月罷,入樞府八月。
四月己醜,孟庾知樞宻院事自左通奉大夫、參知政事除,依舊兼總制司 時右僕射張浚督師在外,庾之除也,浚不及知,乃具奏:「以爲如此,則臣不當在相位矣。
」上親筆諭之,言者謂康定初陜西用兵,詔樞宻院,邊事與宰相同議,又因晏殊言參知政事亦許同議,今二府同班奏事,與舊制别班再上不同,而宰臣已兼知右府,欲乞邊事之大者,同批首宻院管押劄子,庚戌,詔從之。
七月己卯,孟庾罷知樞宻院事觀文殿學士、知紹興府 制曰:「西樞宥宻,方資帷幄之籌,東輔蕃宣,允賴方國之寄,出處用均於勞逸,恩章當厚於老成。
具官孟庾篤實而?通,裕和而強濟,頃從留鑰,歸列從班,籌其器業之良,擢與政機之重,宣明威略,坐清閩楚之氛埃,督?軍師,克保江淮之險隘,奉身一節,事朕九年,忠義備罄於夙宵,勤瘁獨驚於華皓。
念足國富民之大計,申畀利權,有雪讎討叛之丕圖,載?兵政,薦閱嚢封之奏,懇陳膂力之愆,章屢卻而復來,守甚堅而難奪,俾陞華於祕殿,姑出鎮於名藩,未宣吾心,重違爾志,往雖閉閤,尚期靜治之功,有以殿邦,宜共安平之福。
勿忘眷注,奚俟訓辭。
」 庾自紹興元年十月除參知政事,五年四月除知樞宻院事,是年七月罷,執政凡四年,以疾乞去,從所請也。
六年七月,召觀文殿學士孟庾爲提舉萬壽觀、行宮同留守,仍赴尚書省治事時都督張浚請上進臨建康。
十二月,先是,召觀文殿學士、醴泉觀使秦檜爲行宮留守,戊申,詔檜於行在供職,庾仍充留守。
八年十一月,召庾爲提舉萬壽觀,尋除知嚴州。
勾龍如淵《退朝録》曰:如淵既除中丞,適召觀文殿學士孟庾爲提舉萬壽觀,如淵奏庾已試無功,難以更加器使,上曰:「朕蓋欲遣庾奉使。
」如淵曰:「今士論見孟庾之召,王庶之去,已有『一解不如一解』之語,願陛下不惜庾一人,以正今日公論。
」峕庾己在國門外五十裡,明日,有旨孟庾除知嚴州。
十年二月,庾自知河南府爲東京留守。
六月,時東京留守孟庾、南京留守路允廸並已降金。
閏六月,詔送其家屬居於金州。
十二年六月,金國送觀文殿學士、前東京留守孟庾還朝。
紹興六年丙辰 二月癸亥,沈與求罷參知政事資政殿學士知明州 與求自紹興四年九月除參知政事,是月罷,執政踰年,與求累上章乞罷,故有是命。
未幾,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趙鼎、張浚俱帯都督諸路軍馬,置司於行在,浚出視師江上,以行府爲名,而鼎居中總政事,表裏相應,然浚所行之事,亦有關三省樞宻院者,先是,與求與知樞宻院孟庾皆不能平,常曰:「三省樞宻院卻乃奉行行府文書邪?」庾己託疾求罷,至是,與求復去,乃以簽書樞宻院折彥質權參知政事。
時督府治兵,欲大舉,與求弗與聞,與求曰:「此大事也!豈可身居近輔而獨不與哉?」數上?求去,故有是除。
《遺史》 三月,折彥質簽書樞宻院事自左朝議大夫、試兵部尚書、諸路軍事都督府參謀,遷端明殿學士除 彥質在樞府無所建明,具員而已。
參知政事沈與求罷,以彥質權參知政事。
十二月乙巳,趙鼎罷左相觀文殿大學士、知紹興府 制曰:「周人之蕃王室,加一等以出封,漢制之命鼎司,帥諸侯而就國。
蓋示倚毗之重,初無内外之殊,乃眷良臣,實位冡宰,勤勞?績,用穆師言,逡廵弗居,願上相印,爰孚大號,播告治廷。
具官趙鼎惇厚以有容,靜重而不撓,金石弗移於燥濕,鹽梅交緻於和平,粵惟入輔之初,宻贊親征之議,力與同德,共濟多虞,葉股肱心膂之爲,張貔虎熊羆之氣,之綱之紀,分吾宵旰之憂,我陵我阿,成是邊疆之利,?方奏而祈去,章屢卻而復來,崇止足以辭榮,雖髙勇退,尚清閑而閉閤,諒以優爲。
矧茲甌粵之區,無若會稽之善,在形勢有金湯之固,於封圻爲唇齒之邦,不勞施爲,可以卧治,是用陞華祕殿,錫寵兵符,以彰體貌之隆,以厚始終之遇。
於戱!奉身而去,循大臣進退之方,無施不宜,本儒者經術之効。
往率爾屬,勉爲朕行,當毋有於遐心,期不忘於辰告。
」朱震詞 右丞相張浚與左丞相趙鼎不和。
《趙鼎事實》曰:初麟、猊之報甚急,張浚倉皇出江,上未知爲計,鼎白上嚴督諸將,皆鼎自擬詔檢,上親筆付諸將,於是皆恐悚奔命,楊沂中自泗上率吳錫、張宗顔,前與劉猊遇,大破之,使麟賊失援,大衂而遁,皆鼎之始謀也。
張浚既因羣小離閒,遂有見逼之意。
先是楊沂中奏?至,趙鼎即求去,上不許,鼎因曰:「臣與張浚如兄弟,近因呂祉輩離閒,遂爾睽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