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太祖皇帝
關燈
小
中
大
建隆元年庚申
二月乙亥,周宰相範質司徒加兼侍中。
自守司徒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參知樞密院事,依前守司徒加兼侍中 王溥加司空。
自尚書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脩國史,參知樞密院事,加守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魏仁浦加尚書右僕射。
自樞密使行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依前樞密使加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國朝沿唐故事,以太尉,司徒,司空爲三公,以尚書令,侍中,中書令爲三省長官,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爲宰相,以左右僕射爲宰相官,守司徒司空。
唐故事,雖三公亦必冠以文散階,國初因之。
宰相所居省謂之中書門下,國政所出也。
宰相初拜,無有不帶中書門下侍郎者。
舊制,三師三公,左右僕射平章事,並兼兩省侍郎。
首相兼門下侍郎,次相兼中書侍郎。
宰相分領三館,亦因唐及五代之故。
首相爲昭文館大學士,其次爲監脩國史,又其次爲集賢殿大學士。
樞密院起于後唐,莊宗以郭崇韜爲使,始分掌朝政,與中書抗衡。
晉廢,復置,自是相承不改。
周宰相範質,王溥兼參知樞密院事,魏仁浦兼樞密使。
至是,質,溥皆罷參知樞密院事,魏仁浦獨仍舊兼樞密使。
《官制沿革》 制曰:「虞舜有納麓之功,弗迷風雨。
夏後享錫圭之瑞,乃奠山川。
然後大洽謳謠,光符揖遜。
顧惟涼德,驟集鴻名。
既用心以公,思與物而更始。
式宜景化,屬在冢司。
乃眷弼臣,宜疇異數。
具官範質鎮時雅量,緯俗宏材。
明去就于幾先,識變通之可久。
巖廊益峻,衡石無欺。
十載于茲,萬邦鹹乂。
具官王溥策名藩府,佐命前朝。
冠顏子之四科,陳臯陶之九德。
秉彜不紊,惠迪有光。
寅亮之功,搢紳允矚。
具官魏仁浦謙和有立,謹重自持。
周旋三事之司,練達萬幾之務。
言無洩露,望洽彌綸。
康濟之才,邦家所注。
咨爾三後,弼予一人。
而皆稽玄象以酌羣情,率具僚而遵外禪。
是用進爲常伯,命作司空。
叙百揆以奮庸,張四維而是賴。
於戲,託王公之上,既開國以承家。
倚輔相之臣,期代天而理物。
各踐厥位,時維欽哉!」本朝《大詔令》 國初,命周朝三相同爲一制,至罷相亦然。
後太宗命宋琪、李昉並相及李昉、張齊賢並相,其制亦同。
自後,二相並命皆各自爲制雲。
國朝範魯公質、王文獻溥、魏宣懿仁浦秉鈞史館、昭文、集賢,三相俱全。
自後,太宗初卽位,薛文惠居正、沈恭惠倫、盧大戎多遜;真宗鹹平二年,李文靖沆、向文簡敏中、呂文穆蒙正;仁宗至和二年,劉文忠沆、文潞公彥博、富韓公弼;元祐初,司馬溫公爲左僕射,文潞公平章軍國重事,呂正獻平章軍國事,皆三相也。
至三年,溫公薨,文、呂二公在位,而呂汲公大防、範忠宣純仁爲左右僕射,始四相,然不久也。
【五朝俱立三相】 本朝宰相兼公師者,範魯公、王文獻、趙韓王、薛文惠。
自後,王文正、丁晉公、馮文懿、王文公、呂文靖、韓忠獻、曾宣靖、富韓公、文潞公、呂正獻、蔡師垣、陳魯公而已,餘皆罷政後方拜。
《揮塵錄》【宰相兼師公】 質,字文素,魏州宗城人。
溥,字齊物,太原榆次人。
仁浦,字道濟,衛郡汲縣人。
初,質、溥皆舉進士。
仁浦少爲刀筆吏,隸樞密院。
周世宗朝,自樞密承旨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
始,議者以仁溥不由科第進。
世宗曰:「顧才如何耳。
」遂用之。
王稱《東都事略》 太祖以是年正月甲辰受禪于周,二月乙亥,首用周朝三相。
範質嘗奏言:「宰相者,以舉賢爲本職,以掩善爲不忠。
所以上佐一人,開物成務。
端明殿學士呂餘慶、樞密副使趙普富有時才,精通治道,經事霸府,歷歲滋深。
自陛下委以重難,不孤倚仗。
每因款接,備覩公忠。
伏乞授以台司,俾申才用。
今宰輔未備,久難其人,以二人器能,攀附幸會,孰謂不然!」上嘉納之。
李燾《通鑑長編》 先是,宰相見天子,必命坐,有大政事面議之,常從容賜茶而退。
自餘號令除拜、刑賞廢置,但入熟狀,畫可降出卽行之。
唐及五代皆不改其制,猶有坐而論道之遺意焉。
質等自以前朝舊臣,稍存形迹,且憚上英睿,每事輙具劄子進呈,退批所得聖旨,而同列署字以志之。
嘗言于上曰:「如此則盡稟承之方,免妄庸之失矣。
」上從之。
由是,奏禦寖多,或至旰昃。
賜茶之禮尋廢,固弗暇于坐論矣。
遂爲定式,蓋自質等始也。
慶曆二年,二邊用兵,富文忠公爲知制誥建言:「邊事繫國安危,不當專委樞密。
周宰相魏仁浦兼樞密使,國初,範質、王溥爲宰相,兼參知樞密院事。
今兵興,宜使宰相以故事兼領。
」仁宗然之。
遂降制以宰相呂夷簡兼判樞密院事,章得象兼樞密使。
《南窗紀談》 同日,樞密使吳延祚同中書門下二品 延祚,字慶之,太原人。
太祖卽位,仍舊爲樞密使,除同中書門下二品,以父名璋故也。
是年五月詔親征李筠,以延祚爲東京留守。
及征李重進,又爲東京留守。
八月甲申,趙普樞密副使。
自右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兵部侍郎除 唐制,省部寺監之官備員而已,無所職掌,別領內外任使,而省部寺監別設主判官員額。
本朝尚循唐制,六部尚書侍郎與左右諫議大夫等官,皆空存其名,而無其實
自守司徒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參知樞密院事,依前守司徒加兼侍中 王溥加司空。
自尚書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脩國史,參知樞密院事,加守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魏仁浦加尚書右僕射。
自樞密使行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依前樞密使加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國朝沿唐故事,以太尉,司徒,司空爲三公,以尚書令,侍中,中書令爲三省長官,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爲宰相,以左右僕射爲宰相官,守司徒司空。
唐故事,雖三公亦必冠以文散階,國初因之。
宰相所居省謂之中書門下,國政所出也。
宰相初拜,無有不帶中書門下侍郎者。
舊制,三師三公,左右僕射平章事,並兼兩省侍郎。
首相兼門下侍郎,次相兼中書侍郎。
宰相分領三館,亦因唐及五代之故。
首相爲昭文館大學士,其次爲監脩國史,又其次爲集賢殿大學士。
樞密院起于後唐,莊宗以郭崇韜爲使,始分掌朝政,與中書抗衡。
晉廢,復置,自是相承不改。
周宰相範質,王溥兼參知樞密院事,魏仁浦兼樞密使。
至是,質,溥皆罷參知樞密院事,魏仁浦獨仍舊兼樞密使。
《官制沿革》 制曰:「虞舜有納麓之功,弗迷風雨。
夏後享錫圭之瑞,乃奠山川。
然後大洽謳謠,光符揖遜。
顧惟涼德,驟集鴻名。
既用心以公,思與物而更始。
式宜景化,屬在冢司。
乃眷弼臣,宜疇異數。
具官範質鎮時雅量,緯俗宏材。
明去就于幾先,識變通之可久。
巖廊益峻,衡石無欺。
十載于茲,萬邦鹹乂。
具官王溥策名藩府,佐命前朝。
冠顏子之四科,陳臯陶之九德。
秉彜不紊,惠迪有光。
寅亮之功,搢紳允矚。
具官魏仁浦謙和有立,謹重自持。
周旋三事之司,練達萬幾之務。
言無洩露,望洽彌綸。
康濟之才,邦家所注。
咨爾三後,弼予一人。
而皆稽玄象以酌羣情,率具僚而遵外禪。
是用進爲常伯,命作司空。
叙百揆以奮庸,張四維而是賴。
於戲,託王公之上,既開國以承家。
倚輔相之臣,期代天而理物。
各踐厥位,時維欽哉!」本朝《大詔令》 國初,命周朝三相同爲一制,至罷相亦然。
後太宗命宋琪、李昉並相及李昉、張齊賢並相,其制亦同。
自後,二相並命皆各自爲制雲。
國朝範魯公質、王文獻溥、魏宣懿仁浦秉鈞史館、昭文、集賢,三相俱全。
自後,太宗初卽位,薛文惠居正、沈恭惠倫、盧大戎多遜;真宗鹹平二年,李文靖沆、向文簡敏中、呂文穆蒙正;仁宗至和二年,劉文忠沆、文潞公彥博、富韓公弼;元祐初,司馬溫公爲左僕射,文潞公平章軍國重事,呂正獻平章軍國事,皆三相也。
至三年,溫公薨,文、呂二公在位,而呂汲公大防、範忠宣純仁爲左右僕射,始四相,然不久也。
【五朝俱立三相】 本朝宰相兼公師者,範魯公、王文獻、趙韓王、薛文惠。
自後,王文正、丁晉公、馮文懿、王文公、呂文靖、韓忠獻、曾宣靖、富韓公、文潞公、呂正獻、蔡師垣、陳魯公而已,餘皆罷政後方拜。
《揮塵錄》【宰相兼師公】 質,字文素,魏州宗城人。
溥,字齊物,太原榆次人。
仁浦,字道濟,衛郡汲縣人。
初,質、溥皆舉進士。
仁浦少爲刀筆吏,隸樞密院。
周世宗朝,自樞密承旨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
始,議者以仁溥不由科第進。
世宗曰:「顧才如何耳。
」遂用之。
王稱《東都事略》 太祖以是年正月甲辰受禪于周,二月乙亥,首用周朝三相。
範質嘗奏言:「宰相者,以舉賢爲本職,以掩善爲不忠。
所以上佐一人,開物成務。
端明殿學士呂餘慶、樞密副使趙普富有時才,精通治道,經事霸府,歷歲滋深。
自陛下委以重難,不孤倚仗。
每因款接,備覩公忠。
伏乞授以台司,俾申才用。
今宰輔未備,久難其人,以二人器能,攀附幸會,孰謂不然!」上嘉納之。
李燾《通鑑長編》 先是,宰相見天子,必命坐,有大政事面議之,常從容賜茶而退。
自餘號令除拜、刑賞廢置,但入熟狀,畫可降出卽行之。
唐及五代皆不改其制,猶有坐而論道之遺意焉。
質等自以前朝舊臣,稍存形迹,且憚上英睿,每事輙具劄子進呈,退批所得聖旨,而同列署字以志之。
嘗言于上曰:「如此則盡稟承之方,免妄庸之失矣。
」上從之。
由是,奏禦寖多,或至旰昃。
賜茶之禮尋廢,固弗暇于坐論矣。
遂爲定式,蓋自質等始也。
慶曆二年,二邊用兵,富文忠公爲知制誥建言:「邊事繫國安危,不當專委樞密。
周宰相魏仁浦兼樞密使,國初,範質、王溥爲宰相,兼參知樞密院事。
今兵興,宜使宰相以故事兼領。
」仁宗然之。
遂降制以宰相呂夷簡兼判樞密院事,章得象兼樞密使。
《南窗紀談》 同日,樞密使吳延祚同中書門下二品 延祚,字慶之,太原人。
太祖卽位,仍舊爲樞密使,除同中書門下二品,以父名璋故也。
是年五月詔親征李筠,以延祚爲東京留守。
及征李重進,又爲東京留守。
八月甲申,趙普樞密副使。
自右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兵部侍郎除 唐制,省部寺監之官備員而已,無所職掌,別領內外任使,而省部寺監別設主判官員額。
本朝尚循唐制,六部尚書侍郎與左右諫議大夫等官,皆空存其名,而無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