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關燈
小
中
大
意,調劉起釺來京,助我整理《尚書》。
其後和他商定,《虞夏書》、《商書》9篇歸他整理,《周書》19篇歸我負擔。
10月,我到中華書局辦公。
後因天寒路遠,仍在家工作。
冬,民進開五屆三中全會,我因病未得終會。
學部《文史》征稿,将《世俘篇的校訂和批評》交之,登入第2期。
6月,中宣部為我工作事,由康生同志召集一會讨論。
第二日,又到他家,與之商讨,并招中華書局總經理金燦然共同讨論。
決議秋後我到局辦公。
春,政協開擴大會議,要求會中同仁暢所欲言,即說錯了話也不扣帽子。
我因上年民進秘書長徐伯昕告我,尹達和他及中華書局總經理金燦然商定,說:“顧颉剛的學習由民進領導,業務由中華領導,工資歸曆史所發給。
”把我同曆史所的關系局限在工資,不要我為本所做一點工作。
又在這八九年中,尹達對我的說話永遠是諷刺性的,從不做正面的領導,把這些氣憤話全在小組裡講出了。
會将閉幕時,碰見陳毅同志,他說:“想不到你有這種境遇。
”當時即把我的事交給康生同志,請他處理。
國務院參事廖華介紹他的同鄉林劍華來,助我抄寫,我見他能寫篆、隸各體,古書也念得較多,介紹與尹達。
經他派李士敏調查後,說他有些政治問題,但問題不大,可以用,就任他為臨時雇員,做了我的助手。
這是本所給我用的,我和本所的關系就不限于領工資了。
印度侵華失敗,我國将獲得的軍火退還,使我氣壯。
1963年 70歲 《尚書》二稿送中華後,該局又提意見,重寫為三稿,牽涉的問題益多,分量益重。
凡不易用文字說明的,都列成圖表插入。
?1975年10月,顧颉剛與助手劉起釪在幹面胡同寓所。
《史林雜識》(即《浪口村随筆》的改本)初編,中華已印就,因其中涉及少數民族,多方審查,未見違礙處,得于明年發行。
“全國文史資料會”召集全國主持文史資料人員在社會主義學院開會,囑我講“中國史料的範圍及其已有的成績”,我寫了8000字念了。
主持這會的是申伯純。
黎錦熙自告奮勇,為作《大诰語法圖》,楊伯峻為作《大诰詞類》。
我以為如能把全部《尚書》這樣做了,就可以提到科學性的高度,連帶可以解決甲金文和其他古籍的問題,歡欣地接受了。
山東曆史學會派人來邀我到濟南,參加“孔子學說讨論會”,我因孔子的偶像早已在我的頭腦裡打破,沒有答應。
9月,政協同仁出外參觀,我因靜秋病近于食道癌,未參加,隻在北京市區參觀了工礦衛生諸建設和官廳水庫。
學部開擴大會議,我未全部參加。
10月,政協開大會,我發言,題目是“為了迎接社會主義文化高潮,應建立中國古籍研究所,并大量出版古籍,供應全國以至全世界人民的需要”,大大表現了資産階級知識分子的複古思想,比了我在本崗位開書單更為反動。
以兩月積勞,得便血症,至12月底進北京醫院治療。
政協開大會,我因和中華書局往來兩年,深知他們人力不足,大多數依靠外稿,而外稿水平不齊,水平高的很少,一般須大量加工;該局職工替它加工,沒有研究的時間就做不好,因此名為出版古籍,而重要的古籍則都擱置沒有動手。
于是我在大會中建議設置“古籍研究所”,希望集中局外可以工作的人士互相讨論,共同提高,以應出版的需要。
自經這次運動,我才覺得這是表現了資産階級知識分子的崇古思想,應當批判。
1964年 71歲 1月、2月住醫院,因院中汽爐溫度高,生活輕松,便血自愈。
醫生檢驗數次也未獲結果。
3月初出院。
北大“古典專業”要我去講“經學”已曆數年,我皆以病未應;本年有一班畢業,該校教授陰法魯到醫院來看我,要我必去,并說已和曆史所領導說好。
我想便血已止,就答應下來。
3月初去,每周四小時,分兩次講。
哪知不到一個月,病又發了,方知我這身體已經不起勞累,當即停課,就在北大招待所裡整理《尚書》。
自夏至秋,到青島休養,改作《周公東征史事考索》。
一經勞累,依然發病。
冬,到濟南,參觀博物館、圖書館,遊趵突泉、大明湖。
我所住的幹面胡同宿舍,天花闆高至一丈三尺,四面玻璃窗,又是統間,冬天生了火爐也不暖,我的氣管支炎症每年必發,有時轉為肺炎,甚為苦痛,曾請學部設法,另找一四合院子居住。
學部說北京房屋緊張,不如把舊屋修理,派董謙等看過,他們也感到确實不适居住。
當時有一個懂得建築的朋友來,他說:玻璃門窗多,可以裝在南面,成一走廊,後邊造牆,并把天花闆降低,如此用料不多,就可保暖禦寒,當即由他畫一圖樣。
那時建國門外宿舍剛蓋好,學部黨委副書記張仲才來,說:“你的書多,可給兩個單元,不必改造了。
”他陪我去看,我看到那裡有暖氣、煤氣的設備,可省勞動力,當即答應遷去。
後來尹達和學部商量,為了照顧我,還是修改,至浪費國家資财達一萬餘元。
這充分說明我慣享特殊待遇,和工農兵的差距太遠,而我所以要住大房,就為書籍太多,這些書除了祖父和父親的遺留外,都是我一生取高工資、領兼薪剝削人民的财富得來的,我想待運動結束後還之于人民,使我減少内疚和負擔,得以輕裝前進。
這年,李址麟到京,告我去年到中國東北考古,發掘到許多古物,足以證明中國東北是古朝鮮族住居之地。
他送我一本他所著的《古朝鮮研究》。
我雖不懂得朝鮮文,但看書中插圖直把中國東北和朝鮮聯成一片,深恐将來成為國際糾紛,因此寫了一封長信,把這本書一同送到中華書局,請他們送給高級領導,做一個适當的處理。
1965年 72歲 1月開政協大會,在小組會上,李平心問我對尹達态度有改變否,我又把六二年所說的話重複了一遍。
歸後,告家中人,妻子兒女齊向我鬥争,我當夜寫一檢讨,翌日在小組中宣讀。
隔了幾天,我到尹達家請罪,說:我自到所以來,不認識你是無産階級,我是資産階級;你是領導者,我是被領導者,以緻犯
其後和他商定,《虞夏書》、《商書》9篇歸他整理,《周書》19篇歸我負擔。
10月,我到中華書局辦公。
後因天寒路遠,仍在家工作。
冬,民進開五屆三中全會,我因病未得終會。
學部《文史》征稿,将《世俘篇的校訂和批評》交之,登入第2期。
6月,中宣部為我工作事,由康生同志召集一會讨論。
第二日,又到他家,與之商讨,并招中華書局總經理金燦然共同讨論。
決議秋後我到局辦公。
春,政協開擴大會議,要求會中同仁暢所欲言,即說錯了話也不扣帽子。
我因上年民進秘書長徐伯昕告我,尹達和他及中華書局總經理金燦然商定,說:“顧颉剛的學習由民進領導,業務由中華領導,工資歸曆史所發給。
”把我同曆史所的關系局限在工資,不要我為本所做一點工作。
又在這八九年中,尹達對我的說話永遠是諷刺性的,從不做正面的領導,把這些氣憤話全在小組裡講出了。
會将閉幕時,碰見陳毅同志,他說:“想不到你有這種境遇。
”當時即把我的事交給康生同志,請他處理。
國務院參事廖華介紹他的同鄉林劍華來,助我抄寫,我見他能寫篆、隸各體,古書也念得較多,介紹與尹達。
經他派李士敏調查後,說他有些政治問題,但問題不大,可以用,就任他為臨時雇員,做了我的助手。
這是本所給我用的,我和本所的關系就不限于領工資了。
印度侵華失敗,我國将獲得的軍火退還,使我氣壯。
1963年 70歲 《尚書》二稿送中華後,該局又提意見,重寫為三稿,牽涉的問題益多,分量益重。
凡不易用文字說明的,都列成圖表插入。
?1975年10月,顧颉剛與助手劉起釪在幹面胡同寓所。
《史林雜識》(即《浪口村随筆》的改本)初編,中華已印就,因其中涉及少數民族,多方審查,未見違礙處,得于明年發行。
“全國文史資料會”召集全國主持文史資料人員在社會主義學院開會,囑我講“中國史料的範圍及其已有的成績”,我寫了8000字念了。
主持這會的是申伯純。
黎錦熙自告奮勇,為作《大诰語法圖》,楊伯峻為作《大诰詞類》。
我以為如能把全部《尚書》這樣做了,就可以提到科學性的高度,連帶可以解決甲金文和其他古籍的問題,歡欣地接受了。
山東曆史學會派人來邀我到濟南,參加“孔子學說讨論會”,我因孔子的偶像早已在我的頭腦裡打破,沒有答應。
9月,政協同仁出外參觀,我因靜秋病近于食道癌,未參加,隻在北京市區參觀了工礦衛生諸建設和官廳水庫。
學部開擴大會議,我未全部參加。
10月,政協開大會,我發言,題目是“為了迎接社會主義文化高潮,應建立中國古籍研究所,并大量出版古籍,供應全國以至全世界人民的需要”,大大表現了資産階級知識分子的複古思想,比了我在本崗位開書單更為反動。
以兩月積勞,得便血症,至12月底進北京醫院治療。
政協開大會,我因和中華書局往來兩年,深知他們人力不足,大多數依靠外稿,而外稿水平不齊,水平高的很少,一般須大量加工;該局職工替它加工,沒有研究的時間就做不好,因此名為出版古籍,而重要的古籍則都擱置沒有動手。
于是我在大會中建議設置“古籍研究所”,希望集中局外可以工作的人士互相讨論,共同提高,以應出版的需要。
自經這次運動,我才覺得這是表現了資産階級知識分子的崇古思想,應當批判。
1964年 71歲 1月、2月住醫院,因院中汽爐溫度高,生活輕松,便血自愈。
醫生檢驗數次也未獲結果。
3月初出院。
北大“古典專業”要我去講“經學”已曆數年,我皆以病未應;本年有一班畢業,該校教授陰法魯到醫院來看我,要我必去,并說已和曆史所領導說好。
我想便血已止,就答應下來。
3月初去,每周四小時,分兩次講。
哪知不到一個月,病又發了,方知我這身體已經不起勞累,當即停課,就在北大招待所裡整理《尚書》。
自夏至秋,到青島休養,改作《周公東征史事考索》。
一經勞累,依然發病。
冬,到濟南,參觀博物館、圖書館,遊趵突泉、大明湖。
我所住的幹面胡同宿舍,天花闆高至一丈三尺,四面玻璃窗,又是統間,冬天生了火爐也不暖,我的氣管支炎症每年必發,有時轉為肺炎,甚為苦痛,曾請學部設法,另找一四合院子居住。
學部說北京房屋緊張,不如把舊屋修理,派董謙等看過,他們也感到确實不适居住。
當時有一個懂得建築的朋友來,他說:玻璃門窗多,可以裝在南面,成一走廊,後邊造牆,并把天花闆降低,如此用料不多,就可保暖禦寒,當即由他畫一圖樣。
那時建國門外宿舍剛蓋好,學部黨委副書記張仲才來,說:“你的書多,可給兩個單元,不必改造了。
”他陪我去看,我看到那裡有暖氣、煤氣的設備,可省勞動力,當即答應遷去。
後來尹達和學部商量,為了照顧我,還是修改,至浪費國家資财達一萬餘元。
這充分說明我慣享特殊待遇,和工農兵的差距太遠,而我所以要住大房,就為書籍太多,這些書除了祖父和父親的遺留外,都是我一生取高工資、領兼薪剝削人民的财富得來的,我想待運動結束後還之于人民,使我減少内疚和負擔,得以輕裝前進。
這年,李址麟到京,告我去年到中國東北考古,發掘到許多古物,足以證明中國東北是古朝鮮族住居之地。
他送我一本他所著的《古朝鮮研究》。
我雖不懂得朝鮮文,但看書中插圖直把中國東北和朝鮮聯成一片,深恐将來成為國際糾紛,因此寫了一封長信,把這本書一同送到中華書局,請他們送給高級領導,做一個适當的處理。
1965年 72歲 1月開政協大會,在小組會上,李平心問我對尹達态度有改變否,我又把六二年所說的話重複了一遍。
歸後,告家中人,妻子兒女齊向我鬥争,我當夜寫一檢讨,翌日在小組中宣讀。
隔了幾天,我到尹達家請罪,說:我自到所以來,不認識你是無産階級,我是資産階級;你是領導者,我是被領導者,以緻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