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關燈
予因嚴重失眠,轉入青島療養院,住居庸關路,與李四光對門,丁瓒夫婦亦時往來。

    靜秋以予病,亦來,住至冬日始歸。

     這年,右派分子向黨猖狂進攻,為工農群衆揭發,其中熟人頗多,為之怵惕。

    回京後,即參加民進的反右整風運動。

     1958年 65歲 與政協同仁分次參觀楊柳青、徐水、安國、信陽、遂平、安陽等處的農業建設,天津、武漢等處的工業建設。

     在民進參加交心運動,各中委都做自我批判,将近一年。

     “民間文藝研究會”開大會,選我為常務理事。

    我将所存的通俗讀物百數十冊捐與該會。

     北大派朝鮮留學生李址麟來,囑我幫助他做“古朝鮮史”的研究,因此,我也隻得趕做這方面的研究,總共經過了四年。

     曆史所遷至舊海軍大樓,我的工作室在三樓北屋,冬間寒冷,始病腸炎,卧床數月。

     是冬,《史記二家注》标點完工,交付中華書局。

    該局因我分段太細,占了許多空格,又每段上立一題,亦嫌麻煩,交宋雲彬重點一次,頗有以不誤為誤的,殊不惬意。

     1959年 66歲 開始整理《尚書》。

    這個工作是我50年來的積願,承領導上交給我這項任務,我十分高興地接受。

    但其中問題繁多,有古今本子的不同,有古今人解釋的不同,有可用甲文、金文做比較而審識其意義的,有無從得旁證而沒法解決的,有西土人的方言與東方截然不同的,有寫假借字而無從認識其本字的,有本來寫錯或脫簡、錯簡而無法連貫成文的,要做徹底整理須費絕大功夫。

    因此,先選《大诰》做麻雀解剖,為的這是周公對西土人說的,完全是西土的語法。

    這一篇做得好,那最難讀的《周浩》八篇就迎刃而解了。

     春,與政協同仁參觀湖南省工農業建設,并到韶山沖谒毛主席故居,遊洞庭湖,上君山,遇暴風雨,宿民家。

    歸途到河南省觀三門峽水庫工程。

     西藏叛亂平定,我為政協同仁講“西藏曆史”,參觀宗教罪行展覽。

     5月,我請求尹達,入社會主義學院學習一年,承他面允,民進和該院接洽好了,但學部領導認為我年老,不必學習了,從此我就自安于“白專”道路,把全副精力用在《尚書》研究上,連民進的開會也感到勉強。

     我當選第三屆政協委員,列入民進代表。

    秋,政協成立“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周總理派我做副主任委員(主任範文瀾,副主任楊東莼、申伯純、李根源等),并親囑我寫文,但我已用全力研究古代史和古文字學上,沒有餘力兼治近代史。

    會中派秘書吳采君來,我隻叫她抄我的《尚書》稿。

     冬,蘇聯專家越特金為譯《史記》為俄文事來京,本所組織了一個五人小組,幫他解決問題,我也參與其事。

    (五人為王伯祥、胡厚宣、趙幼文、高志辛及予。

    ) 1960年 67歲 春,哲學社會科學部開“團結躍進會”,潘梓年發言,說此後各所應當注重資料工作,不再把整理資料工作者看做低一等的人,使我自信為我的工作是合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

     為抗議美帝劫奪我國在台灣的文物,政協開會,令我發言。

     與人代、政協同仁參觀湖北工、農業建設和丹江口水庫工程。

     夏,到北戴河休養20天,靜秋、潮兒偕行。

    到山海關、秦皇島等處。

    (政協組織) 秋,到廬山休養,近兩個月。

    下山後參觀九江、南昌、吉安、景德鎮各地建設,又登井岡山,谒革命聖地,認識到毛主席當年創立革命根據地的艱難。

    歸途經上海,留一日;到蘇州,留一星期(科學院組織。

    ) 冬,與文聯同仁到西山長安寺,學習新出版的《毛澤東選集》第四卷,曆三星期,由王朝聞、蔡若虹領導,同學習者為吳鏡汀、吳作人、查阜西、汝龍、蔡芳信等。

     譯就《大诰》,并作《周公東征史事初探》。

     标點本《史記三家注》出版。

     為文史資料會寫《中國社會黨與陳翼龍之死》,發表于《辛亥革命回憶錄》第六集。

     為災荒不易買到葷菜,與吳語區的朋友約定,每兩星期上飯館一次。

     1961年 68歲 作成《大诰譯證》及《周公東征史事考索》十餘萬字,送至中華書局,該局集合專家讨論,提出不少意見,使我更加深入研究。

     始作《逸周書·世俘篇》的研究。

     哲學社會科學部中心小組學習會上,潘梓年、劉導生多次提出培養幹部問題,要用十年工夫從研究生培養到副研究員,囑在場的人開出進修書目。

    我因自己是研究西漢以上的曆史,就為本所第一組開出一個參考書目,分量較多。

    自文化大革命運動起,我受到批判,方知這個書目是不合于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的,我應當檢讨。

     夏,政協為了三年災荒,招各委員到海拉爾避暑一個月,多進營養。

    靜秋同行。

    以彼地氣候和北京大不同,靜秋下車受寒,當夜即病,翌日不省人事,當經醫師治理,注射葡萄糖,得漸恢複。

     政協同仁要我演講,為講《東北史概略》。

     上海“辭海編纂處”要我審查“經學”和“曆史地理”各條,我帶去做了。

     在海拉爾,參觀了謝爾塔拉圖國營牧場、鄂溫克自治旗錫尼河生産隊、南屯蒙民定居點,認識了蒙民生活的改進和畜牧業的發達。

     調查了當地的民間文藝,歸後口述與民研會,由吳超筆錄為《海拉爾散記》。

     冬,為民研會講“我在民間文藝的園地裡”。

     李址麟畢業北大研究所,歸國。

     1962年 69歲 1月,與人代、政協同仁到廣東,參觀工、農業建設,又到湛江市和海南島,觀歸國華僑所經營的農場。

     與範長江、周揚在廣州相遇,他們要替我配備《尚書》工作的助手,我即開一名單與之。

     到從化療養院休息一月,将《世俘》整理。

     4月,“曆史研究編輯部”承黎澍之命,派人來抄《大诰今譯(摘要)》,發表于《曆史研究》。

     6月,蔣匪幫聲言要反攻大陸,政協、民進及學部中心小組都開會讨論。

    7月,到大連度夏,見沿海諸山均已挖洞,知蔣軍決難登陸。

     秋,中華書局征得科學院南京檔案整理處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