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關燈
1968年5月作。

    此篇系“文革”中為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所寫交代材料。

    此次出版為第一次公開發表,保持原貌,沒有做任何改動。

     在解放後的大事記 1949年 56歲 在大中國圖書局工作。

     應誠明文學院院長蔣維喬聘,任中文系教授兼主任。

     南京臨近解放時,朱家骅逃赴台灣,經過上海,要求和我一見,我急遽避開,實在這十餘年裡,他害得我夠苦了。

     許多逃往台灣的人把“共産黨鬥&lsquo三資&rsquo(資産、資格、資望)”的話恫吓我,要我随他們走,我不為所動,因為我确實不願為國民黨殉葬。

     有人聽北京廣播,要我不離開大陸,又在報紙上看到人民政府的布告,說是從前任過國民參政員的、國大代表的,都不要走,我心更定。

     5月25日,上海解放,我到淮海路上看解放軍入城,市廛不驚,闾閻安堵。

     上海市市長在舊中央研究院中,接見張元濟和我。

     是年春,台中大學招我任教,又吳康所辦的中國文化學院遷到香港,亦來招我,陳可忠主持中山大學亦來招我,均未接受。

     秋,到北京,開設大中國圖書局北京分店。

    歸途遊蚌埠及懷遠,登荊山、塗山,入禹廟,觀啟母石,望禹會村。

     将抗戰中所作筆記,整理為《浪口村随筆》六卷,油印百冊,分贈同好,作抗戰八年之紀念。

     我家遷居武康路袁帥南家。

    他逃往台灣,要有可靠的人住,由葉揆初介紹,于3月中遷入。

     出資,交張雁秋、姜又安開北海油店以自活。

     1950年 57歲 在大中國工作。

     上半年在誠明文學院任教。

    秋,該院并入“上海學院”,我但任教,不兼主任。

    由王善業任中文系主任。

     ?1955年6月,顧颉剛與于省吾、陳夢家等人在一起。

     “蘇州人民代表大會”選我為特邀代表,回蘇開會,晤潘昌煦、屈伯剛、謝孝思等。

     夏,上海市長陳毅聘我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

    該會的主任委員是李亞農,副主任委員為徐森玉,委員有沈尹默、尹石公、汪旭初、程演生、柳翼謀等。

    李亞農常和我讨論古史問題,使我稍稍知道新史學的方向。

     “中國史學會上海分會”成立,推舉周谷城為主席,我和呂思勉等為常務理事。

     作《昆侖傳說和西羌文化》一文未畢。

    山東大學《文史哲》索稿,因将其中一章《〈穆天子傳〉的著作時代》寄與。

     秋,與靜秋同到北京,住西郊公園北平研究院曆史所尚愛松室。

    前,燕京大學對每一教職員扣工資百分之五,校中再加上同樣數目,并交美國保險公司存儲,做養老金。

    我在該校任職8年,加上離校13年的利息,以美金折合人民币,約有1000萬元(即7000元),來信囑我前往領取。

    我因出席出版總署召集的出版會議,因偕靜秋到京接受。

    我因組織農業挂圖稿件,與辛樹幟同到西北農學院,商定合作辦法。

    她回上海後,聽信人言,在黑市中購買黃金廿餘兩,而所托匪人,竟買得假金,外面鍍金而本質為鐵。

    這是不信任人民币的結果。

     抗美援朝志願軍大量開赴東北,我從西安上鐵棚車,席地坐。

    夜中不堪嚴寒,飲白酒取暖。

     1951年 58歲 在大中國圖書局工作。

    我獨自住入多倫路,閉門讀書。

     在上海學院任教。

     在上海文管會工作。

     開始與章巽合編《中國曆史地圖》。

     譯《尚書》中《周诰》五篇,未發表。

     上海《大公報》王芸生召集各校教授批判胡适,我被邀參加。

    同會有沈尹默、周谷城、林同濟等,約八人。

    批判文即在該報發表。

     是年春,與靜秋、潮兒同遊西湖,遇張儒秀,她在浙江大學任教,請我至其家飯,同座有錢寶瓊等。

     我的妻兄張雁秋在舊社會曆任縣長,因他不貪污,不向上級送錢,曾為河南省主席劉峙監禁。

    後到黑龍江,與馬占山共同抗日。

    失敗後,流轉桂、蜀,賣油條度日。

    抗戰勝利後,連雲市長張振漢請他做秘書主任。

    今年《反革命登記條例》公布後,他往登記後被捕。

    又我的姨甥姜又安曾任連雲市公安局長,登記後亦被捕。

    姜又安查無劣迹,且曾保護地下黨員四人有功,不久即行釋放,判令回鄉生産;但他迷戀都市,依我為生。

    張雁秋因曆史較為複雜,判刑12年,他的家中用度亦由我擔任。

    我每為不平,因連雲市長張振漢逍遙法外,而令幕友張雁秋代負責任,我一時想不通。

     抗美援朝戰士到上海,講戰事的艱苦過程,如說該地氣候嚴寒,衣服裡邊是汗,外面是冰,而偶一停止活動,則内衣的汗亦已成冰,我聽了十分感動。

    上海學院叫我向戰士獻旗。

     1952年 59歲 在滬參與職務如前。

     夏,在大中國圖書局參加“五反”運動,因我隻負編輯責任,名為資方而實是勞方,所以隻批判了一次。

    他們為我造一“”字,讀音如“糟”。

     在上海學院參加“三反”運動和思想改造運動,我直陳我和胡适、朱家骅、蔣介石的關系,因我所說比較徹底,運動完畢時得領導的表揚。

     運動後,上海學院解散,教員分配到各大學,我仍歸複旦。

    我因住居徐家彙區,離江灣太遠,所以和校長陳望道說明,未開課程。

     《中國曆史地圖》編竣。

     1953年 60歲 工作同前。

     秋,李亞農到京,開“中國科學院院部”會,議決令我到曆史研究所工作。

    冬,我同丁君匋夫婦及林蘭同到京,與尹達、劉大年會晤,接受這項任務。

    因上海有經手未了事項,約定明秋到京供職。

     和尹、劉見面時,他們問我在上海收入多少,我答500元。

    他們以為我要求到京後工資要這許多,周總理把這事提到了國務會議,說他要五百就給他五百。

    北京各方面傳播開來,就成為我勒索高價。

     大中國圖書局前曾由我編輯《曆史小叢書》二十餘種。

    這時出版分工,将書籍部門的資産與廣益書局合并,組織“四聯出版社”,因此我亦被分配到該社,名為編輯主任,實際隻每星期前往開會一次。

     大中國的地圖部分已于上年合并到地圖出版社,其制造地球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