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關燈
小
中
大
為“搜集材料”的科學要求了。
蘇州人家最重衣着,所以有“身上綢披披,家裡沒有米”的諺語。
我的同輩,從小就是夏穿紗,冬穿皮,而且灰鼠、銀鼠、胎羊、紫羔種類紛紛。
我呢,小寒的時候隻有穿夾衣,到了大寒才得穿棉衣,直到結婚的那年才穿上了一件羊皮袍。
這就養成了我的衣着随便,下身不怕凍的習慣。
?顧颉剛的祖居&mdash&mdash顧家花園故居。
顧颉剛的直系先祖古代蔔居于懸橋巷裡,這正是家道中衰的開始,他家一降而為平民。
祖母固然給我許多好習慣,但也把我養成了些壞習慣。
她隻要我讀書,不要我做一點家務勞動。
例如洗衣、買菜、掃地、擦桌椅等等,我如要插手,必然被喝住道:“這些事不是你做的!”我看見家裡婦女都在縫制衣服時,我也想學一學,動一動針線,可是便被她們喝住道:“男做女工,爛脫胴肛。
”我到廚房裡去看打稻結、出稻灰、做羹湯、加調味時,那位本喜吃魚而偏擺架子不願下廚房的孟轲說的“君子遠庖廚”這句名言又在我的耳邊響起來了。
我受到了這樣嚴格的管制,當然一切勞動我就一點兒不會做了。
後來,到了北方,喜歡雇騾馬,行長途,天天要打開鋪蓋,又要捆起鋪蓋時,我就不會緊緊地打成一團了,因此每被同行的朋友們所笑,我自己也有時笑了起來。
祖父的故事 蘇州最長的一條街是偏近西城,直貫南北城的護龍街。
在東城同護龍街平行的長街有平江路和臨頓路。
我們的家就在這兩條路之間的懸橋巷内,東、北兩面都給小河圍繞着,東面隔着河便是平江路。
從我家出來,跨過了北面河上的闆橋就到達懸橋巷。
在闆橋以内,稱為顧家花園。
這個地方是明末清初我們家裡的一座花園,因為種了許多山茶花,它的真名是寶樹園。
在太平天國時便被毀了。
但我小時候還有一個方廣一畝多的池塘和幾塊玲珑剔透的假山石。
我們的家就在池的西邊,是祖父在亂後重建起來的;但我們的大廳卻系園中故物,據懂得建築的人說,廳上的青石柱礎還是明朝的東西呢。
蘇州是舊文化的一個中心,曆來出過不少的學者、詩人、畫家。
這條懸橋巷裡出了幾位名人:一位是明朝的文學家鄭桐庵,一位是乾嘉間以收藏宋版書著稱的黃荛圃,另一位便是娶賽金花的洪文卿。
而且巷内有家姓祝的是明朝畫家祝枝山的後裔,說不定祝枝山當年也住在這裡呢。
還有丁家祠堂裡有九樓九底的藏書,可惜終年封閉,不知裡面藏着什麼好東西。
祖父是頂會講故事的,用他那低啞平靜的聲音差不多把蘇州城内的這些掌故舊聞全部對我講遍了。
從坐在連台交椅中認字起,一直到十一二歲,一味讀書沒有遊戲的生活,快把我的性靈烘烤幹枯了,幸而有祖父這些故事來打破了這種沉悶呆滞的空氣。
所以我的最高興的時候就是跟随祖父上街和掃墓。
我家的墳墓不在一處,在石湖和虎丘的一天來回,在唯亭的兩天來回,在望亭的卻要三天才能來回。
我們坐到船裡,這時祖父簡直變成了智慧的化身。
過山塘時他就講唐伯虎的故事,過越來橋時他就講勾踐滅吳的故事,在運河裡他就講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
在我眼目中他真成了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聰明人。
而且他喜歡講高等的笑話,在船裡他就舉出一副對聯:“醉客騎驢,搖頭擺腦算酒賬;艄公搖橹,打躬作揖讨船錢。
”他指着船夫向我說:“你看,他不是在讨船錢嗎?”在進街時,凡遇着匾額、牌樓、橋梁,也必把它們的曆史講給我聽。
到範莊前,他就講範文正公“斷齑畫粥”的苦生活。
上雪糕橋,他說:“從前有一個孝子,母親病了,想吃糕,但他沒有錢買,不得已抓起一堆雪,壓成糕形,騙母親道,&lsquo買到了&rsquo,可是他母親真要取來吃時,他哭出來了。
”祖父的聲音雖是平靜低啞,但他極會表情,别人都裂開嘴角或扭曲嘴唇打皺面皮笑起來,他卻能在澄澈的眼波裡浮蕩着笑意。
他的故事深印在我的心上,都是一張一張有聲有色的畫頁。
我的祖父正同當時的蘇州士紳一樣,也有着那種幽雅閑适的風度,他講究吃着,高興品茗,也抽鴉片&mdash&mdash這多半是弄得他身體消瘦、聲音低啞的原因,可是這煙盤子卻變成了啟發我、娛樂我的神奇的搖籃。
遇上哪天的生書容易記誦,晚上便跑到煙盤子下面坐着,祖父挑起鐵煙簽在指頭上一面裹着煙泡,一面就給我細細講述故事。
他講親身經曆的“長毛軍”,又說在江西巡撫衙門裡見過拘禁洪秀全的兒子,這人每頓吃整桌的菜,一天吃西瓜子一鬥,等到北京文書一到,就被拉出去砍了。
為了講胥門的故事,就說起伍子胥因忠谏被殺,那時聲音更見低啞了,煙泡被燒燃了,他噓噓噓地吸泡,從嘴角冒出了一陣迷迷蒙蒙的白霧。
我深深地歎息了,怔怔地望着煙燈,仿佛親眼看見了挂在城門上的伍子胥的頭顱,哽咽地說道:“阿爹,不要聽了。
明晚還是講些諸福寶欺侮人的笑話吧!”于是引得祖父扔下煙槍眉開眼笑地打哈哈:“看你小孩子,倒能有這麼一副正義心腸!”他教我讀書也在煙鋪上,我到今還記得他教我讀《五柳先生傳》和《歸去來辭》的神味,好像他就成了陶淵明,那是何等的閑适呀! 我後來想:祖父的這些溯源窮委傳神盡情的故事,對于我的喜歡研究曆史,一定給予了很大的誘發。
?丁日昌的著作《沈幼丹尚書評選》書影。
顧颉剛的祖父是在丁日昌做江蘇學政時進的學。
丁日昌很賞識他,為他寫過一聯:“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取彼福澤以成功名。
” 我的祖父名之義,号蓮君,又常寫同音字作“廉軍”,是一個秀才,丁日昌做江蘇學政時進的學。
當時丁日昌為了看得起他,親自寫了一副對聯贈他,上聯是“士先器識而後文藝”,下聯是“取彼福澤以成功名”,還題着“蓮君茂才”的上款。
這副對聯是始終挂在堂屋裡的。
可惜他的福澤不能符合學政的期望,進了幾次秋闱考不上舉人,灰心不考了,就做了闊官的幕僚,像江西巡撫彭芍丞、貴州巡撫潘偉如,都是他的上司。
當他随了湖北巡撫某公到武昌,還沒有上岸,四面放起炮來迎接這位新撫台,他猛不提防,把耳膜震破了,所以我們對他講話時是要高聲的。
他在人家幕府裡,很有機會認識當代名士,像作《疇人傳》的諸可寶、研究古文字學的鄭知同、工于治印的徐三庚、善畫鐘馗的王鴻朗,他們的手迹我們家裡都有。
這位徐三庚是浙派的宗師,刻的印好像《天發神谶碑》,非常的剛勁有力。
我的祖父模仿他,調和以溫潤的豐姿,刻得一手的好鐵線,身後我曾把他的印譜編輯為《古慕軒印蛻》八冊,可惜沒有印出來。
他最愛《說文》,逢到這類書就買,因此在他的藏書裡《說文》占了半數,其餘就是篆隸的拓本。
他寫的篆隸是師法吳大澂的。
我家同吳大澂是姻親,所以吳大澂寫給他的對聯稱他為“賢表阮”。
他最愛金石,我小時候看他抄補郭忠恕的《汗簡》,又輾轉借得甯波天一閣舊藏的《石鼓文》,用西洋的拷貝紙雙鈎下來。
因此使我注意到石鼓文。
在孫家私塾裡讀書時,看他們曬書,其中有《随盦金石文字》一種,開頭就是鈎刻的石鼓文,想帶給祖父看一看,私下包在書包裡帶了回家。
他看見了,嚴詞厲色地責問我從那裡拿來的,立刻逼我送回去。
但孫家曬的書已經收起來了,我真沒有勇氣向他家的主人自認偷竊,隻得放在他看不見的地方完了此事。
他研究《說文》的結果著有《說文通俗》14卷,把每個字的通用字或俗體字列舉出來,加以說明或考證。
我的父親曾把它油印了幾十部。
他記筆記,也記日記,可惜自己不收拾,沒有保存下來。
由于在大官的幕府裡,所以他有機會保舉功名。
他得有五品藍翎,一逢到婚喪和祭禮,就戴起水晶頂子,後面插了花翎,穿了箭衣和外套,怪威風的。
我們族裡,做官的出門了,留在本地的都不會說官話,可是逢到祭宗祠的時候,必須請一位府學老師來主祭,這位府學老師很可能是江北人,招待他的時候就非說官話不可,所以隻要我的祖父在家鄉時,待招官員的事情總是由他負責的。
我十餘歲時,科舉停了,可是我的父親必要我有些功名,替我到北京去捐了一個監生,加捐了一個五品銜,18歲結婚的時候也就戴起水晶頂子來。
我那時也覺得很光榮,為的是可以繼承我的祖父的功名了。
我在北大 一 我十一二歲的時候,看見我的父親伏案寫一個禀帖,他是寫給府學老師的,上邊有“親老待養,子幼待教”的話,原來“庚子拳變”之後,北京重辦京師大學堂,到各省招考,我的父親是一個廪生,被府學裡召去考試,取上了,要他即刻到北京讀書,但他覺得家庭的一副擔子放不下,所以遞上這個禀帖,請求免行。
可是禀帖上去,上官不準,沒奈何他隻得走了,祖母和我一起送他到上海,看他和同榜的幾位取齊之後,一塊上大輪船。
那時的我多麼沉醉于“京師大學堂”這個名詞呵!天下的學問哪有比這個再多的,再高的!因此它就成了我的前進的目标。
父親到了北京,來信說:“為了年紀大了,算學和外國文字學不好,所以進了師範館。
”這是造就高級的教育人才的,就是後來北平師範大學的前身。
我看他寄來的信封上寫的“北京馬神廟京師大學堂齋舍天字一号”,又使我幻想那開設馬神的廟裡的大學堂,心想我的父親每天總經過這位馬王神像吧?這個像該是怎樣的偉大呀?“天字一号”是第一的别名,莫非我的父親在學校裡考了第一,所以住在那裡?這一切一切,都夠得我吟味的。
大約經過了一年半的時間,我的父親回來了,回來的理由是學校裡膏火金不多(那時大學中每個學生都受政府津貼,名為“膏火金”),不能靠着養家活口,為了維持一家的生活,他不得不棄掉學堂,另尋出路。
他對我說:“大學堂的書,我是讀不成了,我隻望你好好用功,将來考得進這學堂,由你去讀完了它罷!”這當然對于我是一個極大的誘惑。
那時我看見一部《欽定學堂章程》,知道大學堂裡面分成經科、文科、理科、工科、農科、法科、商科、醫科等八科大學,大學畢業可以取得和進士同等的資格,大學之上有“通儒院”。
這裡邊是做極深研究的工作的,通儒院畢業就取得和翰林同等的資格。
在科舉廢止以後還能取得科舉的資格,這是該如何躊躇滿志的。
父親帶回來的東西我一一檢視了。
有粗呢的操衣,紐子是銅制的,上面有一條小龍,紐子的兩旁還縫着八吉的花樣。
有一張大照片,照的是大學裡的江蘇同鄉,坐着密密層層的人,穿着一色的制服,居中的一位方面大耳留胡子的,是地理教員屠敬山先生(寄),他有一部中學地理教科書,新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我是看到的,這等的博學工文的老師碩儒,怎不成了我的崇拜的對象!此外進士館裡的許多學生,都是已點了進士的,他們好了再要好,又該做怎樣的敬仰!又有一張油印的四首律詩,題目是“重陽節登景山”,是父親的同學作的,我把它讀熟了,到現在還記得其中的兩句:“茫茫太液池邊水,落落先朝巅上楸。
”原來景山就是煤山,崇祯皇帝吊死在上面咧。
民國元年,我在吳縣縣立中學畢了業,從此我取得考大學的資格,我可以實現父親和自己的多年願望了。
但那時正在革命之後,不知道大學堂招不招生,就大膽寫一封信去問。
回信到了,信上的話是不關痛癢的,說“本校招生,定當登報,望君靜候”。
信上的字做靈飛經體,非常的秀麗,這又使我猜想,該是翰林的筆墨。
直等到民國二年的一二月間,報上有北京大學招生廣告出來,招的學生除工科外,隻有預科,這正适合于我的希求。
我就趕到上海在帕克路寰球中國學生會報了名,試期不遠,就住在孟淵旅社等考。
考的一天,我和中學同學吳奎霄君一起入場,因為試場不大,考生擠得太緊,交頭接耳極容易,監試的隻有一位白白胖胖常帶笑容的先生。
試題有的很易,有的也很難。
考了兩天完畢,回家等候發榜。
大約過了一個月,報上在新聞專電欄裡登出一百多人的全榜,我是第九名,奎霄是第十名。
我的父親看了喜歡道:“你們兩人怎會聯了名?”他不知道因為我們兩人座位太挨近了,各門的答案都是經過協議的。
親戚朋友們看見了報,都來道賀。
隻有幾位老太太責備我的祖母道:“你隻有一個孫兒,怎忍舍得他走這樣遠的路!”祖母很安靜地回答她們:“這原為他的前程呀!”她為我準備行裝,購買各種旅行用品。
動身的一天,她又為我祭祀祖先,默默通神,禱祝他們保佑我路上的平安。
那時她已是71歲的人了。
津浦車已通車,但大家還不知道利用。
奎霄的家裡要他仍走海道,我也随着他們的意思。
我們二人都帶了一口箱子、一個鋪蓋、一隻網籃,上了路。
在海船上我不暈,自早到晚除了吃飯總是在甲闆上看海景,那波浪的起伏、風聲的叫号、水色的變幻,使我心胸開朗,好像進了一個新的世界。
由天津上車到北京時,天色已晚,在打磨廠第一賓館歇了一宿。
第二天早晨雇了兩輛騾車,載着行李,“格楞楞,格楞楞”,包鐵木輪慢慢滾轉了兩個鐘頭,才由前門外走到後門裡。
車子停下,張眼望去,門口兩個石獅子,朱紅的大門,旁邊兩排短窗,門的高頭挂上一塊長方匾額,行草書“大學校”三字,用柳字做根底再加上孫過庭《書譜》的,我從《英文漢诂》裡認識了嚴又陵先生(複)的字體,知道這是他去年當大學校長時所寫。
可惜他已離開這裡,我不容接近這位名師了。
?1924年9月,顧颉剛和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的同仁胡适(右四)、陳垣(右一)等在一起。
下了車,門房接了我們的行李,就領到總務處去,一道一道的紅漆門扉和綠紗槅子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我知道快要享受這裡的神秘生活了,心中有說不盡的高興,可是總務處的職員卻對我們說:“新近畢業學生還沒有搬走,你們來無處可住,而且新招的學生一時尚未來齊,開課須等待些日子,你們還是在城外客棧裡住幾天罷!”這真是一個出乎意外的打擊。
我失望了,隻得垂頭喪氣地走出門來,再把沉重的行李搬上了車。
這位職員送我們出來,吩咐騾車夫道:“你送他們二位到西河沿高升店去。
”于是再格楞楞格楞楞地出了前門,這樣一來一回真的把我們的肚子餓癟了。
高升店是純粹的舊式客店,一間房裡一個炕,夜裡送蠟燭來,比了洋氣十足第一賓館,電燈點得亮亮,屋子裡全是洋式木器的,差了幾個世紀。
可是他們的房價真便宜,兩個人每天隻三吊錢,合起洋價來還不到兩毛。
困在前門客棧裡有什麼消遣呢?我們不能不排除讀不了書的苦悶。
好在鮮魚口裡有天樂園、糧食店有中和園、大栅欄有廣德樓、肉市有廣和樓,天天有好戲,從西河沿去都是近在咫尺。
而且那時的戲價便宜得不能使人相信,像廣和樓老生有劉鴻升、老旦有龔雲甫、小生有德珺如、青衣有朱幼芬、武旦有九陣風、黑頭有金秀山、小醜有王長林,這樣一個整齊的班子才賣兩毛錢。
天樂園呢,有孟小茹的老生,梅蘭芳的青衣,王惠芳、路三寶的花旦,瑞德寶的武老生,田雨農的武小生,張黑的武醜,價更賤了,隻賣一毛。
我輩窮小子,别的錢花不起,這一點倒可以。
所以那時上午11時半吃了飯,12時便進戲場,直到天快黑時才出來,一天的光陰很容易消磨過去。
此外再逛逛勸業場、青雲閣、首善第一樓等市場,在地攤上撿幾本破書,又填補了這餘閑的空隙。
這樣的生活似乎經曆了一個月,才得到北京大學的通知,說于某日正式上課,才搬進學校,改做了一個人。
可是好戲子的吸引力,比好
蘇州人家最重衣着,所以有“身上綢披披,家裡沒有米”的諺語。
我的同輩,從小就是夏穿紗,冬穿皮,而且灰鼠、銀鼠、胎羊、紫羔種類紛紛。
我呢,小寒的時候隻有穿夾衣,到了大寒才得穿棉衣,直到結婚的那年才穿上了一件羊皮袍。
這就養成了我的衣着随便,下身不怕凍的習慣。
?顧颉剛的祖居&mdash&mdash顧家花園故居。
顧颉剛的直系先祖古代蔔居于懸橋巷裡,這正是家道中衰的開始,他家一降而為平民。
祖母固然給我許多好習慣,但也把我養成了些壞習慣。
她隻要我讀書,不要我做一點家務勞動。
例如洗衣、買菜、掃地、擦桌椅等等,我如要插手,必然被喝住道:“這些事不是你做的!”我看見家裡婦女都在縫制衣服時,我也想學一學,動一動針線,可是便被她們喝住道:“男做女工,爛脫胴肛。
”我到廚房裡去看打稻結、出稻灰、做羹湯、加調味時,那位本喜吃魚而偏擺架子不願下廚房的孟轲說的“君子遠庖廚”這句名言又在我的耳邊響起來了。
我受到了這樣嚴格的管制,當然一切勞動我就一點兒不會做了。
後來,到了北方,喜歡雇騾馬,行長途,天天要打開鋪蓋,又要捆起鋪蓋時,我就不會緊緊地打成一團了,因此每被同行的朋友們所笑,我自己也有時笑了起來。
祖父的故事 蘇州最長的一條街是偏近西城,直貫南北城的護龍街。
在東城同護龍街平行的長街有平江路和臨頓路。
我們的家就在這兩條路之間的懸橋巷内,東、北兩面都給小河圍繞着,東面隔着河便是平江路。
從我家出來,跨過了北面河上的闆橋就到達懸橋巷。
在闆橋以内,稱為顧家花園。
這個地方是明末清初我們家裡的一座花園,因為種了許多山茶花,它的真名是寶樹園。
在太平天國時便被毀了。
但我小時候還有一個方廣一畝多的池塘和幾塊玲珑剔透的假山石。
我們的家就在池的西邊,是祖父在亂後重建起來的;但我們的大廳卻系園中故物,據懂得建築的人說,廳上的青石柱礎還是明朝的東西呢。
蘇州是舊文化的一個中心,曆來出過不少的學者、詩人、畫家。
這條懸橋巷裡出了幾位名人:一位是明朝的文學家鄭桐庵,一位是乾嘉間以收藏宋版書著稱的黃荛圃,另一位便是娶賽金花的洪文卿。
而且巷内有家姓祝的是明朝畫家祝枝山的後裔,說不定祝枝山當年也住在這裡呢。
還有丁家祠堂裡有九樓九底的藏書,可惜終年封閉,不知裡面藏着什麼好東西。
祖父是頂會講故事的,用他那低啞平靜的聲音差不多把蘇州城内的這些掌故舊聞全部對我講遍了。
從坐在連台交椅中認字起,一直到十一二歲,一味讀書沒有遊戲的生活,快把我的性靈烘烤幹枯了,幸而有祖父這些故事來打破了這種沉悶呆滞的空氣。
所以我的最高興的時候就是跟随祖父上街和掃墓。
我家的墳墓不在一處,在石湖和虎丘的一天來回,在唯亭的兩天來回,在望亭的卻要三天才能來回。
我們坐到船裡,這時祖父簡直變成了智慧的化身。
過山塘時他就講唐伯虎的故事,過越來橋時他就講勾踐滅吳的故事,在運河裡他就講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
在我眼目中他真成了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聰明人。
而且他喜歡講高等的笑話,在船裡他就舉出一副對聯:“醉客騎驢,搖頭擺腦算酒賬;艄公搖橹,打躬作揖讨船錢。
”他指着船夫向我說:“你看,他不是在讨船錢嗎?”在進街時,凡遇着匾額、牌樓、橋梁,也必把它們的曆史講給我聽。
到範莊前,他就講範文正公“斷齑畫粥”的苦生活。
上雪糕橋,他說:“從前有一個孝子,母親病了,想吃糕,但他沒有錢買,不得已抓起一堆雪,壓成糕形,騙母親道,&lsquo買到了&rsquo,可是他母親真要取來吃時,他哭出來了。
”祖父的聲音雖是平靜低啞,但他極會表情,别人都裂開嘴角或扭曲嘴唇打皺面皮笑起來,他卻能在澄澈的眼波裡浮蕩着笑意。
他的故事深印在我的心上,都是一張一張有聲有色的畫頁。
我的祖父正同當時的蘇州士紳一樣,也有着那種幽雅閑适的風度,他講究吃着,高興品茗,也抽鴉片&mdash&mdash這多半是弄得他身體消瘦、聲音低啞的原因,可是這煙盤子卻變成了啟發我、娛樂我的神奇的搖籃。
遇上哪天的生書容易記誦,晚上便跑到煙盤子下面坐着,祖父挑起鐵煙簽在指頭上一面裹着煙泡,一面就給我細細講述故事。
他講親身經曆的“長毛軍”,又說在江西巡撫衙門裡見過拘禁洪秀全的兒子,這人每頓吃整桌的菜,一天吃西瓜子一鬥,等到北京文書一到,就被拉出去砍了。
為了講胥門的故事,就說起伍子胥因忠谏被殺,那時聲音更見低啞了,煙泡被燒燃了,他噓噓噓地吸泡,從嘴角冒出了一陣迷迷蒙蒙的白霧。
我深深地歎息了,怔怔地望着煙燈,仿佛親眼看見了挂在城門上的伍子胥的頭顱,哽咽地說道:“阿爹,不要聽了。
明晚還是講些諸福寶欺侮人的笑話吧!”于是引得祖父扔下煙槍眉開眼笑地打哈哈:“看你小孩子,倒能有這麼一副正義心腸!”他教我讀書也在煙鋪上,我到今還記得他教我讀《五柳先生傳》和《歸去來辭》的神味,好像他就成了陶淵明,那是何等的閑适呀! 我後來想:祖父的這些溯源窮委傳神盡情的故事,對于我的喜歡研究曆史,一定給予了很大的誘發。
?丁日昌的著作《沈幼丹尚書評選》書影。
顧颉剛的祖父是在丁日昌做江蘇學政時進的學。
丁日昌很賞識他,為他寫過一聯:“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取彼福澤以成功名。
” 我的祖父名之義,号蓮君,又常寫同音字作“廉軍”,是一個秀才,丁日昌做江蘇學政時進的學。
當時丁日昌為了看得起他,親自寫了一副對聯贈他,上聯是“士先器識而後文藝”,下聯是“取彼福澤以成功名”,還題着“蓮君茂才”的上款。
這副對聯是始終挂在堂屋裡的。
可惜他的福澤不能符合學政的期望,進了幾次秋闱考不上舉人,灰心不考了,就做了闊官的幕僚,像江西巡撫彭芍丞、貴州巡撫潘偉如,都是他的上司。
當他随了湖北巡撫某公到武昌,還沒有上岸,四面放起炮來迎接這位新撫台,他猛不提防,把耳膜震破了,所以我們對他講話時是要高聲的。
他在人家幕府裡,很有機會認識當代名士,像作《疇人傳》的諸可寶、研究古文字學的鄭知同、工于治印的徐三庚、善畫鐘馗的王鴻朗,他們的手迹我們家裡都有。
這位徐三庚是浙派的宗師,刻的印好像《天發神谶碑》,非常的剛勁有力。
我的祖父模仿他,調和以溫潤的豐姿,刻得一手的好鐵線,身後我曾把他的印譜編輯為《古慕軒印蛻》八冊,可惜沒有印出來。
他最愛《說文》,逢到這類書就買,因此在他的藏書裡《說文》占了半數,其餘就是篆隸的拓本。
他寫的篆隸是師法吳大澂的。
我家同吳大澂是姻親,所以吳大澂寫給他的對聯稱他為“賢表阮”。
他最愛金石,我小時候看他抄補郭忠恕的《汗簡》,又輾轉借得甯波天一閣舊藏的《石鼓文》,用西洋的拷貝紙雙鈎下來。
因此使我注意到石鼓文。
在孫家私塾裡讀書時,看他們曬書,其中有《随盦金石文字》一種,開頭就是鈎刻的石鼓文,想帶給祖父看一看,私下包在書包裡帶了回家。
他看見了,嚴詞厲色地責問我從那裡拿來的,立刻逼我送回去。
但孫家曬的書已經收起來了,我真沒有勇氣向他家的主人自認偷竊,隻得放在他看不見的地方完了此事。
他研究《說文》的結果著有《說文通俗》14卷,把每個字的通用字或俗體字列舉出來,加以說明或考證。
我的父親曾把它油印了幾十部。
他記筆記,也記日記,可惜自己不收拾,沒有保存下來。
由于在大官的幕府裡,所以他有機會保舉功名。
他得有五品藍翎,一逢到婚喪和祭禮,就戴起水晶頂子,後面插了花翎,穿了箭衣和外套,怪威風的。
我們族裡,做官的出門了,留在本地的都不會說官話,可是逢到祭宗祠的時候,必須請一位府學老師來主祭,這位府學老師很可能是江北人,招待他的時候就非說官話不可,所以隻要我的祖父在家鄉時,待招官員的事情總是由他負責的。
我十餘歲時,科舉停了,可是我的父親必要我有些功名,替我到北京去捐了一個監生,加捐了一個五品銜,18歲結婚的時候也就戴起水晶頂子來。
我那時也覺得很光榮,為的是可以繼承我的祖父的功名了。
我在北大 一 我十一二歲的時候,看見我的父親伏案寫一個禀帖,他是寫給府學老師的,上邊有“親老待養,子幼待教”的話,原來“庚子拳變”之後,北京重辦京師大學堂,到各省招考,我的父親是一個廪生,被府學裡召去考試,取上了,要他即刻到北京讀書,但他覺得家庭的一副擔子放不下,所以遞上這個禀帖,請求免行。
可是禀帖上去,上官不準,沒奈何他隻得走了,祖母和我一起送他到上海,看他和同榜的幾位取齊之後,一塊上大輪船。
那時的我多麼沉醉于“京師大學堂”這個名詞呵!天下的學問哪有比這個再多的,再高的!因此它就成了我的前進的目标。
父親到了北京,來信說:“為了年紀大了,算學和外國文字學不好,所以進了師範館。
”這是造就高級的教育人才的,就是後來北平師範大學的前身。
我看他寄來的信封上寫的“北京馬神廟京師大學堂齋舍天字一号”,又使我幻想那開設馬神的廟裡的大學堂,心想我的父親每天總經過這位馬王神像吧?這個像該是怎樣的偉大呀?“天字一号”是第一的别名,莫非我的父親在學校裡考了第一,所以住在那裡?這一切一切,都夠得我吟味的。
大約經過了一年半的時間,我的父親回來了,回來的理由是學校裡膏火金不多(那時大學中每個學生都受政府津貼,名為“膏火金”),不能靠着養家活口,為了維持一家的生活,他不得不棄掉學堂,另尋出路。
他對我說:“大學堂的書,我是讀不成了,我隻望你好好用功,将來考得進這學堂,由你去讀完了它罷!”這當然對于我是一個極大的誘惑。
那時我看見一部《欽定學堂章程》,知道大學堂裡面分成經科、文科、理科、工科、農科、法科、商科、醫科等八科大學,大學畢業可以取得和進士同等的資格,大學之上有“通儒院”。
這裡邊是做極深研究的工作的,通儒院畢業就取得和翰林同等的資格。
在科舉廢止以後還能取得科舉的資格,這是該如何躊躇滿志的。
父親帶回來的東西我一一檢視了。
有粗呢的操衣,紐子是銅制的,上面有一條小龍,紐子的兩旁還縫着八吉的花樣。
有一張大照片,照的是大學裡的江蘇同鄉,坐着密密層層的人,穿着一色的制服,居中的一位方面大耳留胡子的,是地理教員屠敬山先生(寄),他有一部中學地理教科書,新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我是看到的,這等的博學工文的老師碩儒,怎不成了我的崇拜的對象!此外進士館裡的許多學生,都是已點了進士的,他們好了再要好,又該做怎樣的敬仰!又有一張油印的四首律詩,題目是“重陽節登景山”,是父親的同學作的,我把它讀熟了,到現在還記得其中的兩句:“茫茫太液池邊水,落落先朝巅上楸。
”原來景山就是煤山,崇祯皇帝吊死在上面咧。
民國元年,我在吳縣縣立中學畢了業,從此我取得考大學的資格,我可以實現父親和自己的多年願望了。
但那時正在革命之後,不知道大學堂招不招生,就大膽寫一封信去問。
回信到了,信上的話是不關痛癢的,說“本校招生,定當登報,望君靜候”。
信上的字做靈飛經體,非常的秀麗,這又使我猜想,該是翰林的筆墨。
直等到民國二年的一二月間,報上有北京大學招生廣告出來,招的學生除工科外,隻有預科,這正适合于我的希求。
我就趕到上海在帕克路寰球中國學生會報了名,試期不遠,就住在孟淵旅社等考。
考的一天,我和中學同學吳奎霄君一起入場,因為試場不大,考生擠得太緊,交頭接耳極容易,監試的隻有一位白白胖胖常帶笑容的先生。
試題有的很易,有的也很難。
考了兩天完畢,回家等候發榜。
大約過了一個月,報上在新聞專電欄裡登出一百多人的全榜,我是第九名,奎霄是第十名。
我的父親看了喜歡道:“你們兩人怎會聯了名?”他不知道因為我們兩人座位太挨近了,各門的答案都是經過協議的。
親戚朋友們看見了報,都來道賀。
隻有幾位老太太責備我的祖母道:“你隻有一個孫兒,怎忍舍得他走這樣遠的路!”祖母很安靜地回答她們:“這原為他的前程呀!”她為我準備行裝,購買各種旅行用品。
動身的一天,她又為我祭祀祖先,默默通神,禱祝他們保佑我路上的平安。
那時她已是71歲的人了。
津浦車已通車,但大家還不知道利用。
奎霄的家裡要他仍走海道,我也随着他們的意思。
我們二人都帶了一口箱子、一個鋪蓋、一隻網籃,上了路。
在海船上我不暈,自早到晚除了吃飯總是在甲闆上看海景,那波浪的起伏、風聲的叫号、水色的變幻,使我心胸開朗,好像進了一個新的世界。
由天津上車到北京時,天色已晚,在打磨廠第一賓館歇了一宿。
第二天早晨雇了兩輛騾車,載着行李,“格楞楞,格楞楞”,包鐵木輪慢慢滾轉了兩個鐘頭,才由前門外走到後門裡。
車子停下,張眼望去,門口兩個石獅子,朱紅的大門,旁邊兩排短窗,門的高頭挂上一塊長方匾額,行草書“大學校”三字,用柳字做根底再加上孫過庭《書譜》的,我從《英文漢诂》裡認識了嚴又陵先生(複)的字體,知道這是他去年當大學校長時所寫。
可惜他已離開這裡,我不容接近這位名師了。
?1924年9月,顧颉剛和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的同仁胡适(右四)、陳垣(右一)等在一起。
下了車,門房接了我們的行李,就領到總務處去,一道一道的紅漆門扉和綠紗槅子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我知道快要享受這裡的神秘生活了,心中有說不盡的高興,可是總務處的職員卻對我們說:“新近畢業學生還沒有搬走,你們來無處可住,而且新招的學生一時尚未來齊,開課須等待些日子,你們還是在城外客棧裡住幾天罷!”這真是一個出乎意外的打擊。
我失望了,隻得垂頭喪氣地走出門來,再把沉重的行李搬上了車。
這位職員送我們出來,吩咐騾車夫道:“你送他們二位到西河沿高升店去。
”于是再格楞楞格楞楞地出了前門,這樣一來一回真的把我們的肚子餓癟了。
高升店是純粹的舊式客店,一間房裡一個炕,夜裡送蠟燭來,比了洋氣十足第一賓館,電燈點得亮亮,屋子裡全是洋式木器的,差了幾個世紀。
可是他們的房價真便宜,兩個人每天隻三吊錢,合起洋價來還不到兩毛。
困在前門客棧裡有什麼消遣呢?我們不能不排除讀不了書的苦悶。
好在鮮魚口裡有天樂園、糧食店有中和園、大栅欄有廣德樓、肉市有廣和樓,天天有好戲,從西河沿去都是近在咫尺。
而且那時的戲價便宜得不能使人相信,像廣和樓老生有劉鴻升、老旦有龔雲甫、小生有德珺如、青衣有朱幼芬、武旦有九陣風、黑頭有金秀山、小醜有王長林,這樣一個整齊的班子才賣兩毛錢。
天樂園呢,有孟小茹的老生,梅蘭芳的青衣,王惠芳、路三寶的花旦,瑞德寶的武老生,田雨農的武小生,張黑的武醜,價更賤了,隻賣一毛。
我輩窮小子,别的錢花不起,這一點倒可以。
所以那時上午11時半吃了飯,12時便進戲場,直到天快黑時才出來,一天的光陰很容易消磨過去。
此外再逛逛勸業場、青雲閣、首善第一樓等市場,在地攤上撿幾本破書,又填補了這餘閑的空隙。
這樣的生活似乎經曆了一個月,才得到北京大學的通知,說于某日正式上課,才搬進學校,改做了一個人。
可是好戲子的吸引力,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