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在康奈爾教物理
關燈
小
中
大
我在康奈爾一共住過三次:第一次從一九一〇到一九一五做學生;第二次做物理教師;以後在一九六九年做客座講師,主講兩種以上課業混合問題。
在第二次停留期間,不論在工作上及和朋友交往上,我都覺得生活饒有平和及興趣。
一九一九年六月,我離開柏克萊到伊薩卡绮色佳之後不久,便安頓在布來恩道(BryantAve.)三一八号一家舒适的寄宿舍,比我做學生時候住的林登道一二七号更近于校園。
我來得早,得以參加六月二十日康奈爾五十周年校慶。
在龐大武庫館(Armory)内有幾千賓客用餐,在席上,不可能聽到人們演說,那時的音響設備不似以後那樣有效,集會不得不移到貝萊堂(BaileyHall)舉行。
慶祝活動還包括在方院西邊康奈爾銅像的揭幕。
一九一九年十月二日,我第一次上堂講課,講的是電磁現象,未帶草稿。
不久,不帶草稿講課便成了我的一種習慣,然而我承認帶草稿我可以講得更好一點。
我還教大二學生物理十四号試驗和高深的物理廿五号試驗。
我和同僚葛蘭載(GuyE.Grantham)一同試驗無線電話,我們使用幾百碼電線,以便能從洛克菲勒館三樓和二樓通話。
重要的當然是其中的原理,要是你能從一層樓通話到另一層樓,你同樣可以從一洲通話到另一洲。
雖然我通常對于我的職責小心謹慎,可是我心不在焉的習性&mdash&mdash我在大二時候因此得了“教授”的綽号&mdash&mdash仍然使我受了愚弄。
有一天,我于十一點鐘走出物理大樓,一些我的學生正在走進,他們問我:“趙博士,你不來上課嗎?”我說:“當然要來上課!”我去到體育館做了一小時的運動,回到物理大樓準備上我以為十二點鐘課時,課室空無一人!然而我确實聲明在絕大多數的時候,我是守時的。
有一次,約會我的女友周淑安遊覽紐約市後,我趕乘夜車适時到達伊薩卡,在洛克菲勒館上早晨八點鐘的課。
時至今日,人們仍可在物理大樓走廊上看到所有以前教師的名單。
為了我自己的興趣,我旁聽了畢德威(CharlesC.Bidwell)、莫道克(CarletonC.Murdock)、崔沃、歐文思(P.W.Owens)和墨瑞特等教授的課,甚至安琴(O.D.vonEngeln)教授的地質學課程,我也去聽。
歐文思教授的住址,我記得很清楚,是在西布恩巷(WestbourneLane),而我寫信給他總寫“好沃恩巷”(BestwornLane)。
這次我集中心力教物理,和以前集中于任何課程相比,并未好多少;我看的書籍有《亨利·亞當斯的教育》(TheEducationofHenryAdams);維爾斯(H.G.Wells)著的《時間機器》(TheTimeMachine)及《世界戰争》(WaroftheWorlds);皮爾遜(Pearson)著的《科學綱要》(TheGrammarofScience);巴斯德(Pasteur)著的《生命》(Life);基愛倫(EllenKey)著的《愛情與結婚》(LoveandMarriage);黎果克(StephenLeacock)著的《學問失誤》(LiteraryLapses);侯京著的《人類經驗中上帝之意義》(TheMeaningofGodinHumanExperience);艾密斯(Ames)著的《新正統派》(TheNewOrthodoxy);艾登内(Adeney)著的《聖經批判》(BibleCriticism)以及卡波特(Cabot)著的《人以何維生》(WhatMenLiveBy)。
對于弗洛伊德所著《隽智與不自覺》(WitandtheUnconscious)我有這樣的記述:“弗洛伊德了解隽智,可是他自己卻粗俗
在第二次停留期間,不論在工作上及和朋友交往上,我都覺得生活饒有平和及興趣。
一九一九年六月,我離開柏克萊到伊薩卡绮色佳之後不久,便安頓在布來恩道(BryantAve.)三一八号一家舒适的寄宿舍,比我做學生時候住的林登道一二七号更近于校園。
我來得早,得以參加六月二十日康奈爾五十周年校慶。
在龐大武庫館(Armory)内有幾千賓客用餐,在席上,不可能聽到人們演說,那時的音響設備不似以後那樣有效,集會不得不移到貝萊堂(BaileyHall)舉行。
慶祝活動還包括在方院西邊康奈爾銅像的揭幕。
一九一九年十月二日,我第一次上堂講課,講的是電磁現象,未帶草稿。
不久,不帶草稿講課便成了我的一種習慣,然而我承認帶草稿我可以講得更好一點。
我還教大二學生物理十四号試驗和高深的物理廿五号試驗。
我和同僚葛蘭載(GuyE.Grantham)一同試驗無線電話,我們使用幾百碼電線,以便能從洛克菲勒館三樓和二樓通話。
重要的當然是其中的原理,要是你能從一層樓通話到另一層樓,你同樣可以從一洲通話到另一洲。
雖然我通常對于我的職責小心謹慎,可是我心不在焉的習性&mdash&mdash我在大二時候因此得了“教授”的綽号&mdash&mdash仍然使我受了愚弄。
有一天,我于十一點鐘走出物理大樓,一些我的學生正在走進,他們問我:“趙博士,你不來上課嗎?”我說:“當然要來上課!”我去到體育館做了一小時的運動,回到物理大樓準備上我以為十二點鐘課時,課室空無一人!然而我确實聲明在絕大多數的時候,我是守時的。
有一次,約會我的女友周淑安遊覽紐約市後,我趕乘夜車适時到達伊薩卡,在洛克菲勒館上早晨八點鐘的課。
時至今日,人們仍可在物理大樓走廊上看到所有以前教師的名單。
為了我自己的興趣,我旁聽了畢德威(CharlesC.Bidwell)、莫道克(CarletonC.Murdock)、崔沃、歐文思(P.W.Owens)和墨瑞特等教授的課,甚至安琴(O.D.vonEngeln)教授的地質學課程,我也去聽。
歐文思教授的住址,我記得很清楚,是在西布恩巷(WestbourneLane),而我寫信給他總寫“好沃恩巷”(BestwornLane)。
這次我集中心力教物理,和以前集中于任何課程相比,并未好多少;我看的書籍有《亨利·亞當斯的教育》(TheEducationofHenryAdams);維爾斯(H.G.Wells)著的《時間機器》(TheTimeMachine)及《世界戰争》(WaroftheWorlds);皮爾遜(Pearson)著的《科學綱要》(TheGrammarofScience);巴斯德(Pasteur)著的《生命》(Life);基愛倫(EllenKey)著的《愛情與結婚》(LoveandMarriage);黎果克(StephenLeacock)著的《學問失誤》(LiteraryLapses);侯京著的《人類經驗中上帝之意義》(TheMeaningofGodinHumanExperience);艾密斯(Ames)著的《新正統派》(TheNewOrthodoxy);艾登内(Adeney)著的《聖經批判》(BibleCriticism)以及卡波特(Cabot)著的《人以何維生》(WhatMenLiveBy)。
對于弗洛伊德所著《隽智與不自覺》(WitandtheUnconscious)我有這樣的記述:“弗洛伊德了解隽智,可是他自己卻粗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