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紀事本末卷三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烏程張鑒春治甫著
橫山進築
政和元年秋九月,童貫既得志于夏,遂并輕遼。
三年夏六月丙辰,夏國貢于遼。
政和四年冬十二月,以童貫為陜西經略使。
初,環慶蕃将李遇昌及其父環州定遠大首領夏人李訛??以書遺其國統軍梁哆陵曰:我居漢二十七年,每見糧草轉輪,例給空劵。
方春末秋初,士有饑色,若徑搗定遠,唾手可取。
既得定遠,則旁十餘城不攻而下矣。
我儲谷累歲,掘地藏之,大兵之來,鬥糧無赍,可至而飽也。
哆陵遂以萬人來迎。
轉運使任諒先知其謀,募兵盡發窖谷。
哆陵圍定遠,失所藏。
越七日,訛??遂以其部萬餘歸夏。
夏主築臧底河城,故诏童貫為經略以讨之。
五年春正月,童貫遣熙河經略使劉法将步騎十五萬出湟州,秦鳳經略使劉仲武将兵五萬出會州。
貫以中軍駐蘭州,為兩路聲援。
仲武至清水河,築城屯守而還。
法與夏右廂軍戰于古骨龍,大敗之,斬首三千餘級。
兵馬钤轄趙隆以奇兵搗之,虜大潰。
二月庚午,以童貫領六路邊事。
時永興、鄜延、環慶、秦鳳、泾原、熙河各置經略安撫司,以貫統領之。
于是西兵之柄皆屬于貫。
三月,夏人寇邊。
秋九月,王厚與劉仲武合泾原、鄜延、環慶、秦鳳之師攻夏臧底河城,敗績,死者十四五,秦鳳等三将全軍萬人皆沒。
厚懼,重賂童貫,匿不以聞。
未幾,夏人深入,過定邊軍,築城佛谷口,名洪夏軍。
知西安州種師道率衆往平之。
師初臨城,渴甚,師道指山之西麓曰:是當有水,命工求之,得水滿谷,夏人以為神。
時姚平仲年十八,從從父在軍,斬獲甚衆,賊不能支,軍中号之為小太尉。
夏人大掠蕭關而去。
冬十月戊午,夏人入貢。
是歲,夏改元雍甯。
六年春正月,童貫使劉法、劉仲武合熙、秦之師十萬攻夏仁多泉城,城中力守,援不至,乃降。
法受而屠之。
又使知渭州種師道節制諸道兵往城席葦平,方庀工,而賊坌至,據瓠蘆河,堅壁老我師。
師道陣河浒,若将決戰者,使人揚言曰:援兵至矣。
賊方疑顧,而楊可世潛軍其後,姚平仲以精甲衷擊之,賊大潰,斬首五千級,獲橐駝馬牛萬計,其酋僅以身免,卒城而還。
又诏師道率陜西、河東七路之師征臧底河城,期以一旬必克。
既薄城下,虜守備甚饬,官軍稍怠,小校有據胡床自休者,立斬之,屍于軍門,令諸将曰:今日城不下,當視此。
衆股栗。
既而登城,即潰去。
師道,世衡之孫也。
冬十一月,夏大舉攻泾原、靖夏城。
時久無雪,夏先使數萬騎繞城踐之,塵起漲天,乃潛穿濠為地道入城中,城遂陷,屠之而去。
七年春,都統制種師道與殿前劉延慶、步軍劉仲武出蕭關,夏人棄永和、割沓兩城而遁,師及鳴沙,無所見而還。
三年夏六月丙辰,夏國貢于遼。
政和四年冬十二月,以童貫為陜西經略使。
初,環慶蕃将李遇昌及其父環州定遠大首領夏人李訛??以書遺其國統軍梁哆陵曰:我居漢二十七年,每見糧草轉輪,例給空劵。
方春末秋初,士有饑色,若徑搗定遠,唾手可取。
既得定遠,則旁十餘城不攻而下矣。
我儲谷累歲,掘地藏之,大兵之來,鬥糧無赍,可至而飽也。
哆陵遂以萬人來迎。
轉運使任諒先知其謀,募兵盡發窖谷。
哆陵圍定遠,失所藏。
越七日,訛??遂以其部萬餘歸夏。
夏主築臧底河城,故诏童貫為經略以讨之。
五年春正月,童貫遣熙河經略使劉法将步騎十五萬出湟州,秦鳳經略使劉仲武将兵五萬出會州。
貫以中軍駐蘭州,為兩路聲援。
仲武至清水河,築城屯守而還。
法與夏右廂軍戰于古骨龍,大敗之,斬首三千餘級。
兵馬钤轄趙隆以奇兵搗之,虜大潰。
二月庚午,以童貫領六路邊事。
時永興、鄜延、環慶、秦鳳、泾原、熙河各置經略安撫司,以貫統領之。
于是西兵之柄皆屬于貫。
三月,夏人寇邊。
秋九月,王厚與劉仲武合泾原、鄜延、環慶、秦鳳之師攻夏臧底河城,敗績,死者十四五,秦鳳等三将全軍萬人皆沒。
厚懼,重賂童貫,匿不以聞。
未幾,夏人深入,過定邊軍,築城佛谷口,名洪夏軍。
知西安州種師道率衆往平之。
師初臨城,渴甚,師道指山之西麓曰:是當有水,命工求之,得水滿谷,夏人以為神。
時姚平仲年十八,從從父在軍,斬獲甚衆,賊不能支,軍中号之為小太尉。
夏人大掠蕭關而去。
冬十月戊午,夏人入貢。
是歲,夏改元雍甯。
六年春正月,童貫使劉法、劉仲武合熙、秦之師十萬攻夏仁多泉城,城中力守,援不至,乃降。
法受而屠之。
又使知渭州種師道節制諸道兵往城席葦平,方庀工,而賊坌至,據瓠蘆河,堅壁老我師。
師道陣河浒,若将決戰者,使人揚言曰:援兵至矣。
賊方疑顧,而楊可世潛軍其後,姚平仲以精甲衷擊之,賊大潰,斬首五千級,獲橐駝馬牛萬計,其酋僅以身免,卒城而還。
又诏師道率陜西、河東七路之師征臧底河城,期以一旬必克。
既薄城下,虜守備甚饬,官軍稍怠,小校有據胡床自休者,立斬之,屍于軍門,令諸将曰:今日城不下,當視此。
衆股栗。
既而登城,即潰去。
師道,世衡之孫也。
冬十一月,夏大舉攻泾原、靖夏城。
時久無雪,夏先使數萬騎繞城踐之,塵起漲天,乃潛穿濠為地道入城中,城遂陷,屠之而去。
七年春,都統制種師道與殿前劉延慶、步軍劉仲武出蕭關,夏人棄永和、割沓兩城而遁,師及鳴沙,無所見而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