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紀事本末卷二十五

關燈
百,先接戰,敗奔入城,蹂後陣,夏人乘之,師大潰。

    将校寇偉、李思古、高世才、夏俨、程博古及使臣十餘輩、士卒八百餘人盡沒。

    曲珍與殘兵入城,崖峻徑窄,騎緣崖而上,喪馬八千匹,夏人遂圍城。

    初沈括奏:“夏人逼永樂,見官兵整乃還。

    ”帝曰:“括料敵疏矣!彼來未出戰,豈肯遽退耶?必有大兵在後。

    ”已而果然。

    乙未,诏李憲、張世矩将兵救永樂,又令沈括遣人與夏約退軍,當還永樂地。

    夏人圍永樂城厚數裡,遊騎掠米脂,且據其水砦。

    珍士卒晝夜血戰,城中乏水已數日,掘井不及泉,渴死者十六七,至絞馬糞汁飲之。

    夏人蟻附登城,尚扶創格鬥。

    括與李憲援兵及饋饷皆為夏人所隔,不得前。

    種谔怨禧,不遣救。

    曲珍度不可支,請禧乘兵氣未竭,潰圍而出,使人自求生。

    禧曰:“此城據要地奈,何棄之?且為将而奔,衆心搖矣。

    ”珍曰:“非敢自愛,但敕使謀臣同沒于此,懼辱國耳。

    ”高永能亦勸李稷盡捐金帛,募死士力戰以出,皆不聽。

    城中無水,惟禧、舜舉有水兩壺。

    一日,忽有于城下呼曰:“漢人何不降?聞無水已三日矣。

    ”禧以壺水揚于外,以示人曰:“無水?此何物也?”虜笑曰:“止于此矣。

    ”夏人呼珍來講和,呂整、景思義相繼而行,夏人髡思義囚之。

    戊戌,夜大雨。

    夏人環城急攻,城遂陷。

    孫昌裔勸永能從閑道出,永能歎曰:“吾結發從事西戎,戰未嘗挫。

    今年已七十,受國大恩,恨無以報,此吾死所也。

    願易一卒敝衣,戰而死。

    ”徐禧、李舜舉、李稷皆莫知所為。

    城既陷,舜舉以敗紙半幅,筆摘略數十百字,以燭蠟固之,付有司以上,實遺奏也,雲:“臣舜舉死無所恨,但願陛下勿輕此賊。

    ”李稷将死,亦書紙後雲:“臣稷千苦萬屈。

    ”上得之,不勝悲涕者累日。

    是時,敵人雖入月城而未逼,左右以馬禦舜舉,舜舉以鞭揮擊,不肯上馬。

    少頃僵躏,人猶見之。

    李複上馬,将出門,失辔。

    或雲面上中箭,在甕城内夜黑沸濤中,面上中箭,恐非敵人也。

    獨徐禧不知所歸,或雲有還人見之夏國者。

    惟曲珍、王湛、李浦、呂整,裸跣走免。

    蕃部指揮馬貴,獨持刀殺數十人而死。

    夏人耀兵于米脂城下,乃還。

    舜舉資性安重,與人言,未嘗及宮省事。

    冬十月戊申,朔沈括種谔奏:“永樂城陷蕃漢官二百三十人,兵萬二千三百餘人皆沒。

    ”帝涕泣悲憤。

    劉昌祚言:“永樂之敗,一日失馬七千匹,不知平時費幾何而緻,是甯不惜哉,或言緣是。

    ”役而死者亦十餘萬,人雲城下沙燼中,大小團茶可拾也,乃是将以買人頭者。

    ”乙醜,诏贈永樂死事臣徐禧、李舜舉、李稷、高永能、高品、張禹勤官,禧、舜舉并谥忠愍,永能子世亮錄為忠州刺史。

     六年春,二月丁未,夏人數十萬衆奄至,圍蘭州,已據兩關,李浩閉城距守。

    钤轄王文郁請擊之,浩曰:“城中騎兵不滿數百,安可戰?”文郁曰:“賊衆我寡,正當折其鋒以安衆心,然後可守。

    此張遼所以破合淝也。

    ”乃夜,集死士七百餘人,錘城而下,持短刃突之,賊衆驚潰,争渡河,溺死者甚衆。

    時以文郁方尉遲敬德擢知州事。

    是月,帝賜李憲,诏曰:“西賊首領最為兇黠者惟仁多陵丁,而自來多于本國西南邊出入,料彼方蕃部必能有識其狀貌者。

    宜多方選委将佐,廣募蕃兵有能别識之人,令密結敢死侪類,遇事謀生擒緻之,不然,斬首前來,當以團練蕃部钤轄及皇城使蕃兵将官酬之。

    ”丙辰,貶李憲為經略安撫都總管,以王文郁為西上合門使,代李浩知蘭州。

    三月卒卯,夏人寇蘭州,副總管李浩以衛城有功,複隴西團練使。

    丙申,河東将薛義敗夏人于葭蘆西嶺。

    已亥,河東将高永翼敗夏人于真卿流部。

    夏四月甲子,李浩敗夏人于巴義谷。

    五月,夏人寇蘭州,圍九日。

    甲午,大戰,侍禁韋定死之。

    尋又入寇麟州,麾将郭忠紹敗之。

    又寇麟州神堂砦,知州訾虎躬督兵出戰,敗之。

    诏虎自今毋得輕易出入,遇有寇邊,止令裨将出兵捍逐,恐失利損威以張虜勢。

    複賜李憲,诏曰:“近麟府、鄜廷、環慶、泾原路探事人言,西賊已黠集河南、河北諸監軍司人馬,或稱十分中五,或稱九分,并要于十二月十五日葫蘆河取濟。

    雖作過路分未知其的,然聚兵去處,必是委實,不可不廣為枝備。

    ” 西夏紀事本末卷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