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紀事本末卷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烏程張鑒春治甫著
南壁偾軍
慶曆二年春二月,知保州王果言:遼人潛與元昊相結,謀興師,請豫備。
因诏北邊戒嚴。
三月已巳,遼遣南院宣徽使蕭特末、翰林學士劉六符來求關南之地,且問興師伐夏之故。
其書略曰:李元昊于北朝為甥舅之親,設罪合緻讨,曷不以一介為報?傥思久好,共遣疑懷,以晉陽舊附之區,關南元割之縣,見歸敝國,亦共康黎元之意也。
夏六月,富弼使遼,遼主曰:南朝違約,塞雁門。
弼曰:塞雁門者,備元昊也。
三年春正月辛未,遼遣同知析津府事耶律敵烈、樞密院都承旨王惟吉谕夏國與宋和,并遣使來言元昊欲歸款。
癸巳,元昊上書請和。
夏四月庚子,夏遣使進馬??于遼。
秋七月庚寅,元昊遣使上表于遼,請出師南伐,遼主不從。
時元昊遣呂你如定至宋講和,已有成說矣。
遼遣使來,請勿納元昊,朝廷未知所答。
禮部郎中吳育因上疏曰:契丹受恩,為日已久,不可納一叛羌,失繼世兄弟之歡。
宜使人谕元昊曰:契丹,汝世姻,一旦自絕,力屈而歸我,我所疑也。
若無佗者,當順契丹如故,然後許汝歸款。
告契丹曰:已诏元昊,如能投謝轅門,即聽内附。
若猶堅拒,當為讨之。
如此,則彼皆不能歸罪我矣。
于是召兩制,出契丹書,令兩制同上對,不易育議。
冬十月壬子,遼以夏人侵黨項,遣延昌宮使高家奴讓之。
元昊辭不報,自稱西朝,謂契丹為北邊。
又言請戢所管部落,所貴不失兩朝歡好。
遼主既以強盛誇于中國,深恥之。
四年夏四月甲寅,遼南院大王耶律高十奏:黨項等部及夾山部落呆兒族八百戶叛附夏國。
丙辰,西南招讨都監羅漢奴、詳穩斡魯母等奏:山西郡族節度使屈烈以五部叛入西夏,乞南北府兵援送,實威塞州戶。
诏富者遣行,餘留屯天德軍。
遼複命耶律侯哂巡西邊,沿河要地,多建城堡以鎮之。
五月壬戌朔,遼羅漢奴奏:所發部兵與黨項戰不利,招讨使蕭曾達、四捷軍詳穩張佛奴殁于陣。
李元昊來援叛黨。
戊辰,遼诏征諸道兵會西南邊以讨元昊。
丙戌,元昊始來稱臣,自号夏國主。
複遣尹與則、楊守素來議事。
先至延州,道元昊語曰:朝廷果欲議和,但當下輸本國,何煩遠求契丹。
六月,元昊遣使窊邑改乞援于阻蔔,今準布。
阻蔔酋長烏八遣其子執窊邑改以聞于遼,且乞以兵助戰,許之。
甲午,遼主駐永安山,以将伐元昊。
秋七月癸未,遣使耶律元衡來告宋曰:請為中國讨賊,慎無與和也。
時朝廷欲加元昊封冊,而遼使适至,帝疑遼與元昊同謀,以見欺,欲調發為備,召群臣議之。
富弼言:契丹實有怨于元昊耳,保無他也。
餘靖言:契丹挾詐,不可輕許。
戊戌,以右正言餘靖如遼,為回謝使,緻赆禮,且觀其誠否。
其複書,略曰:若以元昊于北朝失事大之體,則自宜問罪。
或謂元昊于本朝稽效順之故,則何煩出師。
矧延州昨奏元昊已遣楊守素将誓文入界,傥不依初約,則猶可沮還;如盡遵承,則亦難卻也。
因留夏國封冊不發。
是月,夏遣使朝于遼。
八月乙未,遼以夏使對不以情,羁之。
丁巳,夏複遣。
使如遼,詢以事宜,又不以實對,笞之。
九月壬申,遼主乃舉衆西伐,自雲州西約五百裡夾山之側,會大軍于九十九泉。
以皇太弟重元、北院樞密使、韓國王蕭
因诏北邊戒嚴。
三月已巳,遼遣南院宣徽使蕭特末、翰林學士劉六符來求關南之地,且問興師伐夏之故。
其書略曰:李元昊于北朝為甥舅之親,設罪合緻讨,曷不以一介為報?傥思久好,共遣疑懷,以晉陽舊附之區,關南元割之縣,見歸敝國,亦共康黎元之意也。
夏六月,富弼使遼,遼主曰:南朝違約,塞雁門。
弼曰:塞雁門者,備元昊也。
三年春正月辛未,遼遣同知析津府事耶律敵烈、樞密院都承旨王惟吉谕夏國與宋和,并遣使來言元昊欲歸款。
癸巳,元昊上書請和。
夏四月庚子,夏遣使進馬??于遼。
秋七月庚寅,元昊遣使上表于遼,請出師南伐,遼主不從。
時元昊遣呂你如定至宋講和,已有成說矣。
遼遣使來,請勿納元昊,朝廷未知所答。
禮部郎中吳育因上疏曰:契丹受恩,為日已久,不可納一叛羌,失繼世兄弟之歡。
宜使人谕元昊曰:契丹,汝世姻,一旦自絕,力屈而歸我,我所疑也。
若無佗者,當順契丹如故,然後許汝歸款。
告契丹曰:已诏元昊,如能投謝轅門,即聽内附。
若猶堅拒,當為讨之。
如此,則彼皆不能歸罪我矣。
于是召兩制,出契丹書,令兩制同上對,不易育議。
冬十月壬子,遼以夏人侵黨項,遣延昌宮使高家奴讓之。
元昊辭不報,自稱西朝,謂契丹為北邊。
又言請戢所管部落,所貴不失兩朝歡好。
遼主既以強盛誇于中國,深恥之。
四年夏四月甲寅,遼南院大王耶律高十奏:黨項等部及夾山部落呆兒族八百戶叛附夏國。
丙辰,西南招讨都監羅漢奴、詳穩斡魯母等奏:山西郡族節度使屈烈以五部叛入西夏,乞南北府兵援送,實威塞州戶。
诏富者遣行,餘留屯天德軍。
遼複命耶律侯哂巡西邊,沿河要地,多建城堡以鎮之。
五月壬戌朔,遼羅漢奴奏:所發部兵與黨項戰不利,招讨使蕭曾達、四捷軍詳穩張佛奴殁于陣。
李元昊來援叛黨。
戊辰,遼诏征諸道兵會西南邊以讨元昊。
丙戌,元昊始來稱臣,自号夏國主。
複遣尹與則、楊守素來議事。
先至延州,道元昊語曰:朝廷果欲議和,但當下輸本國,何煩遠求契丹。
六月,元昊遣使窊邑改乞援于阻蔔,今準布。
阻蔔酋長烏八遣其子執窊邑改以聞于遼,且乞以兵助戰,許之。
甲午,遼主駐永安山,以将伐元昊。
秋七月癸未,遣使耶律元衡來告宋曰:請為中國讨賊,慎無與和也。
時朝廷欲加元昊封冊,而遼使适至,帝疑遼與元昊同謀,以見欺,欲調發為備,召群臣議之。
富弼言:契丹實有怨于元昊耳,保無他也。
餘靖言:契丹挾詐,不可輕許。
戊戌,以右正言餘靖如遼,為回謝使,緻赆禮,且觀其誠否。
其複書,略曰:若以元昊于北朝失事大之體,則自宜問罪。
或謂元昊于本朝稽效順之故,則何煩出師。
矧延州昨奏元昊已遣楊守素将誓文入界,傥不依初約,則猶可沮還;如盡遵承,則亦難卻也。
因留夏國封冊不發。
是月,夏遣使朝于遼。
八月乙未,遼以夏使對不以情,羁之。
丁巳,夏複遣。
使如遼,詢以事宜,又不以實對,笞之。
九月壬申,遼主乃舉衆西伐,自雲州西約五百裡夾山之側,會大軍于九十九泉。
以皇太弟重元、北院樞密使、韓國王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