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紀事本末卷首下
關燈
小
中
大
新泉、蕩羌、通峽、天都、臨羌、定龛谷、大和、通泰、甯河、彌川、甯遠、神湟鄯泉烏龍。
堡十,開光通塞、石門通會、大河、通泰以及甯河、彌川、甯川三交也。
又取青唐、邈川、甯塞、廓、龍支等城,武節赫然見矣。
建中靖國,悉還吐蕃故壤,宗哥稍舒民力。
崇甯亟變前議,專以紹述為事。
訖于重和,既立靖夏泾原三城,雖夏人寖衰,而吾民力亦弊,西事粗定,鄜延。
制戎制羌。
西甯。
北事踵起宣和五年十一月初,金人納夏羌之請,割拓拔故地、雲中二千裡遺之,止以朔武二州歸與我。
至是,夏人舉兵侵朔武地界,譚稹禦之,不退。
遼神冊元年,征黨項諸部,俘戶甚衆。
五年,征黨項,俘獲二千六百口。
攻天德軍,拔十有二栅,徙其民。
天贊三年,西征黨項等國,俘獲不可勝計。
德光立,東朝高麗,西朝夏國。
金之壤地,北自蒲與路之北三千餘裡火魯大疃謀克地為邊右,旋入泰州、婆羅火所後界壕而西,經臨橫、金山,跨慶、桓、撫、昌、淨州之北,出天山外,包東勝,接西夏,逾黃河,複西曆葭州及米脂寨,出臨洮府會州、積石之外,與生羌相錯。
元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 職方表 陜西關内道沿革 屬州 商州 屬縣 衛所: 西安府 宋永興元安、潼關、長安、東至山西州黃河界,清三,宋定國軍。
同州、西元改奉元。
鹹陽百五十裡,北至延安。
府、藍田、華州、宜君縣界,三百五十裡。
高陵、耀州、宋醴州。
乾州、泾陽、武功、盩庢、富平、永壽、醴陵、渭南、三原、陜西關西道。
鳳翔府。
隴州宋秦鳳路、麟遊、鳳翔所、鎮羌所、陜西關西道。
平涼府宋泾原、固原州、宋鎮戎軍。
平涼、泾州、宋彰化軍。
鎮原、宋平涼郡。
靈台、靜甯州、宋德順軍。
莊浪、隆德、俱宋涼州。
陜西河西道、慶陽、府宋慶陽、甯州、宋興甯軍。
環縣、宋又名環慶路。
環縣所、甯州所。
陜西河西道。
延安府宋彰武、鄜州、膚施、延安、雒川、安塞、榆林、俱膚施。
中部、宋坊州治。
甘泉、寨門所、宜君、安定、安定、綏德州、宋軍。
宜川、保安、米脂、宋城。
延川、綏德、葭州、宋晉甯。
延長、??羌所、宋縣。
吳堡、保安、神木、宋縣。
清澗、宋城,宋靖康軍。
府谷、陜西河西道。
甯夏衛。
秦、漢、朔方、晉、甯夏、中屯、宋靈夏赫連勃勃州地李氏。
都此。
魏、唐夏、靈州所州宋、興州。
又翔慶郡。
靈州李德明興武所,置興義府,改韋州所。
中興、平虜所。
陜西隴右道:鞏昌府宋鞏州、秦州、隴西、宋定西城。
清水、安定、宋納甲城。
秦安、伏羌、徽州、宋河池縣。
甯遠、陜西隴右道。
臨洮府 宋熙河、蘭州、金縣宋蘭龛谷寨、河州、陜西西甯道。
禹貢雍州之甘州域,漢月支國、肅州。
地。
武帝時,置永昌、宋西涼府。
酒泉、武威、張涼、州、同上掖、北涼、沮渠、鎮蕃、蒙遜都此。
張莊浪、掖即甘州。
前西甯涼、張茂都、肅鎮夷所州,即炖煌地,古浪所。
宋甘州,李元昊改鎮夷郡,後置宣德府,山西冀甯道、陽曲、太原府。
宋河東。
又太、忻州、秦州、鞏昌府、隴西。
宋、鞏州、宋定西城。
安定、清水、宋納甲城。
伏羌、秦安、宋河池縣。
甯遠、徽州、陜西隴右道、蘭州、臨洮府。
宋熙河宋蘭龛谷金縣寨、河州、陜西西甯道。
甘州。
禹貢雍州之肅州域。
漢月支國地。
武帝時,置永昌、宋西涼府同上涼州、酒泉、武威、張、鎮、蕃、掖、北涼、沮渠、莊浪、蒙遜都此。
張西甯掖即甘州。
前涼、張茂都、肅鎮夷所州,即炖煌地,古浪所。
宋甘州,李元昊改鎮夷郡,後置宣德府,山西冀甯道、太原府,宋河東。
又太、忻州、陽曲原府、定襄、太原、代州、榆次、五台、大谷、繁峙、祁縣、崞縣、清源、岢岚州、徐溝、岚縣、交城、興縣、文水、保德州、壽陽、孟縣、靜樂、河曲。
西夏紀事本末卷首下,烏程汪曰桢校寫。
堡十,開光通塞、石門通會、大河、通泰以及甯河、彌川、甯川三交也。
又取青唐、邈川、甯塞、廓、龍支等城,武節赫然見矣。
建中靖國,悉還吐蕃故壤,宗哥稍舒民力。
崇甯亟變前議,專以紹述為事。
訖于重和,既立靖夏泾原三城,雖夏人寖衰,而吾民力亦弊,西事粗定,鄜延。
制戎制羌。
西甯。
北事踵起宣和五年十一月初,金人納夏羌之請,割拓拔故地、雲中二千裡遺之,止以朔武二州歸與我。
至是,夏人舉兵侵朔武地界,譚稹禦之,不退。
遼神冊元年,征黨項諸部,俘戶甚衆。
五年,征黨項,俘獲二千六百口。
攻天德軍,拔十有二栅,徙其民。
天贊三年,西征黨項等國,俘獲不可勝計。
德光立,東朝高麗,西朝夏國。
金之壤地,北自蒲與路之北三千餘裡火魯大疃謀克地為邊右,旋入泰州、婆羅火所後界壕而西,經臨橫、金山,跨慶、桓、撫、昌、淨州之北,出天山外,包東勝,接西夏,逾黃河,複西曆葭州及米脂寨,出臨洮府會州、積石之外,與生羌相錯。
元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 職方表 陜西關内道沿革 屬州 商州 屬縣 衛所: 西安府 宋永興元安、潼關、長安、東至山西州黃河界,清三,宋定國軍。
同州、西元改奉元。
鹹陽百五十裡,北至延安。
府、藍田、華州、宜君縣界,三百五十裡。
高陵、耀州、宋醴州。
乾州、泾陽、武功、盩庢、富平、永壽、醴陵、渭南、三原、陜西關西道。
鳳翔府。
隴州宋秦鳳路、麟遊、鳳翔所、鎮羌所、陜西關西道。
平涼府宋泾原、固原州、宋鎮戎軍。
平涼、泾州、宋彰化軍。
鎮原、宋平涼郡。
靈台、靜甯州、宋德順軍。
莊浪、隆德、俱宋涼州。
陜西河西道、慶陽、府宋慶陽、甯州、宋興甯軍。
環縣、宋又名環慶路。
環縣所、甯州所。
陜西河西道。
延安府宋彰武、鄜州、膚施、延安、雒川、安塞、榆林、俱膚施。
中部、宋坊州治。
甘泉、寨門所、宜君、安定、安定、綏德州、宋軍。
宜川、保安、米脂、宋城。
延川、綏德、葭州、宋晉甯。
延長、??羌所、宋縣。
吳堡、保安、神木、宋縣。
清澗、宋城,宋靖康軍。
府谷、陜西河西道。
甯夏衛。
秦、漢、朔方、晉、甯夏、中屯、宋靈夏赫連勃勃州地李氏。
都此。
魏、唐夏、靈州所州宋、興州。
又翔慶郡。
靈州李德明興武所,置興義府,改韋州所。
中興、平虜所。
陜西隴右道:鞏昌府宋鞏州、秦州、隴西、宋定西城。
清水、安定、宋納甲城。
秦安、伏羌、徽州、宋河池縣。
甯遠、陜西隴右道。
臨洮府 宋熙河、蘭州、金縣宋蘭龛谷寨、河州、陜西西甯道。
禹貢雍州之甘州域,漢月支國、肅州。
地。
武帝時,置永昌、宋西涼府。
酒泉、武威、張涼、州、同上掖、北涼、沮渠、鎮蕃、蒙遜都此。
張莊浪、掖即甘州。
前西甯涼、張茂都、肅鎮夷所州,即炖煌地,古浪所。
宋甘州,李元昊改鎮夷郡,後置宣德府,山西冀甯道、陽曲、太原府。
宋河東。
又太、忻州、秦州、鞏昌府、隴西。
宋、鞏州、宋定西城。
安定、清水、宋納甲城。
伏羌、秦安、宋河池縣。
甯遠、徽州、陜西隴右道、蘭州、臨洮府。
宋熙河宋蘭龛谷金縣寨、河州、陜西西甯道。
甘州。
禹貢雍州之肅州域。
漢月支國地。
武帝時,置永昌、宋西涼府同上涼州、酒泉、武威、張、鎮、蕃、掖、北涼、沮渠、莊浪、蒙遜都此。
張西甯掖即甘州。
前涼、張茂都、肅鎮夷所州,即炖煌地,古浪所。
宋甘州,李元昊改鎮夷郡,後置宣德府,山西冀甯道、太原府,宋河東。
又太、忻州、陽曲原府、定襄、太原、代州、榆次、五台、大谷、繁峙、祁縣、崞縣、清源、岢岚州、徐溝、岚縣、交城、興縣、文水、保德州、壽陽、孟縣、靜樂、河曲。
西夏紀事本末卷首下,烏程汪曰桢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