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緯
關燈
小
中
大
子際會之間,衞尉蔡君限之於弱,餘不以爲然。
季子通妙達道之機,假其討光,恐增禍亂,受光之讓,非其本志。
若季子之爲君也,欲行王道,其與周爭治霸術,以力與列國爭強,則不肯破強楚而并其封疆也。
國人疾光而心歸季子。
季子不立,社稷將傾,恐光憂迷內灼而異圖,外生非常之變,將加于高人。
是以季子相時慮事,順以安民,而謂其弱,未聞厥旨。
蔡子答曰:「諸兄以賢讓國,與之冀能,揚文、武之遺敎,崇仁義之美化,以移風易俗耳,何必當與周爭乎?而茍守一節,退耕於野,使還國無討賊之意,反雲國家有主,社稷有祠,乃吾君也。
蓋開篡弒之路,非所謂從忠敎也。
」 揚子雲有深才潛知,屈伸沉浮,從容元黙,近于柳下惠朝隱之風,智似蘧瑗而高不及也。
班固稱之有大度,不孜孜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二者之美,蓋亦良矣。
然揚子之書,清貴甚遠,然無廟堂之議,對王公大人之辭,故令其骨鯁不見,節操不顯也。
夫孟子之書,將門人所記,非自作也,故其志行多見,非唯敎辭而已。
或拒萬鍾之祿,或辭兼金之贈,或以周漢禮殊,二子時異,不可責之於周。
或曰帝納異言,而子雲無正論,卒有投閣之累。
孟軻昂昂其首,然子雲保家養智之士,孟軻鳳峙高世之英也。
周勃之勳,不如霍光,此前史所載,較然可見。
而人以勃功大於光,意竊不安,何者?勃本帝大臣,居太尉之位,擁兵百萬。
旣有陳平、王陵之力,又有朱虛、諸王之據。
酈寄遊說,以譎諸呂。
因眾之心,易以濟事。
若霍光者,以倉卒之際,受寄託之任,輔弼幼主,天下晏然。
遇燕王、上官之亂,誅除兇逆,以靖王室,廢昌邑,立宣帝,任漢家之重,隆中興之祚,參贊伊、周,足爲賢相。
推驗事情,優劣明矣。
汝南陳仲舉,體氣高烈,有王臣之節。
潁川李元禮,忠平正直,有社稷之能。
海內論二士,有議而未決。
陳留蔡伯喈雲:「仲舉強於犯上,元禮長於接下,犯上爲難,接下爲易,仲舉爲先,元禮後矣。
」天下於是爲定。
愚思竊以伯喈未必可從也。
夫臯繇戒舜,犯上之徵也;舜治百揆,接下之效也。
故陳平謂王陵言:「面折廷爭,我不如公;至安劉氏,公不如我。
」而犯上爲優,是王陵當高於陳平,朱雲殊乎吳鄧矣!陸恭仲答曰:「陳、李二君,德齊於行,才等於身,無長短之差。
」時人或其先後。
〈並同上。
〉 蓋藏於寬平,則恐後世都邑居之;葬於陵野,則恐民人耕稼及之。
厚槨大棺,人所為用下。
一寡材木,民人率多發掘以繕其居。
千墳萬壙,無不毀者。
其唯瓦棺薄葬,斂以時服,依于高立,徹于深穽,庶乎可以不辱耳。
〈《太平禦覽》卷五百五十六。
〉 馬援憑幾而見梁、竇子弟,文舉坐榻,而受徐文高。
〈《太平禦覽》卷七百十。
〉
季子通妙達道之機,假其討光,恐增禍亂,受光之讓,非其本志。
若季子之爲君也,欲行王道,其與周爭治霸術,以力與列國爭強,則不肯破強楚而并其封疆也。
國人疾光而心歸季子。
季子不立,社稷將傾,恐光憂迷內灼而異圖,外生非常之變,將加于高人。
是以季子相時慮事,順以安民,而謂其弱,未聞厥旨。
蔡子答曰:「諸兄以賢讓國,與之冀能,揚文、武之遺敎,崇仁義之美化,以移風易俗耳,何必當與周爭乎?而茍守一節,退耕於野,使還國無討賊之意,反雲國家有主,社稷有祠,乃吾君也。
蓋開篡弒之路,非所謂從忠敎也。
」 揚子雲有深才潛知,屈伸沉浮,從容元黙,近于柳下惠朝隱之風,智似蘧瑗而高不及也。
班固稱之有大度,不孜孜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二者之美,蓋亦良矣。
然揚子之書,清貴甚遠,然無廟堂之議,對王公大人之辭,故令其骨鯁不見,節操不顯也。
夫孟子之書,將門人所記,非自作也,故其志行多見,非唯敎辭而已。
或拒萬鍾之祿,或辭兼金之贈,或以周漢禮殊,二子時異,不可責之於周。
或曰帝納異言,而子雲無正論,卒有投閣之累。
孟軻昂昂其首,然子雲保家養智之士,孟軻鳳峙高世之英也。
周勃之勳,不如霍光,此前史所載,較然可見。
而人以勃功大於光,意竊不安,何者?勃本帝大臣,居太尉之位,擁兵百萬。
旣有陳平、王陵之力,又有朱虛、諸王之據。
酈寄遊說,以譎諸呂。
因眾之心,易以濟事。
若霍光者,以倉卒之際,受寄託之任,輔弼幼主,天下晏然。
遇燕王、上官之亂,誅除兇逆,以靖王室,廢昌邑,立宣帝,任漢家之重,隆中興之祚,參贊伊、周,足爲賢相。
推驗事情,優劣明矣。
汝南陳仲舉,體氣高烈,有王臣之節。
潁川李元禮,忠平正直,有社稷之能。
海內論二士,有議而未決。
陳留蔡伯喈雲:「仲舉強於犯上,元禮長於接下,犯上爲難,接下爲易,仲舉爲先,元禮後矣。
」天下於是爲定。
愚思竊以伯喈未必可從也。
夫臯繇戒舜,犯上之徵也;舜治百揆,接下之效也。
故陳平謂王陵言:「面折廷爭,我不如公;至安劉氏,公不如我。
」而犯上爲優,是王陵當高於陳平,朱雲殊乎吳鄧矣!陸恭仲答曰:「陳、李二君,德齊於行,才等於身,無長短之差。
」時人或其先後。
〈並同上。
〉 蓋藏於寬平,則恐後世都邑居之;葬於陵野,則恐民人耕稼及之。
厚槨大棺,人所為用下。
一寡材木,民人率多發掘以繕其居。
千墳萬壙,無不毀者。
其唯瓦棺薄葬,斂以時服,依于高立,徹于深穽,庶乎可以不辱耳。
〈《太平禦覽》卷五百五十六。
〉 馬援憑幾而見梁、竇子弟,文舉坐榻,而受徐文高。
〈《太平禦覽》卷七百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