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北宋:大膽的試驗
關燈
小
中
大
當前問題所提供的答案。
事實之發展如是,地方上之軍事首長以各種名義倡導他們合法的地位,且在境内全部征兵。
可是實際上兵員仍由招募而來,不過所有費用是由境内人戶分攤。
在很多地區正如若幹地方方志所述,賦稅達到空前的高度。
隻是這和一個由中央作主全國一緻的稅收制度不同。
主持人既為本地權威,職位又是世襲,與各地區自然休戚相關,賦稅自也能按照各處之實情,根據付稅人的能力分攤了。
在這時期,這些地域上之首長采用抽調精兵的技術,他們不斷的從下級部隊挑選優良的官兵組成親軍,讓下級部隊僅能保有劣勢人員與補給,高級軍官則成為首長的拜把兄弟或義子。
這樣一來上下之間便有了固定聯系,隻要各地域互相競争的狀态不釀成長期大規模之戰事,此種平衡的局面可以使整個的安排保持原狀。
中國在五代十國期間和日本中世紀的情形确有若幹相似之處。
這樣的情形是好還是不好?傳統的曆史家一緻以“僭竊交興,稱号紛雜”的評語概括綜叙這一時期,亦即以其缺乏可資尊敬的中樞權威為可恥,以緻“犯人、匪盜與負販”也能稱王稱帝,而笃行謹慎之士反倒沒有出路。
當時賦稅之高也常被指摘。
然而這些作家卻沒有看出,當政府之重心移到省級單位之後,行政上便更能注重到地方實情。
且就财政上說,免除了兩層政府的開銷,可以使費用大為節省。
因此獲得最大裨益者,即為長江以南地區。
當時此區大緻保持了和平,稱王的各地區首長于是約為婚姻,在地方有災荒時他們也互相接濟。
同時本地的開發,也次第展開,有如馬家在今日之湖南,便使茗茶成為一種輸出品,錢家在浙江大開水利;王家在福建充分提倡國際貿易。
這些成就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官僚組織可能勝任愉快的。
他們免不了要将注意力放在經濟上效能最落後的方面去,以保持全面的均衡,由是免除了地區間的摩擦。
【面對半遊牧民族的挑戰】 可是盡管如此,一個分裂的中國也使北方的國防沒有保障。
公元九三六年,仍在此間所述之分裂階段内,這五個短朝代中的一個帝王和契丹定約。
這契丹乃是一種半遊牧民族,發源于中國之東北。
石敬瑭向外乞援之情事沒有長久的曆史意義,可是他付出的代價則意義深遠。
九三六年的協定割燕雲十六州予契丹,包括了長城以南一線的領土,連今日的北京在内。
從此北方門戶洞開,影響中國四百年。
中國人這才領會到遊牧民族與以前的不同,他們已有相當的農業經驗。
今後他們将所割受之地當作一種訓練場所,使從正北及東北而來的經理者熟練于管制大量從事農業的人口,而造成了繼續向南發展的态勢。
宋朝之興起可視為對這挑戰的一種反應。
以前實際上各自為政的地區首長已不斷地提高他們軍隊的素質,也不斷加強地區上财政的統治,但直至宋朝,才将他們歸并統一起來。
趙家王朝雖說在名義上仍号召大一統的帝國,但在某些方面卻具有民族國家作風。
尤其在團結南方以對付北方時,它是站在一種帶競争性的立場上。
公元九六○年之春,當時趙匡胤是五代十國中最後一個短朝代──周的統軍之将,他的軍隊宿營于陳橋驿(這地方是一座小市鎮,距國都開封隻有一段很短的距離)。
某一天淩晨他被部下将士驚醒,他們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就擁立為天子。
軍士擁立的情事曾發生于五代十國的時期,也曾在西方發生于羅馬帝國,可是趙匡胤與衆不同。
自唐代衰亂以來各地區強人所發動的種種運動,當中非無聯系與協定,有了趙匡胤才使其集結起來,最後使之構成一種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
全中國曆史中再無另一朝代是在相似的情形下出生。
當趙率軍回開封時,取周而代之的工作毫不費力的完成。
新朝代之主,了解分裂的中國不能與北方的強鄰作對,放棄了當初北伐契丹的計劃。
此後趙匡胤即以收并南方自主之國為職志。
長江中遊于公元九六三年取得,今日之四川于九六五年取得,廣州于九七一年取得。
今日之浙江與福建則不在他統一的疆域之内,直到他的弟弟趙光義嗣位之後才接收過來。
趙匡胤力所能及的地方,中央集權的措施執行得既輕快也徹底。
新皇帝的機警,不走極端,對錢财上的大方,使他的籌謀容易兌現。
登極之後才一年半,趙匡胤和擁他為帝的起事諸将談判,讓他們自請退役,皇帝則賜給他們豐厚的報酬與名譽官銜,于是足以動搖皇位的“黃袍加身”喜劇不緻另覓主角而重演了。
宋朝的軍隊分為三級。
最高為“禁軍”,次為“廂兵”,再次則為“鄉兵”。
上層的隊伍經常吸收下層之優秀人員而将本身不及格之人員淘汰給他們。
過去軍閥割據的重點改為文官鎮守,并且規劃了每三年一巡調的例規。
稅收也改由文官接收管理,以前的帳目收據經過極詳細的審核。
公元九六五年的诏令:凡諸州支度經費外,所有金帛都送中央。
于是所有的金櫃庫房的積蓄,不時發送開封,使該處成為全世界最顯著的内陸港口之一。
為了遣送這些物資,全國劃為六個财政區域,每區稱為一“路”。
由一個“轉運使”掌管。
他們“歲行所部,檢察儲積,稽考帳籍,凡吏蠹民瘼,悉條以上達”。
趙光義在位期間(在公元九七六─九九七年),據說倉庫内存雨衣和帳幕的材料“數萬段”損破,顯示當日财富集中,開封所控制的物資之豐富,可能全世界無出其右。
【宋代不振的原因】 可是縱有以上的準備,趙宋在中國曆史上還是成為一軟弱的朝代,它的軍旗從未在北方草原地帶展開過,更用不著說向東北或西北角延伸到中亞的腹地裡去了。
它也從沒有像漢、唐一樣,占領今日越南之一角。
要是不怕說得過于簡單的話,我們可以
事實之發展如是,地方上之軍事首長以各種名義倡導他們合法的地位,且在境内全部征兵。
可是實際上兵員仍由招募而來,不過所有費用是由境内人戶分攤。
在很多地區正如若幹地方方志所述,賦稅達到空前的高度。
隻是這和一個由中央作主全國一緻的稅收制度不同。
主持人既為本地權威,職位又是世襲,與各地區自然休戚相關,賦稅自也能按照各處之實情,根據付稅人的能力分攤了。
在這時期,這些地域上之首長采用抽調精兵的技術,他們不斷的從下級部隊挑選優良的官兵組成親軍,讓下級部隊僅能保有劣勢人員與補給,高級軍官則成為首長的拜把兄弟或義子。
這樣一來上下之間便有了固定聯系,隻要各地域互相競争的狀态不釀成長期大規模之戰事,此種平衡的局面可以使整個的安排保持原狀。
中國在五代十國期間和日本中世紀的情形确有若幹相似之處。
這樣的情形是好還是不好?傳統的曆史家一緻以“僭竊交興,稱号紛雜”的評語概括綜叙這一時期,亦即以其缺乏可資尊敬的中樞權威為可恥,以緻“犯人、匪盜與負販”也能稱王稱帝,而笃行謹慎之士反倒沒有出路。
當時賦稅之高也常被指摘。
然而這些作家卻沒有看出,當政府之重心移到省級單位之後,行政上便更能注重到地方實情。
且就财政上說,免除了兩層政府的開銷,可以使費用大為節省。
因此獲得最大裨益者,即為長江以南地區。
當時此區大緻保持了和平,稱王的各地區首長于是約為婚姻,在地方有災荒時他們也互相接濟。
同時本地的開發,也次第展開,有如馬家在今日之湖南,便使茗茶成為一種輸出品,錢家在浙江大開水利;王家在福建充分提倡國際貿易。
這些成就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官僚組織可能勝任愉快的。
他們免不了要将注意力放在經濟上效能最落後的方面去,以保持全面的均衡,由是免除了地區間的摩擦。
【面對半遊牧民族的挑戰】 可是盡管如此,一個分裂的中國也使北方的國防沒有保障。
公元九三六年,仍在此間所述之分裂階段内,這五個短朝代中的一個帝王和契丹定約。
這契丹乃是一種半遊牧民族,發源于中國之東北。
石敬瑭向外乞援之情事沒有長久的曆史意義,可是他付出的代價則意義深遠。
九三六年的協定割燕雲十六州予契丹,包括了長城以南一線的領土,連今日的北京在内。
從此北方門戶洞開,影響中國四百年。
中國人這才領會到遊牧民族與以前的不同,他們已有相當的農業經驗。
今後他們将所割受之地當作一種訓練場所,使從正北及東北而來的經理者熟練于管制大量從事農業的人口,而造成了繼續向南發展的态勢。
宋朝之興起可視為對這挑戰的一種反應。
以前實際上各自為政的地區首長已不斷地提高他們軍隊的素質,也不斷加強地區上财政的統治,但直至宋朝,才将他們歸并統一起來。
趙家王朝雖說在名義上仍号召大一統的帝國,但在某些方面卻具有民族國家作風。
尤其在團結南方以對付北方時,它是站在一種帶競争性的立場上。
公元九六○年之春,當時趙匡胤是五代十國中最後一個短朝代──周的統軍之将,他的軍隊宿營于陳橋驿(這地方是一座小市鎮,距國都開封隻有一段很短的距離)。
某一天淩晨他被部下将士驚醒,他們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就擁立為天子。
軍士擁立的情事曾發生于五代十國的時期,也曾在西方發生于羅馬帝國,可是趙匡胤與衆不同。
自唐代衰亂以來各地區強人所發動的種種運動,當中非無聯系與協定,有了趙匡胤才使其集結起來,最後使之構成一種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
全中國曆史中再無另一朝代是在相似的情形下出生。
當趙率軍回開封時,取周而代之的工作毫不費力的完成。
新朝代之主,了解分裂的中國不能與北方的強鄰作對,放棄了當初北伐契丹的計劃。
此後趙匡胤即以收并南方自主之國為職志。
長江中遊于公元九六三年取得,今日之四川于九六五年取得,廣州于九七一年取得。
今日之浙江與福建則不在他統一的疆域之内,直到他的弟弟趙光義嗣位之後才接收過來。
趙匡胤力所能及的地方,中央集權的措施執行得既輕快也徹底。
新皇帝的機警,不走極端,對錢财上的大方,使他的籌謀容易兌現。
登極之後才一年半,趙匡胤和擁他為帝的起事諸将談判,讓他們自請退役,皇帝則賜給他們豐厚的報酬與名譽官銜,于是足以動搖皇位的“黃袍加身”喜劇不緻另覓主角而重演了。
宋朝的軍隊分為三級。
最高為“禁軍”,次為“廂兵”,再次則為“鄉兵”。
上層的隊伍經常吸收下層之優秀人員而将本身不及格之人員淘汰給他們。
過去軍閥割據的重點改為文官鎮守,并且規劃了每三年一巡調的例規。
稅收也改由文官接收管理,以前的帳目收據經過極詳細的審核。
公元九六五年的诏令:凡諸州支度經費外,所有金帛都送中央。
于是所有的金櫃庫房的積蓄,不時發送開封,使該處成為全世界最顯著的内陸港口之一。
為了遣送這些物資,全國劃為六個财政區域,每區稱為一“路”。
由一個“轉運使”掌管。
他們“歲行所部,檢察儲積,稽考帳籍,凡吏蠹民瘼,悉條以上達”。
趙光義在位期間(在公元九七六─九九七年),據說倉庫内存雨衣和帳幕的材料“數萬段”損破,顯示當日财富集中,開封所控制的物資之豐富,可能全世界無出其右。
【宋代不振的原因】 可是縱有以上的準備,趙宋在中國曆史上還是成為一軟弱的朝代,它的軍旗從未在北方草原地帶展開過,更用不著說向東北或西北角延伸到中亞的腹地裡去了。
它也從沒有像漢、唐一樣,占領今日越南之一角。
要是不怕說得過于簡單的話,我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