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曆史向側面進出

關燈
原文物則需要時日罷了。

     【佛教的普遍影響】 當時人對道教再度感到興趣與對佛教之沉醉,有擴大中國知識視野的功效,其影響所及,曆時幾百年,隻是沒有為人注意罷了。

    儒教乃是一種社會的紀律,在紛亂的時代其用處很小,文士乃尋覓另外的途徑。

    公元三世紀之後半期,當時所謂的“竹林七賢”表彰著一時風氣。

    此七賢為一叔一侄,和他們的五個摯友。

    劉伶以驢車載酒,随從的一個仆人則荷鋤随之,他叮囑仆人,“死便埋我”。

    放蕩不羁并不是他們的全部宗旨。

    事實上,他們也在晉朝做官,阮籍尚為步兵校尉,嵇康為中散大夫,被司馬昭所殺。

    他們所反對的乃是當日的儀飾和做作,而希望在道家的純真和渾然一體的觀念裡得到解放。

     中國之接受佛教,當中有一段周折。

    從其多方面廣被接受和招緻反對派的攻擊,可以想見其影響之深遠。

    在現代以保衛中國的“理性”與“真實”自居者中,包括胡适先生,他覺得這種由外輸入的宗教,注重來生再世,把上天說成三十三級,而地獄也有十八層、實在是可歎。

    可是另有欣賞佛教思想對中國人士有引導之功效者,則又指出:即便是“因果”(羯磨,karma)這一觀念,也要求中國人多在自然法規的範疇裡再三思維,注重每一種事物的前因後果,不要都像漢代思想家一樣,完全沉湎于對稱與均衡,把各種道德行為硬比作音符與波長。

    總而言之,派遣僧徒到異域取經與大開門庭歡迎遠方來訪之沙門大師,其裨益遠逾于“拯救靈魂”。

    這是一種文化上的接觸,其用途及於哲學、文學、教育、科學、音樂、雕刻、油畫和建築。

    有些學者尚指出,在翻譯梵文經典時,中國學者自此掌握了音韻上的原則,有助于此後唐詩發揚光大。

    其影響之所及如此廣泛,最近若幹中國之刊物乃指出“佛教是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曆史學家雷海宗甚至提出:自公元三八三年亦即淝水之戰後,中國文化便進入了“鞑靼佛教”的階段。

     佛教之于中國,無孔不入,影響到生活的各個層面,旅遊者可以自雲岡、龍門和敦煌各處石窟參觀時得到這種印象。

    初看起來,這些窟洞在沙岩壁上以蜂窩式鑿成,不容易令人産生好感,其感動觀者之處尚待進入石窟之後。

    每處佛像之多,均以萬計。

    其最高大者在雲岡,耳長即九呎;其小者全部身長則不逾一吋。

    不大不小之間有如人身長短者亦不計其數。

    室内尚有壁畫:彩色像畫在石窟頂上、柱上之浮雕和壁穴的全身雕像。

    以上三處之經營,均開始于魏晉南北朝中國分裂之際。

    可是敦煌在絲綢之路上,在以後各代的繼續發展較其他兩處完整。

    觀光者可以看出千多年來佛教美術的進展。

    龍門的經營有唐代的工程,即使是雲岡初創于五世紀的雲岡石窟,内中一項工程即前後經營達四十年。

    宗教題材之外,也有通俗故事和曆史故事。

    經過藝術家安排之後,出現而為臉上的獰笑、手指尖的戰栗和緊張的筋肉。

    學曆史者周遊之後,可從此得知古代的衣飾、紡織品的設計、樂器式樣,甚至人種學上的面目。

    龍門有一窟構成于公元五七五年,壁上有當日全部的草藥單方。

     可是這些石窟看似各随己意的構成,而無全面的設計,也缺乏統一的尺寸。

    雖說有些設計,有皇帝皇後的資助,以替父母祈福而替本身争光,然其構造卻擺在風吹雨打的壁上,所以令人屏息的壯觀同時也是滿目瘡痍的,有如夢呓。

    這和法國亞眠(Amiens)和沙特(Chartres)教堂門前“石刻聖經”之整饬成為一種尖刻的對照。

    雖然如此,露天博物館也真能表現佛教的性格,此乃一種在野之人的宗教,不藉宗派的力量而能及于細民。

    它的神學宗旨,不必有待于苦修,可以立即發生頓悟之功效。

    同時它也可以為知識分子作為形而上思考的一種題材。

    它之五花八門也确曾使中國曆代帝王在長時間内感到棘手。

    他們都希望利用佛教對全民的吸引力作為自己行政之工具,又怕它針對于來生再世的重點,如果經過一度提倡,足為社會的紀律而成為儒教者的一種牽制。

     【失落的三個多世紀】 這分裂的期間是否成了中國曆史裡“失落的三個多世紀”?其答案因各人觀點而定。

    此時曆史的成分,缺乏向心的綜合,卻向側翼大幅度的進出。

    自公元二二○年後漢之覆亡至五八九年隋朝的統一,當中的史迹并未缺乏邏輯,其衍變也絕非少數人物的賢愚不肖,有如過去的曆史家之盡情褒貶,以及戲劇家之将他們的面孔塗白敷黑等所能概括。

     以上我們已将曆史上之負面因素指出,下一章則講到重新統一的過程。

    隻是到此讓我再提及公元二八○年晉朝之入南京,當時的統一,不過昙花一現,無乃一種幻覺。

    至九世紀劉禹錫所作的詩,提及此事,才能因為有了曆史的縱深,将當日的情景看得更真切。

    劉詩抄錄于次: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遍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