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兵馬俑的幕後
關燈
小
中
大
其下端粗率而無從成長發展,以日後标準看來尤其如此。
直到最近中國仍缺乏一種司法體系,具有實力及獨立性格一如西方,其原因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
儒家的法律使法律不離家族觀念,将法律與情感及紀律混淆,法家之法實為最方便的行政工具,但在其他方面則一無可取。
古代曆史家更指出,秦國與他國競争統治中國時得到地理之便。
它的東方為山川所阻塞,秦人可以開關迎敵,對方卻無法來去自由的出入秦境。
秦之西南的土著文化程度低,可以任意吸收吞并。
戰國之争雄,以統一為最後目标,外圍之雄著重長久之計,必較中央諸國占優勢,因中央諸國不斷的為彼此間的糾紛、龃龉、陰謀、伎倆所眩惑也。
直到最後幾十年内各國要對付秦的攻勢,才圖謀互相結盟。
一般很少提及,秦國實際上得到經濟落後的好處。
經濟落後才能強調農業一元,動員起來,專一雷同,内部的凝聚力也強。
這時期仍是以數量取勝的時期,軍事技術大緻在平衡狀态,沒有一個交戰國因為質量上的優勢而使戰局改觀。
【秦始皇的統一大業】 秦始皇帝的功業與他的先驅者所采取的策略相同。
标準戰法為不斷的蠶食敵土,繼之以武裝移民。
秦國的戰略家要求有潛勢之對方将邊界上重要的防禦工事和堡壘銷毀。
有時毫不猶疑的屠殺敵境壯丁,以減低其作戰能力。
外交攻勢著重于摧毀敵國間的聯絡,使他們的抵抗軟化。
多數情形下,秦軍多在敵境作戰,而保持秦地的完整。
我們相信秦軍經常讓部隊就地征發以取糧于敵。
秦始皇登極之後,好幾次天災流行,而秦軍也趁機發展。
公元前二四四年曾有饑馑,次年蝗蟲為患于中國西部。
公元前二三五年旱災,公元前二三○年及二二八年饑荒又見于紀錄。
然則始皇的戰功也算顯赫,統一之前十年内,敵對的六個國王中有五個成為戰俘,另一個投降。
所有國都全被占領,最後秦軍入燕以威脅齊國北方的側翼。
這一場戰役結束,秦王才自稱皇帝。
統一之後又采取各種鞏固步驟。
六國邊界既廢,全國劃為三十六郡。
所有六國王室和貴族全部被廢,每一個郡有守(等于省長)、尉(等于防區司令)和監(等于監察專員)各一。
中國的文字在戰國時代已有分歧的趨勢,自此以篆為标準。
度量衡的單位也标準化,車軸的長度也随著劃一。
全國有聲望的家室十二萬戶,一律遷居于國都附近,以防止地方力量再起。
除了秦軍所用的兵器外,其他一律沒收銷毀,鑄成十二尊龐大的金人,放置在皇宮之前,以貫徹皇帝的決心,從此中土将永遠不見兵革。
公元前二一三年秦皇下令焚毀若幹書籍。
有一位文學之臣建議仍須尊重傳統的政治,始皇将建議交臣下商讨時,法家丞相李斯提出反駁,要是臣下以古論今,隻有陷國家于不利。
他更主張凡私人教學一律禁止,以杜絕“诽謗”。
由于這次的檢讨才下焚書令,同時也诏令凡在日常語言之中引證古典,或是以古代成例評議刻下的時事,都判死刑。
所焚毀的書籍包括秦以外之曆史、古典作品和諸子百家的哲學,隻有秦廷所載和醫藥、占蔔、農桑等書籍不在焚燒之列。
翌年又有所謂“坑儒”之事。
秦始皇在一般文學之臣以外,也收養了許多占星學家和煉丹的術士,在當日眼光看來,這類人物也算是半吊子的科學家。
當中有兩人由始皇聘任尋求長生藥物,他們沒有覓到藥物,反而散布流言,指斥始皇性情躁急,不符合長壽的條件。
始皇大怒之下令衛士在都城裡挨戶搜索。
上述兩個人物迄未尋獲,可是被捕者有四百六十人,他們或是與這兩人有交往,或是在賣弄相似的方術。
最後這四百多人全被活埋。
【秦始皇的評價】 傳統的中國曆史家一向在褒貶品評人物。
在臨到秦始皇頭上時則覺得題材之大,牽涉之多,不容易随便處置。
他的殘酷無道達到離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譴責?可是他統一中國的工作,用這樣長遠的眼光設計,又用這樣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一個思想周密的讀者可能因秦始皇和他的随從的野蠻行徑而感到困惱,可是在另一段文字裡,又為他不斷的努力企圖實現他超過匹夫匹婦所敢于想像的計謀,甚至冒著無限的危險,不折不撓的執行而感動。
曆史記載中的始皇,顯示他虛榮心重,有時尚且行止古怪。
在當日一般情形之下,所述迷信的趨向很可能是事實。
史書中提及他有一次因風受阻而不能渡湘水,歸罪湘君女神作祟,于是遣發三千囚徒,去砍伐山上的樹木以資報複,可見得他在和超自然的力量作對,而不是震惑于超自然的力量。
他以黑色代表帝國之色彩也是超時代的獨創。
從他所樹碑文看來,他除了重視域内長久的和平之外,也極端注重性道德,認為與全民的休戚有關。
他有二十多個兒子和至少十個女兒。
史籍上除了提及他多夫的母親之外,對他一生有關的女子隻字未提。
始皇帝遊曆極為廣泛,他不僅履足于市廛,而且遍曆名山大川,他曾在夜間微服巡行國都之内。
雖說始皇愛征伐,他卻從未統帥三軍。
此外他是一個不畏疲勞的工作者,他預定每天必須過目的竹簡,以重量作
直到最近中國仍缺乏一種司法體系,具有實力及獨立性格一如西方,其原因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
儒家的法律使法律不離家族觀念,将法律與情感及紀律混淆,法家之法實為最方便的行政工具,但在其他方面則一無可取。
古代曆史家更指出,秦國與他國競争統治中國時得到地理之便。
它的東方為山川所阻塞,秦人可以開關迎敵,對方卻無法來去自由的出入秦境。
秦之西南的土著文化程度低,可以任意吸收吞并。
戰國之争雄,以統一為最後目标,外圍之雄著重長久之計,必較中央諸國占優勢,因中央諸國不斷的為彼此間的糾紛、龃龉、陰謀、伎倆所眩惑也。
直到最後幾十年内各國要對付秦的攻勢,才圖謀互相結盟。
一般很少提及,秦國實際上得到經濟落後的好處。
經濟落後才能強調農業一元,動員起來,專一雷同,内部的凝聚力也強。
這時期仍是以數量取勝的時期,軍事技術大緻在平衡狀态,沒有一個交戰國因為質量上的優勢而使戰局改觀。
【秦始皇的統一大業】 秦始皇帝的功業與他的先驅者所采取的策略相同。
标準戰法為不斷的蠶食敵土,繼之以武裝移民。
秦國的戰略家要求有潛勢之對方将邊界上重要的防禦工事和堡壘銷毀。
有時毫不猶疑的屠殺敵境壯丁,以減低其作戰能力。
外交攻勢著重于摧毀敵國間的聯絡,使他們的抵抗軟化。
多數情形下,秦軍多在敵境作戰,而保持秦地的完整。
我們相信秦軍經常讓部隊就地征發以取糧于敵。
秦始皇登極之後,好幾次天災流行,而秦軍也趁機發展。
公元前二四四年曾有饑馑,次年蝗蟲為患于中國西部。
公元前二三五年旱災,公元前二三○年及二二八年饑荒又見于紀錄。
然則始皇的戰功也算顯赫,統一之前十年内,敵對的六個國王中有五個成為戰俘,另一個投降。
所有國都全被占領,最後秦軍入燕以威脅齊國北方的側翼。
這一場戰役結束,秦王才自稱皇帝。
統一之後又采取各種鞏固步驟。
六國邊界既廢,全國劃為三十六郡。
所有六國王室和貴族全部被廢,每一個郡有守(等于省長)、尉(等于防區司令)和監(等于監察專員)各一。
中國的文字在戰國時代已有分歧的趨勢,自此以篆為标準。
度量衡的單位也标準化,車軸的長度也随著劃一。
全國有聲望的家室十二萬戶,一律遷居于國都附近,以防止地方力量再起。
除了秦軍所用的兵器外,其他一律沒收銷毀,鑄成十二尊龐大的金人,放置在皇宮之前,以貫徹皇帝的決心,從此中土将永遠不見兵革。
公元前二一三年秦皇下令焚毀若幹書籍。
有一位文學之臣建議仍須尊重傳統的政治,始皇将建議交臣下商讨時,法家丞相李斯提出反駁,要是臣下以古論今,隻有陷國家于不利。
他更主張凡私人教學一律禁止,以杜絕“诽謗”。
由于這次的檢讨才下焚書令,同時也诏令凡在日常語言之中引證古典,或是以古代成例評議刻下的時事,都判死刑。
所焚毀的書籍包括秦以外之曆史、古典作品和諸子百家的哲學,隻有秦廷所載和醫藥、占蔔、農桑等書籍不在焚燒之列。
翌年又有所謂“坑儒”之事。
秦始皇在一般文學之臣以外,也收養了許多占星學家和煉丹的術士,在當日眼光看來,這類人物也算是半吊子的科學家。
當中有兩人由始皇聘任尋求長生藥物,他們沒有覓到藥物,反而散布流言,指斥始皇性情躁急,不符合長壽的條件。
始皇大怒之下令衛士在都城裡挨戶搜索。
上述兩個人物迄未尋獲,可是被捕者有四百六十人,他們或是與這兩人有交往,或是在賣弄相似的方術。
最後這四百多人全被活埋。
【秦始皇的評價】 傳統的中國曆史家一向在褒貶品評人物。
在臨到秦始皇頭上時則覺得題材之大,牽涉之多,不容易随便處置。
他的殘酷無道達到離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譴責?可是他統一中國的工作,用這樣長遠的眼光設計,又用這樣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一個思想周密的讀者可能因秦始皇和他的随從的野蠻行徑而感到困惱,可是在另一段文字裡,又為他不斷的努力企圖實現他超過匹夫匹婦所敢于想像的計謀,甚至冒著無限的危險,不折不撓的執行而感動。
曆史記載中的始皇,顯示他虛榮心重,有時尚且行止古怪。
在當日一般情形之下,所述迷信的趨向很可能是事實。
史書中提及他有一次因風受阻而不能渡湘水,歸罪湘君女神作祟,于是遣發三千囚徒,去砍伐山上的樹木以資報複,可見得他在和超自然的力量作對,而不是震惑于超自然的力量。
他以黑色代表帝國之色彩也是超時代的獨創。
從他所樹碑文看來,他除了重視域内長久的和平之外,也極端注重性道德,認為與全民的休戚有關。
他有二十多個兒子和至少十個女兒。
史籍上除了提及他多夫的母親之外,對他一生有關的女子隻字未提。
始皇帝遊曆極為廣泛,他不僅履足于市廛,而且遍曆名山大川,他曾在夜間微服巡行國都之内。
雖說始皇愛征伐,他卻從未統帥三軍。
此外他是一個不畏疲勞的工作者,他預定每天必須過目的竹簡,以重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