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亞聖與始皇

關燈
心盡力做到理想上的境界,同時上級也不時向下級施加壓力。

    及至最後真是力不從心隻好任其不了了之。

    中國政治思想家受官僚主義影響,經常重視形式,超過實質,可算其來有自了。

    年久月深,當初技術上的需要,日後也就被認為是自然法規之一部。

     周公另一創制是将封建與宗法關系結為一體。

    每個諸侯的疆域内,必有宗廟,它成為地區上神聖之殿宇,其始祖被全疆域大衆供奉,保持著一種準親屬的關系(所以時至今日,很多中國人的姓氏,源出于當日部落國家的名号)。

    在領域内不僅公侯伯子男的名位世襲,即主持國政的卿及大夫也仍由指定的世系所把持,他們在周朝成立時,即各在領地内擁有地産。

    他們也兼有軍事領導權。

    在周朝的前期,世襲的武士兼統治階層,與一般人衆有别。

     周朝全國的耕地據說構成一種“井田制度”。

    一“井”,包括約四十英畝方整的土地,每邊各以三分,割成九個等方塊,每塊約四個半英畝。

    八家農戶各耕耘外圍的八塊方地,并共同耕種當中一塊“公地”,亦即公侯所領之地。

    這樣的安排,不必全照規定一成不變的辦到,卻好像已在廣大的區域内施行。

    顯然當日農民認為在中央地區無代價的工作,有如一種公衆的義務。

    流傳所及,今日中文字裡公衆之“公”也與公侯之“公”無别。

     〔圖〕“井田制度”是“間架性設計”的代表。

    間架性設計是來自标準化的要求,這種方式影響此後三千年的中國政治。

    它意謂著國家和社會結構是可以人為地創造出的,同時也導緻上層設計的形式遠比下層運作的實質更為重要的統治習慣。

     說是周朝創造了封建制度,并不言過其實。

    事實上周人藉著封建,廣泛地推行了農業。

    因為封建又與宗法相連,才保持了全局的穩定性。

    這後來被稱為“儒教”的和平共存的原則,日後被孔子一再稱頌,而将它歸功于文王和周公。

    以上一再提及的注重形式超過實際,又盡力于儀節的種種特性也與以農立國的中國結下幾千年的不解之緣。

    這也就是說周朝統治中國達八百年,不可能沒有留下永久的影響。

    有時即使曆史家也很難區分究竟某種特色是周之性格抑是中國人之性格。

     【春秋與戰國】 可是周朝王室在一個廣大的疆域内作為多數農業小國家的宗主,實際上保持著發号施令的力量,不過約二百五十年。

    最初的世紀内,新耕地不斷開拓,“蠻夷戎狄”逐漸自漁獵生活改為耕耘,周朝責成他們進貢,朝廷對各種争端的仲裁也頗有力量。

    隻是在公元前八世紀或甚至還要早時,以上種種積極因素逐漸失效。

    公元前七七一年,國都西安被入侵的戎人毀滅,國王被殺。

    王子東遷,以後的周朝在曆史上稱為東周,從此政治上長期衰退,直到周的領域全被秦國吞并,而秦最初也是向周臣服之國。

     傳統上東周又被分為兩個階段。

    可是兩段之間,并不銜接。

    自公元前七二二年至公元前四八一年為“春秋時代”。

    公元前四○三年至公元前二二一年為“戰國時代”。

    如此稱呼,純系根據兩部曆史書籍而來。

    《春秋》是魯國的史書,以春去秋來的方式記載前一階段的重要事迹。

    《戰國策》是一部不具作者姓名的著作,片段叙述秦統一之前約一百八十二年各國間的軍事與外交,兩書各有獨到精采之處。

     在這兩階段間,中國社會産生了一種革命性的變化,衍進了好幾世紀才成定局。

    周朝的組織是使一切事物按照固定的方式維持一成不變的關系,可是人口激增之後,環境更變,這種安排已無法維持。

    原來各國間的無人地帶,此時已不存在,各國當面接觸之後沖突時起。

    外交問題,也影響到内政。

    周王本身靠自有的地盤繼持他的軍事實力,喪失了這領域之後,對諸侯的仲裁也鮮有成效,更使王室窘迫的則是各國的進貢也告終止。

     可是全部經過,并不是隻有衰退和今不如昔。

    很顯然的,社會的流動性起先使貴族間的等級不容易保持,繼之則連貴族與平民間的界限也被沖破。

    生産增加,銅錢開始流行,教育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