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臘雪寒梅
關燈
小
中
大
們得做我們該做的事。
”結果相命婆把我的生肖從鼠改成狗,生年也從1900年改成1898年,然後宣布這門親事是天作之合。
我家人把這消息送到徐家,略而不提我的生肖被篡改的事。
一個星期以後,徐家把象征婚姻堅貞不渝的一對鴛鴦送到我家門口,家人接受了這份禮。
這就是正式訂婚了。
圍繞在我婚姻中的不幸,是我這一生的一大未解之謎。
我始終納悶,那個相命婆在把我的生肖改成狗以前,到底從相命圖上看到了什麼噩運?她事前就知道我們會離婚嗎?而且我從來都沒搞懂,為什麼相命婆幫大姐算命的時候,媽媽聽了她的話,輪到給我算命的時候,媽媽就沒聽,難道她認為我嫁給一個不适合的對象沒關系?徐志摩和我不顧相命婆的不祥預測而結婚,是命運使然嗎? 我不敢說人逃脫得了命運。
看看我大姐的遭遇吧。
誰曉得呢?說不定她的相命圖上有個陰魂不散的鬼呢。
媽媽又單獨向相命婆請教過一次意見以後,結婚日期就定在一年半以後,也就是1915年11月。
根據中國傳統,徐志摩和我要到那天才會第一次見面。
徐家希望等到徐志摩中學畢業以後再舉行婚禮。
我還有一年半才畢業,然後要再等一年,才會拿到小學師資證書。
可是徐家和我父母都不把我上學的事放在心上。
我父母告訴我馬上退學準備婚禮的時候,徐家也沒表示任何意見。
“女孩子家讀不讀書無所謂。
”他們說,“女孩子家活着就是為了結婚,你得留在家裡準備接受命運的安排。
” 我喜歡學校,而且我知道徐志摩很有學問,所以我想把書念到我結婚那天為止。
我花了好長的時間才說服我父母讓我再回學校一年。
他們答應我回去的主要理由,是讓大姐在二十五歲生日以前(還有些年頭)有事情可忙;而且除非我也上學,否則大姐不願意去學校。
在定親之後、結婚以前,我又回學校上了一整年的課,不幸的是,老師變得懶得管我,要是我答錯問題,也不想費心糾正我。
我記得,連教學嚴格、一度把我視為得意門生之一的算學老師,和我說起話來都是一副教我什麼都無所謂的調調。
他曉得我會很快離開學校。
因為學生們總是訂婚以後就退學了,我是極少數幾個訂了婚還返校讀書的人之一。
我想,許多女孩會被送到我們學校,隻是為了讓家人可以說他們的女兒讀過書、受過教育罷了。
事實上,同學裡沒有一個繼續完成學業變成老師的。
我們都嫁人去了。
我9月離開學校回到家裡,距我結婚的日子還有兩個月時間。
自從四哥由日本回國以後,我們家的經濟狀況大為改善,雖然我不認為我有必要這麼早結婚,可是因為程序差不多在一年以前就已經展開,所以想躲也躲不掉了。
六哥被派去歐洲監督嫁妝的采購。
四哥斷定,紅木或是烏木制的中式家具做我的嫁妝還不夠。
當時上海最有錢的中國人,也就是那些與通商港埠的外國人打交道而緻富的人,家裡和辦公室都有西式家具。
六哥帶回來的一些家具,看起來好像直接從專門介紹洋貨風尚的雜志上面跑出來的一樣,包括一張鼓鼓的沙發,一張帶墊腳凳的扶手椅,一座玻璃陳列櫃,還有一張帶五個大抽屜、尺寸适合高大西方人的櫥櫃。
我的嫁妝體積大到我沒法子帶着整批東西到硖石。
事實上,裡頭的家具多到連一列火車都塞不進去,結果六哥不得不從上海用駁船送過去。
運送嫁妝是件艱巨的工作。
家具一到硖石,還得一件件搬着穿過鎮上的大街,目的是炫耀徐家新娘的财産。
六哥雇了幾名特别的差役負責搬運。
他們在箱子裡擺滿刺繡亞麻織品,在玻璃櫃裡放滿精緻瓷器,給餐桌鋪上上等亞麻桌布,又擺上雙人份的碗、盤、茶杯、湯匙、筷子,甚至還放了一隻插着一朵紅花的花瓶。
然後,他們用最好的紅絲綢把精緻的餐具綁在桌上,好讓搬運工擡着這些依照徐志摩和我将來使用方式布置的嫁妝穿過大街。
硖石從沒發生過這種規模的大事,我的嫁妝從駁船搬出來的時候,鎮上的人都排列在街道兩旁啧啧稱奇。
六哥一路上跟着家具走。
他是第一個踏上硖石的張家人,一到那兒就寄了封信告訴爸爸媽媽,說徐家是“豬群裡的一頭牛”。
意思是,徐家的确有錢,而且受鎮民尊敬。
我們也大大舒了口氣。
曾經我們唯一确知的是:徐志摩寫了篇好文章。
六哥回南翔以後,我們對我未來的婆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徐家在硖石住了好幾代,我未來的公公是個極為成功的企業家,鎮上的人都稱他“硖石巨子”,因為他好像什麼生意都做。
他有一座發電廠、一個梅醬廠、一間絲綢莊,在上海還有一家小錢莊,又是硖石商會會長。
跟我們家不一樣,徐家從沒碰到過經濟上的困窘。
至于我未來的丈夫是個什麼樣的人,六哥目光炯炯地說,他才氣縱橫,前途無量。
徐志摩從四歲起就開始跟着一位私聘名師學古文,而且很早就表現出在這方面可堪造就。
他十一歲進入一所教授西洋學科的新式中學就讀,同學都叫他“神童”,他也因優異的學業成績當上班長。
六哥說,徐志摩的志向和氣魄都不同凡響。
他十五歲的時候已俨然是個成人學者,用人都畢恭畢敬地喊他“少爺”,也就是他們的“小主人”。
他從杭州府中畢業後,他父母希望他到北京讀幾年大學,再到國外深造,以備将來回國後到政府或他父親待的金融界謀出路。
當然,我很高興聽到這消息。
我以為自己嫁了個和我哥哥一樣思想先進卻不失傳統,擁有一套堅定價值觀的男子。
我期許他負笈海外,回國以後在政府部門裡謀得一官半職,光宗耀祖。
我本來應該跟着和嫁妝規模一樣盛大的送親隊伍到硖石,可是六哥認為那樣太危險。
鎮上的人為
”結果相命婆把我的生肖從鼠改成狗,生年也從1900年改成1898年,然後宣布這門親事是天作之合。
我家人把這消息送到徐家,略而不提我的生肖被篡改的事。
一個星期以後,徐家把象征婚姻堅貞不渝的一對鴛鴦送到我家門口,家人接受了這份禮。
這就是正式訂婚了。
圍繞在我婚姻中的不幸,是我這一生的一大未解之謎。
我始終納悶,那個相命婆在把我的生肖改成狗以前,到底從相命圖上看到了什麼噩運?她事前就知道我們會離婚嗎?而且我從來都沒搞懂,為什麼相命婆幫大姐算命的時候,媽媽聽了她的話,輪到給我算命的時候,媽媽就沒聽,難道她認為我嫁給一個不适合的對象沒關系?徐志摩和我不顧相命婆的不祥預測而結婚,是命運使然嗎? 我不敢說人逃脫得了命運。
看看我大姐的遭遇吧。
誰曉得呢?說不定她的相命圖上有個陰魂不散的鬼呢。
媽媽又單獨向相命婆請教過一次意見以後,結婚日期就定在一年半以後,也就是1915年11月。
根據中國傳統,徐志摩和我要到那天才會第一次見面。
徐家希望等到徐志摩中學畢業以後再舉行婚禮。
我還有一年半才畢業,然後要再等一年,才會拿到小學師資證書。
可是徐家和我父母都不把我上學的事放在心上。
我父母告訴我馬上退學準備婚禮的時候,徐家也沒表示任何意見。
“女孩子家讀不讀書無所謂。
”他們說,“女孩子家活着就是為了結婚,你得留在家裡準備接受命運的安排。
” 我喜歡學校,而且我知道徐志摩很有學問,所以我想把書念到我結婚那天為止。
我花了好長的時間才說服我父母讓我再回學校一年。
他們答應我回去的主要理由,是讓大姐在二十五歲生日以前(還有些年頭)有事情可忙;而且除非我也上學,否則大姐不願意去學校。
在定親之後、結婚以前,我又回學校上了一整年的課,不幸的是,老師變得懶得管我,要是我答錯問題,也不想費心糾正我。
我記得,連教學嚴格、一度把我視為得意門生之一的算學老師,和我說起話來都是一副教我什麼都無所謂的調調。
他曉得我會很快離開學校。
因為學生們總是訂婚以後就退學了,我是極少數幾個訂了婚還返校讀書的人之一。
我想,許多女孩會被送到我們學校,隻是為了讓家人可以說他們的女兒讀過書、受過教育罷了。
事實上,同學裡沒有一個繼續完成學業變成老師的。
我們都嫁人去了。
我9月離開學校回到家裡,距我結婚的日子還有兩個月時間。
自從四哥由日本回國以後,我們家的經濟狀況大為改善,雖然我不認為我有必要這麼早結婚,可是因為程序差不多在一年以前就已經展開,所以想躲也躲不掉了。
六哥被派去歐洲監督嫁妝的采購。
四哥斷定,紅木或是烏木制的中式家具做我的嫁妝還不夠。
當時上海最有錢的中國人,也就是那些與通商港埠的外國人打交道而緻富的人,家裡和辦公室都有西式家具。
六哥帶回來的一些家具,看起來好像直接從專門介紹洋貨風尚的雜志上面跑出來的一樣,包括一張鼓鼓的沙發,一張帶墊腳凳的扶手椅,一座玻璃陳列櫃,還有一張帶五個大抽屜、尺寸适合高大西方人的櫥櫃。
我的嫁妝體積大到我沒法子帶着整批東西到硖石。
事實上,裡頭的家具多到連一列火車都塞不進去,結果六哥不得不從上海用駁船送過去。
運送嫁妝是件艱巨的工作。
家具一到硖石,還得一件件搬着穿過鎮上的大街,目的是炫耀徐家新娘的财産。
六哥雇了幾名特别的差役負責搬運。
他們在箱子裡擺滿刺繡亞麻織品,在玻璃櫃裡放滿精緻瓷器,給餐桌鋪上上等亞麻桌布,又擺上雙人份的碗、盤、茶杯、湯匙、筷子,甚至還放了一隻插着一朵紅花的花瓶。
然後,他們用最好的紅絲綢把精緻的餐具綁在桌上,好讓搬運工擡着這些依照徐志摩和我将來使用方式布置的嫁妝穿過大街。
硖石從沒發生過這種規模的大事,我的嫁妝從駁船搬出來的時候,鎮上的人都排列在街道兩旁啧啧稱奇。
六哥一路上跟着家具走。
他是第一個踏上硖石的張家人,一到那兒就寄了封信告訴爸爸媽媽,說徐家是“豬群裡的一頭牛”。
意思是,徐家的确有錢,而且受鎮民尊敬。
我們也大大舒了口氣。
曾經我們唯一确知的是:徐志摩寫了篇好文章。
六哥回南翔以後,我們對我未來的婆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徐家在硖石住了好幾代,我未來的公公是個極為成功的企業家,鎮上的人都稱他“硖石巨子”,因為他好像什麼生意都做。
他有一座發電廠、一個梅醬廠、一間絲綢莊,在上海還有一家小錢莊,又是硖石商會會長。
跟我們家不一樣,徐家從沒碰到過經濟上的困窘。
至于我未來的丈夫是個什麼樣的人,六哥目光炯炯地說,他才氣縱橫,前途無量。
徐志摩從四歲起就開始跟着一位私聘名師學古文,而且很早就表現出在這方面可堪造就。
他十一歲進入一所教授西洋學科的新式中學就讀,同學都叫他“神童”,他也因優異的學業成績當上班長。
六哥說,徐志摩的志向和氣魄都不同凡響。
他十五歲的時候已俨然是個成人學者,用人都畢恭畢敬地喊他“少爺”,也就是他們的“小主人”。
他從杭州府中畢業後,他父母希望他到北京讀幾年大學,再到國外深造,以備将來回國後到政府或他父親待的金融界謀出路。
當然,我很高興聽到這消息。
我以為自己嫁了個和我哥哥一樣思想先進卻不失傳統,擁有一套堅定價值觀的男子。
我期許他負笈海外,回國以後在政府部門裡謀得一官半職,光宗耀祖。
我本來應該跟着和嫁妝規模一樣盛大的送親隊伍到硖石,可是六哥認為那樣太危險。
鎮上的人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