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臘雪寒梅
關燈
小
中
大
我十一歲的時候(早在我與男孩約會或親吻之前),曾經夢見一名留着棕色卷發的年輕白人走進我房間。
他大步走向我坐的躺椅,擁我入懷,以柔軟豐潤的吻環抱着我。
我把自己交付給他,熱烈地回吻。
接着,心裡起了某些變化。
我鼓起全副自制力,堅定地将他推向房門。
“不行,我非嫁給華人不可。
”我說。
夢醒之時,我兩頰泛紅,神智大清。
此後,腦際再三萦繞着與那白人親吻的一幕,那讓我抛開一切、獲得解放的一刻。
與他擁吻是多麼令人心曠神怡啊!我十一歲的想象世界從未經曆過這樣的自由和喜樂。
雖然我并未停駐在夢境的另外一面,而是把那男子推開,卻已然感受到那種沖突。
我一向認為爸媽十分新潮,他們的朋友都不是華人,說起英語字正腔圓。
可是,我在成長的過程中,卻從他們身上接收到我應該設法嫁給華人的訊息。
每當我欣賞家中一些字畫,或是溫柔地拭去客廳裡幾件東方家具上的灰塵時,爸就會說:“等有一天你媽和我都去了,這件東西就給你&hellip&hellip如果你嫁給華人的話。
”他進一步解釋混血和純正血統的問題,把人說得像狗一樣。
為了繼承張家血統,生出純正的華裔小孩,我非嫁給華人不可。
每次爸講到血統和種族純淨的事情,媽就會不自在地咯咯笑,安慰道:“别聽你爸的,你愛誰就嫁誰吧!” 不過,媽可從來沒說過我們家小孩“不應該”和華人結婚。
我相信她期望看到兩全其美的結局:我們的結婚對象既是我們所愛之人,又正好是華人。
我們,指的是我哥哥和我本人,姐姐自從早年迷上《無敵金剛》(TheSixMillionDollarMan)中的大明星李·梅傑斯(LeeMajors)和其他美國演員之後,就把自己排除在非華人不嫁的行列之外了。
“她真是沒指望喽。
”爸對于姐姐嫁給華人的可能性下了這樣的評語。
所以,家裡兩個女孩當中,就剩我能繼承張家血統,生下純正的中國小孩,不讓我們的血統和任何非華裔人士相混。
爸媽總是說,“價值觀接近”是維系他們婚姻的關鍵。
我在成長的過程中,從未真正了解他們說這話的意思。
就我所知,爸媽之間的差異頗大。
雖然兩人都才智雙全,但是爸處理問題的方法是慢條斯理、深思熟慮,媽卻是速戰速決、全憑直覺。
爸生起氣來好像掀起一陣狂風驟雨,十分鐘後就忘了;媽卻會生上幾天,甚至幾個星期的悶氣。
爸來自香港和上海這兩大都市,媽出身于中國西部多山的省份貴州,那兒以窮苦和落後著稱。
由于貴州本地不産鹽,所以上海人喜歡開玩笑說:“貴州佬非得在桌上吊塊鹽巴不可,邊吃飯邊看,咂摸滋味兒。
” 縱然有種種差異,他們還是深切分享彼此的價值觀,并在教育我們的過程中,把他們的價值觀傳遞給我們。
舉例來說,為了教導我們守紀律,了解時間的重要性,以及精益求精帶來的好處,爸媽要我們每天練樂器&mdash&mdash我和哥哥彈鋼琴,姐姐拉小提琴。
一星期每練一小時樂器,就可看半個鐘頭電視。
有客人來訪時,爸媽就要求我們表演給他們看。
爸有個生活理論,那就是每件事情都會依循往例進行,碰到某些關鍵時刻才會出現例外,如果沒有适當運用這些時刻,或在這些時刻做明智的抉擇,那個轉捩點就會一去不複返了。
這理論可以應用于規劃職業生涯,追尋精神生活的方向,當然也可以應用于擇偶。
所以,就算我把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Eastwood)和肖恩·康納利(SeanConnery)當作夢中情人(而且暗中喜歡他們的體毛),我始終認為,當那關鍵時刻來臨之際,我還是會做正确選擇。
我會把不是華人的那個家夥推開說:“不行,我非嫁給華人不可。
” 雖然我的确想嫁給華人&mdash&mdash目的在于做個乖女孩,尊重父母的願望&mdash&mdash但我在開始約會的時候,并未限制自己隻與華人交往。
我二十一歲那年深深愛上一位非華裔男子,可是,當我與他斷絕關系,并用夢中那幾個字宣告“我要嫁給華人,好讓我父親高興”的時候,連自己都大吃一驚。
雖然從來沒有人(包括爸在内)這麼要求過我,但我對這種期望的感受太強烈了,以至真的以為如果我做了犧牲,我就會變成更堅強、更幸福、更滿足的人。
然而,我卻覺得自己被撕裂成兩半,比過去更不确定自己可以找誰來愛。
我頭一次聽到我丈夫的名字,是在十三歲那年。
爸爸媽媽在我放假從學校回家的時候,把我叫到客廳,交給我一隻小小的銀質相片盒。
“這是做什麼用的?”我想知道。
他們說,看看他的相片。
我打開盒子,瞧見一張年輕人的照片,他的頭大大的,下巴尖尖的,還戴了副圓圓的金絲邊眼鏡。
爸爸想知道我對照片裡那個人的看法。
我一言不發地蓋上盒子。
自從大姐算過命以後,家人一直期待這一刻的來臨。
我轉向爸爸,小心翼翼地回答:“我沒意見。
” 根據中國當時的傳統,情況就是如此:我要嫁給家人為我相中的男人。
他叫徐志摩,是四哥幫我發掘他的。
四哥在擔任浙江都督秘書的時候,有一部分公務是視察當地學校。
幾個星期以前,他到杭州府中學堂視察的時候,對其中一個學生的作文印象極為深刻。
這篇文章題為《論小說與社會之關系》,将梁啟超的文筆模仿得惟妙惟肖。
梁啟超是當時中國重要的知識分子之一,也是二哥的朋友兼同僚。
四哥後來告訴我,他翻過數百份模拟梁啟超文章的學生作品,但此前沒有一篇捕捉到
他大步走向我坐的躺椅,擁我入懷,以柔軟豐潤的吻環抱着我。
我把自己交付給他,熱烈地回吻。
接着,心裡起了某些變化。
我鼓起全副自制力,堅定地将他推向房門。
“不行,我非嫁給華人不可。
”我說。
夢醒之時,我兩頰泛紅,神智大清。
此後,腦際再三萦繞着與那白人親吻的一幕,那讓我抛開一切、獲得解放的一刻。
與他擁吻是多麼令人心曠神怡啊!我十一歲的想象世界從未經曆過這樣的自由和喜樂。
雖然我并未停駐在夢境的另外一面,而是把那男子推開,卻已然感受到那種沖突。
我一向認為爸媽十分新潮,他們的朋友都不是華人,說起英語字正腔圓。
可是,我在成長的過程中,卻從他們身上接收到我應該設法嫁給華人的訊息。
每當我欣賞家中一些字畫,或是溫柔地拭去客廳裡幾件東方家具上的灰塵時,爸就會說:“等有一天你媽和我都去了,這件東西就給你&hellip&hellip如果你嫁給華人的話。
”他進一步解釋混血和純正血統的問題,把人說得像狗一樣。
為了繼承張家血統,生出純正的華裔小孩,我非嫁給華人不可。
每次爸講到血統和種族純淨的事情,媽就會不自在地咯咯笑,安慰道:“别聽你爸的,你愛誰就嫁誰吧!” 不過,媽可從來沒說過我們家小孩“不應該”和華人結婚。
我相信她期望看到兩全其美的結局:我們的結婚對象既是我們所愛之人,又正好是華人。
我們,指的是我哥哥和我本人,姐姐自從早年迷上《無敵金剛》(TheSixMillionDollarMan)中的大明星李·梅傑斯(LeeMajors)和其他美國演員之後,就把自己排除在非華人不嫁的行列之外了。
“她真是沒指望喽。
”爸對于姐姐嫁給華人的可能性下了這樣的評語。
所以,家裡兩個女孩當中,就剩我能繼承張家血統,生下純正的中國小孩,不讓我們的血統和任何非華裔人士相混。
爸媽總是說,“價值觀接近”是維系他們婚姻的關鍵。
我在成長的過程中,從未真正了解他們說這話的意思。
就我所知,爸媽之間的差異頗大。
雖然兩人都才智雙全,但是爸處理問題的方法是慢條斯理、深思熟慮,媽卻是速戰速決、全憑直覺。
爸生起氣來好像掀起一陣狂風驟雨,十分鐘後就忘了;媽卻會生上幾天,甚至幾個星期的悶氣。
爸來自香港和上海這兩大都市,媽出身于中國西部多山的省份貴州,那兒以窮苦和落後著稱。
由于貴州本地不産鹽,所以上海人喜歡開玩笑說:“貴州佬非得在桌上吊塊鹽巴不可,邊吃飯邊看,咂摸滋味兒。
” 縱然有種種差異,他們還是深切分享彼此的價值觀,并在教育我們的過程中,把他們的價值觀傳遞給我們。
舉例來說,為了教導我們守紀律,了解時間的重要性,以及精益求精帶來的好處,爸媽要我們每天練樂器&mdash&mdash我和哥哥彈鋼琴,姐姐拉小提琴。
一星期每練一小時樂器,就可看半個鐘頭電視。
有客人來訪時,爸媽就要求我們表演給他們看。
爸有個生活理論,那就是每件事情都會依循往例進行,碰到某些關鍵時刻才會出現例外,如果沒有适當運用這些時刻,或在這些時刻做明智的抉擇,那個轉捩點就會一去不複返了。
這理論可以應用于規劃職業生涯,追尋精神生活的方向,當然也可以應用于擇偶。
所以,就算我把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Eastwood)和肖恩·康納利(SeanConnery)當作夢中情人(而且暗中喜歡他們的體毛),我始終認為,當那關鍵時刻來臨之際,我還是會做正确選擇。
我會把不是華人的那個家夥推開說:“不行,我非嫁給華人不可。
” 雖然我的确想嫁給華人&mdash&mdash目的在于做個乖女孩,尊重父母的願望&mdash&mdash但我在開始約會的時候,并未限制自己隻與華人交往。
我二十一歲那年深深愛上一位非華裔男子,可是,當我與他斷絕關系,并用夢中那幾個字宣告“我要嫁給華人,好讓我父親高興”的時候,連自己都大吃一驚。
雖然從來沒有人(包括爸在内)這麼要求過我,但我對這種期望的感受太強烈了,以至真的以為如果我做了犧牲,我就會變成更堅強、更幸福、更滿足的人。
然而,我卻覺得自己被撕裂成兩半,比過去更不确定自己可以找誰來愛。
我頭一次聽到我丈夫的名字,是在十三歲那年。
爸爸媽媽在我放假從學校回家的時候,把我叫到客廳,交給我一隻小小的銀質相片盒。
“這是做什麼用的?”我想知道。
他們說,看看他的相片。
我打開盒子,瞧見一張年輕人的照片,他的頭大大的,下巴尖尖的,還戴了副圓圓的金絲邊眼鏡。
爸爸想知道我對照片裡那個人的看法。
我一言不發地蓋上盒子。
自從大姐算過命以後,家人一直期待這一刻的來臨。
我轉向爸爸,小心翼翼地回答:“我沒意見。
” 根據中國當時的傳統,情況就是如此:我要嫁給家人為我相中的男人。
他叫徐志摩,是四哥幫我發掘他的。
四哥在擔任浙江都督秘書的時候,有一部分公務是視察當地學校。
幾個星期以前,他到杭州府中學堂視察的時候,對其中一個學生的作文印象極為深刻。
這篇文章題為《論小說與社會之關系》,将梁啟超的文筆模仿得惟妙惟肖。
梁啟超是當時中國重要的知識分子之一,也是二哥的朋友兼同僚。
四哥後來告訴我,他翻過數百份模拟梁啟超文章的學生作品,但此前沒有一篇捕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