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用第三戰區的《抗戰紀實》來增訂。
抗戰後期,戰訊發表的技術大有進步,對于作戰部隊的番号也不再隐諱不提;若幹戰鬥的經過,筆者便直接引用,極少增删。
到了後來,筆者才明白輕視官方文書,也是一種僻見,不足為法。
(官書簡明有條理,遠比零亂瑣碎的特寫有價值些。
) 筆者在淞滬戰線随軍二月餘,其後往返于皖南、浙東、贛東一帶;二十七年夏初,往魯南戰場,其後沿隴海線西進,止于洛陽;八日間,轉至長江南岸,與武漢會戰相始終。
二十八年巡行浙閩沿海,冬間歸贛東,小住撫河前線。
二十九年,曆訪桂南、湘北各線;三十年,往來贛閩桂粵之間;三十一年春間,巡遊浙西,迄浙贛戰事發生,複歸贛南,其後小住贛南以迄贛州陷落,乃旅居贛東。
其間,凡所親曆之戰線,身經之戰役,即以個人見聞為經,其他史料為緯;其所未經曆之戰線,則斟酌資料分别經緯,亦有暫填空白以待來日補正者。
這是一部戰史;以四十萬字的篇幅來記叙波瀾壯闊的八年戰事,繁簡輕重之間,如何安排呢?現代的戰争,乃是總體戰,包括“政治”、“外交”、“經濟”、“軍事”及“民衆動員”各部門的全民戰争;因此,這部戰史,并不是一部僅僅記載戰鬥經過的軍事史。
我們隻留出五分之三的篇幅來叙述戰事,其他五分之二,我們要說到戰時的政治、經濟,說到中日戰事在國際上的影響,說到敵僞的政治經濟動态,也說到教育、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演變。
(我們的圖片,也是如此;我們着重其“曆史性”,而不注意其人物的地位;我們看重人物在戰事行程中的生活,一個士兵在崗位上的表演,其重要性過于一個将領的閱兵;我們有着一萬餘幅圖片,就在這個标準之下淘洗出,隻采用了十分之一。
)我們要告訴下一代子孫以偉大的抗戰場面,盡可能避免“英雄觀念”。
我們的戰史,得有别于《聖武志》、《湘軍志》一類崇功頌聖之書,我們要使之成為人民的戰史。
在我們所讀過的戰史之中,《興登堡自傳》該是第一流作品;其書明白樸素,并無繁雜晦澀的毛病,叙記戰情,不枝不蔓,不寫他自己的私人活動,也不談那些瑣碎事件。
他所寫的《松山之戰》、《馬蘇爾湖之戰》,也正是寫戰役史的典型作品;他日,我們編寫抗戰軍事全史,必且以之為法。
威爾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論》、《世界大戰透視》、《論第二戰場》,這些軍事論著,對于我們的啟示,非常深切;伊利奧脫少校的軍事論文,也啟發了我們的軍事觀察力;以他們的作品為模範,寫一部中國抗戰戰役史論,該是一部極有意義的書,我們此刻所要着筆的,卻不是這一類專門性的著作。
對于我們的風格有着啟發作用的,卻是兩本國人所寫的史書,一系羅爾綱氏的《撚軍運動戰》,他把撚軍戰史,分三部來叙記:一部寫撚軍始末,一部寫撚軍戰法,一部寫幾個典型戰役;三部貫串為一,全書渾然一體,這倒是戰史中傑出的著作。
本書許多地方,即以之為法。
另一部即王維屏氏的《中國抗戰地理》,他用軍事地理觀點來叙述戰役,這是談戰事最好的法門,也可說是軍事入門書;這條路線,清初大儒,如顧亭林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已經開了先河;而敵人的《戰迹之刊》,也就是同樣的風格。
我們的戰史,也特别注重軍事地理,以期增加讀者對于談戰論兵的興趣,若幹地圖片,也就幫助着使讀者對各戰役有明确的觀念。
語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中日鄰國,關系非常密切;可是我們對于日本這個親鄰的理解,實在太不夠,換言之,也可以說是在“知彼”上缺少了工夫。
抗戰以來,透視敵情,洞中窾竅的蔣百裡氏,他在抗戰第二年便已逝世了,他可已看到了長期抗戰必然勝利的遠景。
本書若幹方面,特地叙述敵情,采用自歐美人士的觀察與分析以相印證;我們的意趣,和蔣氏的議論,完全相同。
蔣氏遺言:“勝也罷,敗也罷,隻是不要和敵人講和。
”這一部書,也可說是他這一句話的注解呢!
抗戰後期,戰訊發表的技術大有進步,對于作戰部隊的番号也不再隐諱不提;若幹戰鬥的經過,筆者便直接引用,極少增删。
到了後來,筆者才明白輕視官方文書,也是一種僻見,不足為法。
(官書簡明有條理,遠比零亂瑣碎的特寫有價值些。
) 筆者在淞滬戰線随軍二月餘,其後往返于皖南、浙東、贛東一帶;二十七年夏初,往魯南戰場,其後沿隴海線西進,止于洛陽;八日間,轉至長江南岸,與武漢會戰相始終。
二十八年巡行浙閩沿海,冬間歸贛東,小住撫河前線。
二十九年,曆訪桂南、湘北各線;三十年,往來贛閩桂粵之間;三十一年春間,巡遊浙西,迄浙贛戰事發生,複歸贛南,其後小住贛南以迄贛州陷落,乃旅居贛東。
其間,凡所親曆之戰線,身經之戰役,即以個人見聞為經,其他史料為緯;其所未經曆之戰線,則斟酌資料分别經緯,亦有暫填空白以待來日補正者。
這是一部戰史;以四十萬字的篇幅來記叙波瀾壯闊的八年戰事,繁簡輕重之間,如何安排呢?現代的戰争,乃是總體戰,包括“政治”、“外交”、“經濟”、“軍事”及“民衆動員”各部門的全民戰争;因此,這部戰史,并不是一部僅僅記載戰鬥經過的軍事史。
我們隻留出五分之三的篇幅來叙述戰事,其他五分之二,我們要說到戰時的政治、經濟,說到中日戰事在國際上的影響,說到敵僞的政治經濟動态,也說到教育、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演變。
(我們的圖片,也是如此;我們着重其“曆史性”,而不注意其人物的地位;我們看重人物在戰事行程中的生活,一個士兵在崗位上的表演,其重要性過于一個将領的閱兵;我們有着一萬餘幅圖片,就在這個标準之下淘洗出,隻采用了十分之一。
)我們要告訴下一代子孫以偉大的抗戰場面,盡可能避免“英雄觀念”。
我們的戰史,得有别于《聖武志》、《湘軍志》一類崇功頌聖之書,我們要使之成為人民的戰史。
在我們所讀過的戰史之中,《興登堡自傳》該是第一流作品;其書明白樸素,并無繁雜晦澀的毛病,叙記戰情,不枝不蔓,不寫他自己的私人活動,也不談那些瑣碎事件。
他所寫的《松山之戰》、《馬蘇爾湖之戰》,也正是寫戰役史的典型作品;他日,我們編寫抗戰軍事全史,必且以之為法。
威爾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論》、《世界大戰透視》、《論第二戰場》,這些軍事論著,對于我們的啟示,非常深切;伊利奧脫少校的軍事論文,也啟發了我們的軍事觀察力;以他們的作品為模範,寫一部中國抗戰戰役史論,該是一部極有意義的書,我們此刻所要着筆的,卻不是這一類專門性的著作。
對于我們的風格有着啟發作用的,卻是兩本國人所寫的史書,一系羅爾綱氏的《撚軍運動戰》,他把撚軍戰史,分三部來叙記:一部寫撚軍始末,一部寫撚軍戰法,一部寫幾個典型戰役;三部貫串為一,全書渾然一體,這倒是戰史中傑出的著作。
本書許多地方,即以之為法。
另一部即王維屏氏的《中國抗戰地理》,他用軍事地理觀點來叙述戰役,這是談戰事最好的法門,也可說是軍事入門書;這條路線,清初大儒,如顧亭林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已經開了先河;而敵人的《戰迹之刊》,也就是同樣的風格。
我們的戰史,也特别注重軍事地理,以期增加讀者對于談戰論兵的興趣,若幹地圖片,也就幫助着使讀者對各戰役有明确的觀念。
語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中日鄰國,關系非常密切;可是我們對于日本這個親鄰的理解,實在太不夠,換言之,也可以說是在“知彼”上缺少了工夫。
抗戰以來,透視敵情,洞中窾竅的蔣百裡氏,他在抗戰第二年便已逝世了,他可已看到了長期抗戰必然勝利的遠景。
本書若幹方面,特地叙述敵情,采用自歐美人士的觀察與分析以相印證;我們的意趣,和蔣氏的議論,完全相同。
蔣氏遺言:“勝也罷,敗也罷,隻是不要和敵人講和。
”這一部書,也可說是他這一句話的注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