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七、南京防禦戰及蕪湖、杭州戰鬥

關燈
南京的防守,重在外圍線,前已言之;敵軍既已迫近丹陽、溧水,直叩國門;廣德之敵,分兵趨郎溪、高淳,攻當塗,渡江入和縣,繞道長江北岸攻浦口,戰事已經進入内衛線了。

     “南京市與附郭之江甯縣,北控長江,南界溧水,東鄰句容,西毗安徽之當塗;大江自當塗東北流,江甯首為其沖,至縣北境,過燕子矶,乃折而東行,故西北二面瀕臨大江。

    京市地處秦淮河下流,廣大盆地中,城之内外複有山陵環峙,古稱&lsquo龍盤虎踞&rsquo之地。

    京市山之高者為鐘山,居高臨下,為全城之鎖鑰。

    第三峰迫臨城市,尤為重要。

    第三峰之南麓有一高阜,名曰富貴山,明初築太平門,城跨其上,為曆代兵争之地。

    隋軍攻陳,湘軍破金陵,皆由此入。

    (太平軍于第三峰築天保城,于富貴山築地保城。

    )辛亥革命,浙軍克天保城,而南京遂下。

    金陵形勢,富貴山而外,雨花台亦為必争之地,其地距南門甚近,登高而望,全城如在釜中。

    他如獅子、幕府、烏龍諸山,皆俯臨長江,便于防守,其上皆建炮台。

    江甯境内,亦丘陵與原野相間,東北有青龍、黃龍、大連、栖霞諸山,西南則牛首、馬鞍、大凹、雞籠諸山,山地四周,多為黃山丘阜,蔓延綿亘;介于此兩丘陵區之間,則為秦淮平原。

    ”(節引《抗戰地理》)我軍的内衛布防,也就配合着這險要的地理形勢。

     敵軍于展開蘇州河戰鬥之際,便認為中國的野戰軍主力,已被消耗殆盡;軍事解決已不成問題,第二步隻要攻破了南京,摧毀這個政治中心,則城下之盟一定非承受不可。

    (而且上海又是經濟中心。

    )可是我們的統帥,早定了長期消耗戰的策略;南京内衛線,雖在形勢上可以維持久戰,卻不想把我們的野戰主力消耗在被包圍的圈子中。

    十一月二十八日,蔣委員長便已向高級将領指示:“一、南京守城,非守與不守之問題,而是固守的時間問題;在敵軍火力優勢,長江得自由航行之情勢下,欲期保持,頗屬難能,故隻可希望較短時間之防守。

    二、既作短時間守城之望,則不必将全部之基幹部隊,全部犧牲,須預為撤退之掩護。

    (三、四從略。

    )五、最後應以主力占領溧水、秣陵關、丹陽、無錫、采石矶、當塗、蕪湖附近地區,牽制向南京攻擊之敵軍,并掩護南京城防守軍之側背。

    六、若是,至不得已放棄南京時,各防守部隊撤退,得有掩護。

    七、預計敵十日左右,方能到達南京城下,再固守兩周以上,約需月餘之時間,故我全軍各部隊,應設法迅速補充,使月餘後充實戰鬥力,則我軍可随時由山地内予以局部之攻擊,使敵軍受我威脅,而不再作屈辱我軍之期望。

    ”從這訓示,我們可以明白統帥部根據逐次消耗戰略而确立的南京防守計劃了。

     進入南京防衛戰階段,我軍戰鬥序列,重新加以部署:首都衛戍司令長官部由唐生智将軍指揮,其他則有八三軍鄧龍光部,六六軍葉肇部,七四軍俞濟時部,七八軍宋希濂部,七十二軍孫元良部,五十一師王耀武部。

    左翼軍(第三戰區)由顧祝同将軍指揮第九、十九兩集團軍,第九集團軍上官雲相将軍轄第十一軍團(上官部)及第十七軍團(胡宗南部),第十九集團軍薛嶽、香翰屏兩将軍轄第十五軍團(劉興部)、第十八軍團(吳奇偉部)。

    右翼軍(第七戰區)陳誠将軍指揮第十五、第八、廿三三個集團軍。

    第十五集團軍劉建緒将軍轄廿三軍團(劉部)、十六軍團(羅卓英部)。

    第八集團軍張發奎、廖磊兩将軍轄第七軍團。

    廿三集團軍,唐式遵将軍轄廿四軍團(唐部)、廿五軍團(潘文華部)。

    當時的情勢,敵軍以進攻南京為主要目标,我軍則做掩護退卻的準備,大部分兵力布防在皖南(左翼)浙西(右翼)一線;我們明白了當時的布置,才可以對南京防禦戰前後的軍情,有深切的了解。

     敵軍來攻,分四路出動:右翼之東路,自京杭國道之溧陽,經南渡鎮,北攻句容正南之天王寺。

    十二月五日,敵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