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日本之内在的矛盾
關燈
小
中
大
,而發生了責任的回避心。
在海軍中所以沒有政治家,即由于此。
”日本的海軍,要想效法英美,從第三位爬上第一位,不僅要封鎖亞洲海岸,還要超過太平洋向彼岸逞雄,陸軍又要效法德法,保持他在世界上唯一的榮譽,實行他的大陸政策;因此在預算上彼此競争,各不相下,政府對于他們,誰也不敢偏袒,弄得國力凋蔽,而競争并無止境。
(民政黨财閥、内閣時代的陸軍大臣宇垣,曾經一度縮減陸軍人數的定額,而将剩餘款項補新器具,預算并未因此而減少,結果卻招了陸軍方面的切齒痛恨。
)這樣矛盾沖突,在戰争中反映得格外明顯,于是蔣百裡所說的“兩個強加在一起,卻等于弱”,成為先知的啟示了。
根據日本的帝國律例,陸海軍不受議會或政府的任何幹涉,無論關于其内部組織、構造及規程等等。
(海陸軍預算由海陸軍大臣自己編制,不受大藏省的拘束;海陸軍大臣向議會解釋自己的預算,如果不能通過,便以辭職為手段來颠覆當時的内閣。
)又在内閣組織法中,确定了海陸軍大臣,必須從現役将官中任命的原則。
這條例,替軍人開了操縱内閣的捷徑,隻要軍方不同意的内閣,便可以共同拒絕到職,或由一個大臣辭職來強迫内閣的改組或執政;軍人操縱政治,乃成了日本政治的慣例。
(有時候,前線的将領也學了這種榜樣,如果緊急軍事局面需要一種新的行動,即使它會産生一個新的國策或修改一個老的國策,他們亦準備加以接受。
既經決定以後,這也許要牽涉到别的國家,并且有很深遠的影響,則在他們已經決定之後,就不許有任何變動,即外務省也無權去過問了。
這便造成軍人獨斷獨行,軍權高于一切的畸形狀态了。
)日本政治家的命運,都是不幸的,非遭遇意外的不幸,便是被人暗殺。
“第一個政治元勳西鄉隆盛以暴動起兵自殺于戰場,政府方面成功的大久保亦被認為國賊而遭暗殺。
大隈既以外交問題遇了炸彈,伊藤又在哈爾濱遇刺而死。
再如政友會,日本的最大政黨,而首領幾乎個個不得善終。
原内閣是政黨政治極盛時代日本人所豔稱的平民宰相,竟被刺死于車站。
田中以陸軍大将為黨魁,出組内閣,下野不久,一夜間猝死;是否自殺,迄成疑問。
民間出身、一時奉為憲政之神的犬養毅,苦鬥了六十年,當了首領,做了總理,竟被士官生擊死于首相官邸;身隸政黨,但常取超然态度的财界元老高橋,以七十八歲的高齡亦被軍人擊死。
六十年來政友會首領,隻有西園寺,得保善終,生前也曾經了幾次危險。
至于相對立的民政黨,出任首相的濱口、藏相井上和财閥元老團乃至超然的海軍大将齋藤,都同犬養一般的命運。
再如次級的有力人物,如軍務局長永田,中國公使佐分利也遭遇了知名或不知名的暗殺。
”軍人宰割政治,又演出了這樣的悲劇。
(一九三二年的“五·一五”事變,和一九三六年的“二·二六”事變,是最好的注解。
) 日本的外交,也是在軍人支配之下進行着,所謂“二元主義”的,一般人早已看清了日本的兩種聲調:文治政府誠心采取緩進政策,而陸軍的極端派則自行其侵略政策。
無疑的,職業外交家和文人政客對于陸軍活動派的冒險表示駭異;無疑的,如果軍事當局能受文治政府完全支配,則日本陸軍不緻入侵滿洲、内蒙和華北各地。
但從他方面看,我們不應忘記,在日本實際上有兩個政府:文治大臣,連着首相在内,常受陸海大臣的支配,而自大戰以來,則未嘗有首相支配陸海軍的事。
日本政策,所以有兩面的表現,其一種解釋即因政出兩頭,雖然這不是唯一的解釋。
我們可以說,日本的左手常常不知道右手進行的是什麼,外交家的一切計劃,每每被軍人行動所動搖呢! 如上所述,我們可以理解日本軍閥所以冒險侵略而終于失敗的原由了。
在海軍中所以沒有政治家,即由于此。
”日本的海軍,要想效法英美,從第三位爬上第一位,不僅要封鎖亞洲海岸,還要超過太平洋向彼岸逞雄,陸軍又要效法德法,保持他在世界上唯一的榮譽,實行他的大陸政策;因此在預算上彼此競争,各不相下,政府對于他們,誰也不敢偏袒,弄得國力凋蔽,而競争并無止境。
(民政黨财閥、内閣時代的陸軍大臣宇垣,曾經一度縮減陸軍人數的定額,而将剩餘款項補新器具,預算并未因此而減少,結果卻招了陸軍方面的切齒痛恨。
)這樣矛盾沖突,在戰争中反映得格外明顯,于是蔣百裡所說的“兩個強加在一起,卻等于弱”,成為先知的啟示了。
根據日本的帝國律例,陸海軍不受議會或政府的任何幹涉,無論關于其内部組織、構造及規程等等。
(海陸軍預算由海陸軍大臣自己編制,不受大藏省的拘束;海陸軍大臣向議會解釋自己的預算,如果不能通過,便以辭職為手段來颠覆當時的内閣。
)又在内閣組織法中,确定了海陸軍大臣,必須從現役将官中任命的原則。
這條例,替軍人開了操縱内閣的捷徑,隻要軍方不同意的内閣,便可以共同拒絕到職,或由一個大臣辭職來強迫内閣的改組或執政;軍人操縱政治,乃成了日本政治的慣例。
(有時候,前線的将領也學了這種榜樣,如果緊急軍事局面需要一種新的行動,即使它會産生一個新的國策或修改一個老的國策,他們亦準備加以接受。
既經決定以後,這也許要牽涉到别的國家,并且有很深遠的影響,則在他們已經決定之後,就不許有任何變動,即外務省也無權去過問了。
這便造成軍人獨斷獨行,軍權高于一切的畸形狀态了。
)日本政治家的命運,都是不幸的,非遭遇意外的不幸,便是被人暗殺。
“第一個政治元勳西鄉隆盛以暴動起兵自殺于戰場,政府方面成功的大久保亦被認為國賊而遭暗殺。
大隈既以外交問題遇了炸彈,伊藤又在哈爾濱遇刺而死。
再如政友會,日本的最大政黨,而首領幾乎個個不得善終。
原内閣是政黨政治極盛時代日本人所豔稱的平民宰相,竟被刺死于車站。
田中以陸軍大将為黨魁,出組内閣,下野不久,一夜間猝死;是否自殺,迄成疑問。
民間出身、一時奉為憲政之神的犬養毅,苦鬥了六十年,當了首領,做了總理,竟被士官生擊死于首相官邸;身隸政黨,但常取超然态度的财界元老高橋,以七十八歲的高齡亦被軍人擊死。
六十年來政友會首領,隻有西園寺,得保善終,生前也曾經了幾次危險。
至于相對立的民政黨,出任首相的濱口、藏相井上和财閥元老團乃至超然的海軍大将齋藤,都同犬養一般的命運。
再如次級的有力人物,如軍務局長永田,中國公使佐分利也遭遇了知名或不知名的暗殺。
”軍人宰割政治,又演出了這樣的悲劇。
(一九三二年的“五·一五”事變,和一九三六年的“二·二六”事變,是最好的注解。
) 日本的外交,也是在軍人支配之下進行着,所謂“二元主義”的,一般人早已看清了日本的兩種聲調:文治政府誠心采取緩進政策,而陸軍的極端派則自行其侵略政策。
無疑的,職業外交家和文人政客對于陸軍活動派的冒險表示駭異;無疑的,如果軍事當局能受文治政府完全支配,則日本陸軍不緻入侵滿洲、内蒙和華北各地。
但從他方面看,我們不應忘記,在日本實際上有兩個政府:文治大臣,連着首相在内,常受陸海大臣的支配,而自大戰以來,則未嘗有首相支配陸海軍的事。
日本政策,所以有兩面的表現,其一種解釋即因政出兩頭,雖然這不是唯一的解釋。
我們可以說,日本的左手常常不知道右手進行的是什麼,外交家的一切計劃,每每被軍人行動所動搖呢! 如上所述,我們可以理解日本軍閥所以冒險侵略而終于失敗的原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