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生活
關燈
小
中
大
一
我承認我是泥土氣息很重的人,從鄉間到了杭州,又從杭州到了上海,好似踏進了現代的城市,而我還是一個十足的土老兒。
我在上海住了二十多年,卻也把我自己關在書房裡,和外界并沒多大的接觸;所接觸的,也就是學校裡的教授、學生,其他便是文藝界的朋友,說起來,也就是文化圈中的人,大家都是在這個小圈子中兜來兜去的。
正德皇帝對李鳳姐說,他是住在小圈圈的黃圈圈當中的,我們也有我們的黃圈圈,也有我們的自大自負。
到了一九三七年秋天,淞滬戰事發生了,我以戰地記者的身份上了戰場,這才跳出那個小小的黃圈圈,和一般社會人士相往還,在我的生命史上,可說是極大的轉變。
假使一個人的意識,也有狹的籠,從那時起,我是走出了狹的籠,闖到廣大世界中去了。
辛克萊說到我們生活過程中,偶然會有一種驚疑錯愕的頃刻,當此頃刻,他們的心必如受刀刺一般地想道:“人生是多麼奇怪的一樁事;我到底是什麼?我是怎麼樣來的,又将怎麼樣去?我到底有什麼意義,我生在世間為的是什麼?”有一次,他和三個遊丐坐在一條鐵道旁邊談天,他們正在一個舊罐頭裡煮湯吃,聽得其中一個說道:“天曉得,真是一樁怪事,不是嗎?夥計!”又一次,他坐在一隻船的甲闆上,眼看着夜半的大洋,和一個水手談天,聽他們說的,也差不多同是這幾句話。
他說:“可見人們的心,不一定在學校的教室裡,才去捉摸人生的基本問題的。
”我的感受,也正和他所說的一樣;從那以後,我才和古代哲人似的,開始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摸索人生的意義的。
上戰場和将領們相處,才知道軍人不一定是武人;有些将領,也許比文人還要“文”;現代的軍人,很多對文藝有興趣;他們的舊詩詞,修養很不錯,不獨會欣賞,而且會寫作。
程潛(頌雲)的舊詩,比郭沫若、郁達夫、田漢高明得多;羅卓英也愛寫舊詩,黃紹竑的詞,并不差。
有一位汪參謀長,他在臨川和我談宋明理學,也正如朱陸當年的“鵝湖之會”,自有他的議論。
在别的戰場上,我們也容易碰到學貫中西的思想家,而且是真不二價的。
但,軍人畢竟是軍人,他們并不是酸文人,也不是腐學究。
他們畢竟和死神碰過面的,他們雖說為命運所掌握,卻也掌握着命運的。
我曾稱之為“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即是此時此地的主義,離開現實,就無從把握;也隻有面對“現實”,迎接上去,才有把握的希望,要逃避是不可能的。
有一位,平日很拘謹的參謀,雖不一定守身如玉,到了戰時,忽然,也對玩女人發生興趣了,幾乎有了機會,他就去玩一場,一變他平時的性格了。
他老老實實對我說:“我也是一個人,我也是活人,我要享受人生的幸樂。
我也設想過着安樂的家庭生活,而今是不可能的,我為什麼不享受一番呢?不錯,可能會碰到傳染來的性病,但性病的發作,總得在三四星期以後,即算要死亡,也得在幾年以後;而我呢,可能在幾天之内死去了,也可能在今晚、明晨都說不定,我又為什麼不好好兒享受一番呢?一個連女人都沒碰過的男人,這樣的死去,真是不瞑目的!”他不一定是楊朱派的信徒(楊朱派認為“且趣當生,奚遑死後”;人生之中,隻有快樂享受為有價值,而人生之目的及意義,亦即在此),一個現實迫得他成為快樂派的哲人,他這麼說了,誰也隻能點頭承認的。
于是,我不覺恍然有所失了,我們在書房中冥想,在課堂中放言高論,究竟懂得什麼呢? 在我,這樣一個從鄉村出來帶着泥土氣的理學門徒,就這麼給戰争當頭一棒,把禮教外套都撕碎了。
宋明理學家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他們都是沒有餓過肚子的,在那兒說風涼話;要是他餓了肚子,這才懂得餓死事大。
一個少女,當她餓昏了頭的時候,一個大面包,幾片香腸和牛肉,再加上一包香煙和一瓶啤酒,那就什麼都可以奉獻的。
我們隻要看看戰争片子,就知道藝術家所了解的,比什麼聖人或理學家深切得多了。
我們決不譴責失去貞操的少女,在戰神面前,貞操算得什麼呢? 二 我在上海教書寫稿的日子,每天可以估量得到,會碰到哪一類朋友,或者學生;他們将要談些什麼,我自己的看法又是怎樣。
有如我自己的午餐、晚餐一般,我可以預知和誰一同吃飯,吃的是什麼菜;至于進膳時間,遲早就是那個時候,不會差得很多的。
到了戰場,那可不同了;每一頁都是新的一頁,也不知會碰到誰,更不知誰是怎樣一種人;至于想些什麼,談些什麼,那更無從去把握了。
旋風似的在變動,隻有那一刹那是可以把握得到的。
我還記得我和珂雲從徐州到洪山前線那一下午,幸而找到了一輛牛車,把我們連夜載回到運河站,要不,我們可能變成敵軍的俘虜了。
我們是那年五月底離
我在上海住了二十多年,卻也把我自己關在書房裡,和外界并沒多大的接觸;所接觸的,也就是學校裡的教授、學生,其他便是文藝界的朋友,說起來,也就是文化圈中的人,大家都是在這個小圈子中兜來兜去的。
正德皇帝對李鳳姐說,他是住在小圈圈的黃圈圈當中的,我們也有我們的黃圈圈,也有我們的自大自負。
到了一九三七年秋天,淞滬戰事發生了,我以戰地記者的身份上了戰場,這才跳出那個小小的黃圈圈,和一般社會人士相往還,在我的生命史上,可說是極大的轉變。
假使一個人的意識,也有狹的籠,從那時起,我是走出了狹的籠,闖到廣大世界中去了。
辛克萊說到我們生活過程中,偶然會有一種驚疑錯愕的頃刻,當此頃刻,他們的心必如受刀刺一般地想道:“人生是多麼奇怪的一樁事;我到底是什麼?我是怎麼樣來的,又将怎麼樣去?我到底有什麼意義,我生在世間為的是什麼?”有一次,他和三個遊丐坐在一條鐵道旁邊談天,他們正在一個舊罐頭裡煮湯吃,聽得其中一個說道:“天曉得,真是一樁怪事,不是嗎?夥計!”又一次,他坐在一隻船的甲闆上,眼看着夜半的大洋,和一個水手談天,聽他們說的,也差不多同是這幾句話。
他說:“可見人們的心,不一定在學校的教室裡,才去捉摸人生的基本問題的。
”我的感受,也正和他所說的一樣;從那以後,我才和古代哲人似的,開始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摸索人生的意義的。
上戰場和将領們相處,才知道軍人不一定是武人;有些将領,也許比文人還要“文”;現代的軍人,很多對文藝有興趣;他們的舊詩詞,修養很不錯,不獨會欣賞,而且會寫作。
程潛(頌雲)的舊詩,比郭沫若、郁達夫、田漢高明得多;羅卓英也愛寫舊詩,黃紹竑的詞,并不差。
有一位汪參謀長,他在臨川和我談宋明理學,也正如朱陸當年的“鵝湖之會”,自有他的議論。
在别的戰場上,我們也容易碰到學貫中西的思想家,而且是真不二價的。
但,軍人畢竟是軍人,他們并不是酸文人,也不是腐學究。
他們畢竟和死神碰過面的,他們雖說為命運所掌握,卻也掌握着命運的。
我曾稱之為“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即是此時此地的主義,離開現實,就無從把握;也隻有面對“現實”,迎接上去,才有把握的希望,要逃避是不可能的。
有一位,平日很拘謹的參謀,雖不一定守身如玉,到了戰時,忽然,也對玩女人發生興趣了,幾乎有了機會,他就去玩一場,一變他平時的性格了。
他老老實實對我說:“我也是一個人,我也是活人,我要享受人生的幸樂。
我也設想過着安樂的家庭生活,而今是不可能的,我為什麼不享受一番呢?不錯,可能會碰到傳染來的性病,但性病的發作,總得在三四星期以後,即算要死亡,也得在幾年以後;而我呢,可能在幾天之内死去了,也可能在今晚、明晨都說不定,我又為什麼不好好兒享受一番呢?一個連女人都沒碰過的男人,這樣的死去,真是不瞑目的!”他不一定是楊朱派的信徒(楊朱派認為“且趣當生,奚遑死後”;人生之中,隻有快樂享受為有價值,而人生之目的及意義,亦即在此),一個現實迫得他成為快樂派的哲人,他這麼說了,誰也隻能點頭承認的。
于是,我不覺恍然有所失了,我們在書房中冥想,在課堂中放言高論,究竟懂得什麼呢? 在我,這樣一個從鄉村出來帶着泥土氣的理學門徒,就這麼給戰争當頭一棒,把禮教外套都撕碎了。
宋明理學家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他們都是沒有餓過肚子的,在那兒說風涼話;要是他餓了肚子,這才懂得餓死事大。
一個少女,當她餓昏了頭的時候,一個大面包,幾片香腸和牛肉,再加上一包香煙和一瓶啤酒,那就什麼都可以奉獻的。
我們隻要看看戰争片子,就知道藝術家所了解的,比什麼聖人或理學家深切得多了。
我們決不譴責失去貞操的少女,在戰神面前,貞操算得什麼呢? 二 我在上海教書寫稿的日子,每天可以估量得到,會碰到哪一類朋友,或者學生;他們将要談些什麼,我自己的看法又是怎樣。
有如我自己的午餐、晚餐一般,我可以預知和誰一同吃飯,吃的是什麼菜;至于進膳時間,遲早就是那個時候,不會差得很多的。
到了戰場,那可不同了;每一頁都是新的一頁,也不知會碰到誰,更不知誰是怎樣一種人;至于想些什麼,談些什麼,那更無從去把握了。
旋風似的在變動,隻有那一刹那是可以把握得到的。
我還記得我和珂雲從徐州到洪山前線那一下午,幸而找到了一輛牛車,把我們連夜載回到運河站,要不,我們可能變成敵軍的俘虜了。
我們是那年五月底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