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 丁未黃岡之役

關燈
丁未年四月十一日(1907年5月22日),革命軍占領潮州府饒平縣的黃岡鎮。這是孫中山所直接領導的第三次起義。在前線的指揮官姓餘名醜,而策動者是孫中山所委派的“中華國民軍東軍都督”許雪秋。

    前此兩次的起義,是乙未年廣州之役與庚子年惠州之役。後此七次的起義,是丁未年七女湖之役、防城之役、鎮南關之役;戊申年欽州之役、河口之役;庚戌年廣州新軍之役、辛亥年廣州三月二十九之役。每一役的重要負責同志,如下:

    (一)乙未(廣州)陸皓東。(二)庚子(惠州)鄭士良。(三)丁未(黃岡)許雪秋、餘醜、陳宏生。(四)(七女湖)鄧子瑜。(五)(防城)王和順。(六)(鎮南關)黃明堂。(七)戊申(欽州)黃興。(八)(河口)黃明堂、王和順、關仁甫、黃興。(九)庚戌(廣州)倪映典。(十)辛亥(廣州)黃興、趙聲、胡漢民。

    許雪秋是潮州府潮安縣人,幼年跟随父親在新加坡居住。父親經商緻富,留給他不少遺産,使他得有力量結交官紳與江湖豪俠之士。福州人黃乃裳在壬寅、癸卯之際,鼓吹種族革命于南洋一帶,許雪秋深受感動,決心獻身于此。到了甲辰年(1904年)的秋天,他回到潮安縣宏安鄉的家裡,和若幹好友與當地的會黨首領立壇拜盟,籌饷購械,準備在乙巳年三月十五日(1905年4月19日)起義。不料,負責接洽學界的李杏坡用人不慎,洩漏了機密,被清吏捕殺。藉團練為名、在潮安上七都祠聚集了四百名武裝同志的吳金銘,同時被捕。起義的事因而擱淺。其後,吳金銘由紳士聯名保釋。許雪秋自己到了道台衙門投案,道台因為他也捐得有候補道的頭銜,本着官官相護的原則,不願對他追究。

    許雪秋再去新加坡,企圖籌款再舉,于丙午年(1906年)見到孫中山,宣誓參加同盟會。孫中山委派他作“中華國民軍東軍都督”。冬天,他由新加坡回潮州,經過香港,與當時同盟會港粵分會會長馮自由取得聯絡。馮自由替他打電報到日本,向孫中山報告,孫中山就派了山西籍的同志喬義生(宜齋),安徽籍的同志方漢成,廣東籍的同志方瑞麟、李思唐、張煊、方次石,與日本志士萱野長知、池亨吉等人,陸續來到香港。

    許雪秋偕同喬義生、方漢成、李思唐、張煊、方次石,回到潮安縣宏安鄉,與會黨首領餘醜、餘通、陳湧波、薛金福、蔡德、吳煥偕、黃德勝、羅飛雁等人會議,決定以丁未年正月初七日(1907年2月19日)為起義的日期,目标是潮州府城(今天的潮安縣城),根據地是府城正東邊的饒平縣黃岡鎮,與黃岡之北偏西的浮山埠。黃岡方面,由餘醜負責,方漢成與方次石協助;浮山埠方面由薛金福負責,喬義生與李思唐、張煊協助。此外,惠來的響應工作,由黃德勝擔任;揭陽的響應工作,由羅飛雁擔任。在潮安内城、潮汕車站、蔡家祠、敵山台,也都布置了同志,作為埋伏。揭陽炮台的清軍弁兵,由陳芸生與蕭竹荷二人前往說降。

    如此周密的準備工作,到時候偏偏由于天氣不好而一切成為泡影。集合在浮山埠的弟兄,由于大風大雨而散走了不少。在黃岡的弟兄,甚至無法集合。許雪秋的為人,熱情有餘,毅力不足。他看見如此情形,便一時短氣,下令解散,把善後的事交給陳宏生主持,自己跑去香港,托馮自由把經過報告孫中山。

    由于始則密鑼緊鼓,繼則草草了事,起義未成而風聲洩漏,薛金福與張順、黃志因此而在三月下旬被清吏捕殺,白白犧牲。

    孫中山這時候已在越南河内,回電報給許雪秋,叫他不可以再孟浪從事,靜候惠州與欽廉的消息,與這兩方面的同志同時發動。

    但是,留在潮州的弟兄們,聽說薛金福等人被捕,人人自危,而且清吏又在四月十一日這天捕去了邱保、張善兩人,關在黃岡的“協署”。于是,大家為了救邱保、張善,便在餘醜的領導之下,攻打黃岡,攻到四月十二日的戌時(下午七點多鐘),将黃岡占領,殺了城守把總許登科、署拓林司巡檢王繩武,俘虜了黃岡同知謝蘭馨、署黃岡都司隆啟、巡防營弁哨督标蔡河宗,貼出了安民布告,免除清廷的一切苛捐雜稅。老百姓聞風而來投效的極多。

    清廷的署潮州鎮總兵黃金福,屯紮在距離黃岡三十裡的井洲,不敢對革命軍有所作為。革命軍方面,由于事出倉猝,也期待着許雪秋與陳宏生的命令,才能作進一步的行動。期待到四月十四日,陳宏生才從汕頭趕到,大家推戴陳宏生為“司令長”。當天夜裡,陳宏生把弟兄分為五路,向井洲進攻,攻到十五日的黎明,将近勝利;突然,來了清軍的援兵巡防營第九營,隻得退守大澳山,在大澳山戰到十五日的深夜(十一點鐘左右),又遇到傾盆的大雨。次日,退回黃岡,解散。

    許雪秋在十三日接到起義的消息,十四日偕同喬義生、李思唐、萱野長知等人到汕頭,正想策動豐順、揭陽、惠陽、潮安等地的響應,但是十八日一清早,方漢成等人便已從黃岡來到汕頭,告訴他:在黃岡的弟兄已經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