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丁福保指導購地
關燈
小
中
大
共有幾十家,别家聽到這個消息,大家都來拉生意。
于是逐一攤檔都全數買下來,而且真的假的布泉、刀泉、圓泉、無孔泉,隻要是又古又綠的都買下來,一共買到幾十斤,全部送到我的診所。
丁翁展顔大笑,認為這樣做法很好。
第二步:這一項消息傳開來,古玩鋪繼續不斷地收古錢,天天有電話打來,連到城隍廟後花園四美軒的古玩茶會中人、北京路的銅錫鋪、滿庭坊的舊貨店,都把古舊爛錢送來,由我再轉手送到丁翁家中。
因為丁翁名氣大,若是不采用這個方式,成交就難了! 第三步:丁翁親自鑒别,竟有真的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銅錢隐藏在内,當然唐宋元的不多,明代已不稀奇,清代有十三朝,從順治到光緒,可以分清朝代、分門别類地排起來。
他一邊整理,一邊還有古錢陸續送到。
其中有一個槍頭,又爛又綠,并不是古錢,也混在爛銅堆中,丁翁鑒定之下,認為一定是古代的戰争武器。
正想查書考證,有一位金石鑒賞家宣古愚,一見這個槍頭,便對丁翁說:“你不必查書了,我願出五十塊銀元,請你讓給我。
”丁福保一想,說:“我買這一大批古錢,所費也有限,你要,就成交吧。
不過我想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宣古愚說:“這是戰國時代的矛頭,也是稀見之物。
” 第四步:用同樣方法,托朋友在北平、西安、雲南、四川等處,搜集古錢,論斤論擔地收買。
這一個步驟,時間費得雖多,而收獲很大。
有許多古錢一部分朝代年号遍查不得,原來這些古錢,是日本、高麗、安南、暹羅等國流傳到中國的,所以在中國書的記載上查不到這些年代。
丁翁喜出望外,于是分類排比,每套裝成二十四個錦盒,定名為“泉品寶鑒”。
用這個“鑒”字,幾經推敲,因為大部分是真正的古錢,小部分是複制品、摹制品,另外有一本詳細的說明書,真的标明是真的,複制品是按照古籍複制的,商代、秦代、漢代到唐代,全是照書摹制,說明是仿古的示範之作,所以用這個“鑒”字。
從前翻砂,極為簡便,先将做出來的新錢,烹煮三度,用酸醋浸三天,埋在地下三尺泥土中,還要加适度的硫黃、硝酸、硫酸、鹽酸,經過适當時間,銅質被其腐蝕,就會呈現出古色古香蒼翠斑斓的模樣。
(按:後來隔了三十年,某地有人舉行過一次曆代錢币展覽會,丁翁複制和摹制的古錢,占了大部分,但是真的假的,早已沒有人能鑒别得出了。
) 古錢的濫觞,始于周代,盛于秦漢,直到清代,都有各式各樣的銅錢,至民國肇始,才停止鑄造。
周代有“六泉”,是六種不同形式的銅錢,又有“十布”,這是十種“布錢”,布錢分方足、圓足、尖足三種。
戰國時代,各國都有鑄品,而今竟有人全部不缺地保藏着拓本,可惜古時印刷不便,拓本流傳很少。
這也是“金石學”的一門。
這裡面包括曆代食貨史、曆代文字變遷史、曆代地域變遷史,以及各代皇朝興衰吏,比起玩舊郵票,另有一種趣味。
到了秦始皇時代,才有圓形的銅錢,稱為“圓錢”,有些有孔,有些沒有孔。
最初鑄造,以銅質重一錢為一枚,所以“古錢”兩字的“錢”字,就是由此而定。
但是秦朝款式多得很,有些重半兩,有些重三兩,有些重五兩,還有些重一兩十二铢等。
“布泉”,最初是用以調換布的,等于近代所謂的“布票”,因為布錢價值高,一個布錢往往可以換十多個圓錢。
到了三國時代,鑄造大錢,有些當十,有些當百,有些當千,有些當萬,實際已經成為銀元的雛形了。
六朝時代,有四十四種銅錢,名目亂得很。
由唐朝開始,官家訂立規例,一代鑄一款式,由“開元通寶”起,到“順天通寶”,有十二種款式。
五代時期,又亂得很,有銅錢四十二種。
到了宋朝,因為時局混亂,著錄的銅錢共有一百零四種。
元代也有四十二種。
明朝隻有二十二種款式。
到清代還有二十一種款式。
這些數字,已經與朝代的數字不同,因為其中包括太平天國時期也鑄造了好多種。
第五步:丁翁問我怎樣處置?怎樣脫手?我說:“要考證各朝古錢,查出凡是我們所沒有的,都要翻鑄範本。
為了避免做假古董的嫌疑,在說明書中說明這是示範性質的複制品,是同樣有考據價值的。
” 彙集古錢分别朝代 本來曆朝的古錢,全由官家依照“法制”制造,所以名為“制錢”。
民間應用不敷,地方當局也可呈準仿制,都是翻砂複制,所以名為“砂殼子”。
清代初期的錢币是很厚的,自從太平天國之後,軍需浩繁,銅錢的分量又薄又輕,俗稱雞眼錢、腳皮錢。
所以每一朝代的錢币,也有各種各式不同的形态,其中又有所謂“壓勝錢”“支錢”“馬錢”,這是一種皇帝或者王朝的紀念币,本來是作為賞賜用的,後來也廣泛流行民間,不過價值很高。
由此看來,古錢之學,比之搜集郵票還要複雜。
待到真錢排列完畢,整然成序,複制品造成功,分門别類,真是洋洋大觀。
于是将古錢用紅色絲線釘在紫紅絲絨布底版上,其中有幾枚是真金的“金錢”,金光燦爛,教人看了古色盎然,而且在每一個金錢下面,均有丁氏撰述的簡單說明,極具考證價值。
紫紅絲絨的底版,共有二十四大張,于是再用紫檀木制成錦盒,盒面镌刻“泉品寶鑒”四字,用石綠逐字填色。
這樣一來,不但外形古雅,而且也烘托出内容的高貴和曆史考證價值。
全部工作完成之後,丁翁歡悅不已,說是:“我本有這個意圖,而且蓄心已久,苦于沒有具體的辦法。
如今你想出的辦法,還在我意想之上,真是畢生快事!” 第六步:開始推銷工作。
先将十二套泉品寶鑒
于是逐一攤檔都全數買下來,而且真的假的布泉、刀泉、圓泉、無孔泉,隻要是又古又綠的都買下來,一共買到幾十斤,全部送到我的診所。
丁翁展顔大笑,認為這樣做法很好。
第二步:這一項消息傳開來,古玩鋪繼續不斷地收古錢,天天有電話打來,連到城隍廟後花園四美軒的古玩茶會中人、北京路的銅錫鋪、滿庭坊的舊貨店,都把古舊爛錢送來,由我再轉手送到丁翁家中。
因為丁翁名氣大,若是不采用這個方式,成交就難了! 第三步:丁翁親自鑒别,竟有真的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銅錢隐藏在内,當然唐宋元的不多,明代已不稀奇,清代有十三朝,從順治到光緒,可以分清朝代、分門别類地排起來。
他一邊整理,一邊還有古錢陸續送到。
其中有一個槍頭,又爛又綠,并不是古錢,也混在爛銅堆中,丁翁鑒定之下,認為一定是古代的戰争武器。
正想查書考證,有一位金石鑒賞家宣古愚,一見這個槍頭,便對丁翁說:“你不必查書了,我願出五十塊銀元,請你讓給我。
”丁福保一想,說:“我買這一大批古錢,所費也有限,你要,就成交吧。
不過我想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宣古愚說:“這是戰國時代的矛頭,也是稀見之物。
” 第四步:用同樣方法,托朋友在北平、西安、雲南、四川等處,搜集古錢,論斤論擔地收買。
這一個步驟,時間費得雖多,而收獲很大。
有許多古錢一部分朝代年号遍查不得,原來這些古錢,是日本、高麗、安南、暹羅等國流傳到中國的,所以在中國書的記載上查不到這些年代。
丁翁喜出望外,于是分類排比,每套裝成二十四個錦盒,定名為“泉品寶鑒”。
用這個“鑒”字,幾經推敲,因為大部分是真正的古錢,小部分是複制品、摹制品,另外有一本詳細的說明書,真的标明是真的,複制品是按照古籍複制的,商代、秦代、漢代到唐代,全是照書摹制,說明是仿古的示範之作,所以用這個“鑒”字。
從前翻砂,極為簡便,先将做出來的新錢,烹煮三度,用酸醋浸三天,埋在地下三尺泥土中,還要加适度的硫黃、硝酸、硫酸、鹽酸,經過适當時間,銅質被其腐蝕,就會呈現出古色古香蒼翠斑斓的模樣。
(按:後來隔了三十年,某地有人舉行過一次曆代錢币展覽會,丁翁複制和摹制的古錢,占了大部分,但是真的假的,早已沒有人能鑒别得出了。
) 古錢的濫觞,始于周代,盛于秦漢,直到清代,都有各式各樣的銅錢,至民國肇始,才停止鑄造。
周代有“六泉”,是六種不同形式的銅錢,又有“十布”,這是十種“布錢”,布錢分方足、圓足、尖足三種。
戰國時代,各國都有鑄品,而今竟有人全部不缺地保藏着拓本,可惜古時印刷不便,拓本流傳很少。
這也是“金石學”的一門。
這裡面包括曆代食貨史、曆代文字變遷史、曆代地域變遷史,以及各代皇朝興衰吏,比起玩舊郵票,另有一種趣味。
到了秦始皇時代,才有圓形的銅錢,稱為“圓錢”,有些有孔,有些沒有孔。
最初鑄造,以銅質重一錢為一枚,所以“古錢”兩字的“錢”字,就是由此而定。
但是秦朝款式多得很,有些重半兩,有些重三兩,有些重五兩,還有些重一兩十二铢等。
“布泉”,最初是用以調換布的,等于近代所謂的“布票”,因為布錢價值高,一個布錢往往可以換十多個圓錢。
到了三國時代,鑄造大錢,有些當十,有些當百,有些當千,有些當萬,實際已經成為銀元的雛形了。
六朝時代,有四十四種銅錢,名目亂得很。
由唐朝開始,官家訂立規例,一代鑄一款式,由“開元通寶”起,到“順天通寶”,有十二種款式。
五代時期,又亂得很,有銅錢四十二種。
到了宋朝,因為時局混亂,著錄的銅錢共有一百零四種。
元代也有四十二種。
明朝隻有二十二種款式。
到清代還有二十一種款式。
這些數字,已經與朝代的數字不同,因為其中包括太平天國時期也鑄造了好多種。
第五步:丁翁問我怎樣處置?怎樣脫手?我說:“要考證各朝古錢,查出凡是我們所沒有的,都要翻鑄範本。
為了避免做假古董的嫌疑,在說明書中說明這是示範性質的複制品,是同樣有考據價值的。
” 彙集古錢分别朝代 本來曆朝的古錢,全由官家依照“法制”制造,所以名為“制錢”。
民間應用不敷,地方當局也可呈準仿制,都是翻砂複制,所以名為“砂殼子”。
清代初期的錢币是很厚的,自從太平天國之後,軍需浩繁,銅錢的分量又薄又輕,俗稱雞眼錢、腳皮錢。
所以每一朝代的錢币,也有各種各式不同的形态,其中又有所謂“壓勝錢”“支錢”“馬錢”,這是一種皇帝或者王朝的紀念币,本來是作為賞賜用的,後來也廣泛流行民間,不過價值很高。
由此看來,古錢之學,比之搜集郵票還要複雜。
待到真錢排列完畢,整然成序,複制品造成功,分門别類,真是洋洋大觀。
于是将古錢用紅色絲線釘在紫紅絲絨布底版上,其中有幾枚是真金的“金錢”,金光燦爛,教人看了古色盎然,而且在每一個金錢下面,均有丁氏撰述的簡單說明,極具考證價值。
紫紅絲絨的底版,共有二十四大張,于是再用紫檀木制成錦盒,盒面镌刻“泉品寶鑒”四字,用石綠逐字填色。
這樣一來,不但外形古雅,而且也烘托出内容的高貴和曆史考證價值。
全部工作完成之後,丁翁歡悅不已,說是:“我本有這個意圖,而且蓄心已久,苦于沒有具體的辦法。
如今你想出的辦法,還在我意想之上,真是畢生快事!” 第六步:開始推銷工作。
先将十二套泉品寶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