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讀史劄記

關燈
煌原卷亦按皇甫谧之說也。

     “後至一千一十七年,後漢帝第二主孝明皇帝永平十年乙醜歲。

    ”(140頁) 案:永平十年(67)歲次丁卯,非乙醜,乙醜為永平八年(65)。

    自永平十年上溯一千十七年為公元前950年,一般年表為周穆王五十二年辛未。

    與前條又有歧異。

     “自永平十年教至此,迄今大唐光化二年(899)己未歲,凡八百三十八年。

    ”(141頁) 案:自光化二年(899)上溯八百三十八年為永平四年(61),非永平十年也。

     “我大師釋迦牟尼如來以姬周昭(原誤“照”,下同)王廿三年癸醜之歲七月十五日夜半子時降下閻浮提中天竺(原作“笠”)迦毗羅國托蔭摩夫人,以周昭王廿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子時于林嶶尼園從母左脅而生,以周昭王卌二年壬申之歲二月八日踰城出家,時年十九,以周穆王二年癸未之歲正月八日明星出時朗然大悟,十力世雄,三朋獨朗,無師自覺,故号為佛。

    卌九年随緣化物利樂群品無邊,以周穆王五十年壬申之歲化緣将畢,拘屍那城國力士生地阿利羅跋提河邊,二月五日夜入無餘依大圓寂涅盤,從五天竺國代代相承,書戶上作如是記。

    大師滅度已來,至唐朝高宗皇帝永徽五年甲寅歲之當計一千七百廿二年,從永徽五年至天寶十五載,計一百三年矣。

    共已前都計一千八百廿五年。

    ”(141頁) 案:天寶十五載即唐肅宗至德元載,公元756年,歲次丙申。

    上距永徽五年甲寅,654年,凡102年,并永徽五年本年計之共103年。

    所載不誤。

     自天寶十五載,756年,上溯千八百二十五年,當公元前1069年,為一般年表之周康王十年壬申,自永徽五年,654年,上溯千七百二十二年,當公元前1068年,為周康王十一年癸酉。

    二者相差一年,蓋由以1722年再加103年而得出1825年,忘記應将重複的永徽五年減去也。

     周昭王二十三年,辛亥,元前1030年;昭王四十二年,庚午,元前1011;穆王二年,辛巳,元前1000年;穆王五十年,己巳,元前952;均不合。

     昭王四十二年出家,年十九,則應生于昭王二十四年壬子,元前1029年,但非甲寅。

     佛教徒關于佛生之年記載不同,頗多附會,湯用彤《佛教史》曾言之。

    此文亦其一例也。

    但可注意者:①年代大緻不錯,特别是秦漢以後,說明中國年代學的研究由來已久,而用幹支紀年和共和以後譜牒不亂起了很大作用。

    這是中國曆史的貢獻。

    ②過去僧徒對中國學問皆有一定的研究。

     1957.11.30 6.人名地名讀音 吐谷渾“吐,從暾,入聲。

    谷音浴。

    ”(175卷,7頁。

    《通鑒胡三省注》) 長孫平“長,知兩翻。

    ”(176/6) 可汗“可從刊入聲。

    汗音寒。

    ”(176/7) 龜茲“龜茲音丘慈。

    ”(176/7) 高颎“颎,居永翻。

    ”(177/13) 番禺“番禺音潘愚。

    ”(177/20) 靺鞨“靺音末,鞨音曷。

    ”(202/6) 單于“單音蟬。

    ”(201/6) 井陉“陉音刑。

    ”(202/7) 貞觀“觀,古玩翻。

    ”(203/7) 汜水“汜音祀。

    ”(204/4)“師古曰:&hellip&hellip舊讀音凡,今彼鄉人呼之音祀。

    ” 盩厔“盩厔音舟室”(203/11) 邛州“邛,渠容翻。

    ”(202/11) 高麗“麗,力知翻。

    ”(202/11) 突厥“厥,九勿翻。

    ”(202/11) 吐蕃“吐,從暾,入聲”(202/6) 悒怛“悒音邑。

    怛,當割翻。

    ”(200/16) 涪州“涪音浮”(275/18) 王說“說,讀為悅。

    ”(278/14) 鄃縣“鄃音輸”(190/9) 婕妤“婕妤音接予。

    ”(190/11) 鄜州“鄜音膚。

    ”(190/16) 骠騎将軍“馬,匹妙翻。

    騎,奇寄翻。

    ”(190/16) 輔公祏“祏音石”(190/19) 樂浪“樂浪音洛郎。

    ”(190/22) 租庸調“調,徒釣翻。

    ”(190/25) 回纥“纥音鹘。

    ”(192/16) 回纥“纥,下設翻。

    ”(192/19) 骁衛“戲,堅堯翻。

    ”(194/16) 郦食其“郦音曆。

    &hellip&hellip食其音異基。

    ”(8/15) 栎陽“栎音藥。

    ”(9/7) 夏說“夏說讀曰悅。

    ”(9/9) 句殘“句音鈎。

    ”(10/16) 1954.11.11&mdash12 7.大藏史傳 大正新修《大藏經史傳部》目錄 2026&mdash2033略 2034《曆代三寶記》十五卷隋費長房卷三帝年系至武德元年。

     2035《佛祖統紀》五十四卷宋志磐 2036《佛祖曆代通載》二十二卷元念常 2037《釋氏稽古略》四卷明覺岸 2038《釋氏稽古略續集》三卷明幻輪 2039《三國遺事》五卷高麗一然 8.釋氏稽古略續集 《釋氏稽古略續集》,明比丘大聞彙編,嚴爾珪校梓。

    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九卷《史傳部一》,第四冊,前有崇祯戊寅嚴爾珪序,大聞序。

    大聞,字幻輪,壽光人。

    書始元世祖終明熹宗,除僧史外亦有政治史,載明代有關僧人之法令。

    (二〇三七,903&mdash953頁) 21.1.23 六、墨 1.公庫 (宋)何薳《墨記》:“陳贍,真定人。

    初造墨,遇異人傳和膠法&hellip&hellip每斤止售半千,價雖廉而利常赢餘。

    餘嘗以萬錢就贍取墨,适非造墨時,因返金而以斷裂不完者二十笏為寄&hellip&hellip餘寶而用之,并就真定公庫轉置,得百笏,自謂終身享之不盡。

    忽焉南渡,一掃無餘&hellip&hellip陳贍在宣和間已自貴重,斤直五萬,比其身在,蓋百倍矣。

    ”(《學海類編》本,1頁) 2.元墨 (明)項元汴《蕉窗九錄》“墨錄”之“朱萬初墨”條:“楊慎曰:&lsquo元有朱萬初善制墨,純用松煙&hellip&hellip天曆乙巳&hellip&hellip以朱萬初所制墨進,大稱旨&hellip&hellip文靖公贈之詩&hellip&hellip&rsquo”(《學海類編》本,7頁) 1957.12.14 3.墨官 (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卷五:“昔祖氏本易定人,唐氏之時墨官也。

    今墨之上必假其姓而号之&hellip&hellip故祖氏之名聞于天下。

    ”(《學海類編》,3頁) 案:墨官,《唐六典》未見,另考。

     1957.12.13 4.墨 《大唐六典考訂》,日本人據明正德本、嘉靖本考訂。

    日本昭和十年(1935)京都帝國大學據近衛公府藏本影印。

    書前有享保甲辰,家熙序,即享保九年當清雍正二年,1724。

     卷一,“左司郎中”條:“漢制&hellip&hellip(尚書)丞、郎月賜赤管大筆一雙,隃麋墨一枚。

    (注:&lsquo《宋書》枚作丸。

    )&rsquo”(20頁) 案:隃麋,漢縣名,故城在今陝西汧陽縣東。

    《元和志》稱渝麋以隃麋澤得名,今湮,一作榆眉。

     卷三,戶部,“河東道”條:“厥貢:絹扇、龍須席、墨、臘、石英、麝香、漆、人參&hellip&hellip潞州:墨、人參、花蜜、兔絲子&hellip&hellip”(11頁) 卷三,戶部,“河北道”條:“厥貢羅、绫、平、絲布、絲(注:&lsquo《通志略》絲作綿&rsquo)、鳳翮、葦席、墨&hellip&hellip易州墨、虁州(注:&lsquo《通志略》虁作燕&rsquo)墨”。

    (13頁) 卷八,“弘文館”條:“拓書手三人。

    ”“筆匠三人。

    ”“熟紙裝潢匠九人。

    ”(43頁) 案:獨無制墨之人。

     卷十,“秘書監”條:“楷書手八十人。

    ”“亭長六人,掌固八人,熟紙匠、裝潢匠各十人,筆匠六人。

    ”(12頁) 案:亦無制墨之人。

     卷二十,“左藏令”條:“凡出給,先勘木契,然後錄其名數及諸人姓名,署印送監門,乃聽出。

    若外納者,以墨印印之。

    ”(16&mdash17頁) 卷二十,“右藏署令”條:“绛、易等州之墨。

    ”(18頁)“凡四方所獻金玉珠貝玩好之物皆藏之。

    出納禁令如左藏之職。

    ”(19頁) 案:易州墨見卷三,绛州墨未見。

     卷二十二,“中尚署令”條:“每年二月二日進镂牙尺&hellip&hellip每月進筆及搗衣杵,琴瑟琵琶弦,金銀紙,須則進之,不恒其數也。

    ”(14頁) 案:亦不進墨。

     5.世代作墨 (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卷五:“江南黟歙之地有李廷珪,墨尤佳。

    廷珪本易水人,其父超,唐末流離渡江,睹歙中可居造墨,故有名焉。

    ”(《學海類編》本,3頁) 又,“宋張永&hellip&hellip有巧思,紙墨皆自造,&hellip&hellip供禦者不及也”。

    (5頁) 又,“唐末,陶雅為歙州刺史二十年,嘗責李超雲:&lsquo爾近所造墨,殊不及吾初至郡時,何也?&rsquo對曰:&lsquo公初臨郡,歲取墨不過十挺。

    今數百挺未已,何暇精好焉。

    &rsquo”(9頁) 案:據此可知唐末生産不多,且有官征之勞。

     《文房四譜》後序題雍熙三年(986)。

     (明)董其昌《筠軒清悶錄》卷下“叙造墨名手”條,引陶九成: 奚鼐奚鼎奚起(鼐之子)、李超(奚鼐之子,南唐賜姓李氏)李廷珪、李廷寬、李承宴(皆李超之子,原文作李起,誤)李文用(李承宴之子) 李惟慶、李惟一、李仲宣(皆李文用之子)(14頁) 耿遂仁耿文政、耿文壽(皆耿遂仁之子)(14頁) 李世英李克恭(李世英之子) 邱可行邱世英、邱南傑(皆邱可行子)(14頁) (宋)何薳《墨記》“雜取桦煙”條:“三衢蔡瑫雖家世造墨而取煙合膠出衆工之下,其煤或獨取桦煙為之,止取利目前也。

    ”(7&mdash8頁) 1957.12.13 6.明代墨 (明)沈德符《飛凫語略》“新安制墨”條:“近代惟新安羅龍文所作,價逾拱璧,即一兩博馬蹄一斤,亦未必得真者,蓋墨之能事畢矣。

    ”(《學海類編》,103冊,8頁) (明)董其昌《筠軒清悶錄》下“叙造墨名手”條:“我朝墨定當以羅小華鹿角膠為第一,龍柱次之,華山松又次之。

    宣廟尤妙。

    方正、邵格之、方于魯輩,可供日用,不堪傳世。

    ”(同,14頁) 又,注雲:“于魯墨不及小華,所刻譜頗奇絕,堪供閑燕清賞。

    ” 《飛凫語略》“新安制墨”條:“孫司禮隆在江南所造&lsquo清謹堂&rsquo頗精,以出内臣手,不為銀泓所貴,然入用自佳。

    ”(9頁) 1957.12.14 7.明人以墨為饋遺 (明)沈德符《飛凫語略》“新安制墨”條:“今徽人家傳戶習,凡程鄭素封,競造墨饋遺,為朱提紫磨伴侶。

    諸貴人輕之,滕置高閣,間以給佐掾輿台急需,文房雅道掃地盡矣。

    ”(9頁) 案:在宋代已有之。

    何薳《墨記》:“大觀間,劉無言取其(指蘇浩然)制銘,令沈珪作數百丸,以遺好事及當朝貴人,故今人所藏未必皆出浩然手制。

    珪作此墨亦非世之墨工可及,實可亂真也。

    ” 《墨志》,崇祯時宣城麻三衡(孟璿)纂。

    “古人用墨多自制,故工者不顯。

    自唐以後,姓氏稍稍出。

    ” 8.松煙墨與油煙墨 元末陶宗儀《南村辍耕錄》卷二十九《墨》:“上古無墨,竹挺點漆而書;中古方以石磨汁,或雲是延安石液;至魏晉時始有墨丸,乃漆煙松煤夾和為之,所以晉人多用凹心硯者,欲磨墨貯沈耳。

    自後有螺子墨,亦墨丸之遺制。

    唐高麗歲貢松煙墨,用多年老松煙和麋鹿膠造成。

    至唐末,墨工奚超與其子廷珪自易水渡江,遷居歙州,南唐賜姓李氏,廷珪父子之墨始集大成,然亦尚用松煙。

    廷珪初名廷邽。

    世有奚廷珪墨,又有李廷珪墨。

    或有作庭珪字者,僞也,墨亦不精。

    宋熙豐間(神宗熙甯,1068&mdash1077;元豐,1078&mdash1085),張遇供禦墨,用油煙入腦麝金箔,謂之龍香劑。

    元祐間(1086&mdash1093),潘谷墨見稱于時。

    自後蜀中蒲大韶、梁杲、徐伯常及雪齋、齊峰、葉茂實、翁彥卿等出,世不乏墨,惟茂實得法,清黑不凝滞,彥卿莫能及。

    中統至元以來,各有所傳,可以仿古。

    ”(10頁) 唐(凡列祖敏等七人);南唐(凡列李超等十九人);宋(凡列張遇等二十九人,其中有:葉世英,嘗造德壽宮墨;葉邦憲,嘗造複古殿墨;劉士先,嘗造緝熙殿墨);元(潘雲谷〔清江〕、胡文中〔長沙〕、林松泉〔錢唐〕、于材仲〔宜興〕、杜清碧〔武夷〕、衛學古〔松江〕、黃修之〔天台〕、朱萬初〔豫章〕、丘可行〔金溪〕、丘世英、丘南傑〔皆可行子〕)。

    (11&mdash12頁) 1957.1.17 9.制墨緻富 《新唐書》一一一《王方翼傳》:“方翼尚幼,雜傭保執苦不棄,日墾田植樹,治林垠塈,完牆屋,燎松丸墨,為富家。

    ”(貞觀中)方翼死于武後時。

     《張說集》一六《王方翼神道碑》:“儲無鬥粟,庇無尺椽,公躬率庸保,肆勤給養,墾山出田,燎松鬻墨,一年而良疇千畝,二年而廈屋百間,三年則日舉壽觞厭珍膳矣。

    ” 1956.9.6 10.制墨書籍 《墨史》,元,陸友,二卷; 《墨譜》,宋,李孝美,三卷,又名《墨苑》; 《墨法集要》,明,沈繼孫,一卷; 《墨表》,清,萬壽祺,四卷,卷四為《古今墨論》,見所著《隰西草堂集》卷四; 《墨考》,明末,姜紹書,見所著《韻石齋筆談》卷下; 《墨說》,宋,何薳,見所著《春渚紀聞》卷八,又稱“記墨”,但卷首目稱“《墨說》附”,《學海類編》專收《墨說》; 《墨譜》,明,方于魯,六卷; 《墨苑》,明,程君房,十二卷; 《墨林》,清,曹素功,二卷; 《涉園墨萃》,民國,陶蘭泉,《彙刻叢書》; 《文房四譜》卷五《墨譜》,宋,蘇易簡,《學海類編》; 《蕉窗九錄》二《墨錄》,明,項元汴(子京),《學海類編》; 《飛凫語略》“新安制墨”條,明,沈德符; 《筠軒清悶錄》卷中《論墨》第四,卷下《叙造墨名手》第八,明董其昌,《學海類編》; 《墨經》,引見《蕉窗九錄》; 《墨書》,引見《蕉窗九錄》。

     1956.10.11 11.石墨 《水經注》卷十《濁漳水注》:“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間,上有冰室,室有數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

    石墨可書,又燃之難盡,亦謂之石炭。

    ”(《四部叢刊》本,9頁) 案:此台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

    銅雀、金虎、冰井,所謂三台也。

    此所謂石墨即煤也。

     《文房四譜》(宋蘇易簡)卷五引顧微《廣州記》:“懷化郡掘塹,得石墨甚多,精好可寫書。

    ”(《學海類編》101冊,1頁) 又引戴延之《西征記》:“石墨山北五十裡山多墨,可書,故号焉。

    ”(2頁) 又引《括地志》:“東都壽安縣洛水之側有石墨山,山石盡黑,可以書疏。

    ”(4頁) 《全晉文》卷一百二,陸雲三《與兄平原書》:“一日上三台,曹公藏石墨數十萬斤,雲燒此消複可用然煙中人,不知兄頗見之不?今送二螺。

    ”(1頁)。

    (原注:“本集又略見禦覽六百一。

    ”) 案:此三台即銅雀、金虎、冰井也。

    中句殊費解。

    文句亦與他書不盡同。

    再校。

     1957.12.13 12.方于魯與程君房墨 (明)沈德符《飛凫語略》“新安制墨”條:“新安人例工制墨,方于魯名最著。

    汪太涵司馬與之連姻,獎飾稍過,名振宇内。

    所刻墨譜,窮極工巧。

    而同裡程君房出,幾超而上之。

    兩人貿首深仇。

    程墨嘗介内臣進之今上,方愈妒恨。

    程以不良死,則方力也。

    程亦刻墨苑,鬥奇角異,似又勝方。

    真墨妖亦墨兵矣。

    ”(《學海類編》103冊,本書,8&mdash9頁。

    ) 13.方于魯二首 “于魯初名大滶,後以字行,改字建元,歙布衣,有《佳日樓詩集》。

    ” 詩話:“古人制墨率用松煙,漢取諸扶風,晉取諸廬山,唐則易州、上黨。

    自李超徙歙,張谷徙黔,皆世其業。

    其後耿仁遂、髙慶和、戴彥衡、吳滋、胡智率多歙人。

    明則羅文龍少華、邵正己格之、程大約君房輩鹹以制墨稱,而于魯所制最夥,上自符玺、圭璧,下至雜珮,凡三百八十五式,刊成國譜,曾上呈乙覽;所造雲箋,匪止成都十樣;嘗以百花香露和墨,自作長歌。

    世但目為墨工,然汪伯玉曾招之入豐于社。

    ” “《送張山人歸越》:雉子斑斑麥正齊,黃梅四月雨凄凄,新安江上攜尊酒,送爾看山到浙西。

    ” “《璞石席上作》:十年不慣出家門,千裡來逢故舊存,正值江幹春未晚,蒌蒿荻筍煮河豚。

    ” 方于魯,歙人,初名大滶,後以字行,改字建元。

    初學為詩,汪道昆招入豐于社,獎飾甚至。

    後得程君房墨法,乃改而制墨。

    其法不以豨膏而用桐液;和墨不以漆而用廣膠;解膠不以梣皮而用靈草汁,名重萬曆間。

    著有《方氏墨譜》,與君房相軋,世兩譏之;又著《方建元詩集》。

    子嘉樹能世其業。

     (《中國人名大辭典》) “李陳氏,所造有&lsquo煙霞侶&rsquo墨;陳乃大年堂藥肆之人也。

    ” “葉玄卿、吳去塵俱有名。

    清初歙人,歲貢生曹素功,字聖臣,能傳程、方法制“紫玉光”、“天琛”、“蒼龍珠”、“天瑞”、“豹囊”、“從賞”、“青麟髓”、“千秋光”、“筆花”、“岱雲”、“寥天一”、“薇露”、“浣香玉”、“五珏”、“文露”、“紫美”、“漱金”、“大國香”、蘭煙”十八種,盛行于世,後之制墨者皆宗之。

    素功裒采一時投贈詩文,為《墨林》二卷。

    ” (《骨董瑣記》卷二,三聯版,50頁,“程君房、方于魯”條) “程君房、方于魯皆歙人,善制墨。

    于魯成《墨譜》六卷:分國寶、國華、博古、博物、法寶、洪寶六類。

    上自符玺圭璧,下迄雜佩,凡三百八十五式,倩名手摹繪,備極精巧,系以題替。

    君房亦作墨苑十二卷:分玄工、輿地、人官、物華、儒藏、淄黃六類以争名。

    墨苑内繪“中山狼”即诋方也。

    程墨後介内五當,緻之神廟,方恨甚。

    會程殺人索獄,方力擠之,程卆不食苑。

    沈德符飛凫語,所歎為星兵,墨躍等也。

    于魯能詩,與汪道昆唱洲,入“豐幹社”著有《佳日樓集》。

    程字幼博,又字大約。

    方字建元。

    與方程齊名者有槜&hellip&hellip” (《野獲編》卷二十六,12頁,“新安制墨”條) 14.“九元三極”墨 “方于魯造&lsquo九元三極&rsquo墨,自謂前無古人。

    程君房與之競勝,遂構嫌釁,見方觀承《題曹素功藝粟齋墨歌》自注。

    ” (《骨董瑣記》卷四,三聯版,109頁) 15.清謹堂墨 劉若愚《酌中志》:“萬曆間蘇杭織造太監孫隆,多學善畫,曾刻《通鑒總類》、《中鑒錄》等書;所造&lsquo清謹堂墨&rsquo,款制精巧,猶方于魯、程君房,而劑料精細,為殊勝焉。

    神廟最重之,今不易得也。

    按隆号東瀛,為江南織造,曾葺西湖諸勝,亦好事者。

    ” 《骨董瑣記》卷四,114頁) 16.印章 明陳汝锜(字伯容,号真吾,高安人,萬曆明為建陽縣訓導)《甘露園短書》卷五“國朝印制”條:“國朝授制俱青色,無等殺。

    印制則二品以上俱銀印,三品以下除順天應天二府外,俱銅印。

    其印紐:将軍虎紐,餘俱直紐,惟監察禦史紐有竅。

    其文:内閣玉箸,将軍柳葉,餘俱九疊,惟監察禦史八疊。

    其方:一品三寸四分,以漸殺,至九品方一寸九分,惟監察禦史最小,方一寸五分。

    又公差官俱用關防,惟監察禦史用印。

    各衙門,俱一印,惟監察禦史五印或十印。

    瓜時,代者佩印出,前人佩印入。

    ”(康熙刻本,207頁) 1957.11.16 《紀錄彙編》卷一百七十六《四友齋叢說摘抄》卷三:“兩京小九卿衙門,首領官皆有印,惟翰林院獨無印。

    見南京翰林院掌院先生,自佥名回各司手本,于事體頗覺有礙。

    或以為翰林院原隸于禮部,然太常寺、詹事府、國子監皆隸禮部,亦隻是首領官行,不應翰林院獨是堂上官與各司對行。

    蓋翰林院乃朝廷司筆劄文翰之臣,分局供職,講讀有講讀廳,修撰、編修在史館,檢讨有檢讨廳,五經博士則以專經待問,典籍則掌中秘書,侍書則以善書者充,待诏則或以工畫,或以能棋,各守技業,以備祗應。

    獨孔目無專職,總領一院之事,以聽掌印學士之政,則孔目實首領官也。

    但翰林院最為近幸,若品級又尊,恐嫌于逼。

    故學士秩止五品,其下以次遞降,至待诏秩從九品,則孔目正應為未入流官。

    然六部是二品衙門,司務隻九品,則孔目隻應未入流。

    此皆朝廷親幸之臣,豈當以品秩為崇卑耶。

    若以未入流官不當有印,則給以條記行亦無不可。

    ”(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