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明代皇陵
關燈
小
中
大
戊寅&hellip&hellip閏五月十日,上崩于西宮,壽七十有一,是月十六日葬孝陵。
”(11頁) 案:十日崩,十六日葬,知其陵墓已預營矣。
日期與《明史》合。
又,“至于疾大漸,梓宮、遺诏皆預營度。
山陵之制,務存節儉,器用陶瓦,服無金玉。
嗚呼!可謂神聖之極矣”。
(14頁) 《明史》卷十一《景帝紀》,景泰七年二月:“甲子,營壽陵。
”(8頁) 又,景泰八年“二月乙未,廢帝為郕王,遷西内&hellip&hellip癸醜,王薨于西宮,年三十,谥曰戾。
毀所營壽陵,以親王禮葬西山&hellip&hellip成化十一年十二月&hellip&hellip敕有司繕陵寝,祭飨視諸陵”。
(9頁) 案:據此可見景帝系預營陵墓。
《明史》一一三《後妃傳·成祖仁孝皇後傳》:“永樂五年(1407)七月,疾革&hellip&hellip甲午,谥曰仁孝皇後。
七年(1409),營壽陵于昌平之天壽山,又四年(永樂十一年,1413)而陵成,以後葬焉,即長陵也。
”(8頁) 《明史》一一四《後妃傳·世宗孝烈皇後方氏傳》:“(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乙未,後崩。
诏曰:&lsquo皇後比救朕危,奉天濟難,其以元後禮葬。
&rsquo預名葬地曰永陵。
”(5頁) 案:《明史》十八《世宗紀》,孝烈葬于嘉靖二十七年五月。
《湧幢小品》卷六“陵祭”條:“國朝谒陵親祭,自英宗正統後,五朝不複舉,蓋百二十年矣。
至世宗乃克親行,穆宗一行,神宗亦如之,又以壽工親往者三。
”(說庫本,3頁) 案:據此,神宗陵亦預營。
又,“壽陵”條:“嘉靖&hellip&hellip十五年三月議興壽工&hellip&hellip從緻仕官駱用卿之言,定壽域于十八道嶺,易名曰陽翠。
&hellip&hellip四月十九日,上複詣七陵,告興工。
”(3頁) “神皇壽宮在大峪山下,先擇廷臣中明堪輿者,大宗伯徐學谟舉南尚書陳道基、通政參議梁子琦、聽補佥事胡宥以往。
子琦擇獻七處,皆以山厓不當上意。
後命再蔔,陳、胡已去,而禮部惡梁躁竟不用。
改蔔大峪。
”(卷六,3頁。
) 案:據此,似定奪在禮部,然與他處所載不合,仍應權在宦官也。
徐學谟任禮部尚書在萬曆八年十二月至十一年九月(《明史》一一二,《七卿年表》二)。
1957.7.3 13.死後建陵墓之例 《紀錄彙編》卷八六《治世餘聞》上篇卷四:“乙醜冬,初建泰陵,時都下盛傳其地有水。
”(7頁) 案:泰陵為孝宗葬地。
乙醜,為弘治十八年(1505),孝宗卒于是年五月。
十月葬。
孝宗泰陵非屬預修,見卡片3頁。
又案:此條亦有可疑。
孝宗卒于五月,如營建于冬季,則有水無水随時可見,不應有開看驗水之事,既有開看之事,必其早已營建完了。
又,文内有&lsquo太皇太後聞之&rsquo之語,太皇太後為孝宗時之太後王氏,于弘治十八年八月尊封太皇太後,則是武宗即位後之事也。
孝宗葬于弘治十八年十月庚午,此文有“萬一梓宮葬後有言者”之語,則事在未葬時也。
既在葬前,無須開陵,則“開看”之言亦舉習用名詞耳,非真開視也。
文中言司禮監太監蕭敬,是孝宗末年人。
《明史》一一三《後妃傳·英宗孝莊皇後錢氏傳》:“英宗大漸,遺命曰:&lsquo錢皇後千秋萬歲後,與朕同葬。
&rsquo大學士李賢退而書之冊。
憲宗立&hellip&hellip兩宮并尊,而稱後為慈懿皇太後。
及營裕陵,(李)賢、(彭)時請營三圹,下廷議&hellip&hellip事竟寝。
成化四年六月,太後崩,周太後不欲後合葬。
帝(憲宗)&hellip&hellip召大臣議&hellip&hellip(彭)時力請合葬裕陵左,而虛右以待周太後。
”(13&mdash14頁) 案:據此,裕陵似在英宗死後修建,否則即分大圹為三小圹也。
《明武宗實錄》一,弘治十八年五月,“丁未,禮部左侍郎李傑、欽天監監副倪謙同司禮監太監戴義奏,于茂陵(憲宗陵)西施家台得吉地,堪以奉安大行皇帝陵寝,然山陵事重,乞别命官覆視”。
(226/1/17) 案:據此,可證孝宗泰陵系孝宗死後所定。
又,卷二,十八年六月“丙辰,禮部奏,侍郎王華等覆視原擇山陵,地果吉,宜行欽天監擇日興工,上從之”。
(226/2/2) 又,戊午,“營建大行皇帝陵于天壽山,薦名泰陵。
敕太監李興、新甯伯譚祐、工部左侍郎李鐩提督發五軍等三營官軍萬人供役,仍命科道官各一人點視”。
(226/2/9) 1958.1.7 14.明帝重視陵墓 《楊大洪先生文集》(楊漣)卷上《鄭貴妃移宮及召對并李選侍移宮兩朝始末記》:“先帝泰昌八月初一日登極,是時漣在兵科&hellip&hellip初四日聞不豫,初八日聞病甚&hellip&hellip二十六日再召見,先帝音吐猶洪,至二十九日召見,則謂朕難了&hellip&hellip先帝又曰:&lsquo朕壽宮要緊。
&rsquo閣部大臣共對曰:&lsquo聖壽無疆,何念及此。
&rsquo各相慰安,哽咽不能語&hellip&hellip”(《叢書集成》本,31&mdash33頁) 1957.7.3 15.明代祔葬 《明史》一一三《後妃傳·孝惠邵太後傳》:“憲宗妃,興獻帝母也&hellip&hellip嘉靖元年,上尊号曰壽安,十一月崩。
帝欲明年二月遷葬茂陵,大學士楊廷和等言:&lsquo祖陵不當數興工作,驚動神靈。
&rsquo不從。
”(21頁) 案:茂陵,憲宗葬所。
祔葬者已有孝貞王後(正德十三年)、孝穆紀後(成化二十三年),故楊廷和言不當數興工作。
16.皇帝葬後皇後祔葬 《明史》八《仁宗紀》,洪熙元年(1425)五月辛巳:“是日,崩于欽安殿,年四十有八。
秋七月己巳,上尊谥,廟号仁宗,葬獻陵。
”(6頁) 《明史》九《宣宗紀》:“(洪熙元年1425)五月庚辰,仁宗不豫&hellip&hellip六月&hellip&hellip庚戌,即皇帝位&hellip&hellip秋七月乙亥,尊皇後為皇太後&hellip&hellip九月壬寅,葬昭皇帝(仁宗)于獻陵。
”(1&mdash2頁) 《明史》十《英宗前紀》:“宣德十年(1435)春正月,宣宗崩,壬午,即皇帝位&hellip&hellip二月戊申,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
” 又,正統七年(1442)十月:“乙巳,太皇太後崩。
十二月,葬誠孝昭皇後(即太皇太後)于獻陵。
”(6頁) 案:仁宗葬已十七年(1425&mdash1442)。
17.明成祖之葬禮 《明史》卷八《仁宗紀》:“(永樂二十二年)十二月&hellip&hellip庚申,葬文皇帝于長陵。
”(4頁) 又,卷五八《禮志十二·兇禮一·山陵》:“(永樂二十二年)十二月,禮部進葬祭儀&hellip&hellip前一日,遣官祭金水橋、午門&hellip&hellip并所過河橋&hellip&hellip是夕,設辭奠,帝後太子以下,皆衰服以序緻祭。
司禮監、禮部、錦衣衛命執事者設大升輿,陳葬儀于午門外,并大明門外。
将發,設啟奠&hellip&hellip執事者升,徹帷幙,拂拭梓宮,進龍輴于幾筵殿下&hellip&hellip設祖奠如啟奠儀&hellip&hellip内侍官請梓宮升龍輴&hellip&hellip以次行&hellip至午門内,設遣奠,如祖奠儀。
内侍請靈駕進發&hellip&hellip梓宮至午門外,禮官請梓宮升大昇輿。
執事官奉升輿訖,禮官請靈駕進發。
皇太子、親王以下哭送出端門外,行辭祖禮。
執事官設褥位于太廟香案前,皇太子易常服,捧神帛,由左門入,至褥位跪,置神帛于褥&hellip&hellip(禮)畢,皇太子捧神帛興,以授禮官。
禮官安輿中,請靈駕進發&hellip&hellip梓宮由大明中門出&hellip&hellip至陵,執事官先陳龍輴于獻殿門外,俟大昇輿至,禮官請靈駕降輿,升龍輴,詣獻殿。
執事官奉梓宮入,皇太子、親王由左門入,安奉訖,行安神禮&hellip&hellip遣官祀告後土并天壽山,設遷奠禮,如上儀。
将掩玄宮,
”(11頁) 案:十日崩,十六日葬,知其陵墓已預營矣。
日期與《明史》合。
又,“至于疾大漸,梓宮、遺诏皆預營度。
山陵之制,務存節儉,器用陶瓦,服無金玉。
嗚呼!可謂神聖之極矣”。
(14頁) 《明史》卷十一《景帝紀》,景泰七年二月:“甲子,營壽陵。
”(8頁) 又,景泰八年“二月乙未,廢帝為郕王,遷西内&hellip&hellip癸醜,王薨于西宮,年三十,谥曰戾。
毀所營壽陵,以親王禮葬西山&hellip&hellip成化十一年十二月&hellip&hellip敕有司繕陵寝,祭飨視諸陵”。
(9頁) 案:據此可見景帝系預營陵墓。
《明史》一一三《後妃傳·成祖仁孝皇後傳》:“永樂五年(1407)七月,疾革&hellip&hellip甲午,谥曰仁孝皇後。
七年(1409),營壽陵于昌平之天壽山,又四年(永樂十一年,1413)而陵成,以後葬焉,即長陵也。
”(8頁) 《明史》一一四《後妃傳·世宗孝烈皇後方氏傳》:“(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乙未,後崩。
诏曰:&lsquo皇後比救朕危,奉天濟難,其以元後禮葬。
&rsquo預名葬地曰永陵。
”(5頁) 案:《明史》十八《世宗紀》,孝烈葬于嘉靖二十七年五月。
《湧幢小品》卷六“陵祭”條:“國朝谒陵親祭,自英宗正統後,五朝不複舉,蓋百二十年矣。
至世宗乃克親行,穆宗一行,神宗亦如之,又以壽工親往者三。
”(說庫本,3頁) 案:據此,神宗陵亦預營。
又,“壽陵”條:“嘉靖&hellip&hellip十五年三月議興壽工&hellip&hellip從緻仕官駱用卿之言,定壽域于十八道嶺,易名曰陽翠。
&hellip&hellip四月十九日,上複詣七陵,告興工。
”(3頁) “神皇壽宮在大峪山下,先擇廷臣中明堪輿者,大宗伯徐學谟舉南尚書陳道基、通政參議梁子琦、聽補佥事胡宥以往。
子琦擇獻七處,皆以山厓不當上意。
後命再蔔,陳、胡已去,而禮部惡梁躁竟不用。
改蔔大峪。
”(卷六,3頁。
) 案:據此,似定奪在禮部,然與他處所載不合,仍應權在宦官也。
徐學谟任禮部尚書在萬曆八年十二月至十一年九月(《明史》一一二,《七卿年表》二)。
1957.7.3 13.死後建陵墓之例 《紀錄彙編》卷八六《治世餘聞》上篇卷四:“乙醜冬,初建泰陵,時都下盛傳其地有水。
”(7頁) 案:泰陵為孝宗葬地。
乙醜,為弘治十八年(1505),孝宗卒于是年五月。
十月葬。
孝宗泰陵非屬預修,見卡片3頁。
又案:此條亦有可疑。
孝宗卒于五月,如營建于冬季,則有水無水随時可見,不應有開看驗水之事,既有開看之事,必其早已營建完了。
又,文内有&lsquo太皇太後聞之&rsquo之語,太皇太後為孝宗時之太後王氏,于弘治十八年八月尊封太皇太後,則是武宗即位後之事也。
孝宗葬于弘治十八年十月庚午,此文有“萬一梓宮葬後有言者”之語,則事在未葬時也。
既在葬前,無須開陵,則“開看”之言亦舉習用名詞耳,非真開視也。
文中言司禮監太監蕭敬,是孝宗末年人。
《明史》一一三《後妃傳·英宗孝莊皇後錢氏傳》:“英宗大漸,遺命曰:&lsquo錢皇後千秋萬歲後,與朕同葬。
&rsquo大學士李賢退而書之冊。
憲宗立&hellip&hellip兩宮并尊,而稱後為慈懿皇太後。
及營裕陵,(李)賢、(彭)時請營三圹,下廷議&hellip&hellip事竟寝。
成化四年六月,太後崩,周太後不欲後合葬。
帝(憲宗)&hellip&hellip召大臣議&hellip&hellip(彭)時力請合葬裕陵左,而虛右以待周太後。
”(13&mdash14頁) 案:據此,裕陵似在英宗死後修建,否則即分大圹為三小圹也。
《明武宗實錄》一,弘治十八年五月,“丁未,禮部左侍郎李傑、欽天監監副倪謙同司禮監太監戴義奏,于茂陵(憲宗陵)西施家台得吉地,堪以奉安大行皇帝陵寝,然山陵事重,乞别命官覆視”。
(226/1/17) 案:據此,可證孝宗泰陵系孝宗死後所定。
又,卷二,十八年六月“丙辰,禮部奏,侍郎王華等覆視原擇山陵,地果吉,宜行欽天監擇日興工,上從之”。
(226/2/2) 又,戊午,“營建大行皇帝陵于天壽山,薦名泰陵。
敕太監李興、新甯伯譚祐、工部左侍郎李鐩提督發五軍等三營官軍萬人供役,仍命科道官各一人點視”。
(226/2/9) 1958.1.7 14.明帝重視陵墓 《楊大洪先生文集》(楊漣)卷上《鄭貴妃移宮及召對并李選侍移宮兩朝始末記》:“先帝泰昌八月初一日登極,是時漣在兵科&hellip&hellip初四日聞不豫,初八日聞病甚&hellip&hellip二十六日再召見,先帝音吐猶洪,至二十九日召見,則謂朕難了&hellip&hellip先帝又曰:&lsquo朕壽宮要緊。
&rsquo閣部大臣共對曰:&lsquo聖壽無疆,何念及此。
&rsquo各相慰安,哽咽不能語&hellip&hellip”(《叢書集成》本,31&mdash33頁) 1957.7.3 15.明代祔葬 《明史》一一三《後妃傳·孝惠邵太後傳》:“憲宗妃,興獻帝母也&hellip&hellip嘉靖元年,上尊号曰壽安,十一月崩。
帝欲明年二月遷葬茂陵,大學士楊廷和等言:&lsquo祖陵不當數興工作,驚動神靈。
&rsquo不從。
”(21頁) 案:茂陵,憲宗葬所。
祔葬者已有孝貞王後(正德十三年)、孝穆紀後(成化二十三年),故楊廷和言不當數興工作。
16.皇帝葬後皇後祔葬 《明史》八《仁宗紀》,洪熙元年(1425)五月辛巳:“是日,崩于欽安殿,年四十有八。
秋七月己巳,上尊谥,廟号仁宗,葬獻陵。
”(6頁) 《明史》九《宣宗紀》:“(洪熙元年1425)五月庚辰,仁宗不豫&hellip&hellip六月&hellip&hellip庚戌,即皇帝位&hellip&hellip秋七月乙亥,尊皇後為皇太後&hellip&hellip九月壬寅,葬昭皇帝(仁宗)于獻陵。
”(1&mdash2頁) 《明史》十《英宗前紀》:“宣德十年(1435)春正月,宣宗崩,壬午,即皇帝位&hellip&hellip二月戊申,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
” 又,正統七年(1442)十月:“乙巳,太皇太後崩。
十二月,葬誠孝昭皇後(即太皇太後)于獻陵。
”(6頁) 案:仁宗葬已十七年(1425&mdash1442)。
17.明成祖之葬禮 《明史》卷八《仁宗紀》:“(永樂二十二年)十二月&hellip&hellip庚申,葬文皇帝于長陵。
”(4頁) 又,卷五八《禮志十二·兇禮一·山陵》:“(永樂二十二年)十二月,禮部進葬祭儀&hellip&hellip前一日,遣官祭金水橋、午門&hellip&hellip并所過河橋&hellip&hellip是夕,設辭奠,帝後太子以下,皆衰服以序緻祭。
司禮監、禮部、錦衣衛命執事者設大升輿,陳葬儀于午門外,并大明門外。
将發,設啟奠&hellip&hellip執事者升,徹帷幙,拂拭梓宮,進龍輴于幾筵殿下&hellip&hellip設祖奠如啟奠儀&hellip&hellip内侍官請梓宮升龍輴&hellip&hellip以次行&hellip至午門内,設遣奠,如祖奠儀。
内侍請靈駕進發&hellip&hellip梓宮至午門外,禮官請梓宮升大昇輿。
執事官奉升輿訖,禮官請靈駕進發。
皇太子、親王以下哭送出端門外,行辭祖禮。
執事官設褥位于太廟香案前,皇太子易常服,捧神帛,由左門入,至褥位跪,置神帛于褥&hellip&hellip(禮)畢,皇太子捧神帛興,以授禮官。
禮官安輿中,請靈駕進發&hellip&hellip梓宮由大明中門出&hellip&hellip至陵,執事官先陳龍輴于獻殿門外,俟大昇輿至,禮官請靈駕降輿,升龍輴,詣獻殿。
執事官奉梓宮入,皇太子、親王由左門入,安奉訖,行安神禮&hellip&hellip遣官祀告後土并天壽山,設遷奠禮,如上儀。
将掩玄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