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北朝的文化
關燈
小
中
大
鮮卑統治階級,從迷信方面來接受并提倡宗教,特别是崇奉佛教,是很自然的。
儒學生根在漢士族群中,随着漢族在政治上的地位逐漸上升,到北周時,儒學竟壓倒佛教。
儒、道、佛的相互關系,在北朝,多少反映出漢族與鮮卑族間勢力消長的過程。
一經學 北朝經學,《易》、《書》、《詩》、《三禮》、《論語》、《孝經》用鄭玄注,《左氏春秋》用服虔注,《公羊傳》用何休注,完全遵守東漢經師舊說,不尚變通。
王弼《易注》,杜預《左傳注》偶有傳授,不發生顯著的影響。
北朝少見名儒,自魏孝文帝時起,始有徐遵明最稱通博學,講學二十餘年,學徒前後多至萬人。
《周易》、《尚書》、《三禮》、《左氏春秋》都是徐遵明所傳。
徐遵明尤長《左氏春秋》,得西晉舊本服氏《春秋》(服虔注《左氏春秋》)研讀數年,撰《春秋義章》三十卷。
他的弟子李炫撰《三禮義疏》,熊安生撰《周禮》、《禮記義疏》。
與徐遵明同時的劉獻之,擅長《毛詩》,作《毛詩序義》,授李周仁、程歸則。
程歸則傳劉軌思,李周仁傳李炫。
李炫撰《毛詩義疏》。
劉軌思傳劉焯、劉炫。
劉炫作《毛詩述議》。
北朝著名儒生和主要撰述,大體上也隻有這些。
大抵北朝經學,學風保守,撰述較少,都缺乏開展的氣象,唐朝修《五經正義》,重南輕北,重魏晉新注,輕漢儒舊說,就是因為北朝經學比不上南朝經學。
北朝經學雖然衰落,但在政治上仍保持佛道兩教不敢争奪的正統地位。
魏道武帝進入中原,便在平城設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千餘人,後又增至三千人。
魏獻文帝設立鄉學,大郡置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學生一百人;最小郡也置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四十人。
魏遷都洛陽後,私學尤為盛行,儒生開門授徒,多或千餘人,少也不下數百。
官學私學的學生,同樣可以被州郡選為茂異(州)孝廉(郡),取得官職。
魏亂以後,私學仍盛。
高歡得盧景裕(徐遵明弟子),使教諸子經學,齊諸帝都是暴君,卻照例要選名儒教自己的兒子。
宇文泰尤重儒學,以至實行《周禮》。
周武帝定三教先後,儒為第一。
鮮卑人逐漸革去落後習俗,儒學所起作用是不小的。
二道教 道教自稱能羽化飛天,長生不死,其次也能畫符誦咒,消災滅禍。
東漢以來,道教流傳漸廣,張角兄弟三人用太平道教發動黃巾起義,張魯用五鬥米道教占領漢中。
士大夫欣慕道教的法術,但也不免有些顧慮,因此,沒有人敢大規模提倡道教。
西晉時沙漠汗居洛陽,他的侍從務勿塵奉道教,說是在伊阙山成了仙。
道教影響,第一次帶到了拓跋部。
魏道武帝笃信道教,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煉百藥求長生。
他和他的兒子魏明元帝都被藥毒死。
道士寇謙之革新天師道,得到魏太武帝的提倡。
它反對佛教也更尖銳化,終于引起了魏齊周兩次滅佛、一次滅道的宗教沖突。
寇謙之是嵩山道士,自稱太上老君親自封他為天師,繼承天師張陵(張道陵)的地位。
他改革道教,除去三張(張陵、張衡、張魯)收租米(五鬥米)錢稅的舊規,解除了士大夫的顧慮。
又反對男女交接的妖術,說大道清虛,豈有此事(房中術)。
他的新道教以禮拜求度為主,以服氣食藥閉精練氣為輔。
他制造許多道經,說是太上老君傳給他《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又傳服氣導引口訣之法;太上老君的玄孫李謙文傳給他《錄圖真經》六十卷,教他輔佐北方泰平真君(指魏太武帝)。
寇謙之的新道教,模仿佛教儀式更相似,求功德的方法也力求簡便,男女信徒隻要在家立壇,朝夕禮拜,就可得到上等功德,不必出家修行。
魏太武帝初即位,寇謙之來平城獻道經,得崔浩推薦,大為魏太武帝所崇信。
魏太武帝在平城立天師道場,親到道場受符箓,表示受了天命,有權做中國皇帝。
崔浩是儒家,利用天師道來反佛教。
四四六年,魏太武帝滅佛教,就是聽從了崔浩的力勸。
天師道是漢族人自創的宗教,所奉的神是漢族人認為本族的神,不同于外來佛教的胡神,因此,魏太武帝以後的魏諸帝,不管怎樣崇奉佛教,即位時總要舉行受符箓的儀式,作為鮮卑拓跋部統治漢族的一種依據。
齊依靠六鎮流民立國,特别強調鮮卑人的優越地位,在宗教上也特别崇奉佛教。
高澄準備滅東魏,于五四八年,取消天師道壇。
五五五年,齊文宣帝滅道教,強迫道士剃發當和尚,齊境内佛教大盛。
周依靠關西漢族立國,特别強調儒學,道教也被重視。
五七四年,周武帝廢佛道二教,令和尚道士還俗。
道教排斥佛教,但不主張殺害佛教徒。
從寇謙之開始,一直保持着這種主張,因之,佛道鬥争僅限于言語攻擊,沒有引起殘酷的報複。
四三九年,魏滅北涼,魏太武帝捕獲為北涼守城的僧人三千人,下令屠殺。
寇謙之替僧人說情,三千人得免死。
四四六年,魏太武帝大殺境内僧人,寇謙之對崔浩力争,勸崔浩勿殺,崔浩不聽。
後來齊文宣帝滅道教,隻殺不肯剃發的道士四人,周武帝滅佛教,不曾殺一個僧人。
宗教鬥争激化的北朝,得免互殺事件,在這一點上,寇謙之是有見識的。
三佛教 佛教造像立寺及廣度僧尼等所謂功德事,在經濟上都起着破壞的作用。
一部分精通佛學的僧徒,闡發宗旨,在中國哲學的發展過程中,卻起着開拓的作用。
天竺各教派,南北朝時期,大體上都傳入中國,中國僧徒各就所學,标舉心得,聚徒傳授,成立學派,為隋唐佛教全盛時期作了重要的準備。
佛學目的在于修行證果,途徑不外戒、定、慧三端。
南朝佛學偏重智慧(義理),北朝佛學偏重禅定,戒律南北并重,北方戒律尤為專門之學。
這樣,由于南北的環境不同,佛學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學風。
在南北不同學風中,各學派得以充分發揮本派的獨到處;在同一學風中,各學派得以互較短長處。
在南北不
儒學生根在漢士族群中,随着漢族在政治上的地位逐漸上升,到北周時,儒學竟壓倒佛教。
儒、道、佛的相互關系,在北朝,多少反映出漢族與鮮卑族間勢力消長的過程。
一經學 北朝經學,《易》、《書》、《詩》、《三禮》、《論語》、《孝經》用鄭玄注,《左氏春秋》用服虔注,《公羊傳》用何休注,完全遵守東漢經師舊說,不尚變通。
王弼《易注》,杜預《左傳注》偶有傳授,不發生顯著的影響。
北朝少見名儒,自魏孝文帝時起,始有徐遵明最稱通博學,講學二十餘年,學徒前後多至萬人。
《周易》、《尚書》、《三禮》、《左氏春秋》都是徐遵明所傳。
徐遵明尤長《左氏春秋》,得西晉舊本服氏《春秋》(服虔注《左氏春秋》)研讀數年,撰《春秋義章》三十卷。
他的弟子李炫撰《三禮義疏》,熊安生撰《周禮》、《禮記義疏》。
與徐遵明同時的劉獻之,擅長《毛詩》,作《毛詩序義》,授李周仁、程歸則。
程歸則傳劉軌思,李周仁傳李炫。
李炫撰《毛詩義疏》。
劉軌思傳劉焯、劉炫。
劉炫作《毛詩述議》。
北朝著名儒生和主要撰述,大體上也隻有這些。
大抵北朝經學,學風保守,撰述較少,都缺乏開展的氣象,唐朝修《五經正義》,重南輕北,重魏晉新注,輕漢儒舊說,就是因為北朝經學比不上南朝經學。
北朝經學雖然衰落,但在政治上仍保持佛道兩教不敢争奪的正統地位。
魏道武帝進入中原,便在平城設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千餘人,後又增至三千人。
魏獻文帝設立鄉學,大郡置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學生一百人;最小郡也置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四十人。
魏遷都洛陽後,私學尤為盛行,儒生開門授徒,多或千餘人,少也不下數百。
官學私學的學生,同樣可以被州郡選為茂異(州)孝廉(郡),取得官職。
魏亂以後,私學仍盛。
高歡得盧景裕(徐遵明弟子),使教諸子經學,齊諸帝都是暴君,卻照例要選名儒教自己的兒子。
宇文泰尤重儒學,以至實行《周禮》。
周武帝定三教先後,儒為第一。
鮮卑人逐漸革去落後習俗,儒學所起作用是不小的。
二道教 道教自稱能羽化飛天,長生不死,其次也能畫符誦咒,消災滅禍。
東漢以來,道教流傳漸廣,張角兄弟三人用太平道教發動黃巾起義,張魯用五鬥米道教占領漢中。
士大夫欣慕道教的法術,但也不免有些顧慮,因此,沒有人敢大規模提倡道教。
西晉時沙漠汗居洛陽,他的侍從務勿塵奉道教,說是在伊阙山成了仙。
道教影響,第一次帶到了拓跋部。
魏道武帝笃信道教,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煉百藥求長生。
他和他的兒子魏明元帝都被藥毒死。
道士寇謙之革新天師道,得到魏太武帝的提倡。
它反對佛教也更尖銳化,終于引起了魏齊周兩次滅佛、一次滅道的宗教沖突。
寇謙之是嵩山道士,自稱太上老君親自封他為天師,繼承天師張陵(張道陵)的地位。
他改革道教,除去三張(張陵、張衡、張魯)收租米(五鬥米)錢稅的舊規,解除了士大夫的顧慮。
又反對男女交接的妖術,說大道清虛,豈有此事(房中術)。
他的新道教以禮拜求度為主,以服氣食藥閉精練氣為輔。
他制造許多道經,說是太上老君傳給他《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又傳服氣導引口訣之法;太上老君的玄孫李謙文傳給他《錄圖真經》六十卷,教他輔佐北方泰平真君(指魏太武帝)。
寇謙之的新道教,模仿佛教儀式更相似,求功德的方法也力求簡便,男女信徒隻要在家立壇,朝夕禮拜,就可得到上等功德,不必出家修行。
魏太武帝初即位,寇謙之來平城獻道經,得崔浩推薦,大為魏太武帝所崇信。
魏太武帝在平城立天師道場,親到道場受符箓,表示受了天命,有權做中國皇帝。
崔浩是儒家,利用天師道來反佛教。
四四六年,魏太武帝滅佛教,就是聽從了崔浩的力勸。
天師道是漢族人自創的宗教,所奉的神是漢族人認為本族的神,不同于外來佛教的胡神,因此,魏太武帝以後的魏諸帝,不管怎樣崇奉佛教,即位時總要舉行受符箓的儀式,作為鮮卑拓跋部統治漢族的一種依據。
齊依靠六鎮流民立國,特别強調鮮卑人的優越地位,在宗教上也特别崇奉佛教。
高澄準備滅東魏,于五四八年,取消天師道壇。
五五五年,齊文宣帝滅道教,強迫道士剃發當和尚,齊境内佛教大盛。
周依靠關西漢族立國,特别強調儒學,道教也被重視。
五七四年,周武帝廢佛道二教,令和尚道士還俗。
道教排斥佛教,但不主張殺害佛教徒。
從寇謙之開始,一直保持着這種主張,因之,佛道鬥争僅限于言語攻擊,沒有引起殘酷的報複。
四三九年,魏滅北涼,魏太武帝捕獲為北涼守城的僧人三千人,下令屠殺。
寇謙之替僧人說情,三千人得免死。
四四六年,魏太武帝大殺境内僧人,寇謙之對崔浩力争,勸崔浩勿殺,崔浩不聽。
後來齊文宣帝滅道教,隻殺不肯剃發的道士四人,周武帝滅佛教,不曾殺一個僧人。
宗教鬥争激化的北朝,得免互殺事件,在這一點上,寇謙之是有見識的。
三佛教 佛教造像立寺及廣度僧尼等所謂功德事,在經濟上都起着破壞的作用。
一部分精通佛學的僧徒,闡發宗旨,在中國哲學的發展過程中,卻起着開拓的作用。
天竺各教派,南北朝時期,大體上都傳入中國,中國僧徒各就所學,标舉心得,聚徒傳授,成立學派,為隋唐佛教全盛時期作了重要的準備。
佛學目的在于修行證果,途徑不外戒、定、慧三端。
南朝佛學偏重智慧(義理),北朝佛學偏重禅定,戒律南北并重,北方戒律尤為專門之學。
這樣,由于南北的環境不同,佛學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學風。
在南北不同學風中,各學派得以充分發揮本派的獨到處;在同一學風中,各學派得以互較短長處。
在南北不